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一位律師對後輩律師的期許 ◎eaton
每樣工作都有它的神聖使命,
神聖使命需要具有品格的人,才能完成。
品格:
正直。訴訟,是一場戰爭,但是不能用說謊的方式獲勝。
熱情。發掘問題中潛藏的人性,才能真正找出解決的方法。
誠實。如果客戶的案件會輸,你要誠實的告訴他們。
謙虛。法院的正義不來自於邏輯而已,而是來自於經驗。
柔軟。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要盡其所能的安慰對方。
堅定。堅定的打擊你的對手,堅定的保護你的當事人,把結果交給上帝。
理性。必須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協助他們控制風險,而不是暴虎馮河。
同理。我希望你可以同理你的當事人,在能力範圍內,盡量幫助他們。
認真。認真的查閱判決、詢問你的同事,他們都會比你有經驗多了。
多元。多方吸收知識與經驗。在這一行裡,專斷是最可怕的事情。
-----------------
呂秋遠
請你要記得,律師是幫助所有人「適得其份」的行業,而法律是我們的工具。歡迎你走出霍格華茲學校,進入了這個美麗新世界。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一起熱血的加油吧!
這個弟弟,是我媽曾經當保姆的時候,照顧過的一個孩子。後來我們的感情像是親兄弟一樣,他終於考上律師了。他是個善良又用功的孩子,我以他為榮,這是我對他的期許,或許,也是我對於剛考上的律師後輩的期許。)
____________________
親愛的弟弟,律師放榜已經兩天了,恭喜你以兩百多名的成績考上律師,我以你為榮,因⋯⋯為我考上的時候,才四百多名,以零點五的差距上榜,沒想到你竟然以這麼高的成績超越我,果然是用功的孩子。
但是,狂歡的耶誕節過了,我現在要嚴肅的告訴你,我希望你成為什麼樣的律師。
我希望你正直。在所有的時候。你可以思考一切的訴訟策略,但是必須要在事實之下建立策略。我不希望你創造虛假的東西打擊對手,當然更不應該用輕蔑對方的態度攻擊敵人。訴訟,是一場戰爭,但是不能用說謊的方式獲勝。
我希望你熱情。對於來尋求幫助的人,你要絞盡腦汁,幫他們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應該把客戶當做朋友,而你在幫朋友解決他們人生中最大的難題。因此,你不只要關心案件本質,你還要關心案件的來龍去脈,發掘問題中潛藏的人性,才能真正找出解決的方法。
我希望你誠實。如果客戶的案件會輸,你要誠實的告訴他們,不要為了收取報酬而誑稱一定勝訴。如果沒辦法取勝,要謹記大傻說的,投降輸一半。不要為了面子,明知不會取勝,而嘗試欺騙法官,把自己人推向敗訴的地獄。
我希望你謙虛。律師只是個工作,你不過是因為眾人的栽培,加上一點點自己的努力,而有機會知道了法律的邏輯。但是法院的正義不來自於邏輯而已,而是來自於經驗。在這一行裡,非常多前輩比你優秀,你要虛心的接受別人的意見,並且尊重各行各業的人,不可自以為是,認為比其他行業高人一等。
我希望你柔軟。是的,你的心要柔軟,看到別人受苦,你必須嘗試感同身受。我們這個行業,大部分時候都是接觸人性的黑暗面,他們都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來找我們。所以,我們必須要柔軟的陪伴他們,把一場侵蝕人心的訴訟走完。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要盡其所能的安慰對方。請你記得,他們感動的眼淚,是你最大的安慰。在我從事這一行的經驗裡,金錢永遠是最後一個考量,因為這些是本來就會擁有的。作個好律師,一定可以賺錢,別擔心這個問題。
我希望你堅定。我希望你可以堅定的打擊你的對手,當對方說謊的時候,認真的揭發他;當對方挑釁的時候,勇敢的回應他;當對方欺負我們當事人的時候,想盡辦法回敬他。堅定的保護你的當事人,把結果交給上帝。
我希望你理性。然而,我希望你理性,不能理盲。律師必須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但是不能衝動的以為自己就是當事人。你要冷靜的為當事人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跟著當事人的情緒起舞。你要協助他們控制風險,而不是暴虎馮河,以為自己很神勇。當律師與當事人的角色混淆,那麼律師也就會失去專業性。
我希望你同理。我希望你可以同理你的當事人,隨時隨地都要想,如果我是他們,我會希望這個訴訟怎麼進行、我會希望得到什麼結果。我希望你隨時退下律師的外衣,想像自己是不懂法律的人,面對訴訟時有諸多恐慌,你會希望什麼樣的律師幫助你。要體諒那些付不出律師費的人,在你的能力範圍內,盡量幫助他們。
我希望你認真。認真的研究案情,是新進律師唯一的道路。你要認真的查閱判決、詢問你的同事,他們都會比你有經驗多了。多接觸不同的案件,擴展自己的視野,並且認真的對待你每一個當事人。在這個行業裡,沒有笨律師,只有不用功的律師,請你一定要認真。
我希望你多元。最後,我希望你可以多方吸收知識與經驗。在這一行裡,專斷是最可怕的事情。藉由多元的閱讀書籍、接觸不同的人,你會知道這個世界很大,不要只懂六法全書,那只是富有邏輯的技術,你已經通過技術的考驗了,剩下來的,就像是跨出霍格華茲學校一樣,透過不斷的學習,擊敗你心中的佛地魔。
請你要記得,律師是幫助所有人「適得其份」的行業,而法律是我們的工具。歡迎你走出霍格華茲學校,進入了這個美麗新世界。2007年,我引用過這句話給自己:江角真紀子在「街頭律師」這部影片裡說,「你問我律師能做什麼,我不知道。但是,明明看見卻裝作沒看見而活著,我是辦不到的。」
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一起熱血的加油吧!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要長久相處,靠的卻是自己的弱勢
更印證文學比心理學強多了
男女彼此吸引,靠的是自己的強項,外貌才華財富什麼的,
但要長久相處,靠的卻是自己的弱勢,忍耐包容與犧牲。
EATON
-----------------
愛的代價 ◎沈政男
李宗盛昨天在台北市舉辦演唱會,因為新科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去捧場,成了新聞焦點。李宗盛在演唱會裡,特別安排與合作過的女藝人「隔空對唱」,也就是拿過去的合唱影片來唱KTV。當〈當愛已成往事〉這首歌的音樂響起,女聲開頭唱過,輪到李宗盛接唱,他一開口唱了「愛……」一個字,馬上哽咽到喉嚨滿了起來,唱不下去,還忍不住低頭掩面哭泣。
李宗盛之所以在舞台上掉淚,當然是因為與他合唱〈當愛已成往事〉的女歌手是他的前妻林憶蓮。李宗盛今年已經56歲,而他跟林憶蓮離婚也是2004年,十年前的事了,還這麼傷心,可見他有多愛林憶蓮。
是這樣嗎?李宗盛哭,是因為還愛著林憶蓮嗎?很巧的,2006年,李宗盛在「理性與感性演唱會」裡,當他唱到〈愛的代價〉,手拿木吉他,撥了幾個前奏和絃,一開口唱出「那些為愛所付出的......」,也是哽咽落淚。
與其說因為思念對方而哭泣,不如說是感慨的眼淚吧。當愛已成往事,過去的快樂與痛苦、美麗與哀愁,都已是回憶,也都是愛的代價。對方雖已不在身邊了,但感情的記憶還在,尤其事過境遷,回想起來,隔著距離看戀情,總是泛著朦朧的美感。
愛情就是這樣,剛開始相識,彼此不熟,自然在心中編織理想的情人形象,然後讓自己墜入那張情網。相愛容易相處難,當兩人在一起,同居或結婚,日日夜夜用放大鏡看著彼此,幾年下來,不要說朦朧美感不見了,連身上的每一塊爛瘡與疤痕,還有心裡每一個陰暗角落都看得一清二楚,於是愛情迷霧逐漸散去,兩人從愛情的美夢裡清醒過來,開始視如寇讎,終至走不下去。等到分手多年,回首往事,有了距離的美感,才又懷念對方。
愛的代價其實也是愛的收穫,它讓人看清了愛情的本質,還有自己在愛情中的樣子。
李宗盛在昨天的演唱會裡與林憶蓮合唱了〈當愛已成往事〉,很巧的,1994年,二十年前,他與林憶蓮也在演唱會上合唱了同一首歌曲,當時年輕瀟灑大男孩模樣的李宗盛,邊唱邊把手臂搭向林憶蓮肩頭,緩緩轉頭看著林憶蓮的小魚眼,越看越笑意燦爛。
那時李宗盛已幫林憶蓮製作了唱片《不必在乎我是誰》,也已愛上了她,但李宗盛那時已是結婚六年的人夫。六年,李宗盛在1998年跟林憶蓮結婚,也在六年後再度離婚,六年就是他的愛情周期,他對一個女人的愛,就只有六年。
李宗盛這兩年再度發行單曲〈給自己的歌〉與〈山丘〉,唱出中年心情,如果說中年男子對愛情能有什麼領悟的話,應該就是知道自己的愛情周期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情周期,你愛一個人能持續多久,是固定的,比如李宗盛就是六年。李宗盛還有很多愛情的機會,但要記得六年這個數字,這是為兩次戀情付出代價以後,所能得到的收穫之一。
你看李宗盛那麼愛林憶蓮,但還是只有六年的緣份,可見愛情與婚姻多麼困難。林憶蓮在1990年來台發展,起先在飛碟唱片,一出《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就大紅,她的才華可說不在李宗盛之下,反而是李宗盛後來跟她合作,將她奉為謬斯女神,還甘願拋妻棄女,跟她遠走高飛。
李宗盛與林憶蓮的戀情,有些類似楊惠姍與張毅,都是才華洋溢的兩人,都是甩掉現任,甚至劈腿,然後與第三者結合。但楊惠姍與張毅成了神仙眷屬,而李宗盛與林憶蓮卻是無法天長地久。
關鍵何在?個性是其一。李宗盛與林憶蓮工作性質相近,也都很有主見,對工作的想法各有堅持,久了難免發生齟齬,但楊惠姍與張毅,個性就能互補,一弱一強,一唱一和,一起做著彼此都有興趣的琉璃創作。沒有小孩或許也是差別所在,小孩出生以後,經常是年輕夫妻感情生變的起點。
李宗盛的愛人,連柯文哲都知道是林憶蓮,至於林憶蓮之前,李宗盛的第一任妻子朱衛茵,這些年就甚少被提起了。
1986年,在香港當DJ的朱衛茵來台,偶然間認識了李宗盛,對他的才華頗為崇拜,兩人隔海連絡了兩年,在1988年結婚,當時李宗盛三十歲,這是他的第一段婚姻。李宗盛愛不愛朱衛茵,只有他自己知道,但顯然沒有對林憶蓮那樣的癡迷。婚姻是這樣,沒有愛情不代表不能長久,如果當初林憶蓮沒有出現,說不定李宗盛也不會跟朱衛茵離婚。
是這樣嗎?當然不是,李宗盛即使不遇到林憶蓮,也會愛上別的女人,因為朱衛茵還不是她的謬斯女神。每個人都想跟自己一生最愛的人結婚,但因為機會有限,絕大多數人只能在婚姻裡忍耐。李宗盛不同,身為唱片界教父的他,機會太多了。
談李宗盛的戀情,也容易聯想到羅大佑。羅大佑與李烈也是才子才女的結合,但似乎也因彼此個性都強,最終還是無法長相廝守。男女彼此吸引,靠的是自己的強項,外貌才華財富什麼的,但要長久相處,靠的卻是自己的弱勢,忍耐包容與犧牲。李宗盛寫了那麼多情歌,也經歷了兩段婚姻,不曉得他認不認同這樣的道理。
又再吵量尺,超級無聊 ◎eaton
◎eatontung/蘇東坡
沈醫師一語點出破綻:「讀北一女或中山女有差嗎?除了虛榮感以外,沒有任何差別。」偶再加一點。台灣商學第一志願台大財金系,畢業五年的月薪只有4萬多元。想讀名校的人,不是虛榮心,就是井底之蛙。不好意思,偶忍不住再罵幾句:
台灣升學壓力遠大於先進國家,與世隔絕16年,不但沒有練就「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武功,學習成效、生產力與創造力遠遜於先進國家。「差一分就差一個學校」使得學生成為「背多分」,不懂廣泛閱讀、分析、吸收、彙整與活用資訊(沈醫師就令人佩服)。學生綁在過度練習和刻板的公式裡,養成不敢犯錯的習性,這種習性正是扼殺創意的元兇。難怪,台灣擅長殺價,而不是尋找屬於自己的藍海?
為何教改總是無解?學生的升學壓力來自於家長,家長的壓力來自於政府資源分配不均:
1.政府劫貧濟富,偏袒資方與富人,賤民只能往上擠,否則就被人踐踏、剝削、不能翻身
2.政府遺棄中小企業與傳產,孩子再怎麼不才,都要補成國立,以便到園區工作。
3.自行創業者沒有輔導及失業救濟計畫,誰敢冒險嘗試最喜歡的行業?誰敢適性發展,不擠名校?
--------------------
十二年國教才是柯P新政的試金石 ◎沈政男
教育部長吳思華昨天到台北市府找柯文哲市長,就免試升高中超額比序的「十量尺」項目進行溝通,結果兩人吵得不歡而散。
兩人在吵什麼?先看一個問題。假設台北市只有兩所高中,北一女與中山女,超額比序只比兩科,國文與數學,現在有一位考生國文答對滿分50題、數學答對21題,而另一位考生,國文答對35題、數學答對35題,試問,誰適合讀北一女,誰又應該去讀中山女?
兩人答對總題數,一個是71題、一個是70題,但一個是國分超好、數學超爛,而另一個是兩科都還不錯,如此一來,到底誰該優先分發?誰適合讀北一女,誰又該去讀中山女?
這就是台北市與教育部的超額比序爭議所在,十量尺是把總答對題數列為優先分發的依據,而三等地四標示,強調一個及格的精神,只要學習達到一定門檻就可以,不去題題計較。其實原本連四標示都沒有,只有三等地,後來考慮到鑑別度不夠好,同分會太多,才加了上去,在103年免試首年使用。但即使加了四標示,103年的超額比序還是一團亂,尤其在基北區,同分還是很多,而必須比作文,導致家長紛紛抗議,於是教育部又想出了十量尺,列在104年超額比序的最後項目,結果台北市一看到十量尺,眼睛亮了起來,趕快拿到前面來比,因為十量尺比得更細,更接近原來的基測。其他縣市因為明星高中競爭沒那麼激烈,不必把十量尺拿到前頭來比。
十量尺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答對題數與得分的對照並非等距,中高分群拿到3-10分,而四成以上的低分群考生,都只能拿到1-2分,導致低分群的鑑別度很低,「糊成一片」,這是台大季瑋珠教授提出的質疑。
從三等地到四標示,再到十量尺,比得越來越細,其實就是越往基測復辟的道路上走,也就是離免試的目標越遠,這是教育部與台北市互槓的基本原因所在。教育部堅持守住免試精神,但台北市認為公平比較重要,而公平的定義,就是五科總分越高的人,越該優先分發,去讀北一女。
台北市的十量尺方案,是郝龍斌時代決定的,而柯文哲上任以後,還是打算延用,才會跟教育部又槓上。柯文哲上任第一天就拆掉公車專用道,打郝龍斌的臉,但一碰到十二年國教,卻又延續郝龍斌的政策,理由是「台北市的家長贊成十量尺」。
昨天柯文哲嗆吳思華一句:「不然有本事你去說服台北市的家長啦!」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是柯文哲其實贊成教育部的方案,只是必須遷就家長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可見柯文哲對十二年國教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看民意辦事。
拆公車專用道簡單,改革免試困難太多,台北市的十二年國教要怎麼走,決定了柯文哲的施政格局。
事實上就在柯文哲跟吳思華吵架的時候,台北市教育長湯志民悄悄推出了「216方案」,回歸教育部的三等地四標示。原來的十量尺是各科滿分10分,五科滿分50分,再乘以4以後,加上作文滿分6分,共206分;而「216方案」是三等地四標示,A++為滿分7分,五科滿分35分,再乘以6,加上作文滿分6分,共216分。「216方案」就是其他縣市的做法,可見新教育局長湯志民未必想要違逆教育部。但台北市家長團體已公開反對「216方案」
台北市的十二年國教怎麼走,攸關全台灣的十二年國教成敗,柯文哲不只一次開玩笑地說「是要我選總統嗎?」其實十二年國教就是這樣的一個議題,需要柯文哲以綜觀台灣教改的高度,來看待台北市的免試方案。
如果柯文哲認為升高中應該題題計較,那麼就公開支持十量尺,並承擔基測復辟的責任;而如果柯文哲認為免試精神是對的,那麼就該像你拆公車專用道那麼果決,回到三等地四標示,並承擔家長的反彈壓力。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平衡計分卡 ◎eaton
今天是一年一度醫院共識營的日子,共識營是近十年才有的玩意兒,另外一併興起的花樣是平衡計分卡,雖然參加了這麼多年,我還是不了解什麼是平衡計分卡,而共識營對來說,就是平常沒在相借問的同事,...................
-----------------------------------------------------
平衡計分卡 ◎eatontung/蘇東坡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8487216298
談一點沈政男醫師提到的平衡計分卡,希望有一點點幫助。
現代化的組織都藉由「年度短期目標」,實現組織的願景、任務與中長期目標。通常傳統的績效目標評核偏重財務構面,但是績效目標豈只財務,因此需要「平衡」一下。
怎麼平衡呢?利用將年度短期目標與營運策略結合的「平衡計分卡」管理工具,因為營運策略會決定績效目標的達成度。因此,平衡計分卡是績效衡量系統(確認目標達成度),也是營運策略的管理工具(確認營運策略是否有效)。
就醫療產業而言,平衡計分卡關注的構面(5個構面)、營運策略(括弧內項目)與年度績效目標(給營運策略設定年度目標)至少包括:⋯⋯
1.社會承諾面(如強化社區服務及弱勢族群服務)
2.財務面(如提升收入、合理降低成本、利潤、員工生產力)
3.病患顧客面(如提升顧客滿意度、提升顧客忠誠度、開發新顧客)
4.營運流程面(如強化急重症醫療、提升門診住院醫療品質、發展自費服務、建構老人建構服務網、xx病患整合診療)
5.員工學習成長面(如延攬人才、培育人才、管理人員的能力發展、提升教學能力及研究、建立xx有形或無形資源x、xx創新、改善資訊科技運用、改善員工服務態度)。
依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見解,組織的關鍵目標領域有8個,上開營運策略與績效目標大抵吻合。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重返單身,如此艱困,也如此神聖
認真活下去沒錯,
但沒有信仰的支撐
只活在自己的感覺裡
真的這樣就能過去嗎?
我懷疑......
eaton
------------
重返單身,如此艱困,也如此神聖
撰文 / 讀蟲小聚2014/12/23
就算你是一片落葉,你都要優雅一點離開,畢竟離開一棵樹,有千百種方法,不要只想到枯黃,不要覺得是盡頭。離開一棵樹,是拉開更大世界的序幕。
重返單身
恢復單身後,你會有很多感覺回不去了……會有很多失去感。
其實這都是全新世界剛開始出土的味道,白白的、荒荒的、粗粗的。像是打掉舊屋重新裝潢的時候,會裸露出那如磚塊鋼條般輕忽許久的本性、會拆掉曾經費心費錢費工妝點的身分、會有一箱箱打包好的舊回憶、會有要遺棄的感傷、會害怕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未來……
但,沒有這些失去,你又怎能從驀然回首處看到那些不捨。
失去的,並沒有消失,它只是收藏在你內心的某個儲藏室裡。所有的經歷都不會消失,但要讓它有價值,你就必須給它復刻版的重新定義。讓它去蕪存菁,讓它去掉多餘的包裝,甚至讓它退休。給它一個新舞臺、新身分,那麼這個失去的人或記憶,就能把舊雨新知的感受都聚在一起,像去聽你的時代的老歌的演唱會,不只悼念傷逝的過去,還讓過去和今天的自己相遇。
至於失去的意義……請自己創作。你可以大膽假設,你可以的。想想失去帶給你什麼收穫,學到了什麼,引你去想哪些事。就算失去那個人那段情,雖失去,但也得到了甜美的孤獨;雖寂寞,但也回到自我。得到的雖不可口,卻是千真萬確的好。失去時的絕對痛苦都是因為執意某種擁有。
失去,其實是鬆綁,是那緊緊到有點用力的擁抱在放鬆。別哭,那不是死亡,那是要你學會的、有點距離的想望。靜觀,也靜思。
你是一片落葉
就算你是一片落葉,你都要優雅一點,不要只想到枯黃,不要覺得是盡頭。優雅會幫你消災解厄,讓你不致於太好強,讓你肯停下來止血,讓你能像個觀眾在電影院裡觀賞過往。
離開一棵樹,有千百種方法,但通常我們都任由命運安排,總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被迫分離,所以總是不捨,總是悲傷,總是感嘆。然而,還有自己主宰的一條路,就是先接受有一天會分離,而分離的原因有以下幾種──生離死別、失去相愛相處的意願、利益的考慮、局勢的介入、第三者篡位成功、決定各自祝福重返單身……有心理準備的好處是讓自己有後路可退。
一如,一年只給你十天假期,絕對比給你三百天假期來得讓你更珍惜。同樣的,告訴你只能和他相愛一百天,一定比允許你們直到永遠更讓你們滿足。
有過珍惜的失去是不會受傷的。受傷的都是自己騙自己,騙自己那些都是那個人或命運傷的,絕不懷疑是自己害怕分離,不管是自願或被迫。就像你不會也不願預想孩子有機會比你早逝,那是一種依戀後產生的逃避,逃避久了,就會累積很深的埋怨,而且很相信都是別人造成。
作為一片落葉,是何等的進階,它可以讓你飄起來看這世界,不再是孤伶伶地掛在那兒隨風擺動,不能悲觀和樂觀一起看待的人生,難怪連救自己的想像力都沒有。
你啊,是一片落葉,有權指揮你的去處,你的視野,你的態度。夢啊,為你醒來吧!你要給自己信心喊話,因為你在呆板的上個世代存活太久了,你必須明白你的慣性不易消除,你還以為生命的全部就是那棵樹。但不是啊!這次離開是全新的一頁,不是結束。
但你會問,如果是走到生命的盡頭呢?沒有盡頭這件事,「盡頭」只是泛指一個階段的盡頭,不是全部的盡頭。真要有那種全部的盡頭,也是毀滅後重生,有毀滅,就有重生。
沒有重生,也不會有毀滅。
只要你還能感受和思考,你的人生就能變化。只要你是落葉,你就能選擇去變成很會旅行的落葉,很生命力地變化著,代表你很有彈性,不會受困於自己的固執。離開一棵樹,拉開更大世界的序幕。
溫柔是唯一手段
不管是從電視上談話性節目的兩性議題,還是從書店裡買來的兩性書籍,或者網路上閱讀到的愛情觀點,看多了,妳難免會疑惑:感情真的能那麼理性地控制嗎?
