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不要忘了目的(3)懂得取捨

(摘要)聯強集團總裁杜書伍:格局初體驗 

1977年,我第一次買房,只能到很偏郊買。當時一坪2萬,約28坪總價60萬,在那區算貴的價格,因為是國泰建設蓋的,品質有口碑且格局方正,是一個二大一小的三房隔間。

 

交屋前我開始思考佈置,那間小的房間3x3.2米約三坪空間,但部分突出於客餐廳,使得客餐廳不整齊而很難配置。若將隔間線條拉齊,客餐廳成整齊長方形,視覺配置寬敞舒服。但是三坪房間縮小就難用,只能做儲藏室。

 

這就陷入兩難,犧牲房間來成就客餐廳?還是維持原樣但生活在不順暢的客餐廳?我決定犧牲房間。因為客餐廳在生活中、使用上、視覺上佔絕大部份時間;小房間可能會用,但不是立即需要。

 

房子是生活的重要部分,假若讓生活動線不順暢,就會在「卡卡」的感覺中,也就折損買房為了提升舒適生活的目的。做了這決定,花小錢做簡單裝潢。三年後,以一倍120萬元賣出,而且是第一位來看房、一週內成交。

 

關鍵點就在買家一進門,有眼睛一亮的表情。這個經驗讓我深信房屋的格局,是會「讓身體說話」,好格局鶴立雞群,很容易被被喜愛,而產生高出一個等級的價值。 

()聯強從1993推動「銷售、物流、維修三合一經營模式」,在林口購地自建第一座運籌中心,迄今30年,在全球建設三十餘座,並有數十個業務營運辦公室。為了提供同仁舒適的辦公空間,使用全球一致的內裝格局。 

後記:許多挫敗與不幸,來自於「可惜」的心態。比如,好不容易念了四年資工,雖然對當軟體工程師沒興趣,但不做一下好像很可惜;和朋友創業,努力一陣沒有成績,幸運考上公職,是不是該先去當幾年公務員,再回頭創業比較好?

這些煩惱,總結是:覺得「可惜」、覺得心有不捨。可是,如果人生總是靠「可惜」做決定,將會消耗無數時間與機會,而時間一去不復返,這才是唯一也真正要可惜的東西!總之,選擇不能單看一項,能力 興趣 價值觀 機會 使命感都要綜合考量。

2024年9月27日 星期五

我們是見證人

美國詩人亨利.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二十八歲即任哈佛大學現代語言教授。世上第一首譯為中文的英詩是朗費羅的《人生頌》,時任清帝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全權大臣董恂曾將《人生頌》書於扇面,並轉交給遠在波士頓的朗費羅,此扇存於朗費羅故居。 

亨利的父親是律師,母親愛誦讀詩歌,亨利排行第二,其性格秉承父母的氣質。他一生目睹美國內戰的緊張局勢和複雜的政治問題及其結果,原希望和平與統一,但作為多產作家,他決定為這段混亂時期貢獻聲音,儘管最初猶豫不決。 

朗費羅是廢奴主義者,寫詩表達立場。《見證人》就是為此而寫,以一種非凡方式揭示他的看法。儘管他從未明確寫道奴隸制是不道德和錯誤的,但他允許讀者得出這個結論。英詩原文連結如下: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ms/44653/the-witnesses 

《見證人》描述一艘沉沒的奴隸船。他用「鎖鏈上的骷髏」哀悼奴隸制度下無名的受害者。最後說:「這些是奴隸的苦難,他們從深淵怒視;從不知名的墳墓裡哭喊,我們都是見證人!」可是,見證人能對誰說話呢?沉默的見證有什麼用呢? 

《希伯來書》說:「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所以見證人還在說話,包括被人遺忘的奴隸,也因此,我們應記住遭害的人,並且看到哪裡有壓迫就去抵制。看到一切的上帝更是見證人,公義必將獲勝。……….

朗費羅:《見證人》The Witnesses 

在海洋廣闊的領域裡,半埋在沙裡,骷髏躺在鎖鏈裡,腳和手都被銬住了。除了露珠的墜落之外,比墜落更深的謊言,浮船和所有船員,不再下沉或上升。 

黑色奴隸船在那裡游動,載有人類形態,誰的四肢被束縛、沒有肉,不是風暴的運動。這些是奴隸的骨頭;它們從深淵中閃閃發光;他們從打哈欠的波浪中哭泣,我們都是證人! 

在地球廣闊的領域內,是人們生命的市場;他們的脖子上掛著鎖鏈,他們的手腕被腳鐐束縛。屍體,那個風箏,在沙漠中捕食;謀殺,令人恐懼 嚇唬小學生,讓他們不敢玩耍! 

一切邪惡的思想和行為;憤怒、慾望、驕傲;最骯髒、最臭的雜草,那窒息了生命的呻吟之潮!這些都是奴隸的苦難,他們從深淵怒視;他們從不知名的墳墓哭泣,我們都是證人!

2024年9月26日 星期四

不要忘了目的(2)

電影《桂河大橋》提醒人們不要忘了真正的目的,努力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成就什麼,而是明白自己為何而努力。做任何事,目的弄錯了,即使取得非凡成就,努力最終被炸毀。 

數年前,《忙與盲》的歌詞問道:「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有些人看似很勤奮,卻不明白勤奮的動機比表現更重要。我們或多或少、不知不覺為討好別人而努力,但那些事是否真正與人生的使命有關?或只是瑣碎事? 

知名的緬甸宣教士 富能仁 曾在日記寫道:「敵人最陰狠的詭計是要我們在表面的事上忙碌(像賣書、學習語文、管理福音站、寫報告、通信、記帳、建房子、修護、購物、讀書等),敵人樂於讓我們在次要和瑣屑的事上忙個不停,而不以真正的戰鬥精神去攻擊抵抗。」 

這無疑是當頭棒喝!我們應養成習慣,檢討時間和精力的使用比例,免得忙壞了,才驚覺不在做重點工作,反而在許多無關緊要的事上賣力。(參考蔡頌輝)

面對父母的不完美

總結父母會有不足、錯誤或限制,但仍可按尊重和敬重普遍原則,在智慧和愛中尊重他們。尊重不意味盲目順從,而是用理解、愛心和分辨去與父母相處。能在愛中接納並尊重父母,心靈會更加自由。 

在面對父母的不完美時,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理解和實踐箴言》的教訓:

1.分辨尊重與順服的界限:尊重父母,但這並不表示必須完全同意或跟隨他們的每一個決定。對於明顯錯誤的行為或教導(如不道德或有害的觀念),我們要有智慧去分辨,並在尊重的態度下尋找正確的應對方式。 

2.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每個人都受到自己的背景、成長經歷和文化影響,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受到這些因素的限制。我們可以選擇用理解和包容的心態來看待父母的不足。這並不代表縱容錯誤,而是透過接納他們的不完美,我們可以找到更和平和愛的方式去相處。 

3.尋求屬天的智慧:當父母的教導或行為不符合真理時,我們需要尋求屬天的指引,得到屬天的分辨和智慧,知道該如何在家庭中實踐敬重父母的教訓,同時保持健康與正確的價值觀。 

4.從父母的錯誤中學習:父母的不完美可以成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他們的不足讓我們明白人性的軟弱,促使我們在自己的生活和未來的家庭中避免重蹈覆轍,並且更依靠屬天的力量去過智慧和正直的生活。 

5.愛與饒恕:面對父母的不足,愛與饒恕適用於我們與父母的關係。無論父母是否曾傷害我們,學習如何以愛心回應他們並饒恕他們的過錯,能夠幫助我們解除內心的負擔,並使家庭關係得到更新。 

2024年9月25日 星期三

變老的功夫(3)

嘉基保康基金會 陳信理:你想要什麽樣的老年生活?

