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電影《瓊拜雅:三重人格》,想起1960年代的反戰風潮。瓊拜雅拿著吉他巡迴演唱,歌聲動人,信念堅定,但反戰是否正確?
歷史告訴我們,反戰的「對與錯」取決於正當性與後果。如果為了阻止極端勢力擴張,反戰未必是最佳選擇。若二戰時盟軍未參戰,納粹與軍國主義統治更久。
1960年代,美國基於「多米諾理論」介入越戰,最終南越淪陷,美軍傷亡超過58,000人,國內社會動盪,信任瓦解。許多人認為反戰有道理的。
然而,越戰後,共產政權造成東南亞等地人民苦難。假如美國不撤軍,南越能存續嗎?從北越的決心來看,美國即使堅持作戰,普遍認為勝算不高。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2003伊拉克戰爭。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開戰,事後發現情報有誤。戰爭推翻海珊政權,卻導致伊拉克長期動盪,並促成ISIS崛起。這場戰爭使得美國政府對後來敘利亞內戰的態度更謹慎。
反戰運動能迫使決策者更審慎。歷史並非單純的戰爭與和平,而是動態發展的過程。1980年代末,越南經濟改革,今天經濟快速發展。這說明,即便戰爭結束後出現災難,歷史發展仍然是動態的,並不一定當初決定而永遠走向負面。
總之,我們該問的,不只是「要不要打仗」,而是「這場戰爭值得嗎?」這才是反戰風潮帶來的真正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