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新書介紹:做孩子的重要他人

新書介紹:做孩子的重要他人

 

這本書是成大電機系教授蘇文鈺寫的,裡面提到他跟團隊長期在嘉義布袋免費教導孩子寫程式的故事;同時,也提到他的大學教學經驗:

……………


一年一年下來,我明顯意識到台灣大學生的表達能力愈來愈低,思辨能力一年不如一年。這不必然是學生問題,教育菜色如此偏廢,如何養出健康寶寶?我觀察到四個錯誤觀念,害學生一代比一代笨:

 

一、只學「有用」的學問:孩子從小都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對世界充滿好奇,但進入教育體系後就被洗腦,只想學有用的東西。社會都在強調「效用」時,反映一種短視價值觀。從科技業角度,不懂得美感,不懂「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將永遠無法脫離代工命運。


二、不培養無法測量的能力:學子愈來愈沒有接受挑戰的勇氣。面對難題,習慣跟老師索求答案,一旦在書本期刊、甚至是網路上找到相近的論文,就希望套進自己的研究。
 這種慣性思考是因為太在乎紙筆測驗,無法用分數量化、沒有標準答案的能力就被忽略,於是實作技巧或論述邏輯就弱了。

 

三、製造相互排擠的世代:台灣很矛盾,表面上要大家合作,骨子裡卻用競爭讓人貪心又自私。 小學時用成績區分好壞學生;中學時用班排校排建立高牆;到大學用論文點數訂定教授等級;進了社會再依收入職銜區分地位。表面上大家行禮如儀,但檯面下卻相互排擠,完全不知道如何「與別人合作,與自己競爭」。

 

四、為教育以外的目的服務:富人想賺更多財富,逼迫政府制定符合他們利益,把人變成生產工具的政策,好幫業界有效率地培養人才,這使得學科分類制式細瑣。過去台灣需要建立標準化生產線,哪種方法最容易養聽話的工人?當然是填鴨教育。

 

現在即使我們願意接受低工資,不見得有訂單。更何況,為什麼學校要培養業界需要的人才?姑不論分配正義,教育的目的不就是教育本身嗎?甚至以「學生就業率」為評鑑項目之一,好像學生找不到工作,就是學校罪過?若是這樣,乾脆把學校都變成職業訓練所!(eat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