在快速老化與少子化時代,照顧議題成為每個人的挑戰。當你步入老年,你期望過著怎樣的生活?是孤單無助,還是充滿溫暖與尊嚴?答案不言而喻。

隨著歲月流逝,身體逐漸老化,需求不斷變化。「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年生活」問題,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許,你希望在家中安度晚年,有家人和朋友陪伴;或許,你期望享受獨立自主的生活。這些都是合理的願望,也是應追求的目標。

那麼,照顧的目的是什麼呢?照顧不僅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更是讓每個人保持自尊和尊嚴。《高齡友善新視界:觀察臺灣與他國的高齡者照顧》提到:「照顧的原則是協助被照顧者維持獨立。」這個理念深刻影響對照顧的理解和實踐。

自我照顧是公民素養,不僅為自己,也是為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我們需要更多的「未來式思考」和「設計式對話」,思考什麼是美好的老年生活,什麼是快樂的一天。

在實務中,我們會面對「難」與「結」,换位思考顯得重要。我們需要站在被顧者的角度,理解需求和困難,透過討論解決問題。例如,我們應該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希望得到怎樣的照顧?」

要實現這樣的同理心,除了專業化照顧服務,還要不斷反思和行動,讓每個老年人都能得到應有的關懷和尊重。照顧不僅是職業,更是愛,在保康長照中心,我們見證感人的故事。敬業的照服員用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專業技能,成就老年人美好的生活。他們不僅在工作,更在用愛和責任照亮每位老年人的生命。

我們想像一個場景:在陽光明媚的早晨,一位老年人在照服員的陪伴下,愉快在花園散步。照服員輕聲細語與他交談,讓他感受到溫暖和希望。這樣的場景,是不是每個人都希望看到?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年生活?每個人都應思考,並為之努力,從而提升照顧的質量,創造充滿愛和尊嚴的環境。

靈裡得自由

總結在加拉太書 5:13-26 ,保羅教導屬靈的自由是基於基督的救贖,不再受律法約束。然而,自由不是用來放縱肉體的情慾,而是要活在聖靈的引導下,並以愛心服侍人。屬靈的自由是成為新生命的表現,靠著聖靈而得著自由的生命,這生命的表現是結出聖靈的果子,這果子顯明基督。 

保羅在加拉太書 5:13-26,論述屬靈的自由,並告訴信徒如何正確使用這自由。保羅強調,基督釋放我們是為了讓我們得到自由,但這自由不是用來縱容肉體的情慾,而是要以愛心彼此服侍,並在聖靈的帶領下行事為人。這段經文的重要性在於提供屬靈自由的定義、如何活出自由,以及與肉體的情慾相對的聖靈的果子。 

一、屬靈的自由是什麼?

加拉太書 5:13:「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侍。」 

蒙召得自由:保羅明確指出,基督徒因信耶穌基督而得著的自由是從律法的捆綁和罪的束縛中釋放出來的。我們不再受律法的重擔,也不再因為罪的奴役而無法活出討神喜悅的生命(羅馬書 6:18)。這是一種屬靈的自由,讓我們可以不靠自己的行為,而是靠基督得救。 

不可放縱情慾:這自由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任意放縱自己的欲望或過隨心所欲的生活。保羅提醒信徒,自由應該用來服侍他人,而不是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欲。這是對自由的正確使用——它不是自私的放縱,而是愛的表現。 

用愛心彼此服侍:屬靈的自由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愛人如己,成為彼此的服侍者。保羅指出,整個律法總結於「愛人如己」這一誡命(加拉太書 5:14)。真正的自由使我們能夠在基督裡活出愛與服侍的生命,而不是被自我中心所捆綁。 

二、如何活出屬靈的自由

保羅教導信徒,為了活出屬靈的自由,我們需要順從聖靈,而不是順從肉體的情慾。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對立。 

加拉太書 5:16-18:「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的,使你們不能作所願意作的。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 

順從聖靈而行:保羅鼓勵信徒「順著聖靈而行」,這是克服情慾的關鍵。當我們依靠聖靈的力量來指導我們的行為和抉擇,我們便能抵擋肉體的誘惑,不會被罪的欲望所控制。 

聖靈與情慾的對立:保羅描繪一幅強烈對立的圖景——聖靈與情慾之間的衝突。肉體的情慾代表了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慾望,而聖靈引導我們走向以神為中心、以愛為本的生命。這對立使得信徒在生活中常常感到掙扎,但保羅提醒我們,只有順服聖靈,我們才能真正戰勝這內在的衝突。 

不在律法以下:當我們被聖靈引導時,我們便不再受律法的管轄。這不意味著律法沒有價值,而是說聖靈的引導超越律法的約束,賜給我們更高的道德標準,使我們能活出愛與自由的生命。 

三、肉體的情慾與聖靈的果子

接著,保羅列出了肉體的情慾與聖靈的果子,清楚對比出屬肉體的生活和屬靈的生活之間的差異。 

1.肉體的情慾

加拉太書 5:19-21:「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 

肉體的情慾:保羅列出一系列屬肉體的行為,這些行為是人順從自己的欲望和自我中心所產生的結果。這些行為包括了道德上的墮落(如姦淫、污穢)、宗教上的墮落(如拜偶像、邪術),以及社交關係上的破壞(如仇恨、爭競、結黨等)。 

情慾的結果:行這些事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這意味著,持續活在這些肉體情慾中的人,最終將無法進入神的國度,因為這樣的生活與神的聖潔和愛完全對立。 

2. 聖靈的果子

加拉太書 5:22-23:「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聖靈的果子:與肉體的情慾對比,聖靈的果子是信徒在順服聖靈帶領下所自然結出的美德。這些果子包括與神和與他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如仁愛、和平和忍耐等。這些果子顯示出被聖靈充滿的人所散發出的美好生命特質。 

沒有律法禁止:這些美德不僅與律法相容,甚至超越律法的要求。因為律法本質上也是要人去行善,去愛神愛人。聖靈的果子展現基督徒真正自由的生活,這種自由是被愛與恩典所充滿的。 

四、屬靈自由的具體生活

加拉太書 5:24-25:「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若我們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 

與基督同釘十字架:保羅提醒我們,屬基督的人已經與祂同釘十字架,也就是說,我們的肉體和邪情私慾已經在基督裡被釘死。我們不再是舊人,而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 5:17)。因此,我們應當不再順從肉體,而是活在新的生命中。 

