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走出困頓:怒氣、怨嘆、感傷少一點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人必然一死,但年輕人不在乎,老人懼而不談,習慣用「以後再說」搪塞。真相是,台灣去世人口,64()以下佔27% (2021)所以思考如何享受餘生很重要。對此,作家宋紫菱提醒三個少一點。 

怒氣少一點,很多氣都是小事,拿小事生氣,是自己要被惹怒的,浪費生命。 

怨嘆少一點,愈嘆愈嘆走好運。接受所有發生的事都是最好的,這種正面思考就能帶來正能量,讓人感覺喜樂,有動力找出路。 

感傷少一點,悲觀視野看待人事物,藍天時預感陰雨愁緒,感受都會變為負面。感傷無窮盡,動不動憂愁,不是快樂不理,而是自己放棄快樂。 

我認為感傷最難克服,因為人間催化感傷的歌曲、詩詞太多了。感傷文學能抒發情緒學習同理心,但長期浸淫其中,恐釀成憂鬱症。

一代詞后李清照在53歲寫了《武陵春·春晚》,當時國破家亡,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文物大半散失,無依無靠,流離異鄉,詞情悲苦。 

她小了蘇軾47歲,詞也少了轉念,究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能療傷嗎恐怕空留餘愁居多。 因此,我偏愛大衛詩篇》,既可抒發情緒,也交代情緒出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