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大師猜想的啟示

聽人家演講,想模仿招數,要注意人事時地物不同,答案就不同,懂得調整,才有用處。這說法跟大師的直覺類似,他們的猜想往往只在特定條件下成立。 

比如,交易理論大師寇斯的寇斯猜想(Coase Conjecture)是典型案例。經濟學研究「制度」與「人類行為」,即研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經濟現象比直覺複雜,透過細緻分析與長期驗證,才能找到真正的規律。 

寇斯認為耐久財市場的壟斷者必須與「未來的自己」競爭,因為消費者可以等待更低價格再購買。因此,當交易頻率增加,壟斷廠商的定價會趨近邊際成本,類似於完全競爭市場。 

這個似是又違反直覺的猜想,表達獨佔不一定帶來高利潤,後續研究者花了四十年的嚴格數學驗證,發現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成立。傳統靜態分析無法解釋動態競爭,許多累積性科學更需長時間檢驗。 

這故事的啟發是,判斷時需掌握最新的人事時地物,避免將個人經驗誤當通則,才能理性分析並接近真理。而且不能單看現時狀況,可能會隨著互動而變化(賽局理論)。這需要耐心。

商業更是如此。當消費者預期價格下降,會選擇延遲購買,所以企業會透過策略調整,影響消費者行為。比如,綁約、升級計劃、限量供應、計劃性報廢或持續推出新款等方式,減少價格競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