靠聖靈得生,靠聖靈行事:既然我們已經靠聖靈得了新的生命,我們就應當靠著聖靈行事。這意味著我們每天都需要依賴聖靈的力量和引導,在生活的每個方面都按照神的旨意行事,而不是依照自己的私欲或自我。 

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

顏紘頤律師:被很多人誤解的繼承觀念

法定繼承人有兩組,一組叫做「配偶組」,只有配偶一人,另一組叫做「血親組」,依順序是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姐妹與祖父母;無先順序繼承人,就由次順序繼承人繼承。 

遺產是由「配偶組」與「血親組」繼承人共同來繼承。所以,不是沒有子女時遺產就全部給配偶,而是由配偶與血親這一組的後順序法定繼承人共同繼承;如果無子女,父母也過世,配偶就是跟兄弟姐妹一起繼承。

 

兄弟姊妹有特留分,即使預立遺囑仍舊無法完全避免配偶與兄弟姊妹共同繼承的狀況,想要降低衝擊,只能於生前預先做財產的規劃。

 

此外,遺囑雖然不能消滅兄弟姊妹的特留分,但是沒有遺囑的話,兄弟姊妹可繼承的遺產就是「應繼分」而非只是「特留分」,會多三倍,所以,如果無子女的狀況下,想要多留遺產給另一半,記得一定要立遺囑。

 

再來,有一個重點要注意,如果孝順的子女想把過世爸爸(媽媽)的遺產都留給媽媽(爸爸),千萬不要全部拋棄繼承,而是要利用「遺產分割協議」,把遺產都分配給媽媽,不然遺產說不定會由媽媽和叔伯姑姑共同繼承喔!

後記:遇到不少位當事人之所以不想把遺產留給兄弟姊妹,是因為這些兄弟姊妹是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手足,而他們的父或母,曾經介入當事人父母的婚姻。法律無法解決感情的問題,律師礙於現在仍有特留分的規定,也只能盡力幫當事人維護權益。

變老的功夫(2)

《日落大道》:勇敢面對榮耀難再 

最近看了1950《日落大道》,非常古早,觀眾給了極高分的評價。電影探討時間無情、名聲短暫以及迷失自我價值,最後自欺欺人,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 

故事講述將近50歲的過氣女明星諾瑪,獨居豪宅,只有管家麥克斯陪伴。她無法接受隨著時間褪去的光環,沉迷於過去榮耀的巔峰,幻想重返銀幕,徘徊在現實與幻想之間。 

某天,逃避債務的編劇喬,偶然到豪宅,諾瑪收留他,並逐漸愛上他。喬無法接受她的年老,反而與一位年輕女子合作新劇本,讓諾瑪陷入絕望,最終走向虛幻與瘋狂。 

諾瑪的經典台詞:「我依然很偉大,是電影變小了」,表達執著過去的影響力,反映無法接受自己不再是焦點。這象徵無法釋懷過去榮耀、拒絕承認現實的人,執著於曾有的輝煌。 

電影後段,諾瑪對著鏡頭說:「好了,德米爾先生,我準備好我的特寫鏡頭了。」象徵她陷入幻覺,誤以為將重返銀幕。從哲學角度看,追求理想化自我時可能會偏離現實,迷失於幻想。 

一個人的年齡、青春、名聲、權力等外在標誌,終將隨時間逝去,真正的挑戰在於勇敢面對現實。若無法接受變遷並重新定義自我的價值,將陷入虛無的深淵。諾瑪的命運是自己造成的。

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變老的功夫(1)

(摘要)米果:變老之前先練好肌力,還要學會獨處

日本導演北野武說過,不必抗老,接受它就好。而日本演員天海祐希則認為,男人會背叛你,但肌肉不會。這些話提醒我們,變老是無可避免的,但我們能選擇如何面對。

變老的第一個信號通常來自外表,從皺紋、眼袋到法令紋等。人們往往透過保養品、微整形、節食等方式來對抗這些初期變老跡象。

然而,當真正的老化來臨時,這些表面問題變得不再重要。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變老,尤其在照護長輩的過程中,當我們看到他們的退化,同時也感受到自己的體力和精神正在消耗。

越來越多人面臨「老老照護」,50、60歲的人照顧80幾歲的父母,甚至70幾歲照顧90幾歲。照顧長輩需要強大的肌力,否則很容易受傷。因此,保持肌力至關重要,因為照顧完長輩後,自己也可能需要別人照顧。

除了肌力,獨處的能力也不可忽視。在高齡社會中,許多人會進入獨居狀態,甚至在安養院度過餘生。學會獨處,找到自己的生活樂趣和幸福感,能夠大大提升生活質量。

在健康條件允許的狀況下,獨自去散步,去購物,去速食店吃早餐,去醫療院所回診,去社區藥房拿慢箋。若沒力氣買菜煮飯,起碼會叫外送,什麼菜色都可以吃出好滋味。

要學會網路購物,學會搭車,學會手機APP叫計程車,熟悉如何手機付款,知道樓下便利店就能寄東西。學會獨自處理生活瑣事,這些技能都是為了減少對他人依賴,並減少給別人帶來麻煩。

兒女不能同住不是他們不孝順,而是各自都有生活要過。要放棄一些堅持和固執,對於遺憾只要接受然後放下,不要不甘心。有時候妥協是為了放過自己,將麻煩到別人的程度降到最低,才有辦法海闊天空。

一個人究竟可不可憐,不是由旁人來決定,而是自己怎麼想。一個人可以習慣獨處,安於寂寞,是很厲害的能力。變老之前,先練好肌力,還要學會並習慣獨處,這是高齡化社會,自己給自己的福利。

(摘要) 邁可‧羅傑斯:我們最終的盼望

啟示錄21章4節: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啟示錄22章4-5節:他們也要見他的面……他們也不用燈光、日光,因為主上帝要光照他們。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聖經的最後兩章描述信徒未來經歷的巔峰。在新天新地,一切邪惡、罪、死亡和哭泣都消失,而最終的巔峰,就是主自己。

懷疑論者認為這是神話故事,稱盼望是「空頭支票」。基督徒不是傻子,周遭環境的殘酷苦難和死亡,我們的觀察跟別人一樣,只是不將邪惡和苦難當作結局。

盼望,是以基督為中心的信心,延伸到未來。羅馬書第四章說,亞伯拉罕看透自己九十多歲了,妻子撒拉不會懷孕,但應許給他兒子的是上帝,因此,「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

保羅說亞伯拉罕「滿心相信上帝所應許的必能做成」。這就是盼望的真實核心。

清教徒作家多馬亞當斯對此做總結:「盼望是一位面容清秀的女士,她真正的座位是在地上;她真正的目標是在天上……信心是她的總檢察官,禱告是她的律師,耐心是她的醫生……感恩是她的出納員,把握是她的將軍,上帝的應許是她的錨……永恆的榮耀是她的冠冕。」


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不要忘了目的(1)

有人說人生艱難,只能勇敢過人生,沒有甚麼目的可言。我看過一部德國電影「人生如寄」,男主角一生遭難,很不如意,他不信神,但還是很勇敢過了一生,中譯「人生如寄」翻得好。 

有人說人生短暫,人生目的是賺很多錢,過得有價值。對有信仰人來說,人生目的是預備好自己,未來到一個更美的家鄉。你的人生目的是什麼呢? 