當然不是,理性能控制的,通常都是在感性還不那麼義無反顧的時候,而且控制的後遺症就是無止盡的猜疑和不平衡地比較。這其實只是把感性的波瀾隱藏著,並沒有控制。所以理性能幫上感性,是因為自己有符合自己需求的觀點,好的觀點會引導你走向對的感性之路,這路人人不同,但有個共同特色,就是讓你們的愛情處在放鬆的氛圍。沒有輕盈,愛情就沒有溫床。
溫柔也需要多元的表現,不要以為態度聲調與面色柔軟才是溫柔,那些溫柔有些只是面具。
溫柔是渾然天成的包容,包容了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的衝突。
也許你現在就處在不知該怎麼走下去的半路上,用盡了你自以為的溫柔,效果卻適得其反,因為你只是把你的索求用溫柔的面具勾引過來,以為天衣無縫,甚至還騙過自己,但收受你的假溫柔的人,卻明顯感受到你給的壓力……會走到這一步,你們之間的供需不平衡是早就呈現了,這時給的溫柔越多,越會扣分。
你又問,那該怎麼辦?該辦的緊急事項就是先放下你的執著,放下你想要反敗為勝,放下擁有,放下你疲累又焦灼的欲望……沒有放下,你不能重新開始,不能在他心中有新的面貌,不能平靜地看看你現在的貪得無厭,不能面對自己的無能,越用力,就會越惹人厭。
這就像,當一篇文章寫到一半卡住的時候,你絞盡腦汁拼湊文字,就會越顯現江郎才盡,這時不如重寫,不要等到爛文章交出去,臭名散播後,再重寫也很難挽回讀者對你的信任。建議你大膽的放下,甚至離去,再找個時間點以新人的姿態和他重逢,不要走到撕破臉才領悟到這一點。
分手不一定是不好的結果,不分手有時是恐怖的結果,不要老是要結果盼著結果。能在該鬆開的時候放鬆,也是一種溫柔,那表示你在乎對方的感受多過於你,千萬別以為你給他關心替他做盡一切大小事是愛,那都是批著羊皮的狼的欲火焚身,表面像是付出,實則是不付出會很難受的索愛。
執著的好,已不用再宣揚了,但執著的壞處,尤其是在感情上就很危險了。愛一個人,愛到要用上執著,就表示別人不愛你時,你沒能力放手。放手,若想到「放」就覺得會永遠失去,你就不懂溫柔的拿捏。
溫柔的妙處是,在緊張處鬆綁,在無助時緊握。
愛情若沒有彈性,擁有就會變成禁錮,禁錮的是你的靈魂,也是對方的痛苦。
說穿了,你要的是一個結果,你忽略的是過程的感受,你期待的是天上掉下來的好轉,你不懂的是對方的反應。如果要這樣一意孤行,那就繼續你的貪婪,這樣也會走出一條路,路的盡頭是一場空。
愛情本無色無味,是你的幻想添枝加葉,是你的沒有安全感想要以占有來填滿,是連續劇教你的一些醜陋的盤算。雖然已經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依然在落後的主流價值裡徬徨輪迴。不用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你的痛苦就是你該清醒的理由,方法不對,還要重覆用力,就是愚蠢至極。
當月亮在寂寞萬分的夜晚醒著,當你想起你孤單的身影,當你回顧了你們在一起怦然心動的時光,你流淚了,你渴望再一次的擁抱,卻忘了你也談過好幾次戀愛,你其實沒有在上次痛苦的泥沼裡滅頂。是的,愛的停留和痛的停留都不是永遠的。
什麼是戀愛?戀愛就是溫暖的互動,最好不需要諾言來證明未來,每次相見結束前留著餘味結尾,下次再見時溫馨期待,不見的時候把生活過得豐富。沒有足夠的分開,想念不會實在,至於能走得多遠,老天爺會安排。
能不能幸福?能有機會追尋就是幸福。〈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許常德
如果沒有任何介紹,也許你我的相遇就有很多可能。知道越多,不表示了解越多,尤其因為愛而在一起的人,無限的了解不是必需,偶有的同理心才能往心的深處去。所以,我過去是什麼不重要,此刻我在文字裡給你什麼樣子,比較有意思。
其他著作
《愛情答非所問》、《不寂寞,也不愛情》、《面具之上》、《愛情命運王牌》(合著)、《中年男人地下手記》、《母愛真可怕?》、《愛該有五個情人》
臉書粉絲團:搜尋關鍵字「許常德的地下手記」
許常德的私所博客:http://blog.sina.com.cn/dadaoyanxuchangde
出版:時 報 出 版
通通是實驗室(eaton)
實驗不一定在實驗室,社會、大自然、週遭,
甚至我們的人生,通通是實驗室。
eatontung
------------------
[實驗課的意義] 張文亮
很多學生不喜歡實驗,那是損失,
實驗可以學習:
1. 踏實—實驗是勞心、勞力的操作。
2. 技術—操作各樣的儀器、藥品與用品。
3. 求知—用實驗得更深的學習與體會。
4. 求真—驗證理論的真偽與有限。
5. 管理—實驗室的空間與環境條件。
6. 細心—發現特殊的現象,注意到小數點的位數。
7. 計算—數據的演算與統計。
8. 耐心—排解各樣的實驗誤差。
9. 用心—實驗前的仔細閱讀方法,儀器說明。
10. 誠實—保留所有理想與不理想的數據。
11. 乾淨—保持清潔,清洗瓶子。
12. 安全—保護別人與自己。
13. 思考—邊做邊想。
14. 溝通—不會操作之處可向人請教。
15. 藝術—用小實驗去認識大道理。
16. 虛心—知道太靈敏的儀器,誤差多;不靈敏的儀器,什麼都測不準。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讀王道維《木》的賞析
《木》向明
隨時俯仰成一種 刀斧可親的姿勢 只為 我本質厚地純 但你們終不能將我雕成 最初的原始 我的原始是一首最完美的詩 奧秘藏在 枝葉始生之處 這是一首令人沉吟至今的好詩。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4554998
................
(Eaton 103.12.22)
不讀賞析,還讀不出木頭不屈服於刀下命運的自信呢! 木頭了解自己的生命起源是可誇的奧秘,他的自信並非憑空。經上說,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腓立比書2:15-16)
在余光中的《逍遙遊》(1965年),第一次讀到藍星詩社。藍星詩社標榜以詩歌表達生活態度和面對現實的藝術價值,向明這首詩符合上開意旨。那是「今夜的天空很希臘」的純潔年代,雖然後來的鄉土文學論戰、歌頌《某夫人畫像》、到詮釋bumbler讓星光蒙塵。 然而,看看「星光燦爛的夜空」﹙The Starry Night,1899年﹚還是可以療癒些。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柯P五大特質
柯文哲在演說時先介紹他自己,他以「誠實互信—直白」、「尊重專業」、「當機立斷,不回頭看」、「冷冷的」、「SOP 偏執狂」、「認錯、再修正」等五大特質剖析自己。
1.命令要很明確,要讓人家聽得懂,希望將來大家要講清楚。他也希望建立專業團隊,用數據回答問題,進行證據為基礎的論述,「以後不准用聽說」,而他也絕對尊重專業。
2.當機立斷,一旦下決定不會回頭看。
3.不管做什麼要有規則,他也提醒,做錯了就要修正。他認為認錯的基本精神是講實話,了解到底哪個地方搞錯了,「搞砸了,我不會處分部下,講實話就沒事了」,長官一概承擔,一定不會叫大家辭職切割,但有條件,到底問題出在哪,一定要講清楚,下次再改就好了。
當年台大愛滋器捐事件,出事時如果不是那種一定要把誰換掉的文化,讓他留下來善後,不用浪費兩年,因為系統他最懂。他又舉高雄氣爆事件為例,說當初高市府換掉3個局長,這是不對的,他反問:「把最懂現場的全部換掉,這怎麼會是對的?好歹把事情搞定再下台。」他非常討厭那種文化。
4.大家要認真做,出錯就由長官扛政治責任,「不會叫你們搞切割棄車保帥」。台北市政府不會出現余文這種事,「哪有這種事,拿錢的沒有事,做帳的有罪,太離譜了,這種事在我任內不會發生」。
留給以後檢定吧!
Eaton與王道維的時光之河對話 ◎eaton
https://www.facebook.com/dawwei.wang?pnref=story
王道維:時光之河裡的每顆寶石都是這般閃亮動人,但我的船裡卻一顆都裝不了。
Eaton(蘇東波):寶石裝不下,是因為自己以為不配?是因為自己的船太小?是因為船已裝滿不願丟掉毫無價值的石頭?還是因為想越揀越大不切實際的野心?
王道維:都不是,而是因為那本不是屬於我的。
蘇東波:很棒的答案。還有一個次棒的答案:那不是我要的。有一天,狗問狼,你有房子車子嗎?狼說沒有。你有一日三餐和水果嗎?狼說沒有。有人哄你玩帶你逛街嗎?狼說沒有。狗鄙視的說,你真無能,什麼都沒有!狼笑了,我有不吃屎的個性,我有我追逐的目標,我有你沒有的自由。我是孤寂的狼,而你只是一隻自以為幸福的狗!
王道維:雖然那不是屬於我的寶石,卻不能否認我也很想裝進自己的船中。我們恐怕既不如狼一般孤傲,也非如狗一般幸福。這就是人。
蘇東波:孤寂不一定是孤傲(像最近來台演講的LED藍光發現者的研究過程)。我的意思較接近「看重自己的天賦與任務」
看重優點-參蒲公英希望月刊
一個窮途潦倒的青年來到巴黎,請求父親的朋友協助自己找到一份謀生的工作。父親的朋友問他:「對於財經方面熟悉嗎?」青年沉默的搖頭。「歷史、地理怎麼樣?」青年還是搖頭。「那法律呢?」青年困窘的垂下頭,他滿臉通紅,為自己如此不足感到慚愧,「請給我機會,我會努力充實自己,再給您一個滿意的答覆。」
父親的朋友擔心道:「但你還是要過生活啊!將你的住處留在紙上,如果有什麼機會,我好通知你。」當青年緩緩寫下住址時,父親的朋友突然驚呼道:「你的字寫得很漂亮嘛!這就是你的優點啊!」於是經由他的推薦,青年到一位公爵府裡當文書,這個機會讓他經常替劇院謄寫劇本,也使他對創作劇本產生興趣,並積極學習。
數年後,這位青年寫出了享譽世界的經典作品,他正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
王道維:當妳發現到自己正坐在那條船中,遊歷過時光之河卻永無法回頭時,就會明白那種心情了。
蘇東波:所以,沒有人能夠抓住消逝的時光,只能回顧,卻不能回頭。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歌羅西書4:5)
五分鐘看《寂寞星圖》電影
(人物簡介):
1.過氣明星的哈瓦娜:出生影藝世家的明星,縱使已名利雙收,但最渴望的卻是超越母親生前的成就。她長袖善舞,能言善道,人脈廣闊,識人無數,但為爭取角色,運用各種關係,甚至不惜以性交易,或在背後造謠批評。面對激烈的選角競爭,看到前仆後繼的新人湧現,她時而驚恐,時而暴躁,心理失衡,充滿憤懣不平。
2.少年得志的童星班吉:外表乖巧、善良、正向的影壇新秀,日進斗金,卻無法淡化他童年經歷的恐怖回憶,扭轉他因家庭教育造成的人格失序,及改變他自以為是、恃寵而驕、目中無人的傲慢與偏激。這種個性讓他不屑與其他演員共事,只要有人搶戲,他排擠封殺。班吉乖僻冷酷、喜好刺激,不時靠吸毒與激烈行徑逃避幻影。
3.表裡不一的心靈大師:班吉的父親史塔佛是一位遠近馳名的激勵大師,不時幫助心理有問題的明星化解苦惱,用正向誇張的話語激勵人心。但他缺乏真誠,欠缺臨床實力,只靠名人加持與媒體哄抬,他看中的不是解決病患的心理問題,而是自己的著作大發利市;他不屑讓人受益,只在乎營收與獲利。他不顧親子之情,與曾惹事生非的女兒阿嘉沙劃清界線,互不往來。為兒子的影藝前途,任由兒子對妻子頤氣指使,任憑兒子對他安撫人心的言論嗤之以鼻,他的偽善與名不符實的生活,就是為掩蓋不堪的家庭問題,建立虛假的成功表象,但最後窮盡全力堆砌出來的幻夢城堡,卻逃不了真實的夢醒與幻滅。
4.從感化院出來的阿嘉沙:重回花花世界時,她希望憑著自立贖罪,以獲取家人的諒解。但她發現,在影視圈中,為了名聲,為了造勢,為了賺錢,很多人都是虛情假意,自私自利,他們不顧親情,不重友誼,眼中只有自己。當她低聲下氣祈求父親的原諒未果時,當她看到雇主因為嫉妒她有愛慕的對象而故意引誘對方時,她才發現,人若利慾薰心,親情、愛情、友情只是增進知名度的工具,用過即丟的裝飾品。
(出路):
1.堅持行為和誠實。「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一書3:18-19) 愛只是表面的敷衍,虛以委蛇,絕不可能禁得起時間與現實的檢驗。
2.寬容迎向希望。有些人情願投注時間聽誇大無由、聲嘶力竭的呼喊,卻不願正視造成心理空虛和貧乏的原因。其實,心理空虛和貧乏的原因是,自己不願原諒別人過去對他造成的傷害。寬容,自己才能真正療癒;唯有饒恕,才能終止悲痛。面對過去,每個人同樣可以有兩種選擇。我們一生難免受到各式各樣的傷害,可能來自於朋友、敵人、親人、愛人,甚至是陌生人;我們可以把仇恨寫在石頭上,永誌不忘;或寫在沙土上,一陣子才過去;也可以將仇恨寫在水面上,船過無痕,不讓傷害在生命中留下痕跡。
3.捲起袖子努力幹活。人喜歡似是而非的激勵言談,卻懶得按步就班,穩紮穩打;情願浪費時間胡思亂想,卻不願捲起袖子努力幹活。這就是「懶」,懶得不願承認生命充滿挑戰,懶得接受遭遇失敗的苦難。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利比書4:8)
4.接納自己。當人願意接納自己,接納生命的不完美,接受不可逆料的傷害,自己的世界才會變得更美,生活才可能有勇氣迎向希望。(eaton)
ref:http://www.ct.org.tw/news/detail/2014-03665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有趣的聖誕節故事(EATON)
王道維(清大物理系教授)
聖誕節近了,還是應景地分享這篇舊作。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9223085
https://www.facebook.com/dawwei.wang?fref=nf
------------------
不長不短,版主寫得好極了。文中提到「聖誕節休戰」,The Christmas Truce,我也應景補充一下。
eatontung
第一次大戰期間,1914年的聖誕節前夕,在英法聯軍與德軍對峙的西線,約有30英里的範圍停止戰火,士兵修復陣地以及埋葬陣亡的人。夜幕低垂時,一些德國士兵點燃蠟燭,唱起聖誕詩歌。接著,英國軍隊跟著鼓掌,高喊聖誕快樂。隔天,德軍、法軍和英軍在交戰開放區見面,彼此握手、分享食物和交換禮物。這只是暫時的喘息,不久砲火聲又會重回戰場,但這短暫的休戰他們無法忘記當時的感受,讓他們更渴望永遠的和平。
先知以賽亞預言將要來的彌賽亞時說:「祂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以賽亞書9:6)藉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除去上帝和我們之間的障礙,「因祂使我們和睦」(以弗所書2:14)。在耶穌裡,我們與上帝可以有永遠的和平,也可以與人和睦相處。這就是聖誕節所要傳達改變生命的好消息!
