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郭瑞祥:逆境試煉出的一堂人生管理課

郭瑞祥:逆境試煉出的一堂人生管理課

郭瑞祥是台大管理學院院長,他曾是人生勝利組,在麻省理工取得博士學位,然後在美國國家半導體工作,但在40歲的壯年由高高的天掉落下來。這篇提到自己經歷罹肝癌、喪妻之痛、並獨自帶孩子長大的無常經歷。而這些都是老師在學校沒有教的事。

 

全文: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17-96255-%E9%80%86%E5%A2%83%E8%A9%A6%E7%85%89%E5%87%BA%E7%9A%84%20%E4%B8%80%E5%A0%82%E4%BA%BA%E7%94%9F%E7%AE%A1%E7%90%86%E8%AA%B2?page=1

 

 

 

新書介紹:勇敢做唯一的自己:郭瑞祥的人生管理學

新書介紹:勇敢做唯一的自己:郭瑞祥的人生管理學

郭瑞祥是台大管理學院院長,他在這本書提到自己學習的大轉折,也提到自己面對無常的經歷,這些都是老師在學校沒有教的事:

 

1.從沒有人鼓勵:尋找自己獨特的天賦能力,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再找出獨屬自己而非主流價值一致鍾愛的「第一志願」?

 

2.從小經常聽到的童話故事是,王子排除萬難與公主結婚,然後呢? 就沒了。人生的本質就是無常的變動,如果有天公主離開了,王子該如何?我們應提前把這些人生問題,讓年輕一代思索,而不是哪一天突然面對了,只有手足無措的份。

 

3.人生說穿了,就是由無數的大小考驗組合而成,找到「人生導師」就可以為人生加分。而什麼是人生導師?可能是一份信仰、一場演講、一部電影、一本好書,重點是裡頭的精神,能不能讓你在歷經悲歡離合時,多一點力量與勇氣,繼續朝能發揮自己最大價值的方向走下去?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3676&type=Blog&p=0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人人平等的紐西蘭養老金制度

人人平等的紐西蘭養老金制度

 

這篇不論是非,只談個人偏好。紐西蘭的養老金制度人人平等,不管退休前做什麼,不管有多少資產負債,不管過去對社會貢獻多少,只要住滿10年,到了65歲退休,每月養老金約三萬台幣,即使紐西蘭總理,待遇也和大家一樣。

 

不要以為只是紐西蘭,即便像瑞典注重社會福利的國家,每位男性的平均月退休金也是將近三萬台幣,但比女性多了45%。這種制度的好處是,有了基本收入,每個人的富有程度都在一定水準以上(而不是一樣窮)。若以瑞典為準,台灣每人每月大概領12千元,這是稍加稅改可以做到的。

 

有錢人儲蓄率高,若實施基本收入制,普羅大眾的消費能力增加,將有助於經濟成長,彼時社會安定,街上少有乞丐,民眾外出或睡覺安穩,台灣的風景是不是更加迷人呢?更重要的,少子化危機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紓解。(eaton

 

紐西蘭養老金制度

https://mp.weixin.qq.com/s/gIeGeuOBa9kD8_2A0MBVTg

 

瑞典養老金制度

https://sosreader.com/sweden-retirement/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張文亮 : 如何讓自己的一生,從事一場有價值的工作?

如何讓自己的一生,從事一場有價值的工作?

 

我感謝我的學校,給我一間辦公室,我可以在那裡泡咖啡,聽音樂;校園裡有福利社,我可以在那裏買到好吃的大波蘿與茶葉蛋;校園像座美麗的大花園,我可以在那裡散散步,看看花草與樹木;即使是暴雨天、颱風天只要在學校裡放慢腳步,就是享受。


更棒的是,每年學校都送數百個學生,坐在我面前,聽我上課,也許,他們在家裡,父母對他們講幾句話,他們就聽不下。而我可以勸勉他們,承接他們父母的下一棒,繼續培育他們的孩子。

 

「老師,我們都覺得你有一點怪。」有個同學說道。「怎麼會呢?我是個平凡的人,不笨也不聰明。上課都有來,下課都有走。哪有什麼怪?」我不解道。「老師的專長,真的是『環境汙染』嗎?」那個學生繼續問道。「是啊,我不是在破壞環境,也不是在製造汙染,而是在傳授幫助環境降低污染的技術。每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都會支持這種事。」我分辯道。「怪就怪在這個地方,老師學的是環境污染,怎麼會知道許多關於教育的知識呢?」學生提出問題的關鍵。


「我懂教育?我真的懂教育嗎?」我雙拳緊握,望著天叫道。學生們都點頭。「唔,看來沒有人同情我。好,讓我冷靜點,剛才講到」我拉回主題。「老師,你如何在自己的專業之外,又懂教育?學校才請你來教這門課。」另一個學生繼續追問,學生似乎對我很有興趣,非得問個水落石出。

 

教育工程師


「環境污染工程學是我的專業,讓我從工程的角度,試著來回答你們。人一生的操作,像是參與一場挖礦的工程。我若在乎錢,應該去挖『金礦』;我若想提昇國家的武力,應該去挖『鐵礦』;我若想滿足時代迫切的需求,應該去挖『油礦』。但是,若在乎最基本的,應該去挖『人礦』。許多人想去挖金礦、鐵礦或油礦,但是總要留下幾個人去挖人礦,為培養人才而努力。我在大學四年級時,就有這個體會,渴慕成為一個『培養人才的工程師』,這是我在自己的專業之外,又關心教育的原因。」我說明道。


「老師在大學畢業之前,就決定以後要當個老師?」學生又問道。「教育是一個很大的禾場,與每一個人都有關。對教育有負擔,不一定要當老師。還有許多事可以做,如工程師、律師、醫師、會計師、作家、攝影家、音樂家、出版家、編劇家、記者、公務員等都能與教育有關,只是當年我尚不知道這種『心裡深處的負擔』,將會導引我投入那一項工作。」我說道。「什麼是心裡深處的負擔?」學生不解道。「心裡深處的負擔,是一種內在的壓力,彷如催促的聲音,不斷使人朝那方向前進。聲音的英文是voice voice衍生的工作,稱為vocationvocation的字源來自拉丁文的vocatiovo-voice的字根,catio是呼召(calling)的字根。一個人可以藉由心裡深處的負擔,作為人生意義的尋求。」我靜靜地說道。


教育與美食

 

 「每個人心裡的負擔,都會對應外面的一個工作?」學生追問道。「負擔可以將各樣的工作,產生『質變』,產生喜悅的光彩與神聖的意義。我的負擔是當個教育者,大學三年級時,去參加教育心理輔導的普考,祇是沒有考上。大學四年級時,我的老師鼓勵我去唸研究所。」我回想到大學時代的日子。「後來怎麼會去念博士學位呢?這也與心裡的負擔有關嗎?」同學問道。
  
 

「是的,承受呼召接受裝備,那是責任。以我當時粗淺的認識,認為教育者有很多種,如蠟燭型的,燃燒才發光;嘴巴型的,常常在講話;出習題型的,老在改作業;偵探型的,學生稍露口風,立即看出端倪;聖人型的,只想供後人立碑作典範;暴虐型的,令人一見就害怕;專家型的,喜歡引經據典。我期待能夠成為一個『廚師型』的教育家,能將各種知識,煮成好吃的食物,供給學生享用。我發現內心深處的負擔,竟轉化成為一個烹飪食物的烤箱。所以,我決定出國學習專業,和將知識轉成好吃食物的煮法。」我仔細地說明道。

 

呼召與夢想


「教育與烹飪不同,怎能相提並論呢?」學生繼續問道。「你們吃過披薩嗎?」我轉一個方向問道。很多學生點頭,有個學生還說:「海鮮披薩最好吃了。」「廚師型的老師,認為教育就像做披薩。首先做出一塊披薩餅,而後用蝦子、鳳梨、洋菇、火腿、豬肉、牛肉、鮪魚、番茄、洋蔥、青椒、青豆、玉米等來做配料,而後一起烤。假設用這十二種配料,作排列組合,至少可做上萬種的披薩。因此,用一個烤箱,一種餅,一些配料,就可以給學生近乎無窮的口味變化。接受裝備,最重要的是要有烤箱,其次是餅,最後才是配料。祇要有這三樣,就可以做出各樣的美食,滿足多人的口味與需求。」我邊說邊比劃,彷彿在做披薩。