其實就算知道「目的」,卻很容易忘記,因為人生路上有很多事讓人分心,被吸引到別的地方。這不是說,過程不重要。比如看電影,不是看結局就好了,也要看過程。 

從某個角度,經典電影《桂河大橋》是一部存在主義的經典之作,就是提醒人們不要忘了目的,努力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成就什麼,而是明白自己為何而努力。正如尼采說:「一個人只要知道為何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桂河大橋仍在泰國,主題曲當年獲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給人輕鬆、整齊、節奏感,很多人都聽過,甚至會哼唱數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hHNLdXpwwE

 

電影裡的英國上校被日軍俘虜,他堅持軍官的尊嚴,不願與士兵從事勞動,並以違反日內瓦公約為由反抗,最終被關進小牢房。然而,當日軍建造桂河大橋的進度大幅落後,日軍指揮官將他視為貴賓,依靠他帶領部隊的能力和知識,最終在期限前成功完成艱巨工程。 

當英軍派人來炸橋時,上校沉浸在橋樑完工的成就感之中,準備迎接日軍火車從泰國到達緬甸。這時,他發現引爆炸藥的導線,試圖阻止炸橋。最終,兩軍爆發槍戰,上校中彈倒地引爆炸藥,炸毀桂河大橋。 

電影中英軍醫官多次提醒上校:「是否有必要如此努力建造這座橋?」上校認為堅持建造,讓英軍士氣高昂,儘管身處集中營,還是能獲得較好的待遇,彷彿軍隊重獲新生。在通車慶祝時刻,英軍醫官感到不安,獨自爬到山上遠觀一切。 

英國上校堅持與奉獻,只為眼前的成就感做出選擇,卻忽略真正的目標,再宏偉的事業可能像桂河大橋,最終所有成就毀於一旦。做任何事,如果一開始的目的弄錯了,即使順利完成或取得非凡成就,所有的努力最終被炸毀。 

人生遇到重要的選擇,不要因一時的利益或成就感驅使,若沒有先搞清楚努力背後的原因,最終會迷失方向。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努力才能變得有意義,不至於徒勞無功。冷眼看當今政客所作所為,都是如此。

2024年9月19日 星期四

白茉妮:耐心與愛心

我們家的小咪是美麗且毛絨絨的挪威森林貓。當我給牠撓肚皮、玩遊戲,或是夜晚牠在我腿上睡得香甜時,很難相信,牠是幾年前與我們相遇的那隻流浪貓。 

那時牠體重不足,又害怕人靠近牠。但是在我開始每天餵牠食物,情況漸漸轉變。有一天,牠終於肯讓我拍拍牠。小咪的改變讓我體會到,耐心和愛心帶來醫治。 

後記:問題是,多少人有耐心與愛心?有多少人受到別人耐心的關愛而轉變?又有多少人因著轉變而感恩?這些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不是喊喊就能達到,需要堅定的信仰。這也是不能因著政客嘴巴說說,就相信他們會說到做到的原因。

2024年9月16日 星期一

高智商的特徵:會害怕

人所有問題都源於理解力不足,最重要的解方是認識真理,知道常識,而且要會害怕。有文章提到高智商的特徵之一是「會害怕」[1]

 

這件事跟成長背景有關,沒有安全感的人容易擔心害怕,常常思考百分之幾會發生災害的問題,有時讓生活痛苦,所以不見得是高智商。

 

但不會害怕的人,一定不聰明,不會小心翼翼或思考縝密,凡事自以為是,說是在做自己,恐怕是做愚蠢的自己。他們習慣漠視法律,往往為自己和家人帶來災難。

……….

[1]高智商的特徵(來源:FOKUS, Merkur):

1. 具適應性(接近隨遇而安),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是智力的標誌。

2. 思想開放:對其他觀點持開放的態度。

3. 喜歡黑色幽默,輕視死亡或疾病的笑話。

4. 很好的傾聽者。

5. 對知識有極大的渴望。

6. 多才多藝。

7. 很有同理心。

8. 環境比一般人更混亂。

9. 會害怕。

10. 不為自己的高智商而自豪。

 

後記:會讀書就高智商?未必,他們可能沒常識、過不了魔戒試探,以及沒有自我糾錯反省的能力。看到這篇,可以給我們省思。但還在偵查中,不要忘了現代文明:無罪推定。

………

()當愚蠢成為常態:為何有人用直覺替代邏輯?

 

陳佩琪是一個奇葩,到處拿著現金到ATM去存款,以為這樣就不會被人家發現,是非常高明的洗錢手段,這位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學生在台北市立醫院擔任醫生,具備高度社會地位的專業人士,常識可能比我國小畢業的媽媽還不如。

 

我已經忘記曾經批評她什麼被她點名,我對她印象最深刻就是說蔡英文特別要整柯文哲,一直強調發給他的國慶日邀請函跟別人的時間不一樣,讓柯多吹了7分鐘的風。

 

對這件事情她一直在那裡強辯硬拗,還有幾萬人去按讚支持她,這種這麼簡單不符合邏輯的事情都可以被操作成這樣,難怪她毫無反省、勇往直前、絕不害怕。

 

今天會這樣,這幾萬個曾經在這件事情支持她的人,某種程度上都用力推了她一把,讓她以為這個世界,不用證據和邏輯,只要憑著感覺和直覺,怎樣胡扯都可以,甚至用這樣去存錢,讓自己和包括兒子女兒,都成為貪污洗錢共犯的嫌疑犯,不是說用愚蠢兩個字可以說明。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半神隨處可見

選擇你引以為傲的東西時要小心,因為世界會刻意利用它來對付你。----亞莫爾·托歐斯《上流法則》 

很多人對「人的通病是理性自大、假冒為善、偏見、短視、自私」的說法不以為然,那很可能是你沒有引以為傲的東西。我不是說,不能做出讓人感念引以為傲?的事,而是不要讓別人的評價或自以為是,不自覺掉入陷阱,因為人就只是人。 

若有興趣進一步理解,我摘錄加爾文(John Calvin)的著作《認識神和認識自己》第一章的一段話: 

//人與生俱來是驕傲的,我們總以為自己擁有公義、正直、聰明,直到有確鑿的證據迫使我們承認自己的不義、邪惡、愚蠢和污穢為止。

 

我們的本性傾向假冒為善,任何空有其名的義都足可叫我們滿足。並且,既然我們的心和周圍的環境都是污穢不堪,那麼稍微潔淨之物就都會彷彿純潔般使我們喜悅。

 

這好比眼睛一直看著黑色,就會認為任何略帶白色甚至棕色的物體都是完美潔白無暇。肉體的感官,能說明我們在評估自己心智的能力時是如何錯謬。

 

或是我們在午間看事物,覺得目光敏銳。但是,舉目注視太陽,它的光芒讓洞曉地上事物的雙眼立即昏花暈眩。如果目光只限於世界,就會滿足於自己的公義、智慧和美德。我們響亮自吹,自視為半神。

 

