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追求實際而非表面

不做表面,大家都懂,但受某些因素影響,現實生活不是這樣,各行各業也都如此。君不見許多人或企業熱衷環保活動,但經營或生活很不環保。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最近談到,學生不願讀博士甚至讀了看不起指導教授,在於認為只是幫教授寫論文,沒辦法應用,久了不知意義何在。國科會計畫通過率達六成,拿國家資源就應有貢獻、了解社會需求。國科會希望逐步調整,不再聚焦篇數、點數。https://udn.com/news/story/6928/8051973

 

中華文化看重表面,學術界也有期刊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的思維,覺得發表在高點數期刊才厲害。其實兩者正相關,但相關係數有限,這是重要的統計概念,沒注意這點,就會不知處事的優先順序。

 

最近看到一篇論文。LillyNovo都有一週注射一次的長效胰島素的三期試驗,把兩者結合,居然一個月打一次即可,產生1+1>2的效果。這篇論文發表在點數只有4.1的小期刊。若只看點數,就會忽視這個劃時代的研究。 

想想自己不也如此,經常作看似很忙,其實是表面功夫的事。應該覺醒了,等到凝視生命的終點,便會自責浪費生命。這個概念也適用於任何事吧!

2024年6月28日 星期五

《快思慢想》的問題

暢銷書《快思慢想》的作者,也是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康納曼認為,人類判斷錯誤的根因有二:1.普通難以避免的認知偏見;2.個人習性與環境因素而異的干擾雜訊。「規避損失」的傾向是最常見的認知偏見。https://udn.com/news/story/7340/8059790 

我認為「規避損失」未必是認知偏見,因為損失若是一個人或企業大部分所有或全部所有,「規避損失」便是理性。 

另,《快思慢想》認為直覺是快思,不是理性。確實,直覺本質上是快速、無意識且基於經驗的決策過程,可能產生誤導,但作為一種智慧,直覺不一定非理性,因為直覺在個體上有很大差異,基本上和自我訓練和經驗有關,尤其有反思習慣以不同視角看世界,若能禁得起考驗,直覺就不是非理性。 

另,理性是集體能力,能闡明理由,但有些情況無法簡單闡明原因,可能是背景不足難以言喻、缺乏歷史借鏡或詞彙工具。因此,直覺不一定非理性,尤其政治、社會或親密關係上有問題,常因為闡述工具無法用語言表達理由。 

比如,台灣政治最核心之處在於,不管台灣怎麼做(騎牆派 親中 台獨),中國就是要消滅台灣,消滅台灣最重要一步消滅民進黨,而民進黨被消滅了,台灣再也沒有民主自由了。這當然是直覺,但這直覺不理性嗎?

閱讀假歷史有甚麼啟發?

人文的問題是,很多內容似是而非,甚至造假,這樣能有甚麼啟發?不說中國現代史超過一半是假的,比如,大禹治水是假的典故,而且父親治水被判死,禹卻仍在朝廷作相同的事,這不是愚民嗎? 

又如,林則徐被定位「虎門禁毒先驅」,講得凜然大義,還是假的。林則徐銷毀的只是洋鴉片,不反對種植和吸食國產鴉片。 

鴉片自唐朝由阿拉伯進入中國,國內有人種植,作藥用或觀賞,沒人吸食。到明代,中國流行吸食鴉片煙。萬曆十七年(1589),神宗皇帝把鴉片列入關稅貨物名單。最初鴉片來自葡萄牙,後來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貿易,鴉片越來越多,由1729年每年200箱,增至1840年的4萬箱。 

乾隆、嘉慶之際,頒布禁令,但無法執行,如廣東的巡邏船收受賄款,甚至代英人偷運進口,反令鴉片成走私貨,收不到稅。更大問題是,白銀每年漏出數千萬兩,銀是中國貨幣,銀價上升對經濟帶來災難。所以1839年,朝廷派林則徐赴廣東海口,強迫英人交出20283箱鴉片,悉數在虎門銷毁。這件事埋下割讓香港的導火線。

 

2013年中國「人民網」記載「林則徐不反對吸食鴉片 禁煙後也曾提議種植鴉片」,文中引述林在1847年寫給學生的信,便知銷洋煙,主因是英國鴉片較土產品質高,中國人只買洋貨,令白銀大量流失。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人文知識的重要性(2)中產掉到下層

