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耶誕頌歌》的人生自問(2)

有些人到了老年,生活無虞,四處遊玩,找朋友聊天喝茶。表面愜意,但隱隱覺得不安,有死亡將至的感覺,卻不知什麼問題。台語「會死」很有現實感,身體老化提醒所剩時間不多,無論是窮是富,死亡都是公平的。 

老年是無法逃避的階段,就像狄更斯筆下馬里的鬼魂警示的:到這個年紀,要小心人生的靈魂拷問。其實人生拷問,哲學很早就知道:「你一生成就了什麼?你生命的觀點是什麼?你是否好好真實活出自己的人生?」 

接近死亡時,我們總擔心自己沒留下什麼,但只要持續探索「我是誰」,就會有方向引導你,即使是晚年也能改變人生結局。回頭看《耶誕頌歌》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第一,「過去的耶誕幽靈」做的事──你一生成就什麼?回顧過去,我會怎麼說自己的人生故事?我們可以用紙筆紀錄人生各個時間點,像是求學、求職、成家、立業等,以35年作為區間,寫下印象深刻的事或影響人生的關鍵事件,並一一給出評價分數,最後把這些點串起來,得到一張「人生曲線圖」。 

然後拿著這張圖,說出「人生傳記」,介紹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人生是怎樣過的。回憶個人事件喚起情感,它構成生命故事的主軸。當這些情感被看見時,其後的渴望、期盼、滿足才會跟著浮上來,引導我們去活出想要的樣子。 

第二,現在的幽靈帶史顧己看見「你現在還有什麼?」提醒珍惜還在身邊的人,也包括珍惜、保養、訓練、節制使用身體。老化是硬體衰退,老爺車只要好好保養,還是能發揮功能。在專業指導下,長輩可以重訓,改善腰痠背痛,還提升體能,讓多重病痛的老人家復原到參加健行。 

第三,未來的幽靈帶史顧己看見他跟人的關係,怎麼樣留下生命價值?有人說過「真正的消失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史顧己看見悲慘的未來,也讓我們思考:當生命消逝,有什麼能讓他人記得?史顧己拜託幽靈給他機會,代表即使是晚年,還是可以做些什麼。 

對此,想想自己有甚麼未完成的興趣,如能跟社會關懷結合,「眾樂樂」讓人更有動力前進。罕病基金會曾上映紀錄片《一首搖滾上月球》,6個平均年齡超過52歲的老爸,合組搖滾樂團「睏熊霸」,目標放在海洋音樂祭的舞台,團員共通點是家中都有罕病孩子,他們在工作和照顧家人間找到休息和照顧自己的方式,挪出時間互相打氣、恢復熱情。 

人生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社會角色,只是往往為了生存和升遷,捨去太多跟自己、跟他人的連結。物質終究會朽壞,接近死亡時,我們總是擔心自己沒留下什麼,是否白走了一遭。心理學家艾力克森曾整理多數人約在65歲時開始自問:「我的一生到底過得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我是否滿意?這一生,我是否不枉此行? 

若都不滿意呢?年紀大了,好像不能做什麼,徒留傷悲、悲觀、絕望。晚年當然還能有所改變,及早發現、提早預備,轉向的空間就更大,讓我們隨時問自己:回顧過去,我會怎麼說自己的人生故事?接受現實,珍惜現在,我想要活出怎麼樣的生活?我跟他人的關係是什麼,怎麼樣留下我的生命價值? 

人的生命是連續發展的,是點、線、面的累積,最終開花結果,只要持續探索「我是誰」,就會有方向引導你,即使是晚年也能改變人生結局。(參考林仁廷:這一生,你活得滿意嗎?從狄更斯的《耶誕頌歌》看人生晚年的3個自問) 

後記內在心靈與主流世俗一次次的對話與角力,順服妥協有時,反抗掙扎有時。它們彼此互相牽引交織,形塑我們生命深處的記憶。正如耶魯大學教授沃弗在《記憶的力量》貫穿一個核心資訊:我們對自己的定位與認同,常常取決於如何詮釋與理解我們的記憶,以及如何把自己對記憶的重新定義放在面向未來的盼望裡。-----王敏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