然而,一旦思想絕對完全的公義、智慧與美德,從前以虛假花飾使我們心醉的公義,如今卻因看到其不義而成為污穢;從前矇騙我們的假智慧,如今因其極端的愚妄而被深惡痛絕;從前貌似高尚的能力,如今卻被證明是可悲的無能。// 

後記:柯文哲遭羈押禁見,黨友上街開支持大會,立委陳昭姿台上表示「自己是佛教徒,這幾天想通了柯文哲就是示現菩薩,用他的肉體受折磨,令民眾看清楚司法如何操弄政治、對付政敵。視政治領袖為神佛,半神隨處可見。

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

友誼的基礎

現代人的情感疏離,呈現兩個極端,有人躲入自己世界,有人企圖尋求友誼。企圖不一定成真,但我們可以理解原因,就不會悵然。 

友誼關係的強度至少四個層次:一起共度的時間、情感強度、親密或信任、以及提供互惠服務。這四點都有彼此共同點,當共同點消失,友誼會改變或結束。以下簡要說明: 

第一,信任比喜歡重要,但信任還不是友誼的關鍵,而是能彼此分享生命的核心信仰與實踐。這需要有共同背景、相同挑戰、相似人生體驗和共同認知,否則無話可說,無法一起做事,這也是友誼持續發展的關鍵。

 

第二,理想友誼不問為彼此做什麼,只想互相陪伴。歌德和席勒彼此非常友好,據說歌德害怕接觸死亡,沒有去探望病入膏肓的席勒。這在友誼可接受。

 

第三,友誼並非僅依賴於起初情感基礎,而是能在變化中找到新的平衡和意義。愛默生說:「對我們來說,那些愛我們的人是親愛的,但對那些拒絕我們的人來說更親愛,因為他們擴展我們的生活,推動我們走向新和未經嘗試的事物。」 

第四,友誼需要獨立,所以自己絕對是愛自己的朋友。愛自己有前提,不然反而害自己。就是知道人不過是人,除非謙卑學會懷疑反省自己,否則所有問題都源於理解力不足,以致造成理性自大、假冒為善、偏見、短視、自私等通病。

後記:去年曾在大修中的台北植物園周遭隨意走,經過孫運璿的故居。孫運璿是台灣科技的推手之一,但就只是之一,成就是眾人一棒接一棒。孫運璿有「實是求是」的理工精神,有顆反省的心,也願意為台灣付出。他檢討反省施政錯誤,發表對中國的態度:「台灣從不畏懼談判,我們絕對不能在畏懼中談判!」對照今日內心毫無台灣之輩,形成對比。墮落都是從失去核心價值開始。沒有類似核心價值,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誼?

薛霞霞:對終末的理解(文字整理:呂倩)

經過三年疫情,又因社會不安定,很多弟兄姊妹生命狀態較為低沉,作為神學院的老師,希望看到信仰幫助大家重拾盼望與力量,活出不一樣的生命,因此我在神學院開設一門普通信徒也能參與學習的課程:「保羅的盼望神學」。 

何謂正確的盼望?基督徒知道有天堂的概念,今生就是等著死後上天堂嗎?這可能導致消極的棄世派生活方式。這種想法會影響我們不太關心現今世界的種種問題,比如:不需要關注環境如何,反而我越發破壞環境,終末豈不是來得越快嗎? 

馬可福音115節:「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事實上,終末因著耶穌的第一次來臨已經開啟,只是還沒有完全實現。每個人都有責任在上帝國度找到自己要盡的本分和角色。天堂的概念並非遙不可及的空間,而是意味上帝全然臨在的地方,與上帝相和的地方,可以是當下的世界。 

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在著作《盼望,為了尚未完滿的世界》說:「作為基督徒不意味等待彼岸的救贖將自己從塵世的苦海中解脫出來,作為基督徒意味在當下去實現上帝對未來的應許,這一應許顯明在基督裡,因為祂以特定的方式提前實現這一應許。」 

因此,最重要的是探索上帝託付我們的使命是什麼,一生要活出怎樣的生活狀態,我的召命是什麼?我們要去找到自己在世界的使命和職責,活出忠於上帝、忠於自己的人生。 

哥林多後書517節: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我們要學會以終末的視野和使命活出當下,而不是被過去的創傷所影響。我們很多時候受到過往經歷和原生家庭的影響。但信仰和終末的盼望給我們超脫性,讓我們有能力選擇活出不一樣的生命,不再受過去的束縛。 

我四歲時曾做了一個夢,跟爸媽分享。講到一半卻忘記具體內容。後來父母便沒有再聽下去,我覺得這是自己不會講話的緣故,並且一直被這個想法影響。我漸漸認定自己不善言辭,於是盡可能躲避講話的場合,導致性格越發內向。我們往往容易被過去的經歷所局限,讓它深深烙印在潛意識之中,現在回想起來,那樣的認知是多麼可笑。 

真正的突破發生在讀大學期間。當時,我有服事主的心志。牧者鼓勵我們幾個人建立青年團契,我報名擔任招待。起初以為只是發單張,但牧者要我擔任招待部長,需要主動與陌生人交談,關心新朋友。雖然一開始我很不習慣,但上帝使用這樣的方式,幫助我打破自我局限,逐步成長為不同的自己。 

如何讓將來影響自己呢?你可以問自己:上帝賦予我什麼召命?然後朝向這目標預備自己。而我的召命是幫助他人持續轉化生命,上帝把我放在神學院教師的崗位上,無論在教導還是陪伴個人生命上,都希望能夠引導、扶持他人。當我預期有某件事等著我,可以影響我當下更好地預備自己。 

「因為上帝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 (提多書211-13節) 

雖然我們並不知道具體時間,但耶穌有一天會再來,這世界將要成為屬上帝的國度,上帝的國度最終必將會完全實現,這就是我們終極的盼望。我們有終末盼望並非耶穌會在我們有生之年來臨,即使有生之年沒有能夠親眼目睹,但依然可以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因為今生為主所做的一切都在上帝國度有其位置。 

帖撒羅尼迦前書413-14節: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 。 

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往往源於擔心關係的失去和疾病的折磨。但我們可以看待親人的離世是一種關係的改變,而非完全的失去。當我信主的爺爺離世時,我允許自己有哀痛和紀念,但我相信他與主同在,在更美好的地方,我會用不同的方式跟他溝通。 

基督徒知道總有一天要面對死亡,因此要有向死而生的生活態度,在有限的時間充分彰顯上帝要我活出的生命和使命。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也祈求主賜予力量,並曉得死亡的到來並非結束,而是通往上帝國度的道路。 

反思:你的人生是更多地被未來的盼望驅動,還是受過去的創傷所束縛?你渴望在上帝的國度裡擁有怎樣的夢想,你願意在上帝國度的板塊中擔負怎樣的角色呢? 

