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創新的故事

資源條件不同,改善與創新做法不同,有時「小聰明」便是智慧,因為聰明工作,勝於努力工作。但小聰明可能陷入問題,不重視解方。創新不總是最快最便宜,但解決小聰明無法克服的複雜挑戰,進而推動科技進步。 

1

1960年代,美國太空總署發現在外太空,墨水筆寫不出字,花錢研發在低溫無重力下能寫字的「費雪太空筆」(Fisher Space Pen)。俄國太空人怎麼解決呢?改用鉛筆,展現簡單思維的優勢。 

後續故事:鉛筆芯容易斷裂,石墨碎屑在無重力環境飄浮,可能損壞電子儀器,甚至影響太空人的呼吸系統,而且木製鉛筆在封閉環境有火災風險。蘇聯最終使用費雪太空筆,而非鉛筆。後來該技術進入軍事、工業與民生市場,成為真正的創新產品。 

2

日本化妝品公司資生堂收到客訴,說洗面皂盒是空的。工程師研發『X-光監視器』,檢查漏裝。另一家小公司買工業電扇,放在輸送機末端,被吹走的便是空盒。簡單聰明! 

後續故事:真正創新不是尋找「暫時補救」,而是重新思考流程設計。工程師開發確保裝填的自動檢測設備,提高效率,降低品質控管的成本。這是破壞式創新的核心精神——改變遊戲規則,徹底解決問題,而不是找到最簡單、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 

後記:詹文男先生撰文「AI版的窮人創新」。他認為中國深度求索DeepSeek透過演算法和資源效率的優化策略,達成與OpenAI旗鼓相當的表現。因此,創新的核心不只在於資源,思維與策略的突破也很關鍵。政府可提供獎勵與資源支持,鼓勵企業探索新技術。而在教育與研發投資上,也應思考如何強化基礎研究和創意思維的培養,從源頭推動「以小博大」的創新文化。

https://udn.com/news/story/123296/8591612 

這說法有問題。第一,AI競爭最終還是依賴晶片與算力,美國創新公司有錢,不會花時間優化,而是在意提高AI的能力,最終優化會失去競爭力。就像籃球隊員最終比身高,短小藉著技巧還是有限。第二,小公司要利用AI技術做低成本創新,不是政府支持,而是利用業者提供的相關服務,這才有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