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超長壽健康密碼

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健康長壽醫學專家彼得.阿提亞(Peter Attia)指出,1900年人的預期壽命不到50歲,現代人多數活超過7080歲,有很高機率死於4大慢性病──心臟病、癌症、神經退化疾病、第二型糖尿病與代謝功能障礙。阿提亞稱為「四騎士」,患病率隨年齡增長急速增加,「通常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更早開始,而且要花很長時間才會致死。」,每年全球奪走4,100萬人性命。 

WHO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約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佔全球死亡人數約32%;每年有1,000萬人死於癌症;全球超過5億人罹患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及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全球6,500萬患者。 

如何提防?阿提亞直指,四騎士都是日積月累、只要「更早介入」,主動採取行動,從飲食、運動、睡眠、情緒、藥物等戰術著手。阿提亞講的就是「生活醫學」,生活醫學的價值在於「超前部署」,在疾病出現前,不讓危險因子有冒出頭的機會。 

所謂「三好一心」是指好好吃、好好睡、好好運動及保持身心愉快,與阿提亞建議的不謀而合。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要長期堅持和自律,才會看得到成果。就像日本動漫《葬送的芙莉蓮》,芙莉蓮教導年幼弟子費倫日日熟練基本功,而不是華麗招式,這些基本功足以戰鬥各種惡魔。 

日本國寶醫師日野原重明40年前提出「生活習慣病」概念,他認為慢性病應該叫做生活習慣病;日本厚生省在1996年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腎病等慢性病更名為生活習慣病。日野原重明身體力行,飯比8分滿再少一點,很少吃甜食。重視蛋白質攝取,175天吃魚、2天吃肉;吃沙拉必放「長壽維他命」花椰菜。他能走路就走路,身高165公分,從30歲起都維持60公斤體重。2014年,103歲高齡訪台演講;2017年,106歲辭世。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慢性病的產生跟生活型態不夠健康有關,是生活習慣病。藥物可控制病情、讓病情緩和,但難逆轉,生活習慣更重要。WHO歸納慢性病有共同危險因子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規律運動。飲食尤其關鍵,當你必須服用降膽固醇藥、降血壓藥或降血糖藥,都是因為日常飲食吃出問題。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是新陳代謝科醫師,他分析「所有慢性病中,糖尿病的控制模式最經典,不只糖尿病控制好,也可控制高血壓、心臟病、慢性腎病。」控制糖尿病必須三管齊下:健康飲食、規則運動、規律用藥,許惠恒反問:「沒有慢性病的人,難道吃東西不必少油少糖少鹽、不必規律運動嗎?這就是長壽的生活守則。」 

許惠恒分析,以糖尿病來講,血糖控制不好會導致視網膜病變,嚴重的話失明,甚至影響心血管功能、腎臟功能,「減少不健康的餘命,是慢病照顧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吳明賢也同意,一旦產生嚴重併發症,比如心肌梗塞、中風、洗腎,餘生可能就是在輪椅或病床上度過。身體健康,長壽才有意義,活得久但百病纏身、甚至失能臥床,病人和家屬都備受折磨。台灣2022年平均壽命為79.8歲,健康平均餘命為72.4歲,不健康餘命達7.4年,無論害怕什麼疾病,生活型態都很重要,好的生活習慣抗百病。 

神經退化性疾病中,造成失智的阿茲海默症,以及造成動作障礙的巴金森氏症,也令人畏懼。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徐文俊表示,失智症成因複雜,6成為阿茲海默症造成;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會造成血管性失智;缺乏維生素B12、葉酸或是甲狀腺低下,也會造成失智。 

已有眾多研究指出,良好生活型態對預防阿茲海默症及巴金森氏症有用。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中,45%可以預防,共有14個可控的危險因子:低教育、聽力障礙、高血壓、吸菸、肥胖、憂鬱、缺少運動、糖尿病、喝酒過量、頭部外傷、空污、社會隔絕、視力障礙、低密度膽固醇升高等。 

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林靜嫻表示,巴金森氏症在還沒有出現動作障礙的階段,規則的地中海飲食、運動和睡眠都有助延緩發病。巴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是腦神經細胞有不正常的蛋白累積,而熬夜不利腦神經系統排除毒性蛋白。經常熬夜會讓膠質淋巴系統循環功能變差,難以代謝不好的蛋白,更容易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病友可跟醫師討論,客製化治療處方與運動及飲食的生活習慣建議。運動對巴金森病人尤其重要。剛確診巴金森的病人拜託開始運動、養成運動習慣,你現在60歲,等你80歲時,會感謝60歲的自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