前言:掉到下層階級不一定壞事,禍福相倚,有機會帶來更新,經上說,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但沒必要不智,就像人不免一死,但沒有必要去闖紅燈發生車禍。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從1964年開始,拍攝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從7歲拍到56歲,每7年做追蹤。結局不脫猜想:有錢人的孩子什麼都比較會。窮人家的孩子就那樣了,偶爾有特別出彩的,算是激勵人心。

 

這部片在YT看得到,重點絕非教育萬能論的東西,分成三點來談:

 

1.上層階級:這階級的孩子不會往下掉,因為即便犯大錯,個人的錯誤會被家族資源接住。上層階級穩固,是因為資源分散在阿姨叔伯姊妹兄弟手上,形成盤根錯節的網絡,再不濟,就是當公子哥,不讓插手決策。

 

2.下層階級:這階級翻身有兩個方式:教育和性格。教育是有力的支持因素,但透過教育翻身,是小機率事件。個人的性格是協助翻轉階級的關鍵原因。樂觀開朗、正向積極的孩子長大後,憑藉此點有翻身的機會。

 

3.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往上擠的難度很高,遠低於向下掉的機會。下掉的原因絕非教育,中產階級的父母最注重教育,問題出在父母。如果父母只注重「知識教育」,不注重「社會」和「人際教育」,小孩可能淪為下層階級。這樣的父母經常傳遞狹隘的學習觀念。例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努力吃苦才會有回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別人的東西不要拿」等似是而非的觀念。

 

這類父母透過努力或專業到這個位置,但對人際關係或商業原理一竅不通,不清楚影響人生最巨大的這兩點,其本質都一樣,就是「交換」。他們禁止小孩交換,不管是交換感情還是價值。他們喜歡告訴小孩:只要努力就可以被看見、不需要跟人互動、不需要留情面、不需要欠人情。

 

因為觀念狹隘,小孩的性格與人際關係深受影響。這樣的小孩眼高手低,不易交朋友,當中也有比較純樸的,但老師難與之建立關係。因為他們的父母用嚴格的家庭禁令切斷孩子與外界的聯繫,認為認真唸書考上好學校就好,不用特別交朋友,使得老師不太敢介入,這類爸媽的性格很古怪,怕被申訴。

 

他們的成功模式單一,近乎愚昧:努力考高分,進大公司發財。他們重視教育,但教育內容限於「知識學習」,不涉及人際、商業、文化與藝術。小孩聰明伶俐會唸書就罷,或能擠進窄門,成為想成為的那類人。如果不是,人生就會往下掉。

 

當我們把教育定義為「學習知識與技能」時,就太過簡化人生的複雜,而且冒著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風險。現在不比40年前,頂尖高學歷才有保證。而這保證,不過是順利背上30年房貸。問問35歲以下的年輕醫生,如果沒有父母資助,他們住的房子長什麼樣?

 

顯然我們需要教育以外的東西,影響孩子最關鍵的是父母的世界觀。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是我苦過,所以不能讓你苦。不能讓你苦的方式就是努力把別人踩在腳底,努力不跟人互動,努力覺得別人都是你的對手,當把別人往下拉的螃蟹。

 

就是這樣,造就今日網路盛行的紅眼文化,以及見不得別人好的心態。這麼扭曲的認知,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最終可能讓孩子活出他們的陰影,成為他們未解議題的代罪羔羊。政客網紅利用這種心理,創造未解議題,獲取利益。

 

上層階級有家族網絡庇蔭。下層階級靠教育和好性格翻身。中產階級人數最多,而且以為只要認真學習「知識」,就可以進大公司發大財,所以花錢安排一堆補習,如果小孩不聰明,父母累壞身體,栽培孩子的錢也花光,孩子很可能會掉到下層階級。(摘自愛智者書窩)

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人文知識的重要性

//本人38歲,肺腺癌第四期合併腦轉移,妥復克吃到第七天受不了,還得新冠,在急診燒了一天,拉不停的肚子,出疹,味覺異常。跟醫師討論後,先把抗病毒藥吃完。目前想做的:1.聽到小孩叫爸;2.跟家人出國玩;3.環台訪友;4.留紀念給家人;5.做拿手菜給家人;6.口袋餐廳吃一吃;7.喜歡的大作玩一玩;8.沒追的動畫追一追;9.買醉;10.好好跟家人道别。// 