「年輕時心裡的感動,用來作為一生追求的理想,會不會太幼稚?」學生愈問愈深入。「剛好相反。年紀愈大,考慮太多、反而容易裹足不前。學生時代是人生單純有夢想,又最有體力的時期。人生最具理想的時候,不去作夢,什麼時候才去作夢?雖然不成熟,卻絕對不世故。按著自己所知、所能、所感動的方向往前,即使不知未來如何,也是美好的探險。美好的結果,會逐漸地呈現。」我說明道。

 

教育的真諦


「老師對自己的呼召,從來沒有懷疑過嗎?心裡的負擔會不會祇是感情一時的投射,或是某種心理作用,產生出來的影響?」學生倒為我擔起心來。「我懷疑過千、百次以上。甚至到現在,有時還在懷疑,我是否走在正確的方向上?還是在混日子,等退休。我不太解析心理的負擔究竟是感情投射,或是心理作用;這些名詞,不能與人內心深處相對等。在感情與心理的背後,還有更深邃的層次,例如人有做事情的意志,卻不明白意志背後的意志;人感受情感,卻不明白影響情感背後的感情。我寧願在每次的懷疑中,學習單純地交託給上帝。如果是祂給我感動,祂終必會負責;如果不是祂給我的感動,會逐漸消失。」我平靜地說道。


「那怎麼又會當大學老師呢?」學生追問道。「我在二十二歲有從事教育的感動,三十五歲的時候,學校才聘請我任教,其間我做過別的事。成為一個老師,不一定就是成為教育者。老師的工作有一大堆的瑣碎,教育圈裡有些不合理的制度,還有自己野心無止境的擴張,這些都會讓我耗盡體力、心力、腦力與愛心。平時看似很忙碌,卻常在做與教育無關的事。不過,我只是盡可能保持往起初心裡負擔的方向走。」我說道。

 

披薩師傅的歡唱


「老師很不錯喔。」有個學生誇道。「謝謝。任何的榜樣,都不能取代真理;前人走過的腳踪,只能作為參考;你們需要自己去尋找。尋找的,終必尋見。」

 

好吧,親愛的同學,讓我為你們唱一首披薩的歌。 要有一顆火熱的心,才能保持烘烤的溫度;要有良好做餅的技術,才能打好穩固的底子;要有幾款的配料,才能做出多變的口感與香味。怕會沒有人要嗎?
好吃的披薩,永遠有市場。但是,你一定要知道,維持烘烤的熱力,不是來自外界的掌聲,而是讓烤箱不斷地連接在來自上帝感動的插頭上。」

 

孩子為什麼要上學?



孩子為什麼要上學?

我不會認同這個
memo,因為它只在堆砌文字,又談不上修辭。即使修辭再好,我也不會認同這就是孩子讀書的目的。「孩子為什麼要上學?」當然不是為了要學習修辭,不是為了要學習文雅。

 

教育的目的是,譲人在知識的基礎上,學會獨立思考,保留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情,而不是只為了躋身進入the establishment。學會作文,但沒有一點文學的感覺;學會解題,但不知數學為何物;學會享用科技,但不懂科學精神。這些都是當前教育的弊病。

 

人在天生「維生、互動、創造」的原始趣向驅動之下,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想溶入人類的文明,發展出獨立思考與批判的能力,以此擴大密實的經驗網絡,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世界觀。這是孩子為什麼要上學的理由。知識是在這樣的脈絡之下,進入孩子的經驗世界,而非孩子主體經驗之外的東西。

 

現實的教育,多半是局限在memo所說的論點,及其延伸出去的外在目的,與我所説的主張,相去甚遠。這就是為什麼教育需要改革,為什麼在思想層面上,幾十年來我一直關注教育改革的緣由。

 

/ 黃武雄 2017/03/26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改變進食順序,就能改善血糖波動

改變進食順序,就能改善血糖波動

 

研究顯示,先吃蔬菜再吃飯,飯後半小時的血糖值明顯較先吃飯再吃蔬菜的組別低,飯後2小時的血糖變化也較平緩,血中的胰島素濃度也明顯較低,表示改變進食順序,提升糖尿病人胰島素的效能。

 

把研究的飲食順序改成:蔬菜(達500公克)豆魚肉蛋類澱粉(全穀根莖類),每種食物吃的時間達5分鐘,同時監測進食順序對於健康人及第二型糖尿病病人血糖變化。結果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糖尿病病人,先吃蔬菜比先吃澱粉,對於血糖的波動都有明顯改善。

 

利用同樣設計,對333位糖尿病病人做飲食控制長達2年半發現,所有病人在體重、血壓、血糖及血脂肪都有明顯改善,但先吃菜的糖尿病病人在糖化血色素表現比先吃澱粉的更優異,同時先吃大量蔬菜,病人熱量及飲料甜食的攝取會慢慢減少。

 

全文:

https://today.line.me/TW/article/d19d83521a4dd37eb8f841dd2e2d5fed0b277da8c00cd0eb153792a104be39ea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西螺七嵌、阿善師與西螺米的故事(eaton)


張文亮:西螺七嵌、阿善師與西螺米的故事

身為台灣人,我們要了解台灣的故事。這篇台大教授張文亮的西螺踏查記(我自己命名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先民的努力,並讓我們看重台灣在地的祝福。以下是我的摘要。(eaton)
…………
臺灣不是單獨的島,而是太平洋大陸棚邊緣,與澎湖、蘭嶼、龜山等84座島嶼組成,是千島群島弧與呂宋島弧中間群島的最大島嶼。幾千年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的中國,認為孤懸外海的島嶼,不過是化外之民、蠻族住處、海盜居所,是巴望皇帝垂憐的一群賤民。

然而,西班牙人最早看出台灣位置獨特,從此台灣發生驚天動地的變化。例如,現在去西螺,田地平平的,但兩百多年前,當時西螺凹凹凸凸,是不毛之地,不是淹水就是缺水,種什麼死什麼。

一支姓『廖』的人,自福建詔安來到台灣,引北邊的濁水溪進來,把溪中泥沙一層層淤積在凹處,五年、十年,百年把凹凸處填平了,後來填了七大嵌,號稱西螺七嵌,一共有二十三莊,每個人都姓廖(姓廖的大多由此來)。

頭嵌在廣興,二嵌在田尾,三嵌在下湳,四嵌在港厝,五嵌在新店;六、七兩嵌在二崙。當年台西沿海住了不少海賊,常來西螺擾亂,七嵌的人組織起來,請師傅教,但是教的不好,海賊來了,大家都溜了,直到阿善師來了,情況才改觀。

阿善師名叫劉明善,生於乾隆壬子年(1792年),他也是福建詔安人,在道光8年(1828年)來到打貓(民雄),由於地頭不熟,八個月後轉來西螺教武藝。西螺頓時成為武術中心,彰化、北港、嘉義都有人來學。一八九五年,日人攻入台灣,與彰化西螺鄉民打仗,那是日人戰死最多的八卦山戰役。日人入台後,就燒了西螺一切藥簿,禁止練武,七嵌就沒落了。

當年西螺七嵌經過百年,一層層把泥土填上來,然後耕耘保護,才使惡地成為好土,才有西螺米。現在大家說要保護台灣的土地,或許就要有這種心志吧!(eaton refer to 張文亮的西螺踏查記)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黃越綏:所有痛苦都和內心的執著有關


黃越綏:所有痛苦都和內心的執著有關



黃越綏女士在台灣籌建了亞洲最完善的未婚媽媽安置中心,她曾在一場公開演講提出她個人的人生哲學。

……………

精彩的人生就在於如何享受無數苦難粹錬下的成果。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既然生命的長短由不得人,專注養生也未必長壽,因此只要不刻意糟蹋就是尊重生命。至於命運好歹既不能一味宿命,也無須傲慢。



我一生經歷無數挫折與考驗,才略領會一套適用於自己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在困境的衝擊下都不忘鼓勵自己,只要不到死的地步,都勿須太悲觀或輕易放棄。另外,不論年紀多大,最好擁有童心與築夢的熱情與浪漫。對於自己的努力要自我肯定與欣賞,有反省能力則更上一層樓,至於成敗就瀟灑些了。