REF:
1.靈命日糧:永遠和平— David C. McCasland) http://traditional-odb.org/2014/12/24/%e6%b0%b8%e9%81%a0%e5%92%8c%e5%b9%b3/
2.聖誕節休戰: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96%E8%AA%95%E7%AF%80%E4%BC%91%E6%88%B0
不要因蒲公英輕盈飛翔的種子,忘記他們所背負的沉重使命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25381720818477&set=a.238060232883965.59320.100000399701185&type=1&theater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4:12)
------------
街頭大使(參考:蒲公英希望月刊)
日本人荒川祐二,是一名大學生,玩世不恭的他,對自己沒有自信,對未來也毫無計畫。然而在一次意外機緣下,因著一部紀錄片,他有了要改變自己、改變人生的想法。雖然下定決心,但荒川知道自己能力微小,於是決定先從「把日本最髒亂之處掃乾淨」這樣的小事做起,每天清晨六時,他便獨自去到新宿車站默默打掃。
荒川每天都背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招募願意一起清掃的人」,這樣的舉動,只引來一個拾荒老人跟他一起撿垃圾,但荒川並沒有因此而洩氣,仍堅持不斷進行。
漸漸的,因著他日復一日的打掃,大家發現那附近的環境越來越整潔,也開始有了願意追隨他的人;三個月後,和荒川一起打掃的人數超過了五十人,半年後,清掃行動甚至開始擴大到日本各地。
2009年,荒川發起「一萬人撿垃圾週」活動時,全世界有多達26個國家、超過一萬五千人響應,街頭清掃活動從他一個人開始,進而發展成十萬人的社會運動,影響力風靡全球,而當時的荒川才剛從大學畢業。
受邀到各地演講的他總是說:「連我這樣渺小的人,也能透過累積做許多小事情。重要的是,勇敢踏出第一步,並堅持做下去!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幫助牛羊訂喜樂的路線] 張文亮
心思柔軟,才能長進。苦難,是柔軟的最佳催化劑。
人從苦難中醒悟過來,才有超脫世情的豁達,心存慈悲與忍耐。
然而,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5:3-5)
------------
張文亮
31分鐘 · 台北市 ·
[幫助牛羊訂喜樂的路線] 張文亮
紐西蘭是世界上最重視畜牧的國家之一,飼養許多的牛與羊。牛與羊需要吃青草,牠們經常沿著有草的地方遷移。牛羊消化青草的過程,青草要含微量的銅,方能促進蛋白質的吸收。牛羊吃到銅含量太低的草,長的較瘦小,一年增加的體重,差到百分之四十以上。但是,含銅量太高的草,牛羊吃了會中毒,含量一定要適中。
青草的含銅量,吸收自土壤。1970年,紐西蘭政府做全國土壤含銅量的調查,每一公頃採一點做分析,以研判牛羊牧放應走的路線,與適合牧養牛羊的地區。結果發現被水淹過的地方,所帶來沖積土的含銅量最適合。沒有被水淹過之地,土壤中的銅很快被草吸收殆盡,無法獲得補充。礦坑附近土壤的含銅量又太高,牛羊吃了會中毒。
⋯⋯
「因為我素來知道你是頑梗的,你的頸項是鐵的,你的額是銅的,」(以賽亞書48:4),上帝並沒有反對銅,祂曾吩咐人用銅做祭壇。銅很明亮,能抗氧化;銅器堅硬,能長期使用。但那是器具,不是額頭。人的腦袋,主觀太強,什麼也難學習,而且吃的有毒,給出去是有毒,不適合他人食用。
這發現,使紐西蘭政府下令洪水時,畜牧區不用堤防擋水,讓河水上漲淹過兩岸的草場。洪水時帶牛羊遷往高處,較不方便,但是長期有利。因此,我們的主觀太強,苦難沖沖若變軟,沖沖還是有益處。
中國經濟或許是個例外
中國經濟或許是個例外
在2015年即將來臨之際,有關亞洲經濟的先決性問題依然是:中國經濟減速的本質。在爭辯中國將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第四個年頭裡,我們獲得了一個默認的答案。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已持續四年:這是軟著陸。在這份報告中,我們概述了對中國的樂觀看法,以及相較於能源和大宗商品行業,我們更青睞可再生能源、互聯網和電信行業的依據。鑒於估值的原因,中資銀行是考量中國新服務業活力的關鍵指標。簡而言之,如果中國不發生“硬著陸”或金融危機,那麼銀行類股看起來不貴。
中國推動經濟重心向消費轉移、減慢投資和信貸增速的努力很容易理解。在我們看來,中國要避免發生金融危機,同時還要推進並實現這一經濟轉型,其決心和能力歸結為一個問題:錢都投到哪裡去了?過去十年中,中國新增債務約人民幣75萬億元,債務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從160%左右上升至215%左右。看空中國經濟的觀點認為,這種債務水平將不可避免地引發一場金融或者銀行業危機。
然而,關於中國經濟所能指出的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太過於依賴國企從國企借債,從而造成產能過剩。這並不是可持續增長模式,但從本質上來說,這也不是一種不穩定的模式。國內銀行業接近100%的貸款都是作為國企的國有銀行發放的,而且銀行放出的貸款也大部分進入了國企的口袋。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不太可能發生金融危機,因為中國的金融市場雖然槓桿程度很高(考慮到國企作為債權方和債務方的參與水平),但並沒有真正的市場化。
在我們看來,更可能發生的不利情況是,我們正進入一個低報不良貸款和長期貸款重組的時期,這被視為預防金融危機的一種途徑。有人擔心,這會讓中國像日本一樣迎來“失去的十年”。然而,與20年前的日本相比,中國的人口結構更年輕,人均收入更低,從任一指標來看,發展程度都更低。在我們看來,中國的經濟脈搏雖然在變慢,但仍很強勁,直到2020年前仍可保持5%的GDP增長。
就算能源、大宗商品、房地產或建築業沒有增長或很少增長,服務業也已經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而且服務業對債務的要求很低。簡而言之,中國可以通過增長來適應其資產負債表。
基於我們對資金投向的評估,中國存在相當程度的投資浪費。然而中國也建成了大量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的基礎設施資產回報率(以全國范圍內的增量基礎算,約為6%)已達到一個令進一步投資的回報率受到限制的水平,但到目前為止的基礎設施投資應能夠推動服務業的擴張(電子商務和無線通信是兩個最為明顯的例子)。
在房地產行業,過去15年所建住房的總庫存量仍然不高,還沒有達到可以據此認為目前樓市已陷入產能過剩的規模。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住宅價格將上漲。
這意味著新建住宅仍將會有人入住。。中國目前有7億人生活在城市中,為這些人建造足夠城市住宅的進程僅完成了三分之一。今年房價的略微走軟反映出這一行業的槓桿率並沒有那麼高。
具體來看
目前看好和看空中國者的觀點分歧歸根到底在於對當前中國經濟放緩速度和性質的看法。中國經濟正試圖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同時政府正對債務的增加和投資的增長加以控制,這是眾所周知的事。環境保護問題在中國經濟決策中的重要性也突然增加。唱多者的觀點是,即使存在這些新的阻力,中國例外論以及中國經濟的規模和動能,將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盡管增速可能不及過去十年)。看空者的觀點是,不斷上升的債務水平和新增信貸邊際效用的不斷降低,反映出中國單純依賴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能力已耗盡。在這種看空的情境下,一旦投資對增長的有效拉動效應停止,中國將爆發一場金融危機。
如果只有以上這兩種選擇,那請把我們歸為看好中國者,盡管我們對其中任何一種解讀都並非十分滿意。如果只是基於城鎮化延續、高儲蓄率、內在的企業家精神以及多數時候你都並非處在一個轉折點這一事實,就預測中國過去三十年來史無前例的經濟增長將會延續,這似乎過於簡單化。不過,同樣過於簡單化的是,僅僅是目前中國債務規模達到GDP的200%以上這一事實,也不會顯著改變中國目前相比對十年前(當時中國債務相當於GDP的160%)的風險狀況。
當然,“銀行業危機”和“一切照常”並非僅有的兩個選項。無論是命中注定還是僅僅交了好運,在就業人口的增加和城鎮人口的增加正在下滑之際,中國已到達這個關鍵時刻。簡而言之,令中國投資增長有必要加快的各種因素如今開始減弱。與此同時,過去10年的投資已經在中國的大部分領域建立了一種現代的經濟基礎設施。服務業在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大於制造業和建築業。能源和大宗商品密集度開始下滑,信貸形成的增長和投資增長開始減速。正如我們在本報告中所說的,我們無法理解,在家庭收入和消費增長加速之際,未來幾年為什麼任由GDP增速每年下降100個基點對經濟、環境和政府更廣泛的目標(也就是中國夢那一套)來說是不利的。在選擇艱難的世界中,這似乎是難得之物:最容易也是最吸引人的選項。
這份報告專注於中國經濟的五個方面,我們認為這五個方面往往被忽視,同時也是形成我們積極看法的基礎。
鑒於全球經濟狀況、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就業市場形勢,2008年以來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是理性且適當的。有關過度投資或“不良投資”的討論往往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不到三年前,由於燃料供應和發電量的不足,中國仍在努力應對夏季的停電。因此,即便是按照最極端的界定方式,這種過度投資的持續時間也不到三年。
目前,增量投資的回報低迷,表明中國應該放緩投資,而且至少東部沿海地區已處於發達水平。發展中經濟體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新基礎設施的利用率較高,所以資本投資回報從一開始也會較高。從定義上看,發展中經濟體缺乏基礎設施,所以對新基礎設施的使用會立即接近滿負荷狀態。事實上,這種高回報已不再符合中國的情況,表明中國或至少東部沿海地區已不再是發展中經濟。
如果中國已達到經濟發展周期中的投資階段末尾,其債務水平就會較高,開工率較低,資本投資回報處於低谷。沒有哪個明智的經濟規劃者能夠完全適時適度地修建基礎設施。如果中國已經達到投資階段末尾,目前經濟體系中就應該有大量未充分利用的產能。
即便是在背負這些債務且外債償還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從技術上講,中國也很難爆發銀行業危機。由於缺乏海外債券持有者,再加上個人房產所有者在銀行債務中扮演了少數派的角色,中國與過去幾十年經歷過信貸危機的其他多數市場(無論是發達市場,還是發展中市場)存在區別。從本質上說,中資銀行債務是國有企業向其他國有企業放貸。而爆發危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存在大量獨立的經濟個體。中資銀行缺乏與消費者和中小企業資產負債表的關聯,而且銀行本身就是國有企業,這一切意味著並不存在爆發危機的條件。這是一個封閉體系的事實並不能解決問題,但能改變問題的性質。
投資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小幅下滑、影子銀行業收縮和利率下降似乎與“泡沫”論並不一致。中國決策者基本上採取了正確措施,引導經濟增速放緩、降低對投資的關注、增強消費基礎。我們認為政府的能力經常被低估,中國從經濟增長角度做正確決策相關的制度摩擦經常被高估。
最後都要歸結到資金的去向。如果中國舉債完全是為了給精英們購買歐洲昂貴的汽車和美國的奢侈房產,那麼就不會帶來任何回報。過去二十年,中國擁有一種自然資源,是全球其他地區需要、而且無論從規模還是成本上都無法與中國競爭的,那就是勞動力。這種資源正在老化、規模變小、成本上升。中國過去幾年實現的舉債規模是不能復制的。
未來中國經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資產結構變化將使中國經濟增長更多地由輕資產服務業來驅動;二,在缺乏更多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建設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將陷入停滯,隨著債務進一步擴大,經濟將逐漸失去償債能力。
正如我們在報告中所提到的那樣,我們預計中國將出現前一種情況。
對投資者來說,金融市場中哪些部分最具有吸引力?
從投資組合構架角度看,我們建議避開大宗商品和能源。如果中東地區的沖突、美國失業率下降以及美國經濟轉強不能推高油價,那麼從長遠來看,大宗商品市場前景黯淡。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強度減弱也影響到了其他大多數品種的大宗商品。鋁可能例外。我們認為,在油價處於數年低點的情況下,未經加工的大宗商品將面臨風險。與可再生能源的短期關聯性可以幫助對沖這一風險。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另一面是中國是全球最大、也是增長最快的的油氣和煤炭市場,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正在對中國經濟起到一種自動穩定作用。
尋找對中國金融機構的敞口。從類股角度而言,金融股目前仍是H股史上唯一一個估值明顯偏低的類股。鑒於我們樂觀看待中國經濟的整體彈性以及日趨完善的狀況,我們認為銀行和保險公司的風險溢價過高。基於同樣的理由,買入高風險銀行股票似乎更有道理。有關高風險銀行股的買入信號或許是中國領導層明確承認,到2020年每年保持7%的GDP增速既不現實,也不可取。
中國的電信類股像是整個中國的縮影(這是好事)。中國移動(China Mobile)資本支出最高的年份出現在今年。該公司用戶數量將持續增長,其網絡的使用率和投資回報率由此將繼續增加,盈利和現金指標也將走高。中資電信企業是全世界最便宜的電信類股。
就中國的科技和工業股票而言,要想成為“全球領頭羊”恐怕是多年以後的事了。目前隨著有關中國的最糟糕情景逐漸改善,我們將主要關注股票的均值回歸。長遠來看,我們會尋找所有基於品牌或技術的分化跡象。歐美汽車生產商在中國享有的技術優勢可能會持續。中國合資企業應該會受益。中國可再生能源公司(太陽能供應鏈)看起來魅力依舊。
自動化將讓中國有機會保護本國制造業不受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影響。
奢侈品業、博彩業的前景看起來都不太妙。中國反腐運動持續的時間越長,對中國股市和政府積極影響就越大。中國股市上所有股票的股價都已因貪腐風險的存在而被打了折扣。如果中國能夠堅持反腐決心,並公正無私地實施反腐行動,那麼這種折扣就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逐漸減小。然而,這將使得博彩業和奢侈品行業陷入困境。
中國的互聯網似乎是一個良性而封閉的回路。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發展最快的電子商務市場。放眼全球,互聯網的發展速度從來都不是問題。
但發展受阻是互聯網行業曾經遭遇過的問題。不過,中國的互聯網似乎已經建立起了一套生態體系,這一體系基本隔離了網景(Netscape)、美國在線(AOL)、MySpace、雅虎(Yahoo!)、EBay曾經遭遇的各種風險。
電動汽車問世以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是全球的公用事業行業。提供節能技術的公用事業行業和資本品制造商們已進入一個長達十年的資本支出周期,而且隨著電力(特別是清潔能源所生產的電力)逐漸取代制造業、工業和交通領域中化石燃料的地位,能源需求也變得越來越旺盛。
Michael W Parker
(本文摘自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師的報告《四年之 :中國調整經濟結構、減少負債和降低增速對世界的影響》(The Four Year Itch. . . Implications of A Re-balanced, De-Leveraged, Slowing China),報告作者是Michael W. Parker、Flora Chang和Derek Lam。)
(本文譯自《巴倫周刊》)
(本文版權歸道瓊斯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教你看穿一個人,信不信由你!
1.完全不吸煙也不飲酒的人,都很自私。一般不可托終生。
2.對你吹拍人,最可能背叛你。傷你最深的人,一定是你最愛的人。百分之七十的兇殺案發生于熟人之間。“生虎猶可近,熟人不可親。”
3.膽小的男孩一般能成大事。打仗前思後想的,才是帥才。流淚的男人一定有愛心。舉棋不定是一種美德。
4.愛罵人的人,內心都很恐懼。長角的動物都不是食肉動物。一群人中最安靜的人往往最有實力。“動如火掠,不動如山。”
5.背叛你的女孩,再侮辱你,一生命薄。惡有惡報。早年的“班花、校花”,有幾個會有晚年的幸福?“猛虎別在當道臥,困龍也有上天時。”
6.重情之人,難有愛情之幸福。當你說岀愛字,你就處於被動。愛情的真諦是“欲擒故縱”,鮮花大都插在牛糞上。“駿馬常馱癡漢走,巧女常伴愚夫眠。”
舊上海老大杜月笙語錄,很值得看
1.不要怕被別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說明你還有用.
2.做人有三碗面最難吃:人面\場面\情面.
3.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4.杜月笙有句掛在嘴上的話: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荊州.
5.人活在世上要靠兩樣東西,膽識和智慧.
6.事不要做絕,要留有餘地. 這些話說給懂得人聽
處事計策
1.看穿但不說穿。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裏有數就好了,沒必要說出來。
2.高興,就笑,讓大家都知道。悲傷,就假裝什麼也沒發生
3.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對別人要寬容,能幫就幫,千萬不要把人逼絕了,給人留條後路……
4.快樂最重要,誰人、何物、何事使你快樂,你就同他們在一起。何物讓你不快樂,你就離開他。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離開他。
5.不要老在別人面前傾訴你的困境,袒露你的脆弱
6.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關鍵是清楚到底想要什麼。得到想要的,肯定會失去另外一部分。如果什麼都想要,只會什麼都得不到。
恩典一直都存在,雖然我們有時看不見。
瞞天的霧霾偽裝成天空的顏色,要讓人相信沒有太陽、沒有雲彩、沒有星光、也沒有夢想。(王道維 :https://www.facebook.com/dawwei.wang?pnref=story)
分享一個真實故事:作家安•福斯坎(Ann Voskamp)2012年出版一本感動千萬人的個人經歷書:「一千次感謝:勇敢面對我現在的人生」。
安四歲大時,目睹剛學會走路的妹妹,為了追貓咪而跑到路上,結果被貨車輾過。看著爸媽抱著已沒有氣息的妹妹,她嚇得說不出話來。那一刻的冷酷與創痛,纏繞著全家人好多年。
安寫了這段經歷:「當人生遭遇挫折、承受病痛、生活空虛或是失去摯愛時,我該如何繼續走下去?在墓穴旁,我的腳上沾滿塵土,天空的雲彩逐漸消逝。一塊塊的泥土被鏟進墓穴、落在棺材上,落在我妹妹的淺黃色頭髮上。他們在地上為她立了黑色花崗岩的厚重墓碑。隨著她墓碑的豎立,她的墓穴封閉了,我的人生也封閉了。」
妹妹的慘死,讓安成長的世界裡,沒有「恩典」,「喜樂」更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即便她後來成為六個孩子的母親,童年的陰影仍籠罩著她,直到她接到一位朋友的挑戰:寫下一千個恩典。她開始尋求過去信仰中「喜樂」這個難以捉摸的東西。
她發現「喜樂」和「恩典」都來自同一個希臘字,都和「感恩」有關。她納悶,
真有那麼簡單嗎?為了驗證,她決定為所擁有的一千樣祝福來感謝。剛開始進行得很慢,不久,感恩的心就自然地湧流出來。安更發現,過去她把喜樂與妹妹一同埋葬,但學會感恩讓她重拾喜樂。「喜樂」從「感恩」開始,那些撕裂靈魂、遮蔽視野的事件,到最後柳暗花明,讓人看見背後的祝福。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再評現場的商業實驗(eaton)
(EATON在台大經濟系王道一教授的FB發表,有聽過APT這家管理顧問公司嗎?)
商業實驗適用於涉及大量(不一定海量)複雜的數據與分析,這樣商業界才會有興趣。不然,特定公司的內部專家就可以自己做了,聘請不熟悉實務的外部人士參與應該意願不大。君不見,連柯P都知道,派出所裁撤的問題應該可以先找單點試驗。
我是按著經驗說的。我曾在某金控支援過兩個專案建置,一個是IBM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為財富管理業務),一個是消費金融業務的風險預測(為提供授信條件)。
CRM系統:資料庫龐大,建置成本很高,客戶數雖達數十萬,但交易不頻繁,不算海量資料。系統概念不難,難在子系統龐大,自己做不划算,且IBM有獨特的分析技巧(IBM公司曾以35億美元收購普華永道管理諮詢部門),並提供專案活動效益評估分析,有embeded商業智慧。
消金風險預測系統:資料庫龐大,建置成本很高,交易頻繁,應算海量資料。我記得是由Iboston associates跳出來的台灣人團隊設計的,一家公司的系統授權金好幾億,賺了很多錢。因他們之前有跟國外大商銀及台灣消金某前三大合作,已萃取出預測力高的模型與參數,而且提供不定期更新服務,所以新使用者買下系統後,就有風險預測的背景資料庫,一樣有embeded BI。
早在25年前,我的研究所老師用SAS統計軟體為台電建置分析模組;前一陣子,台積電與學者合作,利用海量資料提升良率,http://money.udn.com/storypage.php?sub_id=5612&art_id=510453這絕對是高附加價值的工作。台灣有一個DATA MINIG協會,若要商業化,必須跟軟體商合作開發系統。
台灣除製造業、金融業外,或許有些服務業也有需求 (醫院CT攝影解讀或病患服務?規模太小?)。我覺得,政府機構應該最有可能(健保局FOR醫療資源浪費、台電FOR電價時間別/單位別差別定價、瓦斯公司FOR安全監控……….),難是難在商業智慧,不過,依台積電案例,還是可以跟內部專家合作。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失控的懲罰:台大法律系李茂生教授 序
評:從九合一選舉看世代出路(eaton)
2014.12.10 (蘇東波於清大物理系教授王道維FB發言)
Eatontung:你們新世代真的準備好接班了?可真準備好用「血淚、團隊合作、從上帝來的盼望」來拼一場?沒準備好的,可要等著被吃葷的外國人吃掉!不少四年級、五年級願意幫你們接班呢!不一定要分彼此。拆毀有時,建造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啊。新的世代願意堅持「血淚、合作、盼望」,自然會有出路,何況台灣還有一些社會資本。
然而,記得不要走老路,記得一直督促政府,不要繼續走保守的自由經濟老路。曾經在那條路上的海耶克,讓中曾根、雷根、柴契爾自以為是,以為自由社會下的政府會主持社會正義,所以不屑談公平分配,更無視於因市場失靈造成的不公平。結果,現代的賤民只能通往「被奴役」之路,而「政治服務經濟」成為受益者的口頭禪。台灣的低薪、三流的社會福利、高房價、人吃人的商業,在在說明這個政治現實。
我們的馬總統說,選舉失敗是因改革速度太慢。太慢通常有兩個原因,一為方向錯誤,永遠也走不到;二為反叛菁英執政,他們近親繁殖,和掌控知識的偽專家學者相互利用,各取所需。然而,不管哪種原因,都是不食人間煙火,自戀自大,將非我族類貶為凡間的「賤民」,不與「賤民」好好溝通。當「賤民」群起反抗,當事人就會以為是速度太慢。
世界已經證實,極端的中央集權與自由主義都無法創造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開出另一條路。這需要信、望、愛,並願意自己付出代價。美國羅斯福總統曾說:「如果你甘於選擇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僅僅當個旁觀的評論家,那就去吧。然而,有人選擇守護自己與夢想的約定誓言,為了追求夢想奮不顧身地跌倒起身、弄髒衣服,甚至受傷流血,但他們並不害怕,因為他們選擇勇敢的生命方式。」
王道維回覆: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模式至少是有一個一致性的理論基礎,並且在許多地方仍有其相當的意義(例如,台灣與東亞的經濟發展就是受惠於此),只是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貧富差距已經差過我們可以忍受的範圍,這應該是有共識的。但要發展出另一套「可以取代之」的經濟模式,並且能在現今已發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同是套用,是非常不容易的,並且需要全體(或至少主要的)國家的認同,自我節制對於利益的追求而非競爭得利,我想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中是很不容易的。
以課徵富人稅為例,如果只有一個國家這樣作(如法國),富人就會將資產轉移到國外課徵一樣高的稅,要不先課的國家就先收不到稅,而少課稅的國家資產就會增加。誰要做這種蠢事?新加坡就是因此吸引許多歐美富商。這當然也造就她世界最高的貧富差距(已發展國家中)。這種道德性的困境也就是《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所要說的。所以未來的問題解決方案並不是經濟、也不是政治,而是道德性的。
Eatontung回覆:誰要做趕走富人這種蠢事?台灣還沒那麼先進,現階段我們關心的不是皮凱提的富人稅,而是:
1)台灣租稅負擔率(稅/GDP)偏低,以致政府推掉很多必要的社會責任。各國租稅負擔率如下:台灣12%;韓國20%;北歐32-47%;美國19%;加拿大26%;歐盟:23-47%。http://web02.mof.gov.tw/njswww/WebProxy.aspx?sys=100&funid=defjspf2
您認為台灣將租稅負擔率合理提高,廠商會跑掉嗎?我的答案是:不會,若我們有人才和產業聚落,更不會。
2)租稅負擔率適當提高(如持有稅),不合理的房價可受到抑制。
3)台灣大多數人薪水偏低(月薪3萬以下近半),但老闆、有裙帶關係的薪資、分紅(不含個人的資產報酬)約為賤民的30-300倍不等。
若台灣要求比外國高一點,才能說是您提到的「道德性問題」。但若只是謙卑要求合理水準,政府不做,這就是政治問題。採購買力平價,台灣人均GDP高於韓國15%,但台灣的平均薪資卻反向低於33%,這是政治問題。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370。若我們要求租稅負擔率比外國高一點,才是您提到的「道德性問題」。但若只是謙卑要求合理水準,政府不做,這就是政治問題。採購買力平價,台灣人均GDP高於韓國15%,但台灣的平均薪資卻反向低於33%,這是政治問題。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370
除了極權或自由主義就沒路了嗎?不,還有「北歐、萊茵模式」。北歐的租稅負擔率最高,但經濟不好嗎?不,好得很。當然這就需要您提的「道德性問題」。北歐人,特別是公平性與集體性深入文化底蘊的瑞典人,孩子不管貧富都上同樣學校,沒有能力分班。
瑞典人均所得57,909>美國53,101>台灣21,000美元,瑞典的吉尼係數0.230遠低於美國、台灣。
我寧願天天唸一次Jante Law:
1.不要以為你很特別,
2.不要以為你和我們不一樣,
3.不要以為你比我們聰明,
4.不要想像自己比我們好,
5.不要以為你懂得比我們多,
6.不要以為你比我們更重要,
7.不要以為你很能幹,
8.不要取笑我們,
9.不要以為有人很在乎你,
10.不要以為你能教訓我們什麼。
有空可以讀一下英國《經濟學人》的 "The Nordic countries:The next supermodel"
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571136-politicians-both-right-and-left-could-learn-nordic-countries-next-supermodel
------------------
王道維:從九合一選舉看世代出路(發表於台灣醒報)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1205-GcGL
雖然早在半年多前就聽過政治系的友人分析,國民黨會在這次的選舉中大敗,但在11月29日以前應該沒有任何人會想像到有這麼大的差距,打得這個百年政黨徹底敗選到潰不成軍。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這無疑是個全新的開始,有著無法以過去經驗來判斷的想像空間。
造成這個現象的除了經濟衰退、薪資凍漲、弊案頻傳、中國效應與公民集結等外在因素,背後所實質參與的力量卻是來自於從前只是「風聞」,但直到今日已經「展現」實力的X+Y世代(七、八年級生,也就是現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跳過沉默的六年級生,直接挑戰其父母輩的嬰兒潮世代(也就是目前當家的四、五年級生),帶來社會上一種在價值觀上的實質斷裂。因此這次選舉的影響,不能只從政治上來分析政黨勢力的消長,更應從文化價值的選擇上來尋求理解。
舉例來說,這幾天主流媒體都在報導的誰來參選2016、誰來接手國民黨主席、科P政見或用人的爭議等,老實說,也只是主流媒體自己按著過去的「習慣」強塞給讀者的「重要新聞」,以為這也是許多人所應該關心的。但可能更多年輕人早已忘記了這場選戰,繼續回到現實世界中當個兩袖清風的月光族,窩回社群網站上與朋友分享自己的小確幸或大夢想。他們這次熱烈參與了政治,但不表示因此想要改變生活的重心。
因此,筆者以一個旁觀的六年級生來看,奉勸這些當家的四、五年級生,從你們過去的歷史包袱或發展脈絡來看,或許因為這次選舉結果太過震驚而倉皇失措,或許因為反對黨大勝而欣喜莫名,但這些都只是你們自己在玩的遊戲,與那些將來要取代你們的世代其實沒有什麼關係。他們如果能在目前你們所擺下的艱困環境下苟延殘喘,將來也一定能在各種挑戰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但同時,筆者也想對親愛的弟弟妹妹們說幾句話:雖然這次你們清楚地表明拒絕上一代所設定的發展方向,想要重新定義自己關切公義與熱愛環境的生活方式,但這之所以可能,還是要靠著與這小島以外的國家人群來打交道。但他們可不是素人,更不是吃素的。到那時,我們所能用的武器就不再是鍵盤或選票,而是與前輩們相同的血淚、彼此團隊的合作、與上帝放在我們生命中的盼望。
準備好的,就可以開始交班;沒準備好的,只好等著被取代。
評「現場商業實驗」 (eaton)
eatontung 2014.12.10
(於台大經濟系教授 王道一 FB發言)
在自然科學的領域,不管多麼非線性,至少特性穩定,不會隨時間而變,可以透過反覆實驗建立資料庫。然而,在「企業進行現場的商業實驗」的社科領域,我個人比較存疑。
話雖如此,我還是希望,「現場的商業實驗」能提供定量的實務經驗與商業智慧。其實台灣大公司(不少是金融機構)高薪雇用CRM人才(有些人年薪400萬以上),評估客戶的風險與機會,以決定貸款條件(如訂價及額度),或是尋求財富管理業務的機會。
不過,有幾個問題需要克服,這些應該也是計量經濟學會面臨的問題:
1.經濟系統的特性一直在變,無法孤立控制變因,就像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前540年-前480年)說的,「人無法重複走進同一條河流」。
2.社科領域的數據,天生不乾淨,量到的數據通常藏有大量不相關因素的貢獻。就算是相關,也不容易分辨是否只是共線性。
3.變數間關係並非恆常的因果關係,可能受到幾個原因交互影響,如:不明的中介變數(如心理因素);time lag;新生變數;不明變數間的交互作用。因此,歸納法很難適用,model的信度會偏低。
4.除非真的是很有經驗的專家,曾深入觀察與分析過大量的田野,否則恐怕連內容效度都禁不起數據檢驗。
5.就像股市分析,商業活動的關鍵成功因素通常是sophistically simple(某些特定的指標、戰術或策略),所以進行「現場的商業實驗」時,要避免鑽研過於精細的model。
--------------------
台大經濟系教授 王道一 FB
有聽過APT這家管理顧問公司嗎?它和其他管理顧問公司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商業模式奠基於「教導企業進行現場的商業實驗」。因此,它不僅能給企業好的建議,它更能教企業如何自己透過在現場實驗的方式找答案,而且,正由於實驗中的操縱變因是實驗者外生改變的,因此,實驗結果是因果關係,而不只是單純的相關性。想知道他們如何教企業釣魚,而不只是給他們魚吃嗎?看看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怎麼說吧!
