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信心韌性:在基督裡堅持到底

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是心理學名詞,它不是指硬撐硬扛,不是效率導向的生產力工具,而是面對人生失落、挫折與痛苦後,仍能走向覺醒與成長的內在能力。心理學家強調,培養心理韌性是「挫敗覺察重建成長再出發」的循環歷程。 

人都有軟弱與極限,但對基督徒而言,想要「堅持到底」,要憑著信心倚靠神,經歷試煉中的更新與成長。聖經稱這樣的生命狀態為忍耐的功夫(雅各書1:4)、心志堅定(以賽亞書26:3),以及從神而來的剛強(以弗所書6:10)。 

這種「信心韌性」不是自我激勵的工具,而是被聖靈塑造、在苦難中學會仰望神的生命歷程。正如保羅所說:「我們遭患難,是為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那叫死人復活的神。」(哥林多後書1:9 

真正能「堅持到底」的人,是那些在信心中經歷患難、靠主重新得力的人。「但那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馬太福音24:13)。以下是六個培養信心韌性的屬靈操練: 

1. 承認你正在受傷,給自己時間與空間面對挫敗,將注意力放在身體感受與心情,不需解釋,只需覺察,但在哀慟中仍信靠神。耶穌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5:4)悲傷不是罪,是面對失落的真實反應。將痛苦坦然帶到神面前,如同詩人多次向神傾心吐意(詩篇4288篇)。 

2. 摔倒後不急著站起,容許自己暫時跌坐在混亂的中間地帶,在跌倒中等候神。「義人雖七次跌倒,仍必興起。」(箴言24:16)不是勉強振作,而是學會在跌倒中等候神的憐憫。寫下禱告,將無解的焦慮交託,因為「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以賽亞書40:29)寫「無解日記」,記下當日你無法解決的問題與感受,不急於分析或否定,只是陪伴它,也讓它陪伴你。 

3.在困境中尋找神的心意,看見生命裂縫裡的光,以第二人稱問自己:「這件事教會你什麼?」不必立刻回答,但持續問,聖靈是最好的教練。。「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對失敗,不急於責備自己,而是禱告尋求:「主啊,祢透過這一切要教我什麼?」神常藉著低谷重建我們的信心與價值觀。 

4.與肢體彼此扶持。「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若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傳道書4:9–10)找屬靈同伴同行,彼此坦誠與代禱,不是尋求答案,而是在主裡真實相愛(加拉太書6:2)。與一位你信任的人定期對話,不是尋求建議,而是彼此交換真實感受與脆弱。 

5.專注每日的順服行動。耶穌教導我們:「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4)不要企圖掌控一切,而是每天做一件神感動你去做的小事,哪怕是饒恕一個人、為人祝福、說寫一句誠實話,澆花、在陽光下走一公里都行。 

6.接納自己的不完全,定睛在基督。「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9)不要求自己完美,而是學習靠主前行。你仍在路上,但主已與你同行。這樣,就能看見自己不完美,但正在努力的存在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