我們經常會遇到熬到退休下來的長者,有些人圓年輕時未完的夢想或興趣,但不論做什麼,都希望是出於自願,才會因而成長,而長者從成長所散發的魅力,是集睿智、淡定、平靜於一身的優雅。但我有位老友,她雖擁有財富、地位和權勢,但得不到丈夫的尊重和子女的孝順,甚至孫子都不願接近,令她活得空虛。每次好友聚會,她總是埋怨,不懂追求快樂也罷,甚至還嫉妒旁人的快樂,後來被刪除在聚會名單上。



不懂得創造或分享快樂的人,最大障礙在於自認活在痛苦中。我個人也是老了才領悟,所有痛苦都和內心的執著有關。尤其對某人事物的執著,往往是痛苦的泉源,因為過份的執著使人失去觀照的敏感度,同時也易造成意識形態上的偏見。



相對地,我在一位男性朋友身上發現真愛的光輝。他的妻子去世,後來發現妻子把一封遺書放在生前最愛穿著的圍裙口袋,裡面再三感謝丈夫外,還留下一個女人的電話地址,叮嚀丈夫要去追求幸福。她知道丈夫有外遇,但她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於是決定用自由與解放來詮釋愛的祝福。但其妻過世十多年了,他依然未再婚,他告訴我最大的遺憾是沒機會向妻懺悔。



一個懂得真愛的人,不會因年紀愈來愈大、伴侶先走了、兒女不能承歡膝下、健康愈來愈差、朋友愈來愈少,就陷入恐懼和不安。因為他明白,心中有愛,天上白雲飛鳥和地上一花一草都是陪伴,而孤獨更是自己專屬的享受。(abbr. by eaton)

轉型正義 / eaton

轉型正義 / eaton

 

每次遇到228,或再過幾天的美術節-畫家陳澄波的冥誕,我的腦海都會浮出一個畫面:不少人抱怨或不悅,為什麼要年年228,為什麼要年年道歉,應該要和解,往前看,向前走。

 

西方的基督教義對於個人的犯錯,強調認罪饒恕,然後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然而,那些抱怨或不悅的人至今仍不明白,這種國家因政治思想衝突或戰爭罪行對個人的暴行,與個人的犯錯不同,若沒有真相與究責,不僅無法和解,而且很可能會再度發生。這就是轉型正義的背景。

 

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國家透過符合國際法或國內法所公認之法律原則(像是正當程序原則、比例原則及平等原則),檢討過去政府違法和不正義行為(不只228),判定並追究加害者之犯罪行為,取回犯罪行為所得,並進行彌補(通常有司法、歷史、行政、憲法、賠償等面向),其目的為鞏固和保障基本人權之普世價值,以督促政府停止、調查、懲處、矯正、和預防未來政府對人權的侵犯。

 

從上開轉型正義的內涵來看,台灣過去做到多少?很少,只有口頭不誠意的道歉、建造一些硬體及一些補償不是賠償,如此,大家如何往前?對此,台大歷史系教授寫了一本書:賦予歷史記憶真正有尊嚴的框架,這裡有她的短摘,值得關心轉型正義的朋友閱讀,我們也可依此框架,要求民進黨政府做好轉型正義的工作。

 

花亦芬:賦予歷史記憶真正有尊嚴的框架

http://www.storm.mg/article/155883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故事場景在新加坡。笨一次沒關係,但若一直笨下去,就真的是笨了,而且還可能害人害己呢!(eaton)

 

怒吼移工「為什麼妳這麼笨」,卻在女兒身上看見自己的殘酷

http://video.genfb.com/1425892600780233

笑瑜伽:笑是一種能力

笑瑜伽:笑是一種能力

 

法國文學家雨果說:「有一種東西,比我們的面貌更像我們,那是我們的表情;還有另一種東西,比表情更像我們,那是我們的微笑。」問題是,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我們就會哭泣,所以憂傷是一種本能,但是笑卻需要後天慢慢學會,因為笑是一種能力。想笑嗎?就經常練習笑吧!

 

日本的「笑笑功」- 請練習開懷大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GaYazl3uA

 

蔡頭:大笑抗癌的故事,笑死癌細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sl5UoMT4w

 

台灣基本功法 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qyX0wPJP4

 

讓妳越笑越美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g-9G6ftrQ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蘇拾瑩:照顧失智媽媽的特效藥

蘇拾瑩:照顧失智媽媽的特效藥

 

上年紀的,都知道蘇拾瑩是老記者,我還記得她在創業投資公會待一陣子。她是台大歷史系畢業,還跟創投有關(現在是傳道人),人生變化之大,實難預測,個人成長比甚麼名校畢業的還重要吧!因此,也不要看到什麼,就隨便給自己或別人斷言。

 

已退休的她最近提到:她的失智媽媽不肯起身去睡覺,起初用拉扯,但媽媽怒了起來,甚至拿刀要砍她。後來自己才學到,講理沒用,媽媽心情好最重要。之後,見母親前一定換張笑臉,不管她做了或說了甚麼,就是笑臉相向。這是很管用的特效藥,她們相處越來越融洽,享受多年難得的天倫之樂。

 

VOLVO汽車有一支10幾分鐘的微電影,失智劇情類似,很感人,值得參考。我順便提一下,VOLVO汽車被中資併購,中國政府自己也應該學學,怎麼給別人笑臉!(eaton)

 

Alice's Wedding - VOLVO × 張鈞甯 #給懂愛的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eO36x8qSA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所羅門王:快跑的未必能贏


所羅門王:快跑的未必能贏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舊約傳道書 9:11
.............
這段話充滿虛無漂渺的哲學味,卻清楚指出人生的生命態度與方向:快跑的未必能贏。但我們還是要盡力抓住機會,不能因為人生充滿邪惡、愚昧與不公平,就輕浮度日。若不滿意現在,就打掉重練,然後願賭服輸。「活著時以為不會死亡,臨死前又彷彿從未活過」的人生,其實更為可悲!


快跑的未必能贏,所以努力結果如何,就不必那麼看重了。而贏家也不要驕傲,那是機運,沒甚麼可誇。此外,這段話只是擷取,若結果不如預期,不要以為只能跟著蘇東坡發出「千里共嬋娟」的無奈與喟嘆,所羅門王後面還提到如何確立人生的意義與目標,有興趣自行閱讀囉。

還有,既然快跑的未必能贏,學習「極簡美學」過活,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喔!

同場加映: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柯志明:難有客觀的四種人

柯志明:難有客觀的四種人

 

我們來聽聽靜宜大學哲學系教授柯志明的看法:難有客觀的四種人

 

1.無知的人:他不會有足夠的客觀性,因為不知道許多事實,但如果願意學習,將能趨近實在。

 

2.瘋狂的人:他難有客觀性,因為無法正常思考,太多奇思異想阻礙他的認識。除非心靈能被治癒,否則不可能客觀地言說與思想。

 

3.自我中心的人:不易有客觀性,因為世界在他的自我之中扭曲變形。他的自我若不被擊碎,世界將無法如其所是地向他呈現。

 

4.高傲自大的人:不在乎客觀性,因為世界總要如其所願存在,隨其喜好定奪。只有不幸、災難與痛苦可讓他貼近事實,那時才可能徹底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是。

 

要認識客觀實在的關鍵不是智力,而是正常而健全的人格,也就是好學、冷靜、虛己與謙卑(我認為還有一點:不當奴才)。若非如此,再怎麼聰明都無法客觀認識事物,當然也無法認識自己。

 

若不幸被這四種人統治,那將是大災難。若然,我們可以做什麼?做我們當做又能做的,然後祈求上天的幫助與拯救。(abbr. by eaton)

.............

