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邦媛與巨流河:走過悲歡歲月的恩典敘事
在顛沛流離的文學中,以腥風血雨為素材的報導或傷痕文學不在少數。有三分真七分假,也有忠實敘事,都企圖詮釋時代無法掩蓋的餘怨與悵惘。
85歲時,齊邦媛出版的《巨流河》有不同之處,就是「哀而不傷,從未失去自我的恩典敘事。」不管是戰爭倖存形塑的堅毅性格,或少女時期的愛情故事成為波瀾人生的養分,或跟隨丈夫搬遷移轉,都在不同角色的變換與生活的流轉中,從未失去自我。
她面對自己的故事,可以忠於歷史的跌宕,卻仍舊在人性黑暗之處仰望星空——一次次紀錄,上帝的話語如何陪她走過悲歡歲月,在世俗架構之外,展現自己在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可能性。
宏大敘事的客觀歷史與個人生命的內在歷史交織。外在的客體記事是編年史,是數字與統計;內在意識所承載的歷史,卻是人與歷史洪流之間的抗衡與角力,順服妥協有時,反抗掙扎有時,彼此牽引交織,形塑個人生命深處的記憶。
紀錄記憶的意義何在呢?沃弗在《記憶的力量》說:我們對自己的定位與認同,常常是取決於如何詮釋與理解我們的記憶,以及如何把自己對記憶的重新定義放在我們面向未來的盼望裡。
……
[1]參考:王敏俐,哀而不傷的恩典敘事——齊邦媛與巨流河,《舉目》,2024.11.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