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張忠謀在自傳「拒做管理層收購」章節提到被利誘的往事,若決定錯誤,扼殺台積電成長。何止如此,現在不會受人尊敬了,更對不起早年陪虧錢的股東。不知是厚道或其他因素,張忠謀有去參加宋學仁的婚禮。
摘要:台積電在成立的第二年,1988年,美國發生首見「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上市公司雷諾納貝斯克(RJR Nabisco)的CEO,為要炒高股價,並增加持股比例,與金融機構結盟,企圖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錢收購股票,而且仍由自己經營。
結局呢?股價被炒高,但收購者不是結盟的金融機構,而是另一家私募基金。CEO失去職位。我沒有想到的是:「管理層收購」的可能性也發生在台積電。
2006年是台積電營收近百億美元,淨利近40億美元,當時市值超過500億美元。2007年2月2日,高盛合夥人宋學仁來訪,建議高盛與別的金融機構再加上貸款,可與台積電管理階層結盟做「管理層收購」。
宋的說辭是:(1)出資700億美元收購,資金一半來自貸款,但管理層的股票除外。(2)對管理層的好處是:藉貸款的槓桿作用,增加我們的持股比例。(3)貸款利息(當時8%)可以用不發股利省下的現金支付。(4)資本支出、員工紅利等都不變。
我答應考慮。一星期後我照原行程去舊金山做演講後順便去紐約。高盛康奈爾及他的副手弗里曼來紐約討論此案。他們的言辭與宋大致符合,但對此案是否能做成,似稍較宋保留。
返抵台北前,我有空閒時常在想這案,返台時對此案已有相當定見,但仍請財務處長做數字分析,並與CEO蔡力行有數次討論,蔡自2月知悉此案時即表示反對,我返台後他仍反對。
3月8日,康奈爾來台,與宋學仁到我辦公室,要聽我的決定。我告訴他們:我們不做!宋有點失望,康奈爾對我說,通常管理層熱心要做,我是稀有不願做者。我不要做的原因很簡單:
(1)財務規畫太勉強。「員工紅利、資本支出、研發投資一切不變,只把股利轉做貸款利息」簡直不可能。事後證明貸款300多億美元,8%利息比股利多。此外,變成非上市公司,籌措資金受限。股東數目有限且已投入龐大資金,增資機會不大。舉債金額非常高,再借有限。原借300多億美元的銀行團,勢必要求嚴格貸款條件,資產得抵押,有風吹草動(次年2008不景氣),將影響投資及研發。
(2)「管理層收購」是富有誘惑的名詞,真正收購者是出錢財團。在90年代,曾有機會與摩根士丹利主管請教,他說了一句話至今還記得:「一旦管理層同意參與『管理層收購』,管理層就失去控制。」
我覺得台積電公開上市大有可為。管理層持股比例低,就把市值做大。事後看來,2007年的決定是對的。兩三年後,看到市場機會,迅速增加投資幾乎三倍,相應多年快速成長,做了「管理層收購」,就是不可能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