想想 : 「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康德提出理性分析世界之後,人們開始認為,理性和邏輯代表進步價值,在此影響下,反對權威和道德秩序,社會強調系統化、控制和效率,以建構客觀、被精確控制的完美社會,從此在19世紀達到巔峰的浪漫主義也宣告終結。然而,過分強調客觀也有問題。人不是機器人,預備肥沃的土壤,讓不同的種子健康生長,彼此尊重成全也是重要的事。這是討論客觀時要注意的。(eaton)

 

 

失智母親對女兒的忠告

失智母親對女兒的忠告

 

她母親88歲那年,摔了一跤,全身癱瘓,接到妹妹的電話,她立刻回家。她湊近床邊輕喚幾聲「媽媽!」母親才緩緩地轉過頭來,直愣愣地盯著她。她意識到媽媽已不認識女兒了!此後三年,她不時南北往返,向母親謊稱是臨看護。

 

母親常和她說起年輕或是孩子小時趣事,對細節描述詳細,讓她懷疑媽媽得了痴呆症?一個午後,她推著媽媽去公園散步,

 

她問:「阿嬤,您的女兒是什麼樣的人啊?」

 

母親:「她呀,倔強又固執,常強辭奪理,不服人,讓我最操心的孩子。」

 

她問:「是嗎?那她現在在哪兒呢?」感到臉上發燙。

 

母親:「她是高中老師,已經很久沒來看我了。」臉上藏不住的落寞。

 

她問:「您有沒有勸過她什麽呢?」她凝神屏氣等待著。

 

母親:「她總認爲自己最正確,也總能想辦法説服你。有一天她問我,可不可以給她忠告,我想了一下,對她說,做個傻瓜吧。」

 

她問:「做個傻瓜?您不是真的想讓她做傻瓜吧?」

 

母親:「不是,我只是想讓她知道,任何事不是非要分個對錯才行,不要總是用一根尺度去衡量對方,分辨好壞很容易,知道而不去分辨才是做人最重要的品性。」

 

她想著:踏入社會後,別人總對她有敵意,爲此憤怒抗爭絕望過。她突然明白,這一切都是將人事分類標籤。從那時起,她慢慢學用「傻瓜」方式看待世界,也體會到做傻瓜比做聰明人難得多。她75歲了,還在努力學會做個真傻瓜。(eaton)

…………

感想:要一下子不將人事分類標籤可能難,但可以先跟哲學家康德學習:「我知道的事,不一定要講出來。」 (eaton refer to article of Sharon Peng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每年要做大腸鏡檢查的兩大高危險族群

每年要做大腸鏡檢查的兩大高危險族群

 

大腸癌為國人癌症發生率之冠,10年間患者增加近一倍,每年逾15000多人。大多數大腸癌屬於腺癌,沒有神經不會有疼痛感,早期沒有症狀,很多患者生活正常,日常排便也都正常,等到出現大便習慣改變、血便、腹部腫塊、體重減輕、貧血,病情已進入晚期。

 

透過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正常人每12年應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510年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家族史、息肉症者等高危險族群,應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eaton)

 

同場加映:一分鐘搞懂大腸癌!5個生活習慣遠離癌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0892&fullpage=true

沒有人偷走你薪水袋裡的錢


今天有位臉友在我的臉書貼出一張圖,說明過去勞工生產力漲幅遠大於薪資漲幅,暗喻勞工被剝削了。其實,那張圖的生產力計入企業的海外利潤,但薪資卻沒有計入海外薪資。資料是官方的沒錯,但胡亂計算一通,自然得到錯誤結論。這還是粗的說法,正確是應以附加價值角度,再去除自動化的貢獻,才能進行比較分析。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還不稀奇,某國立大學教授就曾以此為題,聲稱每年應放入勞工口袋裡的一萬美元不見了;我也在清大經濟系教授、甚至中研院的長篇論文,看到這個結論。對此,兩年前,我曾以蘇東波為筆名,提出錯誤之處。



全球化還在持續,川普能扭轉些,但一盤散沙的台灣無能為力。因此,台灣住民要把重點放在要求政府將稅制合理化,然後想辦法提高在地生產力,並提供優質服務,讓有錢人掏出錢消費,這樣才能提升薪水。光靠嘴砲,想要掏人家的錢,只是癡人說夢而已。(eaton)



天下獨立評論:沒有人偷走你薪水袋裡的錢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圓夢騎士與追夢少女的童話旅程

這是圓夢騎士與追夢少女的童話旅程,也是美麗的活動企畫案,更是一支超強的品牌形象廣告。但無論如何,這都帶來真實有溫度的激勵與感動。(eaton)

 

圓夢騎士與追夢少女的童話旅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bWWdTeIVw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猶太人賺錢不能說的12個秘密法則

猶太人賺錢不能說的12個秘密法則

 

中國人喜歡攢錢,西方人熱衷花錢,只有猶太人精於賺錢。他們認為:唯有運用智慧賺錢,才是真正的致富之道。他們的經商智慧風靡全球,造就了無數的商業巨子。通過解讀猶太人精妙絕倫的經商之道,從人性、道德、宗教等深度視角探討了金錢的意義,從而幫助我們擁有經商的頭腦,像猶太人一樣去賺錢!

 

賺錢不僅是一種謀生手段,更成為人們的一種社會和心理的概念,承擔著人們的希望與恐懼、理想與價值觀,成為一個人的自我觀感、自我尊重,以及對才智評價的中樞。

 

世界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最精明、最勤勞、最堅忍。他們在世界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僅為0.3%,但卻掌握著世界經濟的命脈,獲得了17%的諾貝爾獎,賺取了世界上30%以上的財富。他們是誰?——他們就是猶太人。猶太人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在美國200名最有影響的名人中,猶太人佔一半;在美國名牌大學教授中,猶太人佔三分之一;在美國律師中,猶太人佔四分之一;在美國文學、戲劇、音樂的一流作家,猶太人佔60%。全球最有錢的企業家,猶太人佔一半;美國的百萬富翁中,猶太人佔三分之一;《富布斯》美國富豪榜前40名中,猶太人佔18;美國國會參議員中,猶太人佔10;美國國會眾議員中,猶太人佔27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鱷索羅斯,華爾街的金融巨子摩根,紅色資本家哈默,報界之王普利策,……這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人都是猶太人的傑出代表。這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後都有一個傳奇的財富故事。

 

所以,正確把握金錢的密碼和價值,懂得賺錢的哲學,對於每個人都至關重要。猶太人作為全世界公認的“世界第一商人”,幾千年歷盡艱辛和屠戮,掌握了豐富而系統的賺錢經驗和智慧,對於每一位讀者都會產生巨大的啟發。

 

一、為女性服務

 

猶太商法認為:要想賺錢,就必須瞄準女人。因為,男人賺錢,女人花錢。男人的興趣根本不放在保管與使用(採購家庭物資)金錢上,而是放在賺錢上;保管與使用(採購家庭物資)都是女人的事。現實生活確實如此,不光是採購鑽石、珠寶、金銀、服裝等飾品是女性的事,就是家庭食品、用品也大多由女性操持。所以,更多重視女性市場,為女性服務是營銷人獲取成功的一條重要路徑。如大凡節假日舉家上街,通常都是男人與小孩在擇地嬉戲,而女人卻不厭其煩地在挑選產品,一直挑到小孩或男人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全家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二、為錢走四方

 

為錢走四方是猶太人天生的特性。他們不僅自己天馬行空、四處奔忙,販進賣出,而且還鼓勵別人這麽做。因為猶太人長期沒有國家,這使他們生來就是世界公民;猶太商人沒有固定的市場,這使他們生來就是世界商人。猶太商人聲東擊西、轉戰南北、廣為聯繫,做成了一筆又一筆的大大小小的貿易,只要和猶太人做生意,誰都是朋友。營銷也需為錢走四方,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營銷應該以全球為市場配置資源,

 

“做四方的生意,賺取八方的錢財”。不斷尋求新的市場和轉移市場重心,如進軍國際市場,在全球背景下尋找新的市場機會或者從競爭激烈的市場向不激烈的市場轉移。

 

三、7822法則

 

7822法則是一個自然法則,如服飾、餐飲、建築、珠寶、藥物等22%的行業,基本上佔了約78%的生活消費,因此,猶太商人的傳統經營領域大多集中在餐飲、服飾、珠寶、建築、藥物方面,尤其集中在婦女和兒童用品上了。男人掙了這個

