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新版《白雪公主》深受當代DEI(多元、平等、包容)新左意識形態影響,違背原作精神,引發廣泛爭議。
當白雪公主不再「白如雪」,而皇后甚至比她更美麗。這樣的設定讓故事的核心衝突——皇后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而心生惡念——變得毫無根據。
角色選擇並非基於故事邏輯,而是為了迎合多元化議題。這種做法讓改編顯得刻意,使童話原本蘊含的普世價值變得單薄。
白雪公主打動人心的,不在於是否政治正確,而是純真與善良,即使身處險境仍堅持美好的信念,在不被相信的情況下,仍選擇相信。這些價值不取決於膚色,而是深植於人性。humanity才是永恆的主題。
原作承載著德國文化精神——對自然的敬畏、對倫理的堅持、對自我意識的探索,以及在苦難中尋找希望的勇氣。然而,改編沒有帶來新的詮釋,反而淪為討好潮流的碎片拼貼,削弱故事的核心價值,扭曲原作的文化脈絡與美學邏輯,使這個經典童話失去原本的深度與意義。
叔本華曾說:「凡是不以探求真理為目標的藝術,終將流於做作與媚俗。」講白一點,膚淺空洞。或許,迪士尼在意的,只是商業票房。
從首週票房表現來看,市場給出答案。物極必反,意識形態的風向轉變,正如美國政治格局的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