看到這段,您想到甚麼?我想到優先順序,不彷彿以為生命會長久延續下去,然後想到兩個金句: 

人們喜愛歡愉,否則人生停止,也無法感恩。我們可以為享樂感到歡愉,卻不可視為靈魂的安息,因為假使享樂沒了,頂多失去喜樂的溪流,若喜樂的根基不動搖,仍擁有整座泉源。---愛德華茲 

今天或明天,我們要到某城去,在那裡住一年,作生意賺錢。其實明天怎樣,你們並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本來是過眼雲煙,轉瞬之間就消逝了。---雅各書4:13-14 

思考優先順序,與人文有關。AI革命方興未艾,臺灣是世界焦點,加上成大歷史系招生問題,很多人說理工最重要,因而輕視並唱衰人文。誠然,好的人文工作不多,全球皆然。生存是很重要,但說理工至上,是淺薄之見。 

在台灣,不管念甚麼或社會菁英,除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外,有廣泛知識者很少,甚至接近無知。若不自欺欺人,便曉得人文最難,也最重要(但我不認同許多左派思想),即便不爭,人工智慧已拆掉理工或人文領域的牆。 

在我看來,嘉義民雄的黃金山擁有人文知識,很有現實感,不是送書,而是砸千萬退休金推動一對一輔導清寒學生,對成績落後的學生來說,提高信心最實際(也可考慮寒暑假期間提供學業以外的學習)。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37NietbA6nUsKEcE/?mibextid=TrneLp 

我的淺見是,台灣具發展科技產業的利基,可鼓勵學子唸理工,至於人文,少數讀通者就夠了,成為教師、規劃政策與發展運用,並激勵人們實踐。人文分散到各系選修,可佔6分之1畢業學分,這樣就不用擔心後繼無人。 

可能有人說,哪有那麼多時間人文像飲食、運動、睡眠,而且太多證據證實,制度對資源分配的效率和經濟成長具有巨大影響。我餵資料給AI,請它整理人文的重要性 

(1)平衡情感與智性:人文涵養豐富我們的情感精神世界,能與理工知識相輔相成。這種平衡有助於深入理解和欣賞自然界的奧秘,從而更全面看待世界。 

(2)超越短期盈利:人文知識讓人追求更深刻的人性智慧。短視者汲汲營營於獲利的技術,永恆之見者渴求認識人的智慧。不知道人的盼望何在,科技只是彼此傷害奴役及自我毀滅的工具,歷史為證。 

(3)獲得真正自由:人文知識是思想核心,正是思想賦予真自由,使我們實現自己作為個體和社會成員的價值,洞悉自己存在的智慧。 

(4)思想訓練與批判思維:人文提供良好的思想訓練,引導深刻思考,培養獨立思考判斷力,不被流行風潮牽引,不被無根之偏見、謬論、意識形態迷惑,能更客觀看世界,避免被虛假信息和政客操縱。 

(5)認識人性與真理:人甚深奧複雜,無法預測,用心學習與體會,使我們更理解他人的處境和歷史悲慘的教訓,並在生活中實踐美德和智慧,培養思想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使我們更全面更深入改善生活的世界。 

(6)與他人共建世界:人文是知識的習得,更是生活態度和方式,每個人必須辛苦思想、追尋、建造並經歷自己的人生,且與他人互為主體,追求真理和共享幸福。

2024年6月22日 星期六

浪子回頭金不換

 盤點人事時地物,浪子回頭金不換,若上岸了,就決心精益求精。

……………

chijung_ball8 19h 


33,正式教師,人生繞了幾個彎,今天教評會通過我辭職案審議,學期末要登出國中教師的職務了

 

2006雄中

2009交大電機(沒唸完)

2012師大生科公費

2017國中正式教師

2024博士後研究

 

高中時對竹科有憧憬,於是立志唸電機。到電機發現自己又沒那麼喜歡,跑去重考醫。重考那年的志願卡把所有的醫合牙都填上後,我家人還填上一整排的師大公費,最後差個位數分數與醫牙擦肩而過,落在師大公費。當時想再考一年,但在家人極力相勸下,最後踏上教育這條路。

 