世界78%的錢,女人則消費了這個世界的78%的錢。7822法則在營銷中普遍存在,如22%的客戶創造了企業78%的利潤;22%的產品是企業的核心產品等等,因此,在營銷活動中,應該實施大客戶營銷戰略,以客戶價值為基礎,把握重點產品和重點客戶,從而提升營銷的效率與效益。

 

四、為嘴巴服務

 

猶太人認為經銷過程中應瞄準人們的嘴巴,做“嘴巴”生意,也就是同吃有關的生意。小而言之,猶太人主張經營蔬菜店、魚店、酒店、雜貨店、米店、點心鋪及水果店等,因為做這些生意一定會賺錢。大而言之,猶太人主張開飯店、酒吧、夜總會等。猶太人甚至認為,做嘴巴的生意,連毒藥在內,也會賺錢。營銷也需要圍繞嘴巴服務,因為吃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吃也在與時俱進,消費者不滿的地方就存在需求,只有滿足大眾基本需求的產品才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五、用腦去賺錢

 

只有賺錢的智慧才是真智慧。猶太人認為賺錢是天經地義、最自然不過的事,如果能賺到的錢不賺,那簡直就是對錢犯了罪,要遭上帝懲罰,猶太商人賺錢強調以智取勝,用腦去賺錢,因為智慧是能賺到錢的智慧,也就是說,能賺錢方為真智慧。這樣一來,金錢成了智慧的尺度,智慧只有化入金錢中,才是活的智慧,錢只有化入智慧之後,才是活的錢;活的錢和活的智慧難分。營銷也需要用腦去思考,分析消費者消費行為,如消費者的懷舊情結;消費者渴望不朽;消費者的權力支配慾望、消費者的好奇、恐懼、不安心理等等,需要關注消費者的情感需要,關注營銷利益相關者,如影響者、決策者、使用者等等;使消費者的價值確認;滿足消費者的自尊;使消費者創造性的釋放等等;需要不斷創新,無論是產品、價格、渠道還是促銷,創新都是必然,如發現市場機會、引導和創造市場需求;優化渠道組合,尋找戰略終端等等。

 

六、節流更需開源

 

財富是賺來的,而不是靠省吃儉用積攢起來的。立足於賺,是猶太商人不可動搖的信念。營銷活動的高回報需要高投入,開源是根本。如維繫客戶的同時去開拓新的客戶;進行有影響力的傳播;通過事件策劃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等等,當然,也需要節流,在營銷活動過程中,強調效率和效益,一方面要制止浪費,另一方面要打造“營銷生態系統”和“和諧營銷”。

 

七、惜時如金

 

猶太人經商格言中,有一句叫“勿盜竊時間”。這句格言,既是關於賺錢的格言,又是猶太人經商禮貌的格言。所謂“勿盜竊時間”,是告訴猶太人不得妨礙他人的一分一秒時間。在猶太人看來,時間就是生活,時間就是生命,時間還是金錢。猶太人信奉“時間就是金錢”的信條。猶太人重視時間,它的另一層意義是抓緊一分一秒可以搶佔商機。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快魚吃慢魚”,因此,營銷活動需要快速反饋,爭取競爭的主動權,以變制變,不斷動態調整。

 

八、靠信息搶佔先機

 

商場是個機會均等的地方,在相同的條件之下,誰能捷足先登,搶佔先機,先發制人,那麼誰就能穩操勝券了。在營銷活動中,同樣需要不斷分析市場資訊,靠信息搶佔先機,快速制勝,如需要對宏觀環境(如政策、法律、自然、科技、政治等)的分析,需要獲取競爭情報,需要快速出擊把握市場機會,需要對競爭者分析和消費者分析,獲取相應的資訊,從而快速行動,搶佔先機。

 

九、誠信是根本

 

猶太人在經商中最注重“契約”。在全世界商界中,猶太商人的重信守約是有口皆碑的。猶太人一經簽訂契約,不論發生任何問題,決不毀約。他們認為“契約”是上帝的約定,猶太人由於普遍重信守約,相互之間做生意時經常連合同也不需要。口頭的允諾也有足夠的約束力,因為“神聽得見”。猶太人信守合約幾乎可以達到令人吃驚的地步。在做生意時,猶太人從來都是絲毫不讓、分厘必賺,但若是在契約面前,他們縱使吃大虧,也要絕對遵守。猶太人從來都不毀約,但他們卻常常在不改變契約的前提下,巧妙地變通契約,為自己所用。因為在商場上,在猶太人看來關鍵問題不在於道德不道德,而在於合法不合法。在營銷活動中,同樣需要誠信營銷,遵守遊戲規則,與營銷利益相關者建立互信的合作夥伴關係,用真誠去打動顧客,以誠信為根本。

 

十、善於整合資源

 

正如猶太經濟學家威廉立格遜所說,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可以藉資金、借人才、借技術、借智慧。這個世界已經準備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資源,你所要做的僅僅是把他們收集起來,運用智慧把他們有機的組合起來。營銷活動同樣需要整合資源,無論是營銷傳播還是價值鏈管理,均需要整合資源和“借勢”,如事件策劃需要借勢,品牌打造需要借勢,終端促銷需要借勢,營銷傳播需要整合資源等等。

 

十一、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猶太人認為經銷應該“盡量多看幾步”,你能夠想到的未來發展情況有多遠,那你的成功就有多遠。“腳不能到達得,眼要到達;眼不能到達得,心要到達”,營銷同樣需要戰略眼光,避免“營銷近視症”,無論是渠道選擇還是終端的設計與排列,均需要戰略思維,結合企業得發展階段和行業發展趨勢,領先半步,才能引導和創造市場需求。

 

十二、談判創造價值

 

一個在猶太人中廣為流傳的經典故事是這樣的:有人把一個橙子給了兩個孩子,於是,這兩個孩子便為了如何分這個橙子而爭執起來,此時那個人就提出一個建議:由一個孩子負責切橙子,而另一個孩子先選橙子。結果,兩個孩子各自取了一半橙子,高高興興回家了。第一個孩子回到家,就把果肉挖出扔掉,橙子皮留下來磨碎,混在麵粉里烤蛋糕吃;另一個孩子把果肉放到榨汁機上打果汁喝,把皮剝掉扔進垃圾桶。

 

從上面的情形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兩個孩子各自拿到了看似公平的一半,可是他們的東西卻沒有物盡其用,沒有得到最大的利益。這說明,他們在事先沒有聲明各自的利益所在,沒有進行溝通與談判,從而導致了盲目追求形式上和立場上的公平,結果雙方的利益並未在談判中達到最大化。營銷活動中要面臨許多談判,在談判過程中,應該加強溝通,通過溝通創造價值,達到“雙贏”的結局。如通過與消費者的溝通從而明確其核心價值點所在;通過加強與外界的溝通和談判從而樹立良好的形象;通過加強內部的溝通和談判從而塑造良好的氛圍等等,溝通從心開始,談判創造價值。

 

總之,猶太人的商規需要去分析和洞察,其思維方式與營銷活動緊密聯繫。正如美國人所說:“智慧在中國人的腦袋裡,金錢在猶太人的口袋裡。”因為營銷的關鍵是將客戶的錢從他的口袋轉移出來袋,將產品和企業的思想裝進客戶頭腦;不僅要找出你的客戶和接觸你的客戶,還要說服你的客戶和服務好你的客戶;不僅要“借勢”,還應“攻心”,從而全方位地創造良好的顧客感受,使顧客感動和聯想,進而激發其購買慾望。而女人若是自己或是與女伴一道,則會一家商場又一家商場地挑選產品,往往一逛就是半天甚至是一天,然後才心滿意足地打道回府。為女性服務需要掌握女性市場的特點,如她們對生活的態度是積極的,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非常自信;勇於嘗試不同方式,享受全方位的樂趣;對從媒體特別是電視上獲得的信息反應異常敏捷,獲得了新鮮的信息和知識之後便立刻躍躍欲試;如果一條營銷信息獲得了女性的認同,那麼它將很容易成為一種時尚等等。

 

因此,營銷人員應該了解女性的消費動向,緊跟女性的見異思遷,適應女性的時尚情結,滿足女性的消費偏好,投好女性的愛美追求,打造產品的新潮賣點,全心全意為女性服務。

 

劉秀枝:哪種個性容易得癌症?