禱告:慈愛的天父,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如意的過去,但祢完全的愛能夠醫治我們,使我們放下過去的包袱,勇敢地盼望未來的美好。祢的國已經來臨,雖然尚未完全實現,但我們堅信耶穌基督必定會再來使上帝的國度全然實現。願這必定的事實激勵我們過好每一個今日,使我們每一天都忠於祢國度的託付,活在永恆的盼望中。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魏馬文:君王的兒女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約翰福音112節 

美國馬里蘭州的傑伊.史佩茨(Jay Speights)做了基因檢測(DNA),結果帶來意外驚喜──他竟是西非貝南共和國(Benin)的王子!於是他搭飛機前往。當他抵達時,皇室成員熱烈歡迎,並以舞蹈、歌唱、旗幟及遊行,舉行盛大返鄉歡迎儀式。

 

耶穌來到世上,宣揚上帝的好消息。祂進入祂的百姓以色列民當中,傳遞好消息並指示他們走出黑暗的道路。許多人對福音無動於衷,拒絕接受「真光」(約翰福音19節),拒絕接受耶穌就是彌賽亞。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抱持懷疑和冷漠的態度。有些人謙卑、歡喜接受基督的邀請,相信祂是上帝為世人的罪所預備的終極犧牲,並信靠祂的名。對於這群忠心的百姓,耶穌會「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他們藉著聖靈重生,成為上帝至高君王的兒女,成為屬靈的皇室成員。

 

當我們轉離罪惡與黑暗,接受耶穌並相信祂的名,就成為上帝的兒女,被接納並歸入君王的家庭。願你我在履行君王兒女的責任時,也同時享受祝福。

 

反思:身為上帝的兒女,對你有何影響?這週你會做什麼,以表明你的身分和責任?

 

禱告:天父,藉著耶穌的死,祢讓我成為君王的兒女,這是何等奇妙!我感到萬分榮幸與感恩。

李竹芬:陪伴,跨越歲月的河流

 財金教授用感性的筆,書寫當下照顧年老父母的心靈點滴

………….

李竹芬:陪伴,跨越歲月的河流

 

推著爸媽的輪椅,沿著河畔小徑慢慢前行。和煦的陽光穿透雲朵,灑落滿身滿地;微風輕拂,帶來一絲涼意。看著他們沉靜地凝視遠方,眼中雖透露出一絲疲憊,卻依然帶著淡淡的笑意,心裡湧起了一股複雜的思緒。

 

這條河流,無聲無息地流淌著,彷彿象徵著我們的生命,它無法回頭,總是向前奔流,不曾停歇。人生每一次潮起潮落,都映照出我們生命的痕跡,無論甜美或苦澀,都是一種生命的獻禮。

 

過去父母曾經是我們生命的支柱,他們用強壯的雙手,為我們築起遮風避雨的港灣。如今,歲月的流逝,又伴隨著意外,讓他們喪失健康與力量。時間改變了一切,昔日曾經強壯的身影,變得如此瘦弱而無力;曾經靈活敏捷的思維,顯得呆滯遲緩,成了依賴我保護照顧的家人。

 

我們一生都在追求獨立與自我實現,卻很少想像有一天,會回到原點,成為父母的依靠。這種角色的逆轉,生命的無常,如此真實地展現在眼前,讓我體會到人生的諷刺與輪迴。

 

生命本質上就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如海德格所言,存在的意義,在於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的不可避免,而死亡的意識,促使我們以一種真實、個人化的方式去生活,去實現自己的可能性。

 

我深知,與爸媽一起度過的時光將越來越少,這讓每一次的相處,都顯得彌足珍貴。正因如此,更加把握當下的每一瞬間,珍惜我們之間的親情,希望對父母的守護與陪伴,為他們餘生帶來一絲安慰。

 

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意義與價值。撫育成長中的子女,憧憬其未來光明的前程,充滿了希望;對於年邁的父母,感恩其人生曾跨越的重重難關,窺見了幸福的過往。儘管每個人都無法逃避衰老、死亡的命運,無法逃避生命的有限,但我們能選擇如何面對這一切。

 

如同沙特哲學的核心觀點,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存在,但有責任透過選擇和行動,創造自我存在的意義。在這段陪伴父母的旅途中,重要的不在於其長度,而是我們在於每一個瞬間的全心投入,無論是快樂或悲傷。

 

在這條生命的長河中,感恩有這份親情而變得更加豐富,這是我們為彼此增添存在意義的點滴回憶。

爸媽曾經是我生命的起點,而現在,我將陪伴他們走到最後,直到時間的盡頭。

學習真理的必備條件:謙卑的身量

前言:本文靈感來自 約翰歐文 的一篇文章,提醒自己謙卑學習,以致能糾正自己的錯誤。 

學習真理有許多方式與步驟,以及必備條件,叫我們不錯失亮光與教訓。首先是,願意謙卑受教。決心是一種天賦與恩典,但所有的恩典中,沒有比謙卑更有益處。誠如這兩段話:

 

他要按公正引導謙卑的人;將他的道路教導謙卑的人。---詩篇25:9

 

你們的內心,有謙和、安靜的心靈為不能朽壞的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彼前3:4

 

如果有人對自己的技能、智慧、才幹、知識、悟性感到信心滿滿,帶著這種心態學習,真理會遠遠觀望他們。我們天天親眼目睹人的驕傲產生的後果,以及上天任憑他們落在黑暗中顯出的威嚴。

 

有時,最為自大的人,是那些沒有理由信賴自己的人,自大的程度與他們無知程度相當,那些不學無知的人習慣性對事情曲解,後果嚴重者,自取滅亡。

 

一個人的靈魂進入真理的寶庫,要預備的是:謹記自己缺乏學習能力,並且心裡準備好要領受與降服對自己已經顯明的事。在這條學習途徑中,即便所學不如別人,但對你的好處,跟領受最深的人沒有兩樣,經過這樣的尋求,所學習的話語,就宛如真理的嗎哪。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愛惜光陰

(1)浪費時間的原因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5:16 

世界豐富而有趣,時間怎樣都不夠。塞內卡說:我們不是因為擁有太少時間,而是浪費太多時間。人會浪費時間,是覺得生命無窮盡,不知自己的時間太少。

 

為了不浪費時間,喜歡、擅長的事,有天命呼召,便努力去做、發光發熱,真的不擅長、沒有熱忱,就在旁邊為別人喝采加油,也是很棒的經驗。過了爭強好勝年少,學習崇尚隨性隨喜,待人以誠,用開闊的心生活,或許是不浪費時間的智慧,也能給自己沉穩的力量。

 

發現心之所欲,便能不患得患失,不容易糾結,不期待別人讚美、不仰仗別人口水評價自己,而是用靜止的心,把注意力放在操之在己的事上,照見事情真相,達到恆常凝定的境界。所以看電影,看到中間覺得應離開也很好,堅持和放棄,都是生活的重要技巧,重點在於什麼堅持,什麼放棄。

 

(2)真理是時間的孩子

 

弗里德里希·布萊希特(1898—1956)是德國戲劇家、詩人,論到時間的寶貴與耐性,他說:「不要爲已消盡之年華歎息,必須正視匆匆溜走的時光;「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威權的。」

 

布萊希特童年在手工匠的生活圈,家的下層住著銼刀工。布萊希特從小內向而害羞,體弱多病,心臟有問題,因此母親關懷照顧無微不至,長大在赤足教堂受洗並且行堅信禮。

 

早在1913年,他在日記寫下:「我要一直寫作。」同年,由他編輯的學生雜誌《收穫》出版。1914一戰開戰,布萊希特便批評稱,「為祖國而犧牲是美好而榮耀」的口號是為了宣傳,只有笨蛋才會相信,為此受到停課處罰,幸好父親及宗教老師協助,才得以留校。 