然後,這種部分均衡式的局部實驗結果,如何推展到考量到其他人(包含競爭對手和消費者)的反應,這可是所謂的一般均衡效果的好問題喔!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The Discipline of Business Experimentation
http://download.predictivetechnologies.com/hbr-disciplineofbusinessexperimentation/
Managers can, however, discover whether a new...
評【超越藍綠只有新台幣】
劉教授,
我個人餘暇,努力於縮減台灣貧富差距。今天在您的FB讀到【在台灣,真正「超越藍綠」的只有新台幣】,因我無法在您的FB發言,故寫信發表一些意見,打擾之處】,敬請見諒。
台灣租稅負擔率(租稅佔GDP比例)僅約11%,不到美、韓1/2,中國、歐盟的1/3,低得可憐,以致政府推掉很多責任。租稅負擔率低,其重點不在股市「大戶條款」,而在其它項目(後段簡述)。「大戶條款」有幾個問題:
1.某些超級大戶可以利用券商提供的人頭規避,造成不公平的投機,與黑心商品的風氣同出一轍。
2.可能有些人會離開台灣股市,從而讓資本市場流動性降低,使得廠商的資金成本提高(本益比會降低)。其實,他們對市場造市是有相當貢獻的。
3.大戶交易量大,已繳較多的證券交易稅,不應受差別性懲罰。目前證所稅被技術性停徵,不如要求政府提高證券交易稅,由原來0.3%提高至0.4%,讓每個人都為大戶,這樣大戶的心理可能會平衡些,比較不會藉機推託。
4.原來定義大戶的10億額度有點好笑,每天400萬就會達到。短沖客日週轉率超過200%,手上有200萬的人就是大戶,這個反而落人口實,造成他們反對其他應合理增稅項目的藉口。
平心而論,台股飆漲的時代已經過去,從股市徵稅的時機不再。過去14年哪能賺甚麼錢?何況,不管實際有沒有填權息,股票或現金股利照樣納入綜所稅。我認為,要提高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其重點是(請大家多多協力關照,持續給政府壓力):
1.房地產實價持有稅(向美、日看齊);
2.房地產實價交易所得稅;
3.提高遺產稅與贈與稅之稅率;
4.取消兩稅合一;
5.提高營所稅至美、日、韓水準。
6.大力防止逃漏稅(我估每年被逃約2000-3000億)。應大幅增加查核人力,並改變現有廠商不開統一發票的檢舉辦法,讓民眾習於拿發票。
如果能這樣稅改,逃漏稅不計,我預估稅收(目前年徵1.4兆)可以增加1倍(租稅負擔率就可略低於韓國了),我個人就同意,綜所稅最高稅率可維持在40%,以交換上開稅改重點。
您的FB追蹤者 蘇東波 敬上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莊尼壯舉—Dave Branon
在莊尼•亞加(Johnny Agar)19歲那年,他完成了5公里賽跑,一直支持他的許多家人和朋友,一同慶祝他能夠完成這項壯舉。
莊尼是一位腦性麻痹的患者,四肢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活動。但是他和父親傑夫(Jeff Agar)二人經常一起參加各項比賽,莊尼坐在特製輪椅上由父親推著,向前衝刺。有一天,莊尼竟然表示,要憑著自己的力量完成比賽。在那場比賽,到了中段,父親把莊尼從輪椅上抱起來,扶他到助行器,協助他以雙腿完成剩下的賽程。這次的成功,讓所有的親朋好友都為莊尼大大慶祝一番。莊尼對記者說:「有他們在我背後支持,比賽就輕鬆多了,因為他們的鼓勵成為了我的動力。」
若我們都做到互相激勵,同時也知道自己背後有許多弟兄姊妹為我們打氣,你想,這將會有多大的不同啊!如果我們真的做到,那麼人生的賽程就會變得輕鬆許多。
一句鼓勵的話,能讓人從放棄轉為奮鬥。
-------------------------
希伯來書10章24節:「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我們不以為自己不需要他人,只想單獨行事;求祢使用我們,讓別人蒙福,使我們能謙卑,接受別人的鼓勵。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談公平正義,先檢舉商家未開發票(eaton)
陳振東
談公平正義,要政府擔起社會責任,沒有錢,選舉變天也沒用,一切免談。台灣的租稅負擔低得可憐,除了靠租稅改革外,追查逃漏稅也是重要的事。
依財政部統計,去年查核逃漏稅案件,不含罰金的補稅金額為22億元,只佔同年度三大稅:綜所稅、營業稅及營所稅的0.2%。這麼低的比例,除了財政部的官員,會有誰相信實際就只有這些?
筆者在大台北地區發現:門庭若市的商家門口,經常貼著「免開統一發票」標章,數年如一日。依規定,每月營業額達二十萬,就要開立發票,難道這跟「開冷氣不關門的商家」要受罰的規定一樣,只是形同虛文?逃稅行為不只是逃稅,當企業主享受低稅率或藉機逃稅,窮人只能自生自滅,民眾只配低劣的公共服務時,社會自然瀰漫「人吃人」的投機風氣。黑心食品不就是投機風氣下的產物?
內行人都知道,沒有查不到的假帳,查核績效不彰的主因是:查核人力嚴重不足與民眾不拿發票。因此,除積極增加查核人力、提高發票獎金外,請財政部修改檢舉獎勵辦法,只要是免開統一發票的商家,民眾提供門庭若市的照片,就可以向檢舉通報。若國稅局確認應開立發票,即可適用檢舉獎勵制度,核發獎金。
(嘉義縣民,企業顧問)
另一個把阿扁放出來的理由(eaton)
作者:陳振東(企業顧問)
同一時間存在的事件,不必然具有彼此的因果關係,這是邏輯的ABC。這就是為什麼,除了自然科學的事以外,社會科學的事若沒有直接證據,就很難事後證明某種因果關係必然是真的。扁案就是這樣。法官掌握的證據就算是真的,但要事後判斷是否有對價的因果關係,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困難到「每個人可以有各自想法」的層次。
以當年的元大證券合併復華金為例。國民黨因某些因素,不護產,每天眼睜睜地看元大證券每天在股票市場一張一張買進復華金,從一股不到十元,買到二十多元,最後成為復華金的最大股東。對民進黨來說,復華金是國民黨的吸金資產,被合併最好。阿扁能做甚麼事?頂多就是「不要違法阻止」主管機關核准合併案,也就是說,只要依法行事就行。您認為,依法行事這麼簡單的事,阿扁能拿到甚麼對價?就算有拿錢,怎麼證明不是政治獻金,而是對價關係呢?更何況,過了三年,元大才併了復華金。
若元大合併復華金的對價關係可以如此確認,其他的案子又如何呢?無庸置疑,法官的判決文當然有邏輯,但是,當對價關係只是假設或前提,光很有邏輯又有何用處呢?若假設或前提不真,這個邏輯不是很糟糕嗎?想得越多,我就越不敢篤定這是甚麼對價關係?或許,這是另一個把阿扁放出來的理由。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該修商家未開發票的檢舉辦法(eaton)
陳振東
本人在大台北地區發現:門庭若市的商家門口,經常貼著「免開統一發票」標章,多年如一日。依規定,每月營業額達二十萬,就要開立發票,難道這跟「開冷氣不關門的商家」要受罰的規定一樣,只是形同虛文?筆者認為,逃稅行為不只是逃稅,當企業主享受低稅率或藉機逃稅,而窮人只能自生自滅,賤民只配品質低劣的公共服務時,社會會瀰漫「人吃人」的投機風氣。黑心食品不就是投機風氣下的產物?
依財政部統計,去年查核逃漏稅案件,不含罰金的補稅金額為22億元,只佔同年度三大稅:綜所稅、營業稅及營所稅的0.2%。這麼低的比例,除了財政部的官員,會有誰相信實際就只有這些?
內行人都知道,沒有查不到的假帳,查核績效不彰的主因是:查核人力嚴重不足與民眾不拿發票。本人建議,除積極增加查核人力、提高發票獎金外,請財政部修改檢舉獎勵辦法,只要是免開統一發票的商家,民眾提供門庭若市的照片,就可以向國稅局檢舉通報。若國稅局確認應開立發票,即可適用檢舉獎勵制度,核發檢舉獎金。這事不難,只要張盛和部長撥個時間,就可寫下一頁青史。
(嘉義縣民,企業顧問)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財政健全方案的效益是假的(eaton)
陳振東
立法院三讀通過「史上最大加稅案」的財政健全方案,其中增加高所得者稅率四十五%的級距及兩稅合一股利扣抵率從一百%扣抵降至五十%,財政部預期可增加六百億元稅收。不過,不要高興太早,台灣的稅基漏洞多得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會收到多少還不一定。
若不信,我馬上公布一個大漏洞。大股東,特別是不必公開申報的非董監事,可以跟證券商合作,於除權息前,透過鉅額交易相互買賣股票期貨與股票,除權息後再買賣轉回,如此大股東可以規避綜所稅,證券商依稅法規定也不必繳稅。
台灣上市櫃市值約二十八兆,若其中十%利用上述漏洞,假設配發股息四%,就可以規避四百零八億的綜所稅。我不知道被加稅的九千五百位富人知道這件事情會不會服氣?但我一定知道,經常公開呼籲政府,要堵住免稅漏洞的張忠謀先生一定不會服氣。
(作者為顧問)
如何讓證所稅恢復公平正義(eaton)
陳振東
到底證所稅修正案是在本會期或下一會期修法已經不重要了。從台股過去20年的表現,任何投資人都知道,投資台股早就沒有超額報酬,能賺到的就是現金股息,約3.5%。股市會有大漲,都是因為之前大跌,長期能賺取價差的投資人少之又少。若只是看到股價上漲,就要扣證所稅,有何公平正義可言?
筆者認為,要讓證所稅彰顯公平正義,可以從投資人獲派的股息著手。目前台灣個人綜合所得稅採兩稅合一,當初立法的意旨係為避免重複課稅。然而,這個制度的問題是:若個人適用稅率低於被投資公司的營所稅稅率,則獲派的股息可以退稅。因此,公司實際的營所稅稅率可因人而異,雖然他們都是同一家公司的股東。財政部告訴我們,公司營所稅有17%,其實是個騙局。營所稅17%本為公司應繳的所得稅,但卻可以因股東稅率不同,讓營所稅縮水。請問,這個邏輯通嗎?
此外,有人因繼承豐厚家產,以投資為生。在兩稅合一制度的保護下,只要適用的稅率低於營所稅稅率,就可退稅,以致繳的所得稅低的可憐。舉例來說,獲派股息200萬,可約退稅16萬,讓實際營所稅稅率只有9%;獲派股息300萬,可約退稅10萬,讓實際營所稅稅率只有13%;獲派股息400萬,實際營所稅稅率才能恢復原有的17%。問題是,以目前股票的現金殖利率3.5%計,能拿到股息200萬,其投資額至少有5700萬,擁有這樣資產的人為何稅率只有一點點?我們可以這麼說,因兩稅合一的錯誤設計,營所稅的精神已蕩然無存!
如何調整兩稅合一?筆者認為,台灣最高的綜所稅維持40%、避免重複課稅可能是目前多數人的共識。在不打破這個共識的前提下,可以做的是:股息不再退稅,但併入個人綜合所得時只認列60%股息。如此,在沒有租稅優惠下,實際營所稅稅率可以確保在17%的「公平」水準,個人最高的綜所稅也可維持在目前的40%。
維護社會公平的最後一道防線:遺產稅已經被降到10%。當初大降遺產稅稅率的原因是為讓資金回流。但資金回流了嗎?大家心知肚明。沒有人公開道歉負責,就跟規劃錯誤的證所稅一樣。筆者呼籲,有良知見識的立法委員,應推動兩稅合一修法,讓證所稅可以恢復真正的公平正義。
本文刊於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923
本文作者曾擔任上市公司部門主管及企業顧問,關心台灣弱勢及社會公義問題
打開勞保天花板要有配套(eaton)
陳振東 (童振東)
最近有立委主張,近兩成的勞工薪資已突破投保天花板四萬三千九百元,勞委會應打開天花板,讓有能力的勞工選擇更接近實質薪資的投保方式,規劃老年的安全生活。這個建議看似美意,但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劫貧濟富。
勞保年金之所以會破產,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政府長期將勞保費率壓在低水準,以討好資本家。討好之外,政府又不撥補資金缺口,實在很不負責任。筆者推算,以勞保保費與退休一次給付或是年金給付的條件來看,其保費的內部報酬率都在6.5%。然而,不管是台灣或美國的公債殖利率,早在民國89年就低於這個數字了,按理當時就應該逐年調整勞保費率來抵銷利率的下滑。過去十幾年來,利率逐步下滑到一點多百分點,基金操作績效頂多3%就不錯了。很不幸,政府什麼也沒做。
政府規劃年金制度,美其名曰是為提高社會安全,但其實是為避免勞保基金破產。我所言不假。看看最近的行政院的勞保年金版本,多數人可以拿到的金額遠低於最低基本生活所需,這樣如何提高社會安全?政府雖然規劃調整勞保保費,但那只能支應未來年金給付的資金缺口,過去十幾年的低費率造成的缺口根本沒有補到。如果政府早一點行動,改革調整也不至於刀刀見骨,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等待利率翻揚。
破產的第二個原因是,不少人在退休最後幾年才取巧提高保額,以領取最高的給付水準。這些人通常存在於加入職業工會的兩百多萬勞工及沒有制度的中小企業。筆者以田野調查估計,這些人高達兩百萬人。勞委會一直怠惰消極,無心解決這個問題,使得這次的勞保年金改革中,不投機的勞工被犧牲了。勞委會的方法永遠只是少量抽查、警告,但效果不彰。更不公義的是,不投機的低薪勞碌者領到的年金遠低於取巧者,而那些取巧者通常沒有工作,對國家稅收沒有貢獻。可惡的政府間接告訴大家,勞碌活該!