劉秀枝哪種個性容易得癌症?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3691&fullpage=true

 

除了少數已知的致癌因素(如抽菸與肺癌、嚼檳榔與口腔癌)外,大部份癌症的原因仍不清楚。但當一個人得了癌症後,親朋好友常會感嘆:「這樣的好人怎麼得癌症?」(好像壞人才會罹患癌症?)接著就議論是否患者工作太忙、壓力太大、或受了什麼刺激、或個性使然等等。

 

我有一些個性爭強好勝的朋友,能力很好,卻對現實不滿,抱怨良多,總覺得應該有更好的待遇或職位。後來聽說其中有人得了癌症,我就揣測,是不是負面情緒、憤世嫉俗的個性與癌症有關,甚至是導致癌症的原因之一?

沒想到我自己也得了癌症,但自認並沒有上述的負面個性(也有可能是缺乏自知之明?)。

癌症與人格特質無關

或許是因為這些人個性鮮明,罹患癌症較引人注意,令人印象深刻之故吧。但是到底個性或人格特質與癌症有關嗎?哪一種個性的人較易得癌症呢?

遠在20年前(1987年)就有學者提出容易得癌的人格特質(cancerpronepersonality)有3個特徵:
1.
以他人需求為優先,自己的需求放其次,
2.
無法表達內心情緒,
3.
無助感。

但後續很多研究卻不支持或認同這個理論。

今年6月《英國醫學雜誌》(BMJ)發表了一篇來自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作者在19921995年間,對4267位海德堡居民(男女約各半,年齡4065歲)做詳細人格特質的問卷調查,把個性分為五種相互獨立的特質。

這五種人格特質分別是:

■憂鬱症狀(symptomsofdepression
■控制憤怒(angercontrol
■時間緊迫感(timeurgency
■疾病的內控傾向(internallocusofcontroloverdisease
■精神病質(psychoticism

之後,於20022003年間(平均8.5年之後)追蹤其健康狀況,發現共有240位罹患癌症。在這五種人格特質中只有時間緊迫感與癌症有相關,即時間緊迫感的傾向高者比傾向適中者罹患癌症的機率少了32%。

時間緊迫感是A型人格特質的一部份,這種人整天都很忙碌急迫,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而且沒有耐性,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之一。

為什麼時間緊迫感傾向高者罹患癌症的機率較低,作者並沒有很好的解釋。而且時間緊迫感傾向低者罹患癌症的機率並沒相對增加,所以此項結論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癌症既然與人格特質的關係不是很密切,那麼是否與心理壓力有關呢?這是許多醫生的臨床觀察,也是一般人深信不疑的說法,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舉出某某人受了精神上的打擊後,不久就得了癌症的例子。事實上,也曾有在丈夫去世或孩子死亡後罹患癌症的機率稍微增加的醫學文獻報告。

但是發表在2004年的《臨床心理專論》(ClinPsycholRev)的一篇來自荷蘭的論文卻認為兩者相關不大。作者回顧過去30年來發表的有關心理壓力與癌症的論文,選擇其中70篇較嚴謹的,且是前瞻性,長期追蹤的研究論文,加以詳細剖析後,發現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任何心理壓力與癌症的發生有關。

樂觀的人預後較好

雖然目前的醫學文獻並不認為某種人格特質或心理壓力會造成癌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被診斷出有癌症後,如能抱著正面、樂觀的態度積極的治療,一定會有較好的預後。

例如發表在2003年的《心身醫學雜誌》(PsychosomMed)的一篇來自加拿大的論文,作者對205位罹患各種不同癌症的病患(其中乳癌約佔四成)在診斷後415個月的期間做會談,並做各種心理問卷。10年後追蹤,發現共有80位死亡。

為了預測何種因素會影響癌症的存活,作者經過統計分析,並且把患者的年齡、性別、癌症的種類(乳癌或非乳癌)、細胞的惡性程度,以及治療方式(手術或化療、放射治療)等因素也列入考量,發現在所有心理因素中,只有在最初診斷的期間有憂鬱症狀者的存活率較差。這可能是因為憂鬱造成身體的免疫力和內分泌的改變,也有可能是因為憂鬱而較不積極配合治療之故。

當生活或臨床經驗與科學論據不吻合時,不見得一定是生活或臨床觀察不對,也有可能是科學的研究設計不夠完善,而無法顯示出人格特質或心理壓力與罹患癌症的關聯。但是根據目前的醫學文獻,我們可以下個初步的結論:雖然人格特質與心理壓力並不會造成癌症,但積極、正面的思考與態度則有助於癌症的治療的效果。

作者為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神經學科教授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新書介紹:連純慧《那些有意思的樂事》

新書介紹:連純慧《那些有意思的樂事》


本書作者以生命安頓為經,以親情、友情、愛情、工作、勇氣為緯,切入作曲家的人間歲月,以及那些津津樂道的樂曲,幫助聽眾觀照自己。除了優美流暢的散文,每篇附QR Code,方便邊讀故事邊聽經典。這應是2017年充實美感的夢幻逸品吧!叮叮!

接下來,我要藉著作者的故事,介紹跨領域學習的案例。連純慧在高中時獲得全國國語文競賽演說組冠軍,並於中央大學中文系第一名畢業後保送研究所,曾投入明清小說研究,獲邀參與紅學研討會,並發表<戀戀楝亭楝花楝詩與楝學>之期刊論文。

然而,她幼學習長笛與鋼琴,無法忘懷音樂夢,先後於愛荷華大學以及費城天普大學波爾音樂院取得長笛演奏碩士和碩士後長笛演奏文憑。因表現優異,除了常態擔任學校交響樂團長笛首席,亦跟許多教授們合作發表許多作品,並於2012年回到台灣。

她現在做甚麼事呢?長笛公開演奏一定有的,還投入古典音樂演講與寫作工作,並教授音樂導聆沙龍及企業古典音樂講座課程,盼望喚起下一代對音樂藝術,以及對生命的美好願景。這些都與過去的跨領域學習有關。

每個人的恩賜不同,自己應就個人特色,發展出獨特性與不可取代性,從而在競爭環境中走出一條路。(eaton)

連純慧 部落格:

http://fluteliza.idv.tw/blog/%e5%b7%a5%e4%bd%9c%e5%ae%a4/

 

 

連純慧 部落格:

http://fluteliza.idv.tw/blog/%e5%b7%a5%e4%bd%9c%e5%ae%a4/

張文亮:以台灣的水,講台灣的美

娓娓道來一段有災難有祝福的400年歷史。希望後繼有人,繼續維護這段豐沛美麗的水利史。

………………….

張文亮以台灣的水,講台灣的美

 

我是個「水利工程師」,從事水利,不會成為富翁,但是可以使許多人富足,所以我們屬於「眾人工程師」(Civil Engineer)的一種。Civil是眾人、和平與文化的意思,很可惜早期的人將其譯為「土木」,唸過civil engineering的人都知道,「土」唸的不多,「木」幾乎碰不到。雖然譯名不當,我們並未被侷限在土木框架內,仍將眾人福祉放心頭。

  

長期沈湎在水利,是愛水的人,無論是天上的雨水,地面的河水,山上的溪水,山下的泉水,積蓄的湖水,取來的灌溉水,排走的排出水,下游的感潮水,土壤間的毛管水,礦石內的結晶水,地面下的地下水,輸水的管路水,淨化的自來水,骯髒的污染水,給野生動植物棲息用的溼地之水,魚塭用的養殖水,工業用的冷卻水,裝瓶的礦泉水,泡澡的溫泉水,煮麵的湯水,甚至情人的淚水,通通都關心。喜愛水利,一生將如海洋般的廣潤,日後對配偶也可能是柔情似水。

  

這世界到處都有水,學水利的人實在不孤單,隨處都可以遇到自己的「老相好」,連心情沮喪時,水也可以成為安慰。

  

我在台灣的田野走來走去,已經走了三十多年。當我學習傾聽,學習觀察,每次出去我仍然訝異台灣大自然的奇特。例如台灣是個紡鐘形的島嶼,長度約384公里,寬度約144公里,長寬比為2.71,這是個巧妙的比例,台灣如果長度太長,承受太平洋襲來的颱風比例就大增,多年來台灣所承受的颱風,只佔太平洋颱風的11%;台灣如果太寬,受到外圍洋流直接的撞擊較大,東南亞、日本群島當有地震引發的海嘯,台灣很少發生。

