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新北市新莊2024/12/9發生悲劇。一名73歲退休建築師因長期照顧患有「水腦症」的68歲妻子,不堪負荷,抱起妻子從住家14樓往下丟,當場死亡。
林姓夫妻結縭近40年,育有2子1女,皆已成年,家庭經濟良好。林妻於2年前罹患水腦症,生活無法自理,僅餘說話功能正常。丈夫一直親力親為照顧,然而年歲漸大、罹患三高,體力不支。今年8月,申請新北市府的長照服務,然而邱女堅持只要丈夫親自照顧。
…………
本文摘自康哲偉,《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先覺出版
根據調查,68%的65歲以上長者,希望老了之後能和子女住在家裡,願意去住安養機構的不到2%,顯示自宅還是長者心中最理想的養老地點。即便如此,並不是每個長者都適合住在自己的家裡,因為只要具有以下狀況,都可能讓溫暖的家變成意外的溫床:
1.居家環境不佳:如果居家條件不適合年事已高的長者,如位於高樓且無電梯、動線障礙物多容易造成跌倒,或所處區域因治安不佳有居家安全的顧慮,在無法改善的情況下,便需有遷出的準備。
2.缺乏親人照料:無論是不婚、失婚或喪偶,獨居生活因無人照應,平日得煩憂日常生活大小事,意外發生時亦缺乏立即的協助,選擇老人公寓或安養機構,不僅能維持一定的自主性,亦能解決安全上的顧慮。
3.配偶生病:當銀髮夫妻有一人無法自理生活,另一半常得扛起主要照顧的重責,若狀況嚴重到得二十四小時照料,為維持妥善的照顧品質,以及照顧者的健康,就必須仰賴照護機構的資源,而非待在家裡。
4.身體機能衰退:許多長者雖然外表看似健康,但因老化緣故,常常身體不受控制、力不從心,像是手腳無力、視力與聽力退化等,使得日常生活變得不便,也增加意外發生的風險。
5.缺乏社會互動:即便與子女同住,因世代生活步調與價值觀不同,一天可能講不到一句話或見面便叨唸個不停,長久下來難免會心生嫌隙,甚而罹患心理疾病。
過去,安養中心良莠不齊,總讓人有「入住」就是「等死」的恐懼,隨著社會進步,專業機構愈來愈多,除了設備先進,還配有護理、社工、照護人員,甚至宗教、心理治療等人才,也有豐富休閒活動與學習課程,吸引健康老者入住,熱門機構得排上幾年才輪得到。
孝與不孝,不該再以「住家裡」或「住機構」二分法論定,而是該問彼此,哪一種方式最適合:
1.帶長輩親自挑選與體驗:與其要長輩「遵守」子女的決定,不如親自帶他看看未來居住環境及生活模式,許多人看完之後,態度便會完全改觀。
2.評估居家照顧的資源:以獨居長者為例,考量子女多在國外或外縣市,若有突發狀況或意外,遠水難救近火。而安養機構裡有專業護士,以及二十四小時輪班的看護在照顧,相對較為周全。
3.經濟能力是否足以支應:入住安養與照護機構,需支付費用除了抵押金,包括管理費、伙食費、公用與私人電費,每人每月至少約需二萬五千元以上,經濟能力會是一個門檻。
4.家裡與安養中心互相搭配:擔心長輩久待機構難免孤單或怕照顧不周,除了可定期探視,亦可於固定時間接長輩回家,安排孝親行程,讓子孫同樂表達孝順之意。
如何選擇優質的安養機構?在挑選時,不妨掌握以下重點,才能覓得優質,又有保障的養老空間:
1.參考政府相關評鑑: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與各縣市政府社會局的網站,皆可查詢合法立案的安養機構及最新評鑑,評鑑為優等或甲等的機構較有保障。
2.軟硬體設備:硬體方面,如房間設備、扶手、電梯、動線、座椅設計、呼救系統、隱私安排等是否符合老人需求。軟體方面,如社工服務、醫護服務、膳食服務、復健及緊急送醫服務等是否安排完善。
3.周邊生活機能:由於長者身體健康,可以自由進出活動,應將周邊交通與購物、就醫的便利性考慮進去,如此才能維持對個人生活的掌控感,去除被遺棄的感覺。
4.學習課程:若機構具備豐富的活動與學習課程,除了可幫助長者快速融入、結交朋友,還能接觸新知,增加成就感,帶來更多生活的樂趣。
5.不迷信低價:不少機構以低價攬客,強調只要五十萬、一百萬元就能一價到底,不需要支付額外費用,此類機構以量制價的行銷方式,代表多無長遠的規畫,在安全與服務品質上必然打折扣,也容易因經營不善而倒閉。
6.具多種照護功能:由於長輩年事已高,若已住慣一個地方,多不愛再度移動,因此,挑選安養機構時,若同一地方亦有照顧生活無法自理的「養護」功能,比較不用擔心將來身體變化時,為了尋覓下一個機構而疲於奔命。(安養機構給生活可自理的長者;養護機構、長期照護機構、護理之家為需他人長期照護的長者;綜合多層級照護機構則兼具前三者的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