若打開保額的天花板,高薪者、取巧者只要加保幾年,就可以分走更多的餅,哪天又要年金改革,低薪勞碌者的年金會再次被壓縮。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敲下勞保年金法案之鎚、恭喜勞工之聲猶言在耳,才四年就進行刀刀見骨的改革,立委們也難辭其疚。因此,敬告主張打開天花板的立委,想好配套措施再來推動,否則將製造更大的社會問題。
(本文作者擔任企業顧問,關心台灣弱勢及社會公義)
台灣勞工低薪化的原因與突破之道(eaton)
陳振東
近年來,台灣社會批評勞工薪資低薪化不絕於耳。月薪不到3萬元的受僱者,高達 42%。1 996年台灣受雇者平均薪資(含非經常性)3.66萬,2011年4.57萬,成長24%,經物價調整,幾乎零成長。對這3百多萬受僱者來說,未來只是灰色的夢。
對此,政府鐵口直斷:勞工附加價值不高。馬總統國慶時指出,要突破薪資停滯,產業要走向更高附加價值。最近又說:「薪資不能加,是因為廠商覺得錢賺的不夠。」桃園縣產業總工會顧問盧其宏批評這是「勞動渣滓學說」。筆者也參一腳,這是「剩餘價值學說」,勞工只配剩餘價值。經濟部長施顏祥答詢新人起薪40K時表示,如果大家都從事比較高值化的工作,才有可能。更早,政務委員管中閔聲稱,基本工資是否加滷蛋,讓他陷入天人交戰。
勞工低薪的原因是什麼?是勞工附加價值不高?或是資方剝削,未合理分享利潤?或是勞方之間的薪資分配不均?筆者提出個人的見解。
1. 勞工低薪在於政治,跟附加價值不一定相關:
台灣智庫吳啟禎指出,10年前南韓製造業工人實質月薪與台灣相當,10年後南韓為台灣的2倍。同期間,台灣、南韓的實質經濟成長率與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的差距微不足道。因此,就韓國的例子,薪資跟附加價值無關。當然,韓國大集團薪資高,其它公司還是低薪。韓國物價水準至少比台灣高30%。
前一銀董事長黃天麟指出,台灣1999年海外生產比重為12.2%,之後政府失策,廠商快速外移中國,2011年升至50.5%。製造業快速空洞化,接替的服務業基本薪更低,升級緩慢,雇主自然能主導薪資。
2. 沒有證據顯示,資方未合理分享利潤。過去15年來,資方分享利潤給受雇者的趨勢沒有顯著變化:
筆者不採用受雇者佔GDP比例評估趨勢,因為它會受到其他構成GDP項目變動的影響。
筆者也不採用單位勞動力成本及生產力的變化,解釋薪資水準是否合理。台灣過去15年來單位勞動力成本跌幅將近一半,但2011年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力比2000年增加72%。有人依此聲稱,是台灣勞工薪資偏低,不是公務人員偏高,藉以反對公教薪資福利改革。這種分析忽略一二十年來台灣產業結構的明顯變化。所謂單位勞動力的「單位」已不適合做時間序列比較。同時,生產力是由所有(總)生產要素貢獻,勞動力只是其一。實務上,生產力的增加除由勞動力貢獻外,多由資本支出、技術變革、自動化設備、產業結構變化、國際分工或內部價格移轉造成的,因此這種分析並不客觀。
筆者採用台灣受雇者薪資總額與企業利潤總額的相對比例,以評估資方分享利潤給受雇者的趨勢。該比例由1995年的1.60,一路降到2010年的1.26(如下表),台灣受雇者薪資分配似乎越來越低。惟依中華徵信所統計,台灣企業從1996年起逐漸在海外生產,目前在中國雇用1443萬人,每年支付1.59兆台幣薪資。考量這個因素,2010年相對比例調整後為1.58,與1996年相較,變化極微。不過,做為比較基礎的1996年,當年薪資是否合理,還需進一步研究。
*台灣受雇者薪資與企業利潤相對比例(單位:百萬台幣)
年度 受僱者報酬 企業利潤 相對比例%
1996 3,994,101 2,487,404 1.61
2000 4,893,571 3,519,057 1.39
2005 5,436,252 4,095,325 1.33
2010 6,078,759 4,822,788 1.26
3. 勞方之間的薪資分配相當不平均:
觀察台灣上市櫃公司年報,高階主管薪資比基層高30倍相當素常,不少企業甚至高出100倍。30倍是什麼意思?低薪者工作一輩子,只配高薪者一年收入。一年是何等匆匆!令筆者心酸!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高管薪資比一般員工高20倍,企業經營長期會出問題。專欄作家庫爾特?安德森今年曾在紐約時報專欄寫到:自由未必越多越好(The Downside of Liberty)。他說道,美國總統傑佛遜在獨立宣言第二行標榜的人權,就是個人主義。傑佛遜在獨立宣言簽署38年後說,利己並非道德的一部分,它是美德的唯一大敵。美國利己的個人主義從60年代起一直擴展,到最近發生金融危機才稍收斂。
因此,高管的利己主義造成薪資分配不均,是台灣基層薪資偏低的主因之一。台灣上市公司的高管經常是大股東,他們給自己高薪,並循私安排家人親戚當高管領高薪。裙帶關係算進來,薪資分配更加不均。為了對所有股東交代,壓低基層薪資,讓他們領剩餘價值是最便利的方法。
接著,筆者分享勞工低薪化的突破之道。
1. 政府不能老當鳥龜:馬總統的「薪資不能加,是因為廠商覺得錢賺的不夠」是鳥龜講法。筆者要問老闆們:姑不論公司強弱,看看2010年的企業利潤,就算42%月薪不到3萬元的台灣勞工每月都加薪1萬元,增加的成本佔企業利潤比例不到10%,你們會陷入天人交戰嗎?薪資與企業利潤不是零和遊戲,水幫魚,魚幫水會發生,屆時你們也與有榮焉。
2. 深化公司薪酬委員會的效能,表揚優良企業,揭發血汗公司:公司的薪酬委員會已施行一段時日,可曾遏阻肥貓群聚?可曾發揮興利功能,保護基層薪資?筆者建議,公司年報必需增加揭露:高薪者薪資獎金佔總薪獎及公司利潤的比例,非主管職員工佔的比例,以及非主管職員工每人平均年薪。依年度,把上開資訊公佈於網站。照顧基層表現良好的企業,政府應比照辦金馬獎的規格表揚,讓老板們見賢思齊。表現不佳的在網站列表揭露,讓他們產生改善壓力及羞恥感。
3. 政府要勇於啟動租稅重分配功能,因為道德勸說可能無效,資方可能無動於衷:政府將低薪推給附加價值既不道德,也不負責。台灣賦稅佔GDP比例只有OECD工業國家的一半。台灣企業有效稅率僅11%,遠低於已經夠低的名目稅率17%。偏富人的經濟,在低薪環境更顯刺眼。這一點,筆者給予嚴厲的譴責。
4. 以促進產業創新為首要任務:大企業有資源,有能力創新。中小企業雇用70%的勞動人口,但長期不被重視,只能自生自滅。殊不知,中小企業若有政府諮詢單位提供產品定位與策略服務,配合台灣學界的技術能量,有系統尋找,要在世界取得高利潤的利基市場並不困難。日本深諳此道,他們有很多公司利基產品全球市佔9成,但大廠沒興趣爭奪,這很適於台灣中小企業。另外,產學合作績效一直不彰、風險投資日益虛弱、取得貸款的無形資產屈指可數,都是重要課題。
蘋果MAC要回美國本土生產了,台灣現今仍忙著吹噓ECFA,或忙著規畫引進外勞,提供優惠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這樣要提高價值,帶動薪資成長,只是狗吠火車。
(本文作者曾擔任國內上市公司部門主管及企業顧問,關心台灣弱勢及社會公義)
笨蛋,重點不在資本利得稅 (eaton)
陳振東 101.5.30
最近證券及不動產要不要課徵資本利得稅,大家各說各話。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假議題。股市從民國八十九年漲到一萬二千點至今已二十年了,贏虧互抵,可有資本利得空間?不動產更不必講了,以中位數房價跟中所得相比,美國房價所得比約三至五倍,台北市已超過二十倍。高居的房價未來的資本利得在哪?執政者長期錯失良機,現在真要課已課不到多少稅了。其實真正不公不義的,是已連續十二年財政赤字的政府!
眼前的重點已不在資本利得稅!以義大利、希臘的經驗,重點在於查逃漏稅。據估計,義大利一年逃稅金額約三千六百億美元,希臘約三百億美元。這些金額足可免於財政危機。歐元集團主席、盧森堡總理榮科(Jean-Claude Juncker),曾經批評希臘是一個「腐敗的國家」。從富商巨賈到小本經營的商店,各行各業逃稅的問題都很嚴重。多年來政府始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未嚴格執行稅法。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 )說,拉加德批評希臘人「企圖逃稅」,比起因經濟問題與撙節措施而受苦的希臘人,她還比較同情非洲貧童。
根據台北大學蘇建榮教授等國內學者研究,台灣綜所稅各類所得短漏報高達四十五至六十九%之譜。這跟財政部查核營業稅僅五%逃漏額、去年查核總逃漏稅額五七七億元比較,相差甚遠。民國一百年營利事業所得稅實徵三千六百億、綜所稅實徵三千四百億及營業稅實徵二千八百億,若以短漏三十五%推估,可能逃漏稅額達三千五百億,這才是財政部要努力的重點,猜測可能的區區一百億證所稅豈能相比!
國稅局過去查逃漏稅確有收獲,但稅網一直破了大洞,主因在於民眾沒有索取發票的習慣。要民眾養成習慣,一定要大破大立,不能小家子氣。筆者建議,首先,除攤販外,所有商家都要開發票。到處免開發票的商家,反而讓民眾養成不拿發票習慣。當然商家報稅門檻仍可沿用現行規定。其次,依可能的逃漏稅額作為基礎,提高發票獎金。以一般大型買賣業每年提撥稅後利潤的三十%作為來年廣告費為標準,乘上可能逃漏稅額三千五百億,每年按理應提撥一千億獎金,然後逐年遞減,而不是現行不到百億的獎金預算。其三,若逃稅是犯法行為,不拿發票者是不是共犯?是否應有罰則?稽徵人員可否現場查核,就像警察抓闖紅燈一樣?其四,大量補足查核約雇人員,以改善現行需限時限量完成案件所造成的品質不佳窘況。
若政府當局一再蹉跎,又執意用十六兆潛在政府負債的半數來支付軍公教退休金,台灣成為歐豬,時日不遠!
一位企管顧問的悲憤 (eaton)
陳振東 (童振東)
最低工資只加顆滷蛋,但政府沒有令人信服的說明,就被無情拒絕。公諸於世的,只有管委員的天人交戰,以及陳揆在商業周刊專訪提到,他很汗顏,沒有領最低工資人數的確切數據。現在,政府不保證給付將瀕臨破產的勞退金,而弱勢只能默默不安地面對勞退金不定期的縮水。台灣弱勢的輓歌已經響起。為此我不禁流淚,並憤怒。
悲傷憤怒是因為:賦稅署預計台灣今年政府歲入兩兆四千億元,除民國八十九年泡沫年外,今年歲入是歷史新高,比十年前民國九十一年的一兆八千億元高了三十五%,比過去十年平均高出四千億。人民給的愈來愈多,軍公教保障越來越穩固,但弱勢的基本生存權呢?過去十年最低工資只調十八%,但民生必需品的通膨呢?
其次,民國一百年營所稅三千六百億,也在歷史高檔,比過去十年平均兩千九百億高約二十五%。若免稅不計,以稅率十七%推算,企業稅前利潤至少兩兆。就算所有台灣勞工都加一顆滷蛋,每年頂多三百億,相對企業稅前利潤不到二%,為何會陷入天人交戰?為何沒有確切人數就無法決策?
其三,與台灣產業結構類似的韓國,最低工資已兩萬五千元台幣,明年仍要再調漲六%,就算依購買力平價設算,難道台灣的政府要說,韓國不能再漲了吧? 其四,弱勢勞工沒有存款,勞退金每月一萬多元只是基本生存權,政府卻無力保障。台灣政府寧願放任課稅收入只占國民生產毛額十三%,在賦稅署採樣的二十個比較國家中敬陪末座,那些國家的平均是三十五%,韓國也有二十五%。 告訴我,有誰不悲傷憤怒?
建立面對台灣財政危機的共識(eaton)
陳振東 (刊於想想論壇)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要解決問題,要先認真弄清楚問題的本質,不然只會徒然無功。就我個人觀察,台灣社會對於現在的財政危機沒有共識,不同階層各說各話,甚至情緒漫罵。這對問題解決是很不利的。歐盟問題國家的債務是長期累積下來的,那些國家難道沒有鄂鄂之士,早在多年前就大聲疾呼一定要儘速改革?然而,最終問題還是演變到不堪的地步。台灣應該學到教訓。我們沒有多少時間蹉跎,危機不儘速週延解決,將面臨長期動盪,不在贏者圈內的多數人,會像蔡英文女士在「面對台灣財政危機」文中提到的,貧窮問題愈形嚴重,而且代代遞延,讓後代子孫淪為難以翻身的「貧窮世代」。因此,有識之士應釐清危機下的事實,討論並修正,並強力對外界宣傳,以利形成社會共識。有強大共識,就不容漫罵掩蓋事實,也不容政府為討好選民或特定族群,提出治標不治本或治短不治長的煙霧彈政策。到底財政危機的關鍵事實是什麼?我不是專家,但我願拋磚引玉。
事實一:改革必需是全方位,若只針對局部,無法解決問題。2011年底國家未來需償付債務為6.7兆元,上升速度愈來愈快,加計潛藏債務15兆元(軍公教退休金8兆元、勞保6.3兆元),未來需償付債務超過21兆元,是GDP的1.6倍,已跟希臘同等級。三大塊債務都在6至8兆元之間,都要好好處理,都不能偏廢,否則未來會被被遭逢不利的某方激憤抵制,人民對國家的信任將產生前所未有的危機。
事實二:退休金危機發生的原因在於制度設計偏差,獲益族群不應受到尖酸刻薄的指責。但偏差就要改革,不應容許被扣上階級鬥爭的帽子或以陰謀論來阻止改革。根據退休保險基金精算報告,勞保基金最適費率為27.8%、現行上限僅13%;退撫基金軍職最適費率為36.7%、公務人員40.6%、教育人員42.3%,但公務人員費率上限僅15%、軍職與教育人員僅12%。
最近政府取消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有人義憤填膺,有人調侃見不得別人好。甚至連某退休教授竟以陰謀論觀點指出,「民進黨鬥爭軍公教的方式愈來愈像納粹黨,利用勞工的屈辱與無知,扭曲事實與是非地將他們的憤怒導向特定族群 (外省人與軍公教)。」就邏輯來說,軍公教薪資福利行之有年,已成政府所謂的「慣例」,若民眾見不得別人好,怎會拖到現在才發聲?此外,「民進黨將他們的憤怒導向特定族群」是真的嗎?若是子虛烏有,民進黨應當澄清,免得情緒漫罵充斥,讓社會果真產生惡性的階級對立,政府也可藉機延宕改革。
事實三:公職人員的退休金偏高,且公職人員人事費用,已超過國家歲入所能負荷。依國際比較觀點,公職人員的退休所得替代率約90%,為工業國家之冠,OECD國家平均僅58%,更不說85制得領退休金的年齡通常僅55歲。依國內比較觀點,公職退休人員年收入約在70萬之譜,若家庭有兩口皆為退休公職人員,其年收入在賦稅署的綜合所得總額申報二十分位表名列前15%。甚至換個角度,台灣受雇者85%以上終其一生的收入竟比公職退休金還少。
然而最關鍵的事實是,公職人員在職及退休者、國營事業每年人事費用約1.2.兆,國家每年歲入僅2.4兆,以目前趨勢發展,10至15年後根本無力負荷。講白一點,不用再吵吵鬧鬧了,似是而非的信賴保護原則也不必談了,人民已經養不起了。何況,台灣產業競爭面臨挑戰、募兵制費用、民國114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年年攀高的社福預算,以及因少子化勞動人口轉折在即等不利因素,國家GNP極可能持續明顯衰退。如果軍公教退休所得替代率不比照勞工,政府想繼續耍賴,國家被領垮了,官逼民反,民眾可能會走上街頭。
事實四:政府債務急速升高,但政府施政滿意度持續新低,那就少花錢吧!前主計長許璋瑤先生在「不願面對的國家財政真相」文指出,過去四年(2009至2012),各級政府支出平均每年比2007年增加4千億元以上,在收入並未同步增加的情況下,每年收支短差達4,104億元,遠高於2007年的454億元。這短差都需要舉債買單。
事實五:依國際經驗,勞保費率要儘速(最多分五年)大膽調升到OECD才不會倒的十九%標準,而企業界絕對有能力買單,何況這是他們以前應付卻未付的費用。勞保費率十九%與原預計十三%比較,每年會增加支出八百億,相對民國100年的企業利潤不到百分之二,影響數不高。政府不能再以經濟不佳為由,用封殺茶葉蛋基本薪的愚民方式,阻止勞保費率調升。不過,政府應對勞保採取最高六十個月平均設算基數,助長高薪低報或低薪高報、假投保等投機漏洞問題,加以徹底改善。
事實六:台灣受雇人員薪資並未偏低,只是產業創新不足(這是老板懶惰守成或國內產學資源未整合成功造成的)或是接製造業空洞化的服務業未快速升級,以致受雇人員受困淺攤,薪資成長停頓。因此,請不要用台灣受雇人員薪資偏低這個理由,阻止改革公務人員偏高的待遇。某位退休教授引用美國勞工局數據指出,過去十五年來,台灣單位勞動力成本持續在下降,跌幅將近一半,但生產力卻持續大幅上升,因此推論,不是公職人員薪資太高,而是台灣受雇人員薪資偏低。其實那是數字遊戲。不管是單位勞動力成本或生產力皆會使用『產出』參數,然不同時期的產出變動通常不是由勞動力決定的(美國生產力成長年化也不過4%),反而多由資本支出、技術變革、引進自動化設備、產業結構變化、海外生產分工或三角貿易租稅考量造成的。
台灣受雇人員薪資是否偏低,最公平的評估方式是與國際社會比較或是由受雇人員薪資與企業利潤的相對比例評估。過去十五年來,台灣受雇人員平均薪資由1996年3.66萬提高至2011年4.57萬,成長24%,經物價調整後成長確實少的可憐。美國2011年的每人平均GDP為5.2萬美元,平均薪資為59,870美元,以台灣每人GDP平均2萬美元推論,台灣相對平均薪資應為2.3萬美元,折合月薪5.61萬台幣,比台灣目前實際平均薪資4.57萬高出22%。但考慮美國物價水準高出台灣70-80%,經購買力平價調整,台灣平均薪資沒有偏低。特別是,美國位居頂端者的薪資很嚇人,十分位平均薪資高低差至少5倍。
至於台灣受雇人員薪資與企業利潤的相對比值,由1995年的1.60,一路降到2010年的1.26。乍看之下,企業利潤愈賺愈多(以前我也這麼堅決認為)。然而台灣企業從1996年開始在海外大量生產,所謂的受雇人員薪資並未包含海外,因此數據會失真。若以政大童振源教授的研究,台灣企業僱用中國勞工1000萬人,其在中國的薪資總額約為台灣850萬受雇者的26%,依此平減1995年比例,推估得1.27。若再考慮至其它國家增加生產,台灣受雇人員薪資與企業利潤的相對比值變動不大。倒是IILO(2011)認為,有需要將工資帶動成長的發展模式形成全球規範 (來源:林慈芳,工資與經濟成長之分析:全球趨勢與臺灣實證)。
事實七:台灣賦稅負擔比偏低。台灣2011年賦稅佔GDP18%(含社會安全捐),只有賦稅署取樣二十個工業國家平均的一半,連韓國都有25%。其原因是,短短幾年,營所稅及遺產稅遽降、外加兩稅合一,富人是最大受益者,不!是贏家。富人錢太多了,拼命買豪宅,帶動房價亂漲,成家青年買不買房都成為屋奴。台灣房地產稅只有美日的五%至十%,豪宅稅竟比管理費低,真是太看不起富人了。我們的財長竟然也附和說,這樣的幸福有何不可!
促產條例落日,又巧立產創條例,導致企業有效稅率僅十一%,遠低於名目稅率十七%。鼓勵創新事業當然可以,但累計盈餘至一定水準,就應逐年補足之前少繳的稅。賺錢才繳稅,資本家還是會很高興。此外,營所稅降為17%是錯的!民國100年營所稅三千六百億,處歷史高檔,比7年前二千四百億成長50%,這是企業盈餘成長的結果,為何還要錦上添花或是說是需減稅來提升競爭力?
另外,遺產稅是扭轉分配不公平的最後防線,政府卻隨便放棄!政府想收的資本利得稅,卻已錯失時機。股市從民國八十九年漲到高點一萬二千點至今已二十年了,盈虧互抵,可有資本利得空間?若有,也是扣取不當的短期利得,那也是不公義。不動產更不必講了,以中位數房價跟中所得相比,美國房價所得比約三至五倍,台北市已超過二十倍。若政府要採原始購入成本認列,實務上民眾也會在實施前自行買賣,作價成本。請問,高高在上的房價未來的資本利得稅在哪?
事實八:台灣每年逃漏稅額相當嚴重。據估計,義大利一年逃稅金額約三千六百億美元,希臘約三百億美元。這些金額足可讓國家免於財政危機。根據台北大學蘇建榮教授等國內學者研究,台灣綜所稅各類所得短漏報高達四十五至六十九%之譜。這跟財政部查核營業稅僅五%逃漏額、去年查核總逃漏稅額五七七億元比較,相差甚遠。民國一百年營利事業所得稅實徵三千六百億及綜所稅實徵三千四百億,若以短漏五十%推估,可能逃漏稅額達三千五百億!
國稅局過去查逃漏稅確有收穫,但稅網一直破了大洞,主因在於民眾沒有索取發票的習慣。要民眾養成習慣,一定要大破大立。筆者建議,首先,除攤販外,所有商家都要開發票。否則到處免開發票的商家,反而讓民眾養成不拿發票的習慣。當然商家報稅門檻仍可沿用現行規定,不必無謂擾民。其次,依可能的逃漏稅額作為基礎,提高發票獎金。若以一般大型買賣業每年會提撥稅前利潤的三十%作為來年廣告費為標準,乘上可能逃漏稅額三千五百億,每年按理應提撥一千億獎金,然後逐年遞減,而不是現行不到百億的獎金預算。第三,若逃稅是犯法行為,不拿發票者是不是共犯?是否應有罰則?稽徵人員可否現場查核?第四,大量補足查核約僱人員,以改善現行需限時限量完成案件,所造成查核品質不佳的窘況。
最後,祈望各界先進,勇於釐清事實,以利形成社會共識,對政府可能的無心改革形成壓力,為避免國家陷入危機沉淪,建立重要的防線。
台灣綜所稅的稅率設計合理嗎?(eaton)
陳振東(本文作者關心台灣弱勢及社會公義)
歐巴馬在勝選演說後的首場談話提到,要認真減少財政赤字,就必須減少支出與增加富人稅收。未來他將同國會領導人談判,討論未來十年增加1.6萬億美元的稅收方案。看看別人,想想台灣。台灣目前也面臨財政危機。目前大家的焦點在於退休年金的改革,減支與增稅似乎放在冷宮。減支與增稅通常是政治人物不願意碰的問題,台灣更是如此。難怪蔡英文女士呼籲,退休年金與總體財政的問題複雜而糾結,不是現有政黨與政黨、行政和立法等機制所能單獨駕馭,應召開國是會議共同解決。
然而,政治人物不願意碰,不代表對國家是好的,因為它可能暗藏不公義或重下未來危機的因子。很多人知道,台灣賦稅負擔比偏低。就算含社會安全捐,台灣2011年賦稅只有GDP的18%,不到賦稅署網站取樣二十個工業國家平均值的一半,連與台灣條件接近的韓國都有25%。財長張盛和先生戲稱,這樣的幸福有何不可!問題是,財長沒有告訴我們,偏低的稅率是否有嚴重的負面效應?特別是,當前政府放任債務急速升高,無力減支,連縣市政府都宣稱編不出預算。這也間接表示,各項預算已明顯排擠,重要或具長期效益的計劃很可能會被短視或政治角力犧牲。
這樣的負面效應已在台灣各個層面漫延。例如,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郭明政先生最近在公視節目上表示,不少縣市政府的年度預算超過七成在支付公教人員的薪資及退休金,學校不堪用的課桌椅更新都發生問題!哈佛等名校畢業的新近助理教授月薪只有七萬元,跟不必工作的公教退休人員差不多,難怪人才流落國外。其它的負面更令人心驚。產創條例、兩稅合一、營所稅調降、遺產稅遽降幾年內一一現形,加上極低的土地稅、房屋稅,讓富人拼命買豪宅,讓投機者的投機成本低廉,帶動房價亂漲,青年不想成家生孩子,助長老人化危機。
那如何改善台灣的財政危機?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真正的改革是認真從各個層面出發,做有系統的改革。例如,要改革政府財政收入,各項收入的稅基、稅率皆需系統化探討,以為最適化的設計。筆者認為,若蔡英文女士所呼籲的『共同解決』短期沒有實現,基於選票考量與反對力量的制掣,真正的改革將延宕多年,其間無繼於事的零星、假的改革卻會經常出現。如同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執行長理事會」會議上強調,許多人天真地認為,只從減少或刪除稅賦扣減額就能填補政府的稅收需求,但事實上這根本不可能達到白宮減赤方案中所需的1.5兆美元需求。
問題總是要解決。這需要各界賢達人士勇於發聲,為真正改革建立基礎。筆者願先粗談『綜所稅』的稅率設計是否合理,以為拋磚引玉。依賦研究稅署99年度的綜所稅統計資料,筆者發現幾個可能的事實:
1.台灣前5%家庭所繳的綜所稅,佔全部綜所稅的74%,有效稅率為21%。其股利所得佔全部股利所得的92%,因此他們也是資本家。台灣營所稅有效稅率約11%,因此可以推論,在兩稅合一下,前5%家庭所得的真正有效稅率在31%之譜。看來富人稅率不能說很低,當然做國際比較,往上調升的空間還是很大。然而最令人詬病的是,台灣有很多免稅所得,那些所得並沒有計入有效稅率計算,充滿優惠的營所稅有效稅率只有法定的六成多,土地房屋稅率低得可憐,有利炒作房地產,青年不敢成家生育等前面提到的負面效應已經漫延。
2. 台灣前5至10%及10至15%的家庭每戶每年平均所得分別為187萬元及144萬元,有效稅率為8.4%及6.9%。因前5%家庭幾乎囊括股利所得,故這兩個族群的有效稅率實在低得可憐。它只比排在後面所有的家庭的平均值5.2%高出一些些。偏偏這兩個族群高達五十五萬戶,這樣合理嗎?
