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是一個強有力的名詞,因為它立刻能夠趕走憂慮籠罩我們時的孤獨感。這種有人同在的人生,就是希伯來書13章5-6節裡主所應許的核心:
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丢棄你。」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聖經要提醒我們的是,不論有多少害怕和憂慮的理由,我們都不需要畏懼,因為耶和華我們的牧者與我們同在。「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丢棄你。」這是上帝的應許,在人生的各種狀況及環境,我們行走絕不孤單。
第一個故事:約瑟
約瑟的關鍵時刻發生在創世記39章,約瑟被自己的哥哥們賣為奴隸(37章)之后,法老王的大臣波提乏將他買下來。經過一些聖經學查,認為波提乏的職責可能是皇家劊子手。約瑟開始他的奴隸生涯。但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約瑟竟然受重用,升到了高位,波提乏將自己一切的事務都交給他處理。
到這階段,約瑟在埃及大約已有十年,而就是在這個時間點,波提乏的妻子出現在故事裡。她誘惑約瑟,約瑟拒絕之後,她說謊陷害他,使得這位年輕希伯來奴隷被關進監牢。
創世記39章的結尾是約瑟被囚,但依然持守正道。然而,故事的重點並不在於約瑟的持守正道。不論約瑟受重用升到高位。還是被陷害落入牢籠,約瑟在埃及時期的經驗,有個一致的主題是:上帝與他同在。
儘管約瑟忍受這一切,他從來不是孤單的。創世記39章裡四度強調:耶和華一直與他同在(2節、3節、21節、23節)。不論約瑟身為奴隸或身入囹圄,上帝的同在從來沒有斷絕。
儘管約瑟的遭遇讓他容易深陷焦慮之中,他卻在所有景況中看到上帝的信實與同在,這幫助他度過每一個情境。而我們在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所看到的出路,上帝也幫約瑟準備了。因為他在牢中遇見了法老王的其他官官員,他們最后成為上帝還約瑟公道,並得以被釋放的器皿。
第二個故事:大衛
大衛面對他「死蔭的幽谷」,是什麼幫助他度過?跟約瑟一樣,是上帝的同在: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詩篇23篇4節)。
第三個故事:帕福德
遭逢巨變時,最深刻展現信靠上帝能力的一段文字,是芝加哥商人斯帕福德(H.G.Spafford)的詩歌作品。在著名的芝加哥大火之後,由於整座城市要進行重建,斯帕福德將他的妻子及四個女兒送回英國。
但她們所搭乘的船隻在大西洋遭逢船難,斯帕福德四個女兒全部罹難。他的妻子獲救被送到英國,她在那裡發了一封簡短的電報給先生,上面寫著:「只有我獲救」。
斯帕福德得知這個悲劇之後,立刻搭船去英國陪伴妻子。這段充滿極度悲傷的時日,斯帕福德眞真實實地經歷了「死蔭的幽谷」,他所面臨的絕對比我和妻子瑪琳在兒子被派駐阿富汗時更加艱難。
但在旅程中,他仍相信在這樣巨大失親的痛楚中,上帝依然信實同在。斯帕福德寫下這首聖詩的歌詞,迄今仍是教會界最喜愛的聖詩:
有時享平安,如江河平又穩,有時憂傷來似浪滾,不論何環境,我已蒙主引領,我心靈得安寧,得安寧。我心靈,得安寧,我心靈得安寧,得安寧。
只有經歷上帝同在的人生,才能夠體會這樣的安寧平靜。當我們禱告,將自己的憂慮煩惱向上帝訴說時,上帝給我們答覆的平安,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不論何環境,上帝都與我們同在。我們不需要憂慮,因為我們可以倚靠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