  

台灣是高山區,海拔250公尺以上的山地佔台灣面積60%,形成台灣有許多河流,河流流域面積在47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9條,稱為「主要河川」,如淡水河、大甲溪、濁水溪、高屏溪等,流域面積在475平方公里以下的「次要河川」有32條,如冬山河、東港溪、四重溪等。流域面積小,河流長度仍在3公里以上的稱為「普通河川」,仍有100條,如東澳溪、大屯溪、立霧溪等,此外更小的溪流,與各河川的支流超過1,500條。這些水系在台灣的平地密密麻麻的分布,而且四面八方流,能均勻的將所下的雨水分布到各處。如果台灣的高山只佔一邊,台灣將只有一條大河川,那麼台灣會每一年都會有大淹水。但是有史以來,台灣的水災,沒有全部的河川同時都犯濫,我們總是有些地方被淹,有些地方還在乾著呢。

  

台灣有些地方會乾,但是也不用乾著急,台灣的年平均的蒸發散(蒸發量加上蒸散量)約1,600厘米,但是平均年下雨2,500厘米。台灣周遭的海洋,每年免費送給台灣900厘米的水量,或是36%的水量。只要將部份的水留住,台灣就不會乾。

  

台灣的雨大部分下在三月到十月,十一月到隔年二月是乾旱期。下雨的季節六月到十月是颱風期,有意思的是颱風路徑每次都不同,年年不一樣。過去多年來,颱風40%通過北部,30%通過中部,20%通過南部,5%沿東海岸北上,5%沿西海岸而上,沿海岸線而來的颱風,未受阻於高山,對沿海地區的影響較大。

  

濕有時、乾有時;刮颱風有時,不刮颱風有時;暴雨有時,非暴雨有時;淹有時,不淹有時。給台灣持續變動的水文環境,反而培養出生命的旺盛生命力與多物種,台灣的昆蟲有17,600種以上,實在是「蟲蟲王國」;植物超過4,000種,到處是綠意旺然;鳥類至少500種,幾乎處處可以聽到鳥在叫;河溪裡的魚類,竟然還有150種以上,有許多還是台灣的特有種。

  

台灣的生命力,常常可以由這些動物與植物的分布看出來,我經常在地震災區、水災或土石流區域勘查,有時,看到哪麼嚴重的破壞,心想,要經過多少時間,要花多少工程經費才能補救。結果,不久再去,尚未動工之處,已經植生一片。原來台灣的生命,不是要喝某一種電視上廣告的飲料才行。

  

再隔一陣子去看,山上的小徑已經有山豬、穿山甲、白鼻心或蛇類出沒的蹤跡,此外台灣還是有大型的水鹿、中型的梅花鹿、小型的野羌、有台灣黑熊、猴子、山羊、雲豹、雉雞等。我有次到花蓮秀林鄉調查湧泉,沒想到就在路邊遇到猴群,有的在樹上看我,有的在草叢裡瞄我,有的索性自山坡上跳下來瞧著我,人與猴相互在荒野小路相遇,沒有像科幻電影所想的情節,雙方立刻相抓相咬,我們只是靜靜的在日光下,友善的互望。在上帝的創造中,猴子也是我的弟兄。

  

我在台灣走的愈久,看的愈多。就知道台灣的發展史,也與水利有密切的關係,這也帶動農藝與園藝的發展。漢人入台灣以前,原住民已有灌溉取水的方法,可惜,這些原住民早期的取水工程大都跡不可考,淹毀於颱風,或是被併入後來漢人開發的工程中。原住民的早期取水工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題,否則原住民的文化表現都被和仁或外來觀光客扭曲為只有歌唱、跳舞與飲酒。

  

目前仍然有跡可尋的原住民取水工程,仍有若干,例如在台東縣知本溪卑南族所築的「射馬干圳」,花蓮阿美族取地下湧泉所建的「三仙河圳」,太魯閣族在立霧溪所築的引水道,苗栗賽夏族在中港河邊所築的「番子口圳」等,可見原住民懂得取水灌溉的重要。在山區的原住民,如泰雅族與排灣族較少使用圳道引水,但也知道在山泉水邊,直接取水灌溉芋頭、玉米、小米、麵包樹等農作,而非完全由狩獵、摘取野菜的方式獲取食物。

荷蘭人時期台灣的水利
  

荷蘭人在一六二四年前來台灣,是台灣農業發展上的一個轉折。荷蘭是一個注重農業的國家,而且生產的技術優良。荷蘭的土地面積與台灣相似,迄今仍是世界第三大的農業輸出國。當時,荷蘭人前來的人並不多,只有六百名居民與兩千兩百名士兵,但是對台灣的日後影響重大。
  

首先,荷蘭人引進水稻與栽種技術。一六四一年在新港佳里、麻豆等地教平埔族人種植。在此之前的平埔族與原住民只種菜與黑米。一六四二年,荷蘭人北上攻佔基隆,並且繪製了台灣第一張的地圖。
  

荷蘭人進入台灣時,台灣約有十七萬名漢人,荷蘭至少與十萬名漢人有土地承租的關係,當時荷蘭是君主制度,荷蘭人在台灣開拓的土地稱為「王田」,漢人以十戶為一單位,稱為「結」,向荷蘭人承租。荷蘭人提供水稻種子與農具。一六四七年,荷蘭人自印度引進水牛120頭,供給承租農民耕種。荷蘭人的量地尺寸為「甲」,1甲的土地面積為9,700平方公尺,至今台灣的土地仍然沿用此制。
  

除了種植水稻之外,荷蘭人也引進諸多植物到台灣,如為了增產水果,在官田試種芒果,後又引進釋迦、蕃茄。為了吸引蝴蝶,一六四五年引進蜜源植物「馬櫻丹」。為了產糖,引進甘蔗與製糖技術,並以麻豆為當時蔗糖的輸出港。為了染布,引進靛藍植物。為了糧食,又引進蔬菜,如豌豆(至今仍稱為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甘藷等;引進木本植物如木棉、銀合歡等;引進旱作作物如麥子、檳榔;與引進草本如含羞草等。許多人知道荷蘭人首先進駐台灣,但是很少人知道是荷蘭人為台灣建立農業的基礎。這些植物的栽種都需要供水。
  

荷蘭人也在台灣建造引水圳路,如在台南仁德的「參苦陂」、關廟鄉的「荷蘭陂」、官田鄉的「三腳陂」。建大型的蓄水池,如在烏山頭的「三角埤」,與為與嘉義平埔族和好所建的「紅毛埤」(後來稱為蘭潭)。並在台南、彰化等地築了八口水井(漢人稱此為紅毛井),可見荷蘭人開發的區域已達彰化,荷蘭人在彰化住過的地方,至今稱為「社頭」(表示尊其為村社的領袖)。
  

此外荷蘭人也教住在海邊的平埔族,在每年十二月至二月期間出海捕「烏魚」,製造「烏魚仔」,也鼓勵近海漁民墾地養殖「虱目魚」。荷蘭人在台灣三十八年,台灣的農耕面積已達11,833甲,其中45%為蔗田,55%為水稻田。
  

相傳台北淡水的「水梘頭」有一荷蘭人前來開墾的農地,我曾經前往勘察,已不見田地的特徵,但仍有一水流豐沛的泉水自地湧出,與一條年代古老的砌石渠道將水輸送到附近農地。我問附近的耆老,何時開始引用此泉水,他們說:「相傳鄭成功來台灣前,就在用了。」水梘頭的水末了流到一條溪流,這條溪流迄今仍稱為「公司田溪」,這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

 

明朝時期台灣的水利
  

一六六二年鄭成功登陸安平,荷蘭退出台灣。隨著鄭成功前來的有十萬個以上的士兵與部份的家眷。為了安頓這些人,鄭成功實施「屯田制度」,派軍隊到台灣西岸各處墾地、拓荒。
  

鄭成功登陸後不久就病逝,兒子鄭經繼位,他在位十九年,這是台灣農業水利發展的另一轉折-農地開發逐漸分佈西部平原。這期間最有名的有在一六六二年,開發嘉義八掌溪的賴剛直,同年何積善開發八掌溪河口的鹽水港,這帶來嘉義的開發。一六六二年,亦有鄭經的部下開發左營與後勁,一六六三年鄭成功的將領,外號「鐵人」的林鳳,開發曾文溪,其所在地後來稱為「林鳳營」。
  

