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的來源
幸福感是生活品質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這是常識,而大文豪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說:「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智慧,最簡單的方法就看他是不是幸福。」
國內有一篇研究「幸福感」的論文[1],國家圖書館資料庫說,在社科領域被引用最多次,我看到已有1,656次。作者整理了幸福感的九大來源,並且進行實證:
1.自尊的滿足。如被別人尊重
2.人際關係和諧。如與家人和諧
3.對金錢的追求。如賺很多錢
4.工作成就。如成就帶來滿足感
5.樂天知命。如生活平順沒困惑
6.相對過得好。如比某人過得好
7.自我實現。如理想實現
8.短暫的快樂。如確幸愉悅事件
9.主觀心理健康。如身心狀態佳
我認為至少還有四個,但跟上開來源相關,提出來是因為常被忽略。一是接納自己肯定自己,其次是英雄夢,有夢最美,這種美帶來幸福感,再其次是感恩的習慣。正向心理學的PERMA理論從5個面向啟動有意義的人生,起始點是正向情緒,而感恩最能啟動正向情緒。最後是信仰,這點不言可喻。
先談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歲月腳步不曾停歇,如水容顏終將老去,生命曲折也好,行經死蔭幽谷也罷,就讓一切順應自然,承接造物者恩典與慈愛,然後簡單生活,持守心底的堅韌,體會真正的幸福是能接納自己肯定自己,且靜聽時光淺唱低吟,笑看天邊雲捲雲舒。
再談感恩。現代生活步調快,處在高壓環境,尤其疲勞時,容易埋怨或不滿。改變第一步是常提醒自己,支撐我們人生的各種人事務,都是感謝對象。這樣會看到很多自己擁有但被忘記的部分,當看到更多,沮喪感就會縮小。這需要經常練習,也值得練習[2]。
練習感恩,必須搭配靜心。一個人在某情境或時段容易有負能量,最容易心情惡劣。因此,每個行程或時段要穿插休息時間。在透透氣或者轉換心境的時刻,提醒自己靜下來,感謝一天生活的人事物。
從上開幸福感來源,不難歸納幾個重點:不吝於尊重他人;對人合理的禮貌;該休息就休息;關心生活周遭的趣事;正向樂觀;認真工作賺錢,取得成就感;知道一生命定;想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感恩所擁有的。
這個研究來自大眾,說法世俗,但有一定的道理。譬如,論到自尊,康德説:「任何將自己變成蠕蟲的人,如果被踐踏,都不能抱怨。」然而,還有三個課題需要思考:
第一,每個人偏好的幸福感來源不同,所以應自問:哪個能讓幸福感持續,而且處在價值次序的高點。前者告訴我們,要知道人生有限,多數幸福來源難以自控,時間要多擺在那裡,才較有可能得到幸福感;價值次序告訴我們,要知道人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理解力不足,次序沒弄清楚,反而製造不幸福。
測試一下極端的幸福感,才更能明瞭這種價值衝突。請問,住在台灣最貴房產「信義聯勤」或DNA 雙螺旋外觀的「陶朱隱園」,你的幸福感可持續多久?比起其他幸褔感,這個幸福的價值次序最高嗎?
信義聯勤:平均成交價254.52萬/坪
陶朱隱園:平均成交價600~750萬/坪(只賣一戶,自家人買的)
(截至2121/2/19)
住在「信義聯勤」有沒有幸福感,可以用點想像力。您可以到附近北市總圖書館的10樓,從玻璃帷幕鳥瞰大安公園,兩者視野極為接近。我雖遲鈍,看過十次以上,也培養出一點想像力了。
上開幸福感的來源,經常被「情感行銷」(Emotional Marketing)作為廣告體裁。情感行銷講與顧客溝通幸福感,並激發他們對友情、家庭、歸屬感的渴望,不但讓顧客喜愛產品,還附加親密的情感。但常識告訴我們,物質不是幸福的持續性來源,感恩與信念才是,幸與不幸由心決定,所謂「你要保守你的心,因為一生的果效由心發出」,就是這個道理。
我再引用蒙田的說法:一個人處於逆境時堅定平靜,經常更為幸福。「命運」對我們而言,並無所謂「厲害」,它只提供厲害的原料與種子,而任由比它強的靈魂隨意轉變及應用,因為靈魂才是個人幸與不幸的主宰。判斷崇高的事物需要有崇高的靈魂,一支直的漿在水中現出曲狀,對於這一切,重要的並不僅僅「在看見」,而是在「怎樣看見」。騷擾我們的,是我們對事物的意見,而非事物本身,假如這句話能事事隨處奉為真理,我們可哀的人類景況至少可得到一大解救。
第二,理解獲得幸福感的前提及代價。蒙田認為,幸福的秘訣是自由,而自由的關鍵是勇敢。我的猜想是,改變要勇敢與犧牲,從歷史來看,拒絕服從威權,拒絕追隨僵化的人物或思想都要冒險,除了挑戰老我,還可能失去朋友、金錢、地位,甚至生命。
其實不單是個人,組織變革也要勇氣。李維特指出,變革途徑包括:1.結構改變:即改變組織結構、權責或獎懲制度;2.行為改變:即改變成員的思考邏輯、理念及做事態度等。感性描繪願景有效,像金恩的《我有一個夢》;3.科技改變:透過科技及自動化等。改變都有阻力,不僅需深思熟慮,還需勇氣執行,組織才有機會得到績效甜蜜點的幸福。
順便一提。講自由,也要提責任感。沒有自由無法產生責任感,沒責任感也無法享有真自由。譬如,服從威權統治的結果就是失去自由,沒自由同時也失去責任感;盲目追隨僵化的人物或思想,這種人往往雙重標準,毫無自信心。
第三,為未來理想而奮鬥的人,今日已活在理想之中。從這種浪漫觀點,不一定要得到甚麼才有幸福感,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也能獲得幸福感。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為了結果,過程的路徑可以隨機不斷調整,但結果仍然不是人可以控制,不過當我們享受過程中的美好,更有可能達到幸福的目的地。
[1]施建彬,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大行為科學研究所,1994。
[2]參考林志潔老師的說法
eaton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