1928-1930年,布萊希特寫作引起爭議的教育劇,其中《措施》被認為宣揚共產主義,但在1933年演出被警察打斷,於是流亡。1941年經蘇聯去美國,戰後遭到反共迫害,1947年返回歐洲,定居東柏林。1951年因對戲劇貢獻而獲獎,1955獲列寧和平獎。 

亞里斯多德在《詩學》將敘事分為:歷史、史詩、與戲劇,定義戲劇為「對人類行動的模仿...以引發觀眾的憐憫與遺憾之洗滌」,並認為戲劇優於史詩。布萊希特反對這種美學傳統。他認為劇場要破除虛構的現實,並引發觀眾對社會現況的理性思考,以取代戲劇幻覺的情緒宣洩。他主張的間離(陌生化)效果,便是刻意打斷觀眾沈浸於戲劇幻覺。以下是布萊希特的名言: 

1.        真理是時間的孩子(藉著上帝的手,時間終究把真相「生」出來,水落石出 )

2.        幸福時代的到來,不會像睡了一晚就是明天那樣。

3.        不管我們踩什麼樣的高蹺,沒有自己的腳是不行的。

 

4.        飢腸轆轆的人伸手去拿書:它是武器。

5.        科學的界限就像地平線一樣: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遠。

6.        無私是稀有的道德,因爲從它身上是無利可圖。

 

7.        思考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

8.          戰鬥可能會輸,不戰已經輸了。

9.        搶銀行是業餘的,真正的罪犯開銀行。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判斷可不可信的基本原則(3)話術


政客有許多常見話術:

 

1.反覆複誦洗腦:林肯曾說:「沒有人有足夠記憶力,讓自己成為成功騙子」。現實是,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名言:「謊言重複次數多了,它就成了真理」。

 

2.說實話的誤導性:顧左右而言它。當你母親問作業是否寫好了?你答:我在中文課寫一篇關於張愛玲的文章。」這可能是真的,但沒回答作業是否完成。

 

3.草率概括:以偏概全,在證據不足下,讓幾顆爛橘毀掉整籃水果。當有一、兩名政客收賄賂或說謊,就得出所有人都是的結論。

 

4.錯誤對等:有人從某商人得到一頓餐飲招待,另一人從某企業家獲贈珠寶,當我們指出後者的嚴重罪過,收到珠寶首飾的反問:免費午餐怎麼說?「錯誤對等」就是把小事等同於大事,給人留下兩件事相同的印象。

 

學而時習之,有興趣,就把把上述語言模式拉回平時場景練習,有助於提升個人判斷力。比如,幾乎每項都可在道德誠信風暴下的柯文哲找到對應:

 

第一,不斷說「藍綠一樣爛」正是「反覆複誦」;第二,媒體問豪宅,答說「東看看、西看看」,後來被揭露購買商辦,此即「說實話的誤導性」;第三,民眾黨創黨會上說出「蔡英文身邊的人都貪汙」,就是在「草率概括」;第四,「參照他黨總統候選人使用選舉補助款的慣例,設置個人辦公室」,示範「錯誤對等」。其實政府將選舉補助款撥給黨,黨租屋給總統候選人使用,不是在自己名下購置。

 

後記:反思憲法法庭修正案,也能看出政客的話術。國民黨立委翁曉玲等人提案修正《憲法訴訟法》第4條規定,將大法官「現有總額」曲解定義為增修條文的「法定總額」(15位),經一讀付委,很可能會在下一會期進行決議。

 

現任有7名大法官將在今年1031日卸任,屆時憲法法庭剩下8名。為什麼此時要推修正案?以下幾個可能原因,您的答案是甚麼:

 

(1)回應民意,癱瘓憲政,讓國家混亂,順勢通過更多民主倒退的法案。

(2)藍白聯手杯葛大法官同意權審查,或者只通過1位,就能癱瘓違憲審查功能。

(3)沒有甚麼事情可做,假裝做事領薪水。當永遠的反對者,永遠有事情可做。

(4)假監督之名,削弱執政黨國事運作,說服人民換人做做看。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凡事都有假設前提:不要信減肥藥?

最近革命性減肥神藥盛行,使得全球生技大咖洗牌,甚至很多廠商退出新陳代謝的新藥研究,因為可能被可以處理新陳代謝問題的減肥藥消滅。 

話雖如此,常聽到說:「不要相信什麼減肥藥,再厲害的藥不如控制好你的嘴。」這種話不是真理,而是無知,不知道凡事都有假設前提。網紅名嘴嘴最常用的招數之一。 

要知道每個人控制食慾的難度不同,有些人甚至有這方面的疾病,他們不是無心控制或故意放縱自己,而是真的難以控制的疾病,無法藉由生活方式改變來控制食慾進而減重。 

說是無知,也是為憂鬱症說的,你如果對他們說:「不要自找麻煩,不胡思亂想就沒事了」,一樣無知,也可能害死他。憂鬱症是一種病,就像流感,不是強壯的運動員不想得流感,就不會得到的。

書摘《擁抱老年心生活》(3)各章節節錄

前言:本文參考南港社大『心靈捕手』」系列:擁抱老年〈心〉生活 

本書分10章節,訴說年長者接納失落、創造新生、認清老年的意義、活出自信,茲將內容節錄於下:

 

第1章:老年的意義。老年的意義在於接納體力與精神的逐漸衰退,但老年會變得更有智慧,以前覺得很重要的事物,到了老年已經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能夠將生命朝著永恆方向開放。

 

第2章:接受自己的存在。即使已經年老,還是能保持活力,能不斷獲得新的力量,讓自己接受自己的存在,從不灰心,雖然外在的軀體漸漸衰敗,但內在的生命日日更新,即使是60歲、70歲、80歲保持活力充沛,完全接納自己。

 

第3章:放手。人生就是一種持續的「放手」過程,我們必須放下財產、健康、人際關係、權力和自我。詩人赫塞在書上寫道:每朵花都會結果,每個早晨都會變夜晚,世上沒有永恆、不斷改變、不斷流逝,能夠自我「放手」才能成功地經歷變老的過程。

 

第4章:結出豐盛的果實。體驗老年所展現的豐碩生命,哲學家林語堂:「『朱顏白髮』的康健智慧老人,以恬靜的聲音暢談人生經驗:世上沒有比此更美麗的東西了」

 

第5章:一起變老。能夠跟其他老人繼續保持關係,對老人來說是件好事,在生活中互相扶持,彼此互補,即使在病痛中,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第6章:老年人的美德。老年人的美德包含:自在、忍耐、溫和、自由、感恩、愛。

 

第7章:面對恐懼與憂鬱。面對死亡的恐懼、獨居帶來無助,不能再從工作肯定自我的憂鬱。

 

第8章:沈默之路。在沈默中把自己交給不可言喻,不可理解的上帝。

 

第9章:超越自己。美國社會學家貝爾格認為:自我超越的最重要特徵就是「幽默」。

 

