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
先前評論李清照的詞難以療傷,是站在讀者角度。李清照的詠史詩,情辭慷慨,父親李格非是進士、蘇東坡的四大弟子之一(被牽連罷職,四年後去世),丈夫趙明誠是宰相的兒子,不至於聲聲嘆,盡講風花雪月。
感傷文學能抒發情感,學習同理心,任何人都適用。問題是,讀者不是當事人,只緣身在此愁中。少怒少怨少感傷,總比愁苦好。記得深情而不滯於情。然而,若只看到愁苦,恐怕不深刻。藉詞說出愁苦有兩個意義:
第一,誠實面對現實,人間很多問題就是無解,從無解取得心理平衡,便是智慧。第二,承認軟弱,個性上較願意尋求協助。試想,上天願意覆庇自認武功高強,還是誇自己軟弱的人?
我們欣賞憑著信念在艱困中奮戰,但若認知到「承認軟弱」的積極意義,便能欣賞《一剪梅》的「此情無計可消除」詞句,並從中找到困頓的出路。
回到藝術面。感情抽象,不易捉摸,李清照擅長敏銳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像印象派畫家,以素淡語言,表達具體可感的無盡相思與愁情。她將《一剪梅》寫在錦繡手帕,送給將負笈離家的丈夫,就算現代人,豈能不受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