3.有筆者的親友大膽假設,政府中高階主管剛好列在前述兩個族群當中,會不會是故意訂低稅率,以便自肥?公教人員聯婚的比例很高,若以公教人員平均月薪6萬元計,公教人員可真佔了一半?強調公平正義的政府,是不是應該請賦稅署以外的獨立單位好好研究一下?
4.前述兩個族群的收入在台灣相對是高的。如果能調整到台灣前5%目前稅率的一半,不僅能每年多收600多億的綜所稅,是不是也能藉此跟上世界潮流,為提高富人稅率立下比較基礎呢?
尋找讓台灣民心相連的支點-從台北市的人行道地磚說起(eaton)
陳振東(童振東) (本文刊在想想論壇)
台北早晨的天光中,我隨意穿梭在敦化南路的人行道上。隨風飄落的無心花瓣,瀟灑地掉在我拎的便當提袋上。秋天第一道涼風早在一個月前從西伯利亞緩緩吹來,敦化南路的欒樹已褪去濃綠的外衣。在高高的樹梢裡,有些輕輕地露出淡雅嫩黃的披肩,一路風情萬種地向北向南展現豐收氣象,有些如火焰般的金黃,耀眼奪目,盡情投射繽紛的色彩。而剛割過的草香,也不甘寂寞,咨意直撲而來,舒醒我的肺葉。此刻正傳唱幸福的印記。幾年前,我全家到澎湖旅行,我的大兒子隨著導遊的示範,將酢漿草放在嘴唇上,一面快活地吸著草香,一面讓葉子迎風緊貼紅唇,也是傳唱相同的印記。台北人行道上形色雖匆匆,但仍然可以很幸福。
然而,同樣盤旋在我腦海不忍遽去的,是坐落在敦化南路和仁愛路交叉口旁的人行道,角落亮著國泰銀行招牌。這順著仁愛圓環、有美麗圓弧的人行道,是台北市最精華地段之一,經常有國外人士行走其間。何其不幸,這裡的人行道地磚爛透的程度也是數一數二。曾幾何時,當年的馬市長發下海口,要用招搖的兩百億經費送走舊日的紅磚道。說是『招搖』,是因為九二一大地震剛過,很多人無家可歸,這筆經費當然少不了招搖成份。昔日的紅磚道確實不堪,然而送走紅磚道不到十年,現在的竟跟當年的紅磚道命運一樣。就我記憶所及,亞洲鄰近國家:日本、新加坡,甚至人馬雜沓的香港,她們的人行道根本不是這樣!當年市府監管不周與低落的施工品質肯定難辭其疚。為此,我不禁為我們美麗的台灣感到羞愧與嘆息。
滄海桑田。住在台北市的人都知道,人行道其實不到七年早就癢了。新的人行道剛舖不久,就有多處地磚不牢不固。從敦化南路到羅斯福路的和平東路兩側絕對是重災區。不知有幸或不幸,更多的老外穿梭其間。可想當然,當年的重災區如今已老態龍鐘。我常暇想,若是當年的馬市長能夠展現穿短褲跑步的衝勁,『腳踏實地』檢驗他誇下的海口,或許情況會截然不同。如果跑步嫌累嫌慢,騎腳踏車也是不錯選擇。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舉起整個地球。」從更深的層面來看,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重金改造、品質良好的人行道。我們失去更多的是,人民原本可以在人行道上精神抖擻、昂首向上、風光大步,向世人展現『品質台灣』的自尊與自信。可惜,當年的市府平白浪費等了N年才等到提升人民自尊與自信的支點。如今,不堪的人行道持續惡化。
找到一個『支點』真的那麼重要嗎?黑人領袖曼德拉在牢裡被關了27年,他入獄的第一天沒有怨恨。出獄的第一天就原諒當初處心積慮想殺死他的那些人。1994年,他當選南非首任民選總統,全世界媒體都看衰他,他面對的是最險惡的局勢:政治動盪、經濟蕭條、治安敗壞,以及嚴重的種族對立。他知道他必須重新喚起人民對國家的認同,忘記膚色與隔閡,站在同一陣線,去感受共有的榮辱。他看到一個支點:被黑人仇恨的南非白人球隊,即將代表南非參加世界盃橄欖球賽。曼德拉相信,只要「跳羚隊」獲勝,全國民心就能團結一致。後來世人可以見證,曼德拉運用政治智慧,以國家的利益為前提,說服國人放下仇恨,放眼未來,共同建設國家。世人可以見證,這種胸懷創造一段可欽可佩的歷史。署名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九先生曾為曼德拉的故事─『打不倒的勇者』的中文版寫了一段話:『一個黑人總統穿著白人球隊的球衣一起為國家代表隊加油,在那個比賽上已經不分黑白與種族─這段歷史讓每一位看的人都會掉下眼淚,彰顯了一個族群融合的偉大過程。我提這個歷史也介紹這本書,希望大家都能學會釋出善意、跨越鴻溝。』
我何等盼望,馬總統記得自己說過的話,記得自己曾經掉下的『眼淚』。台灣此刻是多事之秋,天空盤旋悲觀的氛圍。明明現行的勞工與軍公教退休金制度,會讓台灣像希臘一樣,國家破產、菁英出走、階級對立、年青人沒有未來,但是政府立場搖擺不定;即便眾多的法律學者勇於指出,所謂的『信賴保護原則』在這是邏輯不通的,然而不少既得利益者還是想著維護權益。在這個關鍵時刻,眼前在野黨的訴求─『召開國是會議,朝野共同解決財政危機』難道不是能呼應馬總統希望我們學會的:『釋出善意、跨越鴻溝』?難道這樣的訴求不是讓全國民心能緊緊相連的『支點』?如果馬總統或為政治利益、面子,甚或無知,仍一意孤行,要再次浪費寶貴難得的『支點』,那麼台灣還剩下多少能讓民心相連的『支點』?
我認為,很可能馬總統會一路拒絕國是會議到底,很可能政府規劃的改革方案只是煙霧彈,片段微修現有的制度,繼續維護不公義的利益分配。然而,關心台灣的有志之士不能灰心,還是應透過多樣的策略與管道,繼續反對政府錯誤的作為。至少可以學習公元一世紀時被羅馬政府逼迫的基督徒,至死忠心,堅持到底,然後可以大聲宣告:『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都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願大家相互共勉。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吳寶春不能唸EMBA:誰在叫大象去爬樹?
吳寶春不能唸EMBA:誰在叫大象去爬樹?
「吳寶春為了申請EMBA,北起政大、南到中山大學,全台灣繞一圈,卻找不到大學受理申請,因為學歷不符,所幸新加坡大學不但破例接受,還專程請考官飛來台灣面試。」—-新聞:吳寶春申請台灣EMBA被拒 新加坡大學特聘考官來台面試
針對這事件,許多人對吳寶春有三大批評: 一、學歷迷思二、國中畢業直接唸EMBA,不按部就班,不腳踏實地三、沒資格破格 以下針對這三個批評,有些想法。 第一個,是學歷迷思。 不少認同吳寶春的人認為,吳寶春已經是個「企業家」了,何必還要那張紙呢?首先必須理解的是,EMBA真正的用途不是那張紙。如果有認識的人在EMBA,大概就會知道EMBA三大功用分別是「系統化整合經驗」、「指導者」、「同學」。吳寶春的說法:「我沒有陷入學歷迷思!」吳寶春20日強調,雖然擁有麵包專業,但專業仍須與知識結合,若不會管理,就無法更上層樓。出處:我沒有陷入學歷迷思! 吳寶春盼學管理彌補不足
批評吳寶春是「學歷迷思」的人,或許忘記了,在這張紙背後,重點可以是「分數」,也可以是「經驗」,臺灣人尤其明白,一樣的一張紙,意義大不同。有人可以高分畢業,卻沒學到東西,但也有人收獲滿滿,卻成績不是那麼好看,學歷只是那一張紙,有兩種重要性:一是優秀的訊號,二是貨真價實的經驗,這剛好是教育理論裡面的兩大流派:Signaling theory跟Human capital theory的差別。前者認為,「升學」這件事的意思是一種「成功」的訊號,好比很多阿嬤一聽到隔壁小孩是「哈佛」畢業的,一定是個很厲害的小孩,先不論那個「哈佛」畢業生學了什麼,名校的光環就足夠他得到大家的信任。然而,後者的理論認為,「升學」的意義是讓學習者在過程當中,可以累積實用的知識,是這些「知識」給予他成功的機會,而非是「學歷」給他成功的機會。(舉例來說,在Mankiw的經濟學原理裡提到,美國人只要能多升學一年,或因為知識的提升而升入增加10%)
而吳寶春是個「創業者」,而非是個「受僱者」,實在是沒什麼為了必要因為「好看」而去追求那張紙。
舉例來說,假如我今天在畢業的前一天輟學,我沒有那張紙,卻累積了足夠的知識,輟學的我去外面找工作,大概會被修理得很慘,公司在刷審查資料的時候,軟體就會先從學歷開始刷,而我沒有「學歷」,所以先不論能力如何,我一定會被刷掉。但如果我原本就像吳寶春一樣有自己的事業要做,根本沒有這個要因為「學歷」給人看臉色的機會。這樣推論,吳寶春實在是沒什麼追求「學歷」的動機。對他而言,把申請EMBA視為一種人力資本的提升管道,是否比較合情合理一點?
第二個,不按部就班。 剛剛有提到EMBA三大重要性:「系統化整合經驗」、「指導者」、「同學」。實戰派出身的杜拉克曾說過,除非是「為了執行」,不然管理學只是空談,而這也是很多管理背景的學生心知肚明的事,所以商學院的學生多半提早尋找實習機會。EMBA本來設立的目的,就是讓富有工作經驗的人,得以在這裡整合過去的經驗,得到指導者先進的理論,跟同學的交流,讓功力再度提升。(以遊戲的術語來講,就是這裡是讓你二轉的地方,二轉的方法有很多種,也不一定要在EMBA,但這是一個常見的選擇。)
有人提到,應該先把高中的基礎知識學好,再談升學吧。—完全搞錯了方向。EMBA目的就是讓商業相關的工作者「二轉」,如果吳寶春的等級早已到達99,遠超過二轉的門檻,為什麼還要回新手區打死二十隻波利?只是因為他沒有完成「新手任務」?這是什麼詭異而變態的遊戲?如果線上遊戲這樣設計,很多人乾脆換一款遊戲玩吧!
按部就班的意思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在第一張地圖打死20隻波利,第二張地圖打死15隻毛蟲,第三張、第四張….直到第五十張,得按圖索驥練到九十九等,才能轉職?但是真實的人生中,地圖有很多張,因為某個自己辛苦練到99的人,只因為他的第一張地圖不是打波利,而是作麵包,他就要被認為是「不按部就班」嗎?
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他不是依照「主流」練功方法嘛。來想一下,臺灣不是「主流」練法練功功起家的有誰?王永慶、郭台銘…美國呢?Jobs跟Bill Gates…有人敢說他們不是「高等」玩家嗎?
第三個:沒資格 必須先跟大家說,大家有點誤解「不公平」這件事了。以前的「科舉」是個很「公平」的玩意,那是屬於「工業化」之前的產物,在工業化之前,中國社會階層分成了兩套體系,一邊是「天子」皇家,另一邊則是「士農工商」(請參考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而「士」是介於天子與「士農工商」之間的「特別階級」,可以擁有「權力」,而科舉是讓「農工商」有機會「社會流動」,得以進到中央的權力階級當中。 而這套方法後來被很多國家師法,成為了建立文官體制的好方法。 而臺灣的現在這套,則是另一回事。在「教室系統」中有提到,現代教育是以「國家」在資本主義競爭結構的「競爭力」為出發點的,社會的階級在臺灣也不再是「士農工商」,而是「資本家」、「中產階級」等,所以我們很強調「競爭力」,國家設計了一套「練功地圖」來讓大家升等,而各個教育機構依照這樣的邏輯,便設立了很多的章程來去管理這樣的系統。 這樣的系統是怎麼來的?為了什麼而存在的?在制度僵化之前,他的目的是什麼?唯有瞭解這個,才能明白這個東西。講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當初「嚴復」(寫出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那位)在去英國學習「海軍」的時候,不愛上海軍的主修,常常去旁聽社會科學,好比經濟學、哲學、歷史等,他便發現了一件可怕的事情,而回中國之後的寫作,也多半在回應這個問題。
他發現了「西方」在當時能夠快速進步,而在許多方面快速超越中國的原因,這個原因直到今日,都讓西方人感到驕傲的。這原因是什麼呢?就就是這個「精神」:「在我們的「文明」之國內,可以激發每一個人的個人潛力,而國家也能夠把個人的潛力,轉化成國家進步的動力。」而這也是不少西方朋友直到今天也常拿來說嘴的東西,而我們難以回應的話題:「為什麼林書豪不是在臺灣發跡?」、「為什麼同樣的人才到了我的國家就比在你們當地混得好」(當然不完全因為如此,這背後有很多複雜的原因。)
而嚴復回國之後,便於「天演論」一書中提到「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這樣「適者生存」的論述,震驚知識份子—-適者生存在中華文化圈廣為流傳的意義,並不在於現在大家以為的「這社會很合理的就是有權有勢的人說話最大聲」,而是讓人去思考「國家體制是否不夠進步」的意思,因為不夠進步的國家,嚴復在這本加了很多個人意見的翻譯作品裡,指出了他的看法:「無論中國是否曾有多大的榮光,若不能夠去激發國人之潛力,國家之進步,就會被淘汰,這是自然的法則。」
被影響的知識份子,好比後來的改革大將「梁啟超」曾寫道:「蓋生存競爭,天下萬物之公理也。既競爭則優者必勝,劣者必敗,此又有生以來不可避免之公例也。」
於是,這些知識份子在中國,開始推動器物、制度以及文化面的改革,來因應李鴻章說過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目的是為了「進步」。進步是為了國家的生存。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了,好比廢科舉,立現代教育制度,以回應「國家進步」所需要的「競爭力」。這樣的教育制度,後來隨著民國政府來台,成為臺灣近代教育的基本樣子,之後一一疊上去的教育改革,早期以政治目的為出發(如國語教育),後期以加強臺灣經濟發展(如開始補助科學研究等等)為出發,但立意都沒有太大差別。 好了,以上的歷史可以全都忘掉,只要記得一件事:現代的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進步」,進步的方法就是「激發每個人的潛力,發光發熱,國家再透過這些光與熱不斷進步」。這也是當初的知識份子,拚了命廢「科舉」立「現代教育」的目的,用來回應快速改變的世界。
那麼,臺灣現在的「現代教育」,是否有記得這樣的初衷?這樣的目的?吳寶春這樣的事件,臺灣的教育體系,回應了快速改變的世界沒有?吳寶春在這樣的大前提之下,有沒有『資格』接受「現代教育」的一部份「EMBA」?
結論很簡單,國家要進步,就要達到「激發每個人潛力」的任務:讓大象去走牠的路,猴子去爬牠的樹,魚去游牠的泳,而不是為了「資格」,讓大象跟魚都去爬樹。當然,這是個夢想,所有國家教育制度的終極夢想,現實總是很多困難,在現實面前,這個偉大的教育之夢總需要妥協—
但我們是否是在「正確」的方向上妥協著?現在,是誰在叫大象去爬樹?文:Paul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來Wondero上按讚:Wondero
延伸閱讀:
外包的悲劇:當我們把除了分數跟升學的事情都外包了出去教育是沒有牆的,教室才有。
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分數」跟「學歷」甚至是「履歷」?為什麼有時候這些會淪為「垃圾指標」?
【Wondero】如何讓「讀書」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文/Paul
有些人熱愛閱讀,想博覽群書,但往往讀了一些就放棄了,最後只能感到可惜,這篇文章就是寫給那些熱愛閱讀,又想學習讀書方法讓自己不會後悔在知識的追求慢了腳步的人的。
今日為何還要讀書?
「書是什麼?」是一個難回答的問題,在還沒有電子化的世界裡,我們可以透過出版流程、剪裁、寫作的週期(日報是一天,週刊是一週,書的話則不一定)來去猜想一堆紙訂在一起是不是「書」,也能跟工作手冊、報告自然而然的區隔開來。但在網路與軟體把能提供我們閱讀體驗的東西都搬到了電子裝置上,到底什麼是「書」?這已經變成了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今天恐怕無力解決。
先前分享過「如何一小時閱讀四十篇網路文章」,約一年前,在大量閱讀網路上的內容一陣子之後,我回頭開始看起書來。為什麼?因為傳統觀念裡的「書」,仍提供了網路文章比較難有的優勢:脈絡。網路文章的好處就是破碎化,比如我這篇文章,我不可能先把「書」是什麼交代的清清楚楚,也很難完整的講完寫作東西,一篇文章能漂亮的處理一個題目就了不起了。書的優勢就是能夠有脈絡的把一系列相關的概念講的清清楚楚。而正是網路上比較難找到、網路原生的作者比較少在意的一件事情。
比如我最近就一口氣讀了IDEO的CEO,Tim Brown的「設計思考改造世界」、Donald Norman的「好設計不簡單(Living with complexity)」。我可以在設計相關的網站上看到跟設計思考有關的文章(比如ㄇㄞˋ點子),也可以在TED上面看到相關的演講,但是對於一個入門者來說,我並不知道如何循序漸近、一層一層的去學習「設計思考」這個概念。書提供了我脈絡,一次看多本書,我可以從不同的脈絡去挖掘一個完整的概念。(網路上的內容裡,擁有最完整的脈絡的,我看過是連載小說、少部網站的系列文章跟簡稱為MOOC開放課程)
我們倒不是一味的要求破碎化、零零散散的資訊。一樣是網路,為了不同的目的,會有不同的需求,我最近在幫現在工作的綠色企業寫一篇「達富爾與氣候變遷」相關的文章,我是在紀登斯的「氣候變遷政治學」找到這題目的線索的,但是網路上的相關內容有限,許多都是從西方外電的角度切入,而且報導的內容都零零碎碎,許多資料也前後矛盾,反倒是聯合國的報告給我一個全面的角度去想這個題目。就算是網路閱讀,也需要脈絡,但在我們重視這件事之前,這個需求仍由書(或是直接轉成軟體變成電子書)來滿足。
既然書在仍然是這麼重要,但之前又有文化部統計國人一年平均只閱讀兩本書。儘管我對於該統計的方法論與精確性存疑,但假設這個數字為真的話,那代表是什麼意義?我觀察我身邊的人,大致分成三種人:本來就愛看書的人,能夠看花比較太多力氣的網路文章或簡單書本的人,以及不看書的人。不看書的人在找到動機之前恐怕不會看書,然而有些人是熱愛閱讀,卻尋不得門路,無法長期的大量閱讀。
我自己…?
很多人知道我讀書多,也愛想,也樂愛寫,但其實到三年前,我都苦於自己坐不住、氣不長,常常一些書翻了翻就讀不下去,落得與封面相看兩不厭,有書而讀不下的苦對我是常態,相信也是許多朋友常遇見的事。我也是直到三年前摸索到方法,才能開始閱讀這一樂去的大門。
我們可以如何打開閱讀的大門?
我把這三年來的摸索,簡化為三個概念,應該都夠簡單傳達我的想法:選書、讀書、筆記。
1.選書
讀書不難,選書難。我們買書多半是臨時起意的消費,有賴於書店的陳列、擺設與氣氛,有賴網路上的推薦。大部份的人都注重其他消費的品味:衣服、車、房子。但是選書本身極需要品味,因為開玩笑來說,一個人是由兩種東西組成的:他吃什麼決定他的身體如何、他讀什麼決定他的心靈如何。
—-有策略的選書
有策略的選書有賴於「推薦者」與「經典」。
推薦者可能是老師、你喜歡看的網站(我知道Wondero某方面扮演這個角色,所以推薦的書都很小心翼翼)、你某個領域的朋友。
舉例來說,我先前修過一堂近代中國史的課,教授是我見過最博學的人,因著他,我買了許多歷史跟社會學的著作,我對於被稱為「社會學三大家」的韋伯、涂爾幹跟馬克思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關注的,而之後又修過荀子哲學與先秦哲學,也讀了錢穆、勞思光、馮友蘭、胡適等人的著作,同時佐以薩伊德等反思西方文化、還有尼爾佛格森等偏西方中心論的著作,一本接著一本,以前對於臺灣等東亞國家的某些現象,我可能會說:「儒家禍國!」但今天我卻會去反問:我指涉的是什麼問題?我提出的問題的原因又是指涉哪個概念?透過之前系列的閱讀這些經典,去「熬煮」這些疑問,我對於東西方文化的異同,總算有了自己的脈絡與觀點。
另一個例子,則是一個經濟學上造詣頗豐的朋友,覺得我寫經濟學相關的文章上的洞見不夠深入,於是推薦我讀了張五常的「經濟解釋」,因為經濟學上我算半個本科生(雙主修但不打算修完),四卷讀起來不吃力,讀完之後也開始懂得去找些好的論文來看,也回來去看了Fisher、凱因斯、熊彼得當年的作品。
這些無非是「某個推薦者」然後我才懂得循線一步步去「追」,所以無論是網路課程、好朋友等,都是能幫助策略選書的好幫助。
—-臨時選書
無論是買書還是到圖書館,很多時候想挑一本書,是當下才有念頭的,這時候要避免的是「雷書」,就是買到地雷。去年扣掉學業與工作需要的書本、雜誌跟手冊,大約買了一百二三十餘本的書,雷書約十本,這十本多半是偏屬輕薄、內容太過膚淺,又或是某個人寫別人的事情的書,也就是Outsider去寫Insider的書,時常簡單一看就會發現是胡說。但當下不知道那根筋不對,竟然買回家了。之後選書時,都會問自己:如果一定要少帶一本回家,要放掉哪一本?一定要帶一本回家,要選哪一本?