一六六六年,劉國軒前往彰化(當時稱為半線)開發鹿港,並以此作為彰化平原農作出產的輸出港,這使得鹿港成為早期台灣西部的重要港口。劉國軒住的地方後來稱為「國姓鄉」。一六六八年,鄭成功另一個部將林圮開發濁水溪的南岸「斗六」,這是雲林開發的起源,後來他又率人進入「竹山」開發濁水溪的上游,所以竹山早期稱為「林圮埔」,這是南投縣開發的起源,這些開發都與水有關。
  

一六八年,施長齡在「二水」建「八堡圳」,引濁水溪的水進入彰化南部的平原,他開發「田中」、「溪洲」、「永靖」、「大村」、「花壇」(又稱金墩)、「秀水」等地,使彰化成為盛產水稻的地區,這是彰化開發的起源。一六八一年,鄭成功的將領王世傑進入新竹(以前稱為竹塹),他在一六九一年自頭前溪引水灌溉新竹平原一百三十甲土地,故又稱為「百里圳」(後又改名為隆恩圳),這是新竹開發的起源。同年,鄭長與王錫琪北上「唭里岸」,建「七星墩圳」引水灌溉,這是北投、關渡地區開發的起源。更多的土地需要更多的水,以養活更多的人。
  

一六八一年,鄭經病逝,他的兒子鄭克塽繼位,一六八三年投降滿清,台灣進入清朝的版圖。鄭氏家族在台灣統治二十三年,農地增加的以旱田為多,增加到10,919甲,水田增加到7,534甲。這期間自大陸引進的農作品種有花生、烏米、蘆薈等,主要種在開發的土地上。

清朝時期台灣的水利
  

滿清據台初期,在台灣約留下一萬個士兵,分鎮各處。一六八四年清朝官府下令福建、廣東地區的居民不得移居台灣,但是仍然不斷地有先民前來。如一六八五年,楊志申前來彰化,自大肚溪南岸引水,經「快官」、「柴坑仔」、「彰化」、「員林」等地後出海,這是開發彰化北部的「東西一、二圳」,迄今東西一圳淤積廢棄,東西二圳至今仍存。由於東西二圳穿越彰化市區,所經過圳路上方的道路就稱為「過溝仔」。一六八六年,客家人也進入台灣,開墾高屏溪畔的農田,這是屏東的源起。
  一七九年,陳賴章至艋舺(今稱為萬華)開發,艋舺是平埔族語小船的意思。艋舺位於淡水河畔,南可入大漢溪,東可進新店溪,是台北平原的農產輸出港。後來與南部的安平港、中部的鹿港為當時台灣最熱鬧的三個港口,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一七一四年周鐘瑄開發嘉義的「將軍圳」與「道爺圳」,一七一六年大肚溪南岸的先民勇渡大肚溪,至大甲溪的「石岡」以葫蘆墩圳引水進入豐原(當時稱為葫蘆墩),灌溉台中平原,這是台中的開發源起。
  

一七一九年,吳金興進入苗栗,引中港溪水,鑿山穿道,進入頭份,開始開發苗栗山區。一七二年至一七四年間,是台灣動盪的時期,土地的開拓與水利的開發少很多。一七二一年,朱一貴起兵,在南部攻佔台南府城,一七二六年南投竹山發生動亂,一七三一年中部的原住民經常出草。
  

由於台灣的中、南部常起動亂,北部就逐漸有更多人前往開發,如一七四年郭錫瑠進入「新店」,進新店溪引水灌溉台北平原,這圳路後來稱為「瑠公圳」,是台北市開發的源起。一七五年,林成祖在「板橋」開發「大安圳」,以灌溉一千三百公頃的水田,這是當時的大工程。建造圳道,有了供水就有更多人前往租地種植,這也是板橋、永和、中和等地的起源。一七五一年,李祖鼎到淡水引湧自大屯山麓的泉水灌溉,開始了北台灣淡水、三芝、石門、金山等地的開發。
  

一七五五年,謝雅仁到苗栗自龜頭山溪築「貓裡汴圳」引水灌溉,後來貓裡改名為「苗栗」。一七六三年,薛奇龍到「楊梅」,引山泉水灌溉,經「霄裡大圳」灌溉楊梅附近的丘陵地,帶動了桃園與中壢的開發。一七六六年,張必榮到「新莊」築「永安圳」灌溉附近農田,這是新莊的開發。
  

一七七至一八○○年,是台灣另一個動亂時期,台灣西部各處有漳州人與泉州人的互鬥,死傷慘重。一七八六年又有林爽文之亂,先民開發的腳步,逐漸伸往台灣東北角。一七九六年,吳沙率眾進入礁溪,一八五年劉光疵建「大陂水圳」灌溉宜蘭平原。一八二二年宜蘭有林永春之亂,但是無阻先民前進的腳步,一八二八年吳全進入花蓮開墾。
  

戰爭一停,西部也就持續開發。一八二九年陳進成開發「大溪」,一八三八年曹謹自高屏溪九曲塘引水進入「鳳山」,這條圳路稱為「曹公圳」。當台灣東、西部平原逐漸開發,後來的移民就逐漸往山地前進,例如一八三一年,在苗栗「內埔」的「金廣福墾隘」,向原住民地區墾地。後來,清廷擔心過多的內地開墾,造成原住民的戰爭,在一八四六年下令禁止內地拓荒。
  

一八六年代,清廷的勢力急速衰敗,一八六九年在台兵力只剩7,700名士兵,但是日本對台灣卻垂涎已久。一八七四年日軍登陸牡丹,同年退兵。一八九四年,中國「甲午之戰」兵敗,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將台灣割讓日本。

日治時期台灣的水利
  

日本在台灣的首件水利工程開發,是在一九一年興建台東的「卑南大圳」,促進了東台灣的發展,並且使得關山、池上地區成為著名稻米的生產區。同年也將台灣各地私人開發的圳道、水陂,收歸於「公共埤池」統一管理。
  

一九七年,日本首度採用「鋼筋水泥」改建渠道引水工程,這是台灣水利建造上的一個轉折,鋼筋水泥能夠負荷較大的水流沖刷,而且較為穩固。一九一一年,在花蓮的木瓜溪邊開拓「吉野圳」。一九一六年,在桃園大漢溪建一攔水堰,建「桃園大圳」將水供應桃園全地。一九二年在八田與一的規劃下,建築了著名的「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使台南、嘉義、雲林三地的缺水旱作田,都能獲得供水,種植水稻,使得這片平原成為台灣物產豐富的「嘉南平原」,這也是台灣歷史上開發最大的水利工程。
  

除了水利建設之外,日本人引進台灣不少的動植物,如珊瑚、油桐、龍柏、布袋蓮(一九一年引進)、吉野櫻(一九三年引進)、柳杉(一九九年引進)、猩猩草(一九一年引進)、甜柿、昭和草、軟枝黃蟬、美國水蛙(一九一七年引進)、非洲大蝸牛(一九三二年引進),並在陽明山區的竹子湖栽種台灣著名的「蓬萊米」。

 

迄今,我仍在台灣的水邊趖來趖去,只為細細對台灣之美的品味。我,仍然是水利的工程師。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這帶來快樂嗎?

這帶來快樂嗎?

 

日本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出了一本書,教人如何整理物品,這本書的全球銷售量達200萬冊。這本書主要是幫助人們捨棄家中和櫥櫃裡不必要的物品,除去累贅。她說:「你可以檢視家中物品,問問自己『有這個東西我會快樂嗎?』」若答案是肯定的,就把東西留下;否則,就把東西送走。

 

我們每天所肩負的工作與責任,並不全是愉快的,但我們可以自問:如何讓這事更具意義,更具使命感?如此就可以讓自己快樂。只要做事的動機改變,感受也會隨之轉變。這番提醒,值得我們深思,也是一帖快樂的良藥。(eaton refer to our daily b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