第10章:面對死亡的操練。老年人必須面對最後一個靈性的挑戰就是「死亡的操練」。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書摘《擁抱老年心生活》(2)核心概念

前言:變老的歷程是一項很重要的靈修任務,也會帶來挑戰。面對老年,本書提出3種態度、4種美德和3個操練。本文參考李鴻:擁抱心生活 變老有藝術。 

態度方面

 

(1)接納:接納自己的年紀和界限,並與自己的生命故事和好。有些老人無法接納過去,變得刻薄、愛抱怨。作者曾遇到一位老太太,她年輕時想當老師,但是家庭因素而不能讀大學。婚後,先生不重視她的付出,當她年老時,過去無法完成的夢想開始浮現,便經常抱怨家人及過去。

 

作者先靜靜聽她述說,尊重她的不滿、抱怨。讚美她,能在艱困環境中走到現在,不容易也值得驕傲。接著帶領她回到現實生活,問她想在世上留下什麼?而過去經驗能帶給後人什麼?如果能好好地規劃老年生活,帶給周遭的人溫暖與平和,將對社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仍然一再抱怨,就要帶他學習寬恕,使內心潔淨,讓刻薄、難過獲得洗滌,並教導切斷傷害,把傷害留給傷害他的人。

 

(2)放手:

a.放下過去的角色,完全做自己。有位退休校長婚姻發生危機,他把太太當做學生教訓,甚至在廚房指導太太煮飯。作者要求校長上午要乖乖做自己的事,不准進廚房,下午才能和太太共同做些事。

b.權力:老人常藉著堅持某些事,來行使自己的權力。

c.被需要感:有位老父親將公司交給孩子,卻保留辦公室。顧客過門而不入時,他就難過。長者必須認清在某些事上不再被需要,這不是自暴自棄,而是認清「我是誰」!

d.金錢:人到老年時,緊抓著金錢,結果遺產愈多,問題愈多。「我的母親有一句很棒的話:給予要用溫暖的手,而不是冰冷的手。」作者說。

e.自我中心:長者若能常為別人著想,會讓人十分感動。

 

(3)結出豐盛果實:年輕人容易引起敵對,長者的付出常讓社會更溫暖。長者可帶動和諧氣氛,給予晚輩的不同於父母的保護感及安全感。在德國遇到勞資糾紛時,常會邀請長者擔任協調者,這些長者的經驗和教導,並不是出於壓力,而是生命自然的流露。

 

美德方面


(1)感恩:以感恩的心回顧人生的長者,即便在困苦中,依然喜樂。這樣的氣質會吸引年輕人親近他,而喜好抱怨的老人,則無人理會。

(2)自在:德文「自在」源自於「放手」。老年人常得憂鬱症,主因就在無法放下。唯有放下過去的被需要感、角色,才能散發出自在的美德。

(3)自由:老年人不需要對外證明自己,更不需要依賴別人的期望而活,可以自由地活出自己。

(4)愛:因著愛,老人家自然散發出對人的關懷、信任與溫和,讓四周的人感到舒服。

 

操練方面


(1)靜默:在養護中心的老人,操練與忍受靜默很重要。「孤單」的字根原是「與一切合一」,當人感到孤單悲傷,接納它,穿過它,就能找到一個與所有人、自己及神合一的地方。

(2)面對死亡:透過與死亡對話,了解死亡,讓生命更有活力。唯有意識到生命有限,才能專注活在當下,認真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也就是一方面操練享受生活,一方面面對死亡的課題。

(3)祈禱:老人家不能做許多事,但透過祈禱,還是能對全家族做出貢獻,老人家可以感受到神的同在、家一般的溫暖,活在愛的眼光中。

2024年9月2日 星期一

書摘《擁抱老年心生活》(1)鳥瞰

前言:看過電影《心靈捕手》,便知看再多心理學書籍,沒有跟人相處,不能知道別人的心懷意念,就像看風景影片,不代表去過了。看了書摘,不會真懂,只是幫助判斷要不要進一步閱讀。本文參考博真:《擁抱老年心生活》讀後感。 

每個人都會老,多數人應該很關心如何在更深意義裡優雅變老,這也是每個人的必修課。這本書被稱為「散發智慧馨香」,作者古倫神父曾獲頒德國社會最高貢獻的「十字功績勳章」。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代表豐盈、繽紛,及散發柔和光輝,這正是老人的特質,其所累積的經驗可以成為甜美的果實。因此,變老不該被視為負擔,而是重要的轉捩點,可以突破自我、更新生命。死亡也不僅僅是悲傷,更可視為祝福。這麼一想,心情輕鬆許多。以下鳥瞰本書的重點:

 

(1)全新詮釋生命意義:美好的晚年生活並非青春的延續,而是對生命意義、價值與奧秘全新的詮釋。邀請老年朋友把目光從身體和精神的衰退轉向內心;那裡蘊藏智慧之光、永恆的見解,和珍貴的傳承,是對後代和親友的祝福。

 

(2)與自己和好:老年人的生命旅程如同多彩畫卷,有成功的輝煌、失敗的黯淡,有明智之舉,也有錯誤的選擇。老人可以抱怨世道不公,也可以寬容接納過去的不完美。與其在回首中沉溺,不如與過去和解,與自己和好,期待再創生命中的美好奇蹟。

 

(3)學會放手:如果生命的前半段是激烈爭鬥,後半段則是優雅揮別過往。要在人生下半場放下過去,必須從年輕時開始練習。只有懂得釋懷,才能體驗自由。

 

(4)活出老年生活的風采:老年可以培養新興趣,探索新領域,建造自己的天地。不必模仿青春,而是帶著自信活出年齡的風采。放下功利追求,轉向人性關懷,讓生命自由流淌。每個退休人士都可以活出自己珍視的生命價值,不必讓世俗成就主宰生命的意義。

 

(5)不強求自己成為焦點:當年華流逝,溫和可以成為老年人的珍貴冠冕。溫文爾雅的老人如同陽光吸引他人,讓人樂於交談,而剛硬且缺乏憐憫的老人淪為孤獨的島嶼。年老後不再承受自我證明的重擔,生活變得簡單,可以輕鬆傾聽他人,不強求自己成為焦點。

 

(6)感恩:生命中有許多珍貴的瞬間,帶著感激之情回憶,便能在老年找到滿足。

 

(7)學會與年輕人合作,但不參與決策:不參與決策是靈魂的挑戰,需要智慧去面對這份掙扎。懂得沈默之美的老人,不會抱怨孤獨,他們與生命進行深刻的對話。老年人的沈默並非拒絕,在那份寧靜裡,他們邀你傾訴,並用耳朵去呵護你的故事。他們不強迫自己提供答案,用黙然傳遞安靜的療癒。

 

(8)死亡前安靜沈著,就是對家人的祝福:死亡是終極的放手,但不是一瞬間,而是一段悠長的旅程。放手過程應循序漸進,包括捨棄財產、健康、人際關係、權力、自我,以及生命本身。那些曾用心生活的人,面對放手時更顯得淡然,因為已經全力以赴,如今輕盈自在迎接下一個日子。死亡的藝術在於:我們不單為自己而死,更是為他人而生,當我們平靜與信任地走入神的懷抱,便結出美好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