2.讀書
對我來說,讀書曾是一件苦差事,其原因,今天的我們誘惑多,同時想做很多事,但讀書需要專心,我們卻常看一看就疲乏了,我們閱讀的習慣的確越來越破碎化,儘管我們仍然需要完整的脈絡。
我個人以前常不爭氣,很多想讀的書,卻讀不下去,總覺得氣餒,身邊有些朋友看書快、想得快、又坐得住,這些特質我本來都沒有,我對網路習慣的早,已經很習慣訊息肢離破碎的閱讀。
書要看得多,我的小建議是一次要看多本,但要先擬一下計劃,比如某個主題(比如我這三個月就是要涉獵社會學跟設計思考)。
讀書的時候像玩遊戲,一本一天看一到兩章,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跟負擔,看到閱讀的邊際用值為負(你再多看一頁會想吐),就換一本,切換脈絡、觀點跟主題會帶來新鮮感,閱讀的邊際用值會再度上升,重覆。我一天晨讀、睡前讀、帶一本在通車讀,這樣可以涉獵六本書,最保守估計,大約兩個禮拜,六本書就可以看完一遍,如活勤勞一點,想要同時讀得多又深,筆記也是有機會可以順便做完的。
要提醒的是,這樣的閱讀方法不適合讀小說類跟故事類,像浸淫在想像空間的時候,還是挺適合一口氣唸到脖子僵硬(誤),如果隔太久,或一次唸太多故事類的作品,容易會有世界觀錯亂或生疏的問題。
3.筆記
書看得多仰賴上面提的「讀書法」,但要讀得深,則依賴「筆記」了。
筆記的部份最需要勤勞了。我讀書的習慣多半是一本書略讀完一遍,抓完通篇脈絡之後,會開始回頭精讀,而且也大概知道要在哪些地方做筆記。
而筆記一開始關乎讀書的策略,這部份相當推薦「杜拉克超強學習法」這本書,這本書是少數非杜拉克本人寫作、跟杜拉克有關,而我覺得值得唸的,其中的概念,以舉例來說容易明白:
假如我想要學習「產品設計」,以一年為期,我可能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去進行,比如說產品、管理、設計、行銷,每個領域花三個月,並且選讀相關領域的書十數本之後,用簡報或筆記把這些不同本書「統整」起來,分別統整四次以後,最後再對「產品設計」的領域做一次統整。
筆記的好處有三個:
容易記住、事後容易搜尋、容易應用。這部份就不花篇幅解釋了,做過筆記一次就被懂。而筆記並非抄,而是「用自己的話」說一遍,自己想過的東西才是自己,是筆記的大原則。
至於筆記的應用軟體、筆記法,在其他的內容網站裡應該容易找到,這裡也不提了。
值得一題的是:該不該把書買下來?買下來的好處便是可以在上面做自己的筆記。我時常會在閱讀某本書的時候,直接在上面做筆記,順便把自己靈光一閃的想法寫下來。借來的書也可以,只是還要再準備一套管理不同份筆記的方法,有些人覺得麻煩就是了。
最後,希望你能夠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分享給更多想看書但還找不到方法的人,並且馬上開始擬定計劃、嘗試,習慣的培養在初期是需要花點苦心的,培養閱讀的習慣,不斷的讓自己成長,我相信大家都會喜歡這種感覺的。
延伸閱讀:
讀書的四個目的
用三舊一新讓每天都進步一點點
如果你對Wondero有興趣,請到我們的粉絲專頁按讚>>>>Wondero
如果你是出版社,想尋找跟書籍有關的合作,請e-mail到 rainchamber@gmail.com
【Wondero】後工業人可以有一種不同於過往的成功哲學
文/Paul
之前遇到一個長輩,他覺得我是個很不成功的人。我在他的眼裡,是個極端的失敗者。
首先,我不是第一高中畢業的。
第二,我不是唸醫學、法律或工程。
第三,我唸的「科系」沒有一個證照,會讓我以後找不到工作,他說。
第四,透過以上推論,我是沒價值的人。
第五,因此,我是個失敗者。
第六,除了是個失敗者之外,還愛做錢少事多離家遠的事情。失敗中的失敗。
經營Wondero並不像很多朋友講的那麼「酷」,其實多半是令人鼻酸的時候,尤其是老一輩以賺錢為人生宗旨的長輩。像是之前不久前寫過「最重要的新聞是?」的「藍鑫」,就問過我:「你一定有碰到阻力的時候吧?是什麼讓你堅持下去啊?」
阻力嘛,剛剛提到的算是很經典的例子。
那如何堅持下去的話呢,是因為家裡背景的特殊性(小時候家裡破產,天文數字都看過了,對於人生這件事有些不一樣的想法),所以我慢慢發展的是一套不一樣,但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有著類似的「成功哲學」。
我想,沒有人規定每個人的成功哲學,也就是如何完成「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從生存、安全到自我實現。沒有人能規定每個人的成功哲學得長的一樣,那怎麼可以硬性規定,每一代人之間的成功哲學得一樣呢?
上一代人,叫「高速工業人」,50年來GDP成長5%,臺灣人一開始還未薪資凍漲,大量的錢跟沸騰的股市跟房市讓許多的長輩眼裡塞滿了是「錢」,用錢衡量了文化、價值、意義。再配上資本主義精神的貫徹,一拍即合,人的活動只為了利潤而利潤,許多人的夢想也是消費主義跟媒體操作的產物。
這是上一代人的成功哲學,賺錢,在可能範圍內賺更多錢。
但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必照著上一代的劇本演。在石器時代,最成功的人,想必是可以打獵、找水、強壯、會找食物的人吧?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他們想必會笑我們「黃金級草莓族」的,竟然沒辦法忍受不穿衣服跟沒有屋頂,睡覺睡一睡還會遇見野獸的日子。
我們這一代跟上一代的差距也是,上一代人浸淫在巨量的賺錢的喜悅當中,但不代表我們這一代臺灣人的社會跟他們一樣,我們的問題更複雜了,但機會也更多了,我們從無止盡的「經濟發展」當中停下來,開始有時間去思考甚至付諸實行:「什麼是好發展?」「什麼是司法正義?」「什麼是環境友善?」等等不同的面向的世界。
那為什麼得像上一代一樣,活在一個「金錢極大化」的成功哲學中呢?就像艾倫狄波頓在TED裡講的:
「我們需要一種更寬容的成功哲學。」
我自己在一個因為錢而四分五裂的家裡,摸索出來,期待自己能完成的成功哲學是:
除了學討生活,也要學怎麼生活。
比起總是多拿一點,不如多給一點。
比起總是多收割一些,不如多播種一些。
比起一味極大化利潤,我更喜歡極大化價值。
我不只在有證照的事裡成功,我在那些還沒被定義的事裡失敗。
我不做我的科技綁死我去從事的工作,我還試著把我一切的所學都拿來應用在自己想做的工作。
我不只是接受一個隨時會被科技取代掉的職涯,我努力試著透過科技、創新、夥伴一起去創造自己的職涯。
不只當自己的一小張名片,我想當個完整的我。
而這樣的我喜歡著身邊的大家。
想讓身邊的大家過得更好。
喜歡跟過得更好的大家生活在一起。
所以做著讓大家更好的事。
喔,這個成功哲學的下場就是錢少事多離家遠,捨棄掉了許多賺錢的機會,但我卻覺得自己一步一腳印踏實的在自己的勇氣區中前進。 ,如果那是條自己想走的路,而且是條會讓大家更好的路,是條社會需要的路,走起來很踏實。
而且慢慢走,其實不會比較慢啊。在成功這方面。
有共鳴就一起來Wondero爬自己的樓梯吧!>>>>Wondero
延伸閱讀:
勇於去想我是誰
勇氣區是什麼
五年後你人在哪裡 回覆 轉寄
按一下這裡即可回覆或轉寄
Wondero】我們為什麼這麼愛自欺欺人?
(文學作品美麗新世界中,把T型車發行的那一年當作的新的紀年。來源)
文/Paul
開頭想分享個故事,我有個朋友,是個大學生,先前他快要被二一了,很擔心自己會被退學。於是他把自己浸泡在宗教的祈禱裡,每天晚上都出現在教會,問著身邊的朋友:「我會不會被退學?我會不會被退學?」好久好久的時間裡,他不是一直禱告,就是一直的擔心。先前我提醒過他,他必須要打開書本才不會被二一,而他則回覆我:「我相信樂觀的思考可以改變一切。」
突然,我想起之前讀過的書本:「失控的正向思考」,裡面便提到了世界現今運作的怪現象,便是相信「意志可以直接改變物理現象」、「只要樂觀就能解決問題」等,這股風潮尤其是從資本主義的大本營:美國,一路逆襲回來,這現象十足讓人好奇。而這「失控的正向思考」的風潮當中,搬出了「量子力學」、「心理學」等理由,來解釋正向思考的龐大威力,不過本書便提到一個旨意:『如果光依靠正向思考就能改變問題,為什麼在流行正向思考的這一段時間,許多人的生活水準反而更糟了?」,並且對於這道「失控思潮」細細探討,分析出許多原因,其成因可能出於大企業用來管理員工、方便裁員的手段、美國人對於抑鬱的喀爾文教派的反動等。
我想這本「失控的正向思考」,其並非說「樂觀思考」不好,我想用個例子來說明。桌上酒瓶只有一半時,若知道還有半瓶可以喝而慶幸,能夠帶來心靈的健康,而知道「只剩」一半,這人起身想去解決這個問題,明白該去準備下一瓶酒了,這樣懂得去思考問題的習慣,則帶來進步的動力。無論看酒「只剩半瓶」或「還剩半瓶」,都是生活所需要的,也需同時兼備的習慣,就像偉大的經濟學家費雪,其人讓耶魯大學成為知名大學、美國第一個備受西方矚目的經濟學家,對於利率和貨幣的本質提出許多偉大的洞見,然而他在得過肺結核後,便大力投身公共衛生,以及「心靈健康」的推廣,費雪可謂兩者兼具的代表。這本「失控的正向思考」,我想其真意在於:
很多人根本誤解了正向思考,正向思考並不等於自欺欺人。我們看到剩半瓶的酒,要慶幸自己還要半瓶,但不代表我們想像酒瓶內是滿的,酒瓶內的空氣就會轉換成真的酒,還須起身、走路、動手去裝滿新的酒才行。
回到我那位朋友,當下我正覺得他也進入「失控的正向思考」的時候,我想了一套說法,欲讓他理解事情的嚴重,我想到了在讀聖奧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學裡,曾領悟到一個概念:「向上帝禱告,但走路要靠雙腳。我想舉他熟悉的例子,或許能夠點醒他。
「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我向他說,這是雅各書的典故。「意志力或是信心,可以能幫助你,但這信心並不會存在你的腦中、嘴中就改變現實,他必須靠你去行動,他須要靠你去打開書本。」
所幸他悟性不算差,後來沒有被二一。他之後的故事不重要,便按下不表了。
我身邊有不少的聰明人,這些人成績不錯、常想到一些好方法去處理事情,用說的時候往往可以講出一套大道理來,可惜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卻鮮少能敞開心胸接受別人的意見,常固執的用自己的方法處理事情,更常會以一句「船到橋頭自然」,來一拖再拖,不願面對事情的嚴重。
經過Coursera上的呂世浩教授的課的啟發,其課提到:「越聰明的人越常自欺欺人。」這句話我仔細思考過後,得之一個心得。
一些腦筋不太清楚的人,看事情看的迷迷糊糊的,生性善良的容易被人欺,叫「爛好人」,生性不好的,想欺人,但容易被揭穿或黑吃黑,叫「笨賊」,這種人我們多半當他們「不靈光」,故不會特別指出他們的「自欺」。然而,「自欺」在腦筋靈光的人身上發作時,我們看得特別清楚,這些人往往位高權重、曾經對世事有過洞見,別人也將就信他(又或不敢言明其問題處)故這是「欺人」,合在一起便是「自欺欺人」了。(課程內是以秦之速贏速亡為例)
因為工作有新進展的關係,昨天又重啟杜拉克的「管理的實務」,重讀何為「經理人」,去反省過去一年自己之作為是否得當。在開頭,便讀到杜拉克舉了「福特」作例子,讓我找到一個很棒的「自欺欺人」的例子。亨利福特這人真有名,我寫Wondero時,常提到他,我工作時,常親眼見識到他對現代產業的影響力,我讀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近代歷史,通通都讀到他,甚至文學作品「烏托邦三部曲」之一的「美麗新世界」,便是以福特T型車上市的年代作為新紀年的元年。
大約在1900年之際,這是一個與今日特別相似的時代。很多人或許以為「Globalization」是這二十年來最新潮的字眼,但當時其實也是,福特被喻為「工業之神」的時代,自由貿易的依賴度極高(高到後來一戰結束後的奧地利,因為缺乏貿易,甚至沒有燃燃料可以取暖),金融市場連動度極高,經濟的榮景與蕭條牽一髮動全身,知名的大學者熊彼得在這個時期的開羅創業,當時的開羅頗像先前高速成長的日本,美國則享受Globalization、創業精神、高速工業化的紅利,短短二十幾年間,工業已取代農業成為美國最大的產業。西方此時是樂觀而進步的,有許多人甚至認為隨著「Globalization」,此後不會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隨著科技的進步,不久將會有「人間天堂」(Paradise on earth)的誕生。
那時候的底特律有些像現在的矽谷,汽車就像今天最熱的智慧型手機,人類突然開起汽車的熱潮就像今天大家到哪都在滑手機一樣,可以親眼觀察到「一個新玩意的普及」這件事。福特用十五年的時間便創立了一個帝國,快速累積了將近十億美金的現金(一百年前的幣值…),他創立了很多的典範,比如說應用裝配線的觀念,裝備線帶來自動化,但工人並不熟悉如何操作,所以又自主提供教育訓練,他透過生產技術的革新來「Cost Down」,但他Cost Down並不是Cost Down在工人身上,他甚至大幅加薪工人一倍,並且規定八小時的工時,以一家企業之姿透過加薪改變美國經濟體質(也順便打了很多說『員工只值那麼多薪水』的其他企業家的臉),除此之外,他也發展了專業的人力資源(HR)跟授權經銷商來賣車等現在常見的經營模式。
亨利福特於當時,怎麼說都是個聰明人,無論是商業的霸道上,又或是如何對待工人上,但是杜拉克便分析道,福特底下也有人才,但他怎樣也不願意設立專業的經理人,他認為一間公司就是要全然的獨裁,其他的人不過是他的「助手」,他是腦袋,其他人不過是「手腳」。而一堆被福特打得七零八落的小車廠老闆們聚集而成的「通用汽車」,則通過充分授權各個山頭,創立良好的經理人系統,開始絕地反攻,甚至於之後擠下福特汽車的市佔第一名的地位,福特則等到由小福特繼位之後,學習通用的創新,才開始重振實力。
從把馬車廠當汽車廠起家、一路稱霸的福特,一路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打下江山,換作任何人,想必都看不太起當時不過是個小車廠的通用汽車的創新,我想換作是其他人,包括我,站在他的高度上、角度上、經驗上、立場上,恐怕都看不見問題,因為那些未來真的成為問題、「黑天鵝」般的小玩意,在他的角度上,那些黑天鵝看起來不過是醜小鴨,太渺小了,根本不成問題。
莫怪越是腦筋清楚的人、越是成功的組織(不只企業,就算是敵視私有企業的共產主義制度,我們也可以在各國的共產黨的歷史上找到類似的故事),越容易「自欺欺人」,因為在通往茁壯的路上,慢慢開發出創新的方法,懂得用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去分析資訊,並且得到更多的資源,或產生龐大的貢獻,眼睛要看的事情變多了,哪有時間去看見新的問題呢?偏偏,問題這玩意只會每天出現,可能你解決上個問題的方案,正釀成新的危機,又或醜小鴨般的小問題,未來將會成為一隻羽翼豐滿的黑天鵝…
故「自欺欺人」,是一股多強的反作用力,一個無力解決問題的人,上天讓無助的人學會逃避,也讓一個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上天又用昔日的光榮遮住他們的雙眼。
以投資、投機為業的金融人,你是否還記得2008美國次貸危機時,當Case-Shiller Index從100飆到150、160時,有多少人自欺,這個NINAJ-Base的泡沫,還可以繼續炒作?
在公務機關灰心喪志的人,難道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位子其實能夠做比他想像多的事?
正在做社會運動的朋友,會不會其實你的組織、你的路線,其實有許多更可以改進的空間?
正在工作的你,你真的確定這個工作,真的值得你投注這段的人生嗎?
正在創業的你,你真的確定自己的產品,已經「Do the right job」了嗎?
正在就學的你,真的相信「畢業」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那麼,你為什麼不把握還在就學的時間,做些準備呢?
我想,在每一分每一秒,我們能夠思考的地方,絕對比我們想像的還有多很多。
延伸閱讀:
當我們停止思考
內向者的力量
想思考更多更多嗎?請到Wondero的粉絲專頁>>>Wondero
「人才」眼裡的臺灣:社會,一個剝奪你夢想與熱情的地方,遲早把你打成跛腳馬
「我沒日沒夜的幫老闆弄好一個案子,幫公司打下一筆重要的單,老闆為了獎勵我,所以決定幫我加薪。你知道加多少嗎?4%,一個月加薪不過一千出頭..這筆錢,小朋友一個玩具就要六百,想要多買幾個他喜歡的玩具都不夠!」年輕的工程師,語氣平靜,但我知道背負一個家庭的他,有著無比的壓力。
「我小時候在美國唸書,畢業了之後選擇回到臺灣工作,從一開始覺得自己可以大有作為,到頭來發現原來自己不過是一隻狗,是老闆的奴才……我在想,是不是當初應該選擇留在美國?唉,反正也回不去了。」透過網路,他的無奈穿透了冰冷的螢幕,讓我感受到他對夢想的冷感。
「你會發現,無論他在大學裡,對於環境議案、社會議題,奔走的多熱切、關心的多厲害,甚至磨練出實力,足以把不當的開發案趕走,成功保護了臺灣的環境……出了社會,他的眼神就是會變,再跟他環境、社會,他只能無奈跟你說:『我得顧老婆小孩。』」一個低調但非常厲害的環境議案專家跟我說著。
「我薪水跳的很快,三年翻了一倍。但是,我這個工作滑了一跤,老闆跟我說,我想法太多,可以當一個超級員工,但我不是一個好的軟體工程師。」一個充滿理想的工程師,無奈的說道。
「我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我能做什麼?完全想不到。」一個已經在IBM實習的朋友說道。
「如果可以,讓我離開台灣吧!」我一個非常厲害的好朋友,拍著肩膀,對我說道,意思好像是在對我說「跟我一起走。」
(今天的這一篇文章比較長,但如果想要更深入瞭解本議題的話,想請您仔細的看過,感謝您。除了點出問題,Wondero亦提供許多解決問題的想法,請於文末繼續看延伸閱讀。)
這一陣子,人才問題沸沸揚揚,Wondero上一篇關於人才的文章得到了一萬多人按讚、十萬人的點閱,但我們並沒有停止,繼續更深的追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許多,不,更正,「非常多」,非常多這些已經在社會上工作的人跟我說,一出社會,你就毀了。因為你不會在再把時間花在你有熱情的事情上面,你會開始把時間花在「打發歲月」上面。你不會再對未來有期待,你會改而開始計算「我離那個位子中間還卡了幾個人」。你不會再有理想,「因為人生,大概就是這樣了。」
所以這些在社會上的朋友,很多羨慕我,因為雖然因為家境不好,我也有經濟上很大的壓力,但我每天工作八小時,是為了夢想,為了培養的才能,而不是為了錢。他們很欣賞我還「能」有夢想,還能培養自己的天份,因為出了社會,就很難再把眼睛放在夢想與熱情上了,社會啊社會,一個剝奪你夢想與熱情的地方。
因為我腳還踩在「小時候」,另一腳正在跨向「大社會」,介於兩者之間,我對於這一分衝擊,感受十分強烈。我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都市家庭,也就是充滿問題的家庭,小時候相對其他小孩來說,我「非常自由」,反正沒家人管,可以隨意去想望任何的事情,不會受到家理的斥責。小學之後,大概小學一年級吧,課本每日跟我們宣揚「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概念,傳達我們「夢想」的重要性。
不過殘酷的轉折來了,當我升國一,面對的便「只剩」考試的壓力。(不過有的同學大概比我早了六年面對這個壓力,因為他們的爸媽在他們小一的時候,早就幫他們選定好志向了開始補習了)。考試有壓力很正常,但「只剩」考試的壓力便很不正常,重點在於,人生從此就被壓縮了,運動?那是壞學生的事。藝術?那畢業能替你找工作嗎?漫畫?那是毒品。你只該剩下考試,學生們。我對於人生「只剩」考試感到不自在,開始對整個義務教育制度感到很不自在,我後來才知道為什麼,因為我對臺灣的「社會化」感到不自在。
國中生踏出的第一步社會化,便是人生得開始縮限、開始專注,專注於「考試」跟「補習」認份。抱歉,我討厭人生只剩考試跟補習。這是個考試就算了,還是「有標準答案的考試」。我國中的時候曾經發現一個社會科的考古題寫錯了,我上網查了維基,查大學教授的論文,跟老師說「這題目出錯了」,但老師只默默的幫我調分,並沒有跟其他的同學說明,因為這是一題重要的考古題,標準答案就是A,不在A之外的答案,儘管是正確,但仍然不能夠幫你「衝成績」,於是老師便不想誤導學生,很怕這一題下ˋ次模擬考又考出來,怕跟大家說明了正確答案,反而害大家在考試的時候寫錯。那時候我便開始納悶,為什麼一定要在「ABCD」四個選項裡頭,才算是答案?現實世界裡,有哪一件事情會把ABCD列開來讓你選?小小的我便對這個「社會化」的過程,感到懷疑。
上了高中,我對社會化更排斥了,還好我上的是一間非常自由的學校,五月天的母校。我每天玩社團玩到晚上十一點,我對於跟社團的人一起練習感到很開心,但回到教室,對於制度化的考題感到痛苦。我寧願花二十個小時寫出一份劇本,跟夥伴排練,只為了讓台下的觀眾可以笑到肚子痛,或是感動到落淚,而不想研究那些我在國中已經練習三年的ABCD。
高中時,我常翹課,常被罰,翹到被記了六支過。我有時候會會兩天不去學校,只是因為我想把一本叫「東西的故事」的書從頭到尾的研究透徹。當然因為這件事,讓很多乖乖上學的同學不開心,也常被老師叫去訓話,常被老師問:「你有想過要上什麼大學嗎?你想過出社會要做什麼工作?你打算…」
我心中始終疑惑,為什麼我們越接近臺灣的社會,就離小時候的「夢想」與「熱情」越遠?我還選擇繼續考試的理由,不過是因為「我相信書唸的好就會有好工作,有好工作就會有好生活,有好生活我就可以繼續追求我的夢想」。
這個理由,也在某一個翹課的午後,被壓垮了。那一天我帶著兩本雜誌,一本叫作Time,一本叫作Newsweek,窩在家裡附近的圖書館猛K,這個考試不會考,只是我對全球經濟的現狀很有興趣。那一期的Newsweek,詳細的講解了全球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我很疑惑,為什麼學校內的課本不教這個?看完那期的兩本雜誌後,我發現,在這個變動的世界,「唸好書早就不保證你的好工作,好工作早就不保證有好生活,而追求夢想,更可以跳過前面這些步驟,提前開始。」不久後,朱宅神學長到了我們學校演講,主題便是:「2010 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 , 在2004年時根本不存在 。」
在這一刻,我脫離了「無知的樂觀」,走進了「已知的悲觀」。我不再是傳統教育制度底下,追著蘿菠跑的那一匹馬了,但我卻無所適從,不追蘿菠跑,我該怎麼跑?我脫離這一條:考高中、考大學、考研究所、畢業去大公司上班(或考公務員)、升官、存錢買車、買房、存一間嬰兒房、結婚、生小孩、養小孩、等退休金、逼著小孩再跑一次這一個迴圈的既定道路了,那我該怎麼辦?尤其那時候我觀察到近年來「毛小孩」盛行,「無殼族」一堆,住在爸媽家的家裡蹲更是多,不結婚的人更多,生育率的下降,我把這些當作指標,從中猜測這一條「既定道路」一定是出了問題,一輩子跑不完,不然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社會現象。
從此我的成績一落千丈,後來好不容易說服自己考間好大學,但成功說服的時候,已經離大學指考不到四個月了,後來勉強是考上大學了,然後呢?大一上的時候,我又陷入了一樣的迷失當中。
好在後來發生的一些意外,帶我走出這一片迷失當中,讓我走入「已知的樂觀」,並且開始回頭去看看這中間發生的事。
而在這些天調查「人才」事件以來,佐上自己的教育歷程,我得知一個概況:「臺灣的社會化過程,以及社會,都跟這個現實世界需要的所差甚遠。」
現實世界要的是什麼呢?我假設是先求生存、再求造福社會,以求文明之進步。不過求「繁衍」兩字,這是連細菌都懂的道理。而正確的社會化,應該是要把一個人的天份,引向這一條路上,透過激發個人的潛能或是團體的潛能,讓人類的文明可以維繫。讓有實力、有夢想的人打破社會問題之瓶頸,再讓社會去回饋這些人,不是嗎?也就是那句老話,社會化不過是教你做個「有用的人」。什麼是有用的人?能生存、造福社會,以求文明之進步。而在全球化、網路化,瞬息萬變的今天,社會的變動更是快速,問題更是惡化。
但臺灣從教育到社會,已經不再教你做個「有用的人」了。家庭教育多半告訴你做個「有錢的人」,而家長腦中的「快速道路」便是進個大公司上班,當個總經理,或是拿著「師」字輩,變成醫生律師工程師,便會變成有錢的人。
而學校教育,則幫助你變成「很會追蘿蔔的馬」。進一步告訴你如何變成很會晉升的人。教育裡,啟發人心的老師太少,糊口飯吃的老師太多(感謝孔子以來每一個春風化雨的老師。),整天教你「寫考古題」、「寫模擬考」、「猜題」,現在要提升備審資料的重要性了,於是「快去做志工」、「多參加營隊」、「參加科展」等等,反正重點就是一個字,「升」,幫你升上一間好大學。就算我們改成免試升學,但大家的眼睛,仍然是在放在升學上,因為不升學,沒有辦法走上既定道路。
(圖片來源:大紀元)
於是學校不會花太多時間教你「有用」的東西,會教你「好追胡蘿蔔」的東西。教育,本該解放一個人的心志,但臺灣的教育,卻不斷壓縮一個人的心靈,讓你的雙眼不再專注於世界,而是眼前的誘因。在以前的時代,是考試成績,未來教育改革呢?若不重回教育的本質,新的教育,也不過會變成其他可以用來幫助升學的指標,只要能拿到學歷,什麼都好,這樣的教育容易疏忽了很多重要的能力:首先,這樣的教育從來不會教你「問問題」的能力,但做個有用的人的第一步,不是應該是「問對問題」嗎?再來,這樣的教育,不會教你「動手解決」,會教你「寫對答案」。每個考題都會有個最棒的解答,寫那個就對了!但是社會裡的問題,往往是多重的問題需要多重的解決方案配合,更需要動手去做,怎麼會有用鉛筆勾選的的標準答案?
在學校裡,越浸淫在升學之中,我們就離社會越遠,離夢想與熱情越遠,離激發天份越遠,這是嚴重的問題,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若我們不追求升學,你要家長跟學生們怎麼辦?大家都不知道,因為制式教育忘了教我們「問問題」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只好像間工廠一樣,不停的把小孩往教育的下一個階段送。
接著便會有非常逗趣的事發生了:業界的醫生正在轉行,但教育的大後方仍然送了一大匹醫學生過來。工程師正在被低薪凌虐,但一堆人仍深信工程師最棒,送了一堆學生來當工程師。一旦教育的大後方,發現怎麼送都不對,於是啟動備用方案,把大匹人才的雛鳥,有錢的送出國,沒錢的送去當公務員。
臺灣的家庭、學校、社會,把學生一步步,逼成只懂得追胡蘿菠的馬,其他不追胡蘿蔔的馬,那些想要自在奔馳的馬,反而不符合「社會」的要求。於是當我們要騎馬上場打仗,不放根胡蘿蔔在前面,馬都不會跑,就算別來殺來了,馬仍然在找胡蘿蔔,而不是求生存。
出了社會,大家都需要人才,但是社會的一大半叫作「臺灣的產業界」,臺灣的產業界努力解決的問題,因為以前經濟奇跡打造的國際產業鏈的關係,解決的問題都是「歐美」的問題,所以我們畢業後進去,只能把時間花在解決「大老闆從歐美那裡接到的任務」。而另一半的社會,便是學界跟公部門。這兩邊就像是產業界的「避險基金」,產業界越扭曲、風險越高、越缺少舞台,尚未練成人才的年輕人,便會往學界跟公部門跑。
老闆們當然找不到人才,因為公司裡的人,早就被學教教育、職場搞成了只懂得追胡蘿菠的馬,還在學校裡的時候,練習考古題的時間比培養天份的時間還多,在職場裡,鉤心鬥角的時間比努力工作的時間還多,每天想著「升升升」,升到了重要位子,卻欠缺能力,無法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動態。但是總是有些沒有胡蘿菠中毒的馬吧?他們呢?在臺灣,許多這樣的人才躲去了公部門,躲去了學界,打死也不要踏出來,反正跑出來既沒保障也沒舞台。當個公務員?拜託,沒舞台,但很有保障!而傳統產業也會覺得這些年輕人眼高手低,寧願躲著也不要出來,然而這些「眼高手低的年輕人」,卻是從小就被家裡教育「就是要衝大公司,不然去當公務員」,他們被培養來,就不是去傳統產業的,是去高科技、去文創等等,不去這些地方,他們要怎麼對自己家裡交代呢? (當然希望你可以參考我們粉絲專頁上,一名傳產前輩林先生的話:與其自認為是人才,整天抱怨懷才不遇,何不先來傳統產業試試,當成踏腳石也好,至少先有份收入。如果做出興趣,可以繼續深耕下去;如果沒興趣,充實自己後,伺機跳槽轉業,也無話可說。公司留不住人才,老闆自己要先檢討。但前提是:要是真正的人才,才有挽留的價值!
不過,總是有些「十年一見的厲害人才」吧,他們呢?不可能都躲去了避風頭了吧?我根據這陣子瘋狂的調查,這些人才除了學界與公部門外,大概有兩個去處:
一、在業界裡載浮載沉,一直做著雜事,努力的撐著,就像被鎖在某處的千里馬,月薪三萬二,正在被社會摧殘。這樣摧殘下去,少了十年的哉陪與歷練,這些千里馬遲早變跛腳。
二、自己去創業了,就像當年的科技大佬與台商一樣。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他們就算創業成功了,大概也是不會留在臺灣。三、不想創業的,又有理想的,早就不在臺灣了。因為想要發展的會去美國,想家的會去新加坡。我的部落格讀者有15%來自美國,5%來自新加坡。另外一提,很多外商公司的高階主管,都是沒有中華民國護照的臺灣人。
總結來說,在傳統教育制度裡還能存活,會思考,又會動手解決的臺灣人才,雖然有限,但還不算少,但他們不會會選擇留在臺灣這裡,如果可能的話。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想,得先從把胡蘿蔔丟掉開始。從把ABCD丟掉開始,找回問為什麼的權利。
—-
2012.8.23. Paul
我們是Wondero,每個時代,都有一群人在推動屬於屬於新世代的聲音,在上個世紀的黑暗中尋找這世紀的光亮,如果想追蹤我們,那麻煩您按個讚:Wondero
Read more:
為什麼我不考公務員?
我們還有機會嗎?
為什麼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裡
五年後,你人在哪裡?
勇氣區:離開舒適圈吧!
給不知道怎麼開始的人的14點小建議
給「不知道怎麼開始」的朋友的14點小建議
給「不知道怎麼開始」的朋友的14點小建議
有很多朋友問Wondero:「我想做些什麼,但我不知道怎麼開始,於是Wondero回頭去思考曾經遇過的「勇氣區」裡的朋友,不論是創業者、環境暢議者、社會運動人士,不論是不同社群裡大大小小的策展人,或是在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各個角落,努力工作的革新者,Wondero從大家冒險的故事裡,整理了一下小建議。
一、無所有的自己得開始做的事
1.開工之前,先認識自己
在你沒有特別的熱情、獨衷的興趣,也感受不到「天命所召」的使命感之前,如果覺得眼前的生活讓你悶悶不樂的時候,代表你該重新認識自己了,因為你對自己還不夠瞭解,還不懂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把自己錯置不適合的環境,當然會覺得不快樂。
詳見:Dare to think who I am
2.Calling:比熱情更深的「使命感」
我們多半以為人的最大動力是「熱情」,但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有一種更強大的動力,能讓人不斷前進,那多半是一種「使命感」。什麼是使命感?就是那些會害你吃飯不專心、洗澡會不斷思考、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會聽到,不斷呼召的聲音。當然,很多人聽到的是「Money」的聲音,但為數不少的人,在單純的獲利生涯中感受不到快樂,那代表你有義務為自己找到你的「使命」了。
3.勇敢,冷靜的
勇敢不只是一時的衝動,更是一種長期的審慎思考。如果眼前有A跟B兩個選項,A代表的是未知,可是你躍躍欲試,B代表的是熟悉,可是讓你悶悶不樂,那是時候你得去想想,每個選擇背後的代價是什麼。情況往往是,當你拿出一張紙,仔細寫下各種可能的狀況的時候,答案在你心中已經悄悄生成了。
二、跳離舒適圈吧!Think Big but Start Small
4.先別急著從「我有一個idea」開始,你得先See the full Story
仔細回顧一樣身在勇氣區裡的諸多人物,很多人一跳進去就折回老家,有人卻在當中努力前進,路途順暢得多。差異是什麼?我們發現從一個沒有根據過「idea」開始的人,多半跌得很慘,但如果是先看看這世界發生了什麼事,去理解問題之間的因果又是如何環環相扣的人,多半可以適應勇氣區裡的冒險生活。
現在的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能不能夠系統性的去看清楚脈絡?你親身遭遇了什麼問題?在當中有什麼地方值得你跳下去把手弄髒?或許是個好的開始。
詳見:謠言追追追:我有一個idea
5. 別小看自己
臺灣有水有電、三餐便宜,網路尚可,現在的年輕人比以前更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資訊、更多的資源,但是我們仍然在用上一代缺乏這些「新資源」的方法活著。所以,當你在擬定計劃的時候,除了聽長輩的建議,更要用新一代人的角度去思考自己,你如果是學生,你只把自己當一個「普通學生」嗎?你如果是一個上班族,你真的只把自己定義成「普通的上班族」嗎?別小看你的成長空間,尤其在擬定計劃的時候。
6. 從小事開始,養成習慣
生命最漫長的距離,往往便是「想」跟「做」之間的差距,世界上大部份的人都停留在「想想」,只有極少部份人的會去「試試」。你還會進一步發現,喜愛「嘗試」的人,會不斷的嘗試下去,習慣「想想」的人,會不斷的逗留在「想想」這一步,某個方面來說,這是個「習慣」問題。
所以,就算只是打開一個word檔,用600字打下你所看見的問題,寫下你腦中可能的解答,都是很棒的開始。當你重覆這樣的記錄超過十次,你很可能便會躍躍欲試,去做更多,並且訝異之前的你為什麼不願意只停留在「想想」的階段。
7.你不用喜歡失敗,但別害怕失敗
「只有瘋子才會重覆做一樣的事,卻期待有不一樣的結果。」這句話很妙,指出了我們人類討厭失敗,所以常常不願意嘗試新的想法跟新的做法,但人同時又因為討厭失敗,所以總是打從心底期待著一個更好的結果。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從別人的經驗中學取教訓,最少,也得從自己的錯誤中學到些智慧。
別喜歡失敗,但我們別害怕失敗。
8.你需要夥伴,更需要社群
每個人的時間有限,大家投資時間在不同的專長上,你會需要志同道合的夥伴,把你們的計劃實踐得更棒。而且,你也會需要一個社群,最好的方法就是check你的臉書首頁,出來的訊息,總是讓你覺得無聊,還是充滿幹勁呢?一個需要夢想當空氣的人,如果活在絕望的都市裡,恐怕會窒息。
延伸閱讀:打群架的藝術、你需要一個社群
三、還有別忘了這些
9.你不需要重新發明輪胎
聰明的你得學會借力使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情,你不用重新發明輪胎。看看跟你走在類似的路上的人,他們做了哪些嘗試?你在做的事,有沒有免費的開放資源可以使用?千萬別把時間花在重新發明輪胎上,你值得更重要、更優先的事。
10.擅用科技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部落格跟社群媒體可以放大你們的影響力,google可以快速幫你們尋找資訊,這時代有太多的科技可以提高我們的生產力,但得小心擅用,別讓科技只有「污染」跟「娛樂」這兩個意義,它們還代表了更多的事。
延伸:化不可能為可能
11.你會需要這些簡單的管理哲學
當你開始「忙」起來了,你會發現時間管理、資訊管理、人事管理、策略管理等基本功,越來越不可或缺,不管你是無師自通,還是參考先人的智慧,只要記得,我們都是知識工作者,小小的管理失當,第一個影響的就是跟家人相處的寶貴時間。
12.培養硬功夫
當你從「Do small」一路到「Do Big」,你慢慢的會需要越來越多的「硬功夫」,我不知道這些硬功夫是什麼,你得自己跟夥伴去尋找。這些硬功夫可能是「語言能力」,或是「行銷」,或是某個領域的「知識」,但紮實的硬功夫,才能讓你挺過勇氣區裡的越來越多的硬仗。
13.跳脫本位主義,改用「好好思維」
我們這個社會不需要太多的「晉惠帝」,需要更多的「同理心」,很多人以為「同理心」是種無用的仁慈,其實不然,一種「為自己好也為別人好」的「好好思維」,是讓很多事情成功的推手。
延伸:為什麼「將心比心」這麼重要?
14.反求諸己,要求自己做好這四個R
接下來可以忘掉以上的1-13點,只要記得這一點就好:
A.Responsibility
B.Respect
C.Reciprocation
D.Rejection
(見原文:要花一生修行的4個R,我們做到了哪幾個?)
當我們有很大的夢、有多的事想做的時候,千萬要記得,事事反求諸己,將會領導許多計劃持續前進。
希望以上的一些觀察,能對你能夠些幫助。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來Wondero的粉絲專頁按讚:Wondeo
孩子給父母的21句話
孩子給父母的21句話
觀察英國與台灣在幼兒教育上的差異,我認為是整個社會對於兒童的「態度」。在英國,兒童被視為整個國家社會的資產。不論哪個國籍的兒童,在英國都被政策所保護,多數的家長會配合孩子作息從事工作,而雇主也多尊重父母必須以孩子為重的事實。對於需要較長時間工作的家庭,則是僱用保母來看顧孩子。
但不管在英國或台灣,愛孩子的父母們面對教養都會有很多的猶豫,「嚴格與苛求」、「寵愛與溺愛」都是一線之隔,到底要給孩子多少才是剛剛好的愛呢?要多嚴格才是合適的要求呢?教養從來就沒有公式,卻有許多可以避免的通則。
在接受家庭之星(Home Star)受困家庭志工訓練時,老師曾經發給學員一張「孩子給家長的21句話」,讓大家更了解大人對孩子的要求與寵愛,是否會阻礙孩子的發展。雖然我很避免提供讀者條文式的教戰手則,但這21句話能帶給我的,與其說是一種教條,不如說是一些提醒。
也將這些內容與各位家長分享。
1. 請不要寵壞我,其實我很了解自己不應該得到所有我想要的事物,我只是在試探您。
2.請不要害怕用堅定的態度對待我,我比較喜歡這樣,因為這讓我感到更安心。
3.請不要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幼兒階段我必須仰賴您去偵測我的壞習慣。
4.請不要在眾人面前糾正我,若您能私下小聲地指正我,我會更加注意我的錯誤。
5.請不要讓我認為自己年紀小,這樣只會讓我的行為更嚴重地笨拙。
6.請不要讓我感到我的錯誤是種罪惡,這些會讓我感到沮喪。
7.我說我恨您的同時,請別太沮喪,其實我恨的是那個壓制我的權力。
8.請不要過度保護我,學習疼痛與教訓是成長必經的過程。
9.請別過度在意發生在我身上的小碰撞與疼痛,我是能夠面對與處理的。
10. 請不要嘮叨,如果您無法停止,我會裝作聽不見,來保護我自己。
11. 請不要輕易做出承諾,因為當承諾破滅時,我的感受非常低落。
13. 請不要太常測試我的誠實指數,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說謊。
14. 請避免不一致的言行,不一致會讓我感到困惑,同時讓我失去對您的信任。
15. 當我問問題時,請不要忽視我的問題,若您總是漠視我的問題,我將會停止發問,自己尋找資訊。 16. 請不要說我的恐懼是愚笨的,若您試著了解我,就會理解這些恐懼的真實。
17. 請不要告訴我您是完美且正確的,若有一天我發現您並不完美時,我會非常的訝異。
18. 請不要認為向我道歉有損自尊,誠實的道歉會讓我感受到您的溫暖。
19. 請不要忘記我喜歡實驗的天性,我無法讓自己停止嘗試新事物,請用接受取代斥責。
20. 請不要忘記我每天都在長大,雖然每天心平氣和地對待我是很難的,但請試著做做看。
21. 請不要忘記,只有體諒與愛才能讓我成長茁壯,但這些應該不需要孩子來告訴您。對嗎?
英倫橘子專欄想傳達的是,包含我在內的多數父母總是追求得太多,但實踐得太少。我們總會落入期許孩子樣樣好的陷阱,然而如果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或回想自己孩提時代的生活,自己如何看待當時的父母,或許您會體認到,其實孩子是個體,也跟大人一樣有自尊、情緒與夢想。
而這21句話,剛好可以作為家長教養孩子時的提醒。 生活在台灣的父母多數很辛苦,生活轉速快、工作要求高效率。而這樣的循環讓我們能認真陪伴孩子的時間大打折扣。或許我們無法一時改善社會職場的現況,但若是能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對家庭與孩子的影響,或許家長能從個人心態上開始做調整,從與孩子互動中最簡單的習慣開始改變。
問裕仁天皇一個不該問的問題
翻譯:王湛、陳亦亭本文內容版權歸紐約時報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