畢業後分發到國中資優缺,學校很棒、同事很好、工作也是快樂的,特別是帶著資優生征討各種全國級的賽事,全國科展、探究競賽、數位專題、能源競賽,拿下豐碩的戰果。而我在博班開啟屬於自己的研究後,更加確定我喜歡學術這條路。在這一年中跟博班老閱聊了好幾次,感謝他的鼓勵和成全,我將繼續在老的團隊做博士後。

 

18歲時,盲從選擇

20歲時,服從父母

33歲這一次,我與自己對話,出內心想做的決定

 

有家庭和房貸的情況下要離開穩定的工作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我曾問自己,回去當老師,能不能做研究?能不能發表?可以。所以為何要辭呢?最終能真正下定決心原因:

 

1.老師與工作環境

博班老師的無條件支持,讓我能繼續留下做博後。老聞的特質和能力,跟他工作很開心、充實又能收穫滿滿:老團隊很大也很國際化,能和來自各地優秀的人一起工作。


2.底氣

喜歡一件事不能當飯吃,但這件事如果做得還算不錯,會是務實決定。博班三年陸續發表4SSCIQ1第一作論文,目前仍有3篇第一作者文章正在投稿和審查中,手中還有兩批資料可以寫成至少兩篇文章投稿。倘若不能繼續專心把文章寫好改好,會留有遺憾


3.深蹲

我相信博後這一段能光養晦,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能自我精進,發展更多與學術研究相關的技能,例如:閱讀文獻組織脈絡和架構、學習更多高階統計和研究法、練習以系統性思考的方式寫計畫、協助老閱指導學弟妹學習怎麼帶研究生、繼續開發手中的數位學習平台·

 

Life is an adventure,希望有朝一日能上岸

 

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第三人生與失智症

 「第三人生」(Third Act),泛指邁向55歲後,還有餘裕發展第二次新生涯與新生活的熟齡歲月。想要有餘裕發展,首要關鍵是身體健康,尤其預防「失智症」,保持頭腦健康。

根據調查,台灣失智人口超過30萬人,比例逐年攀升,而且有年齡下降趨勢。想防範失智,可掌握三大重點,分別是運動、學習與睡眠。

以運動為例,身體活動時會產生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對預防失智均有正面效果。而證據顯示,人們學習新事物時,可幫助大腦較不容易得到阿茲海默症,因為全神貫注做一件事,大腦會分泌正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分泌的量跟藍斑核細胞的密度可預測將來會不會得阿茲海默症。

以上實驗是芝加哥大學做的。實驗也證明,失眠者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其他人高60%。因此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讓大腦藉由分泌生長激素,協助修補身體組織,便能讓睡眠防止阿茲海默症侵襲。

徐敏雄:如何面對人生的痛苦?

人們遭遇苦難,通常會發出不平的吶喊:「苦難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是我?」這些問題,歷代哲學家無法提供完全滿意的答覆。 

世上沒有靈丹妙藥可以治癒受苦之人,因為他們心中最渴望的,或許是有人願意真心為他們付出,接納他們的憤怒、無助、疑惑與羞恥感,並且對他們的未來充滿盼望。 

所以,陪伴不是用知識或智慧探問:「為什麼會受這種苦?」因為答案永遠不會令人滿意。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知道:我真心為你的處境感到難過。並且我也遭逢過類似的苦難。 

這麼說的目的,不是要對方趕快停止哀傷或抱怨,目的是要對方感到「我也感同身受」,並且「我十分重視且接納你的感受」。我們要用耐心陪伴他們,好讓他們有充裕時間與空間懷疑、哭泣、發問、憤怒,甚至抒發內心強烈又真實的情緒。 

但是,耐心陪伴不是一起長期活在悲觀中,也不是一廂情願否認現實或盲目樂觀,而是要心懷盼望!這樣的「盼望」,即使短期看不到亮光與方向,依舊相信還未到盡頭,以致對「更好的未來」懷抱信心。 

就像二戰期間,能在困境存活下來的人,通常有強烈信仰或道德理想,他們深信死後有永恆的生命,世界即使烏雲密佈,依舊有正義長存。這些確信給予忍受苦難的力量,就像諾貝爾獎得主索忍尼辛說:「受壓迫者所能做的,就是繼續盼望。每一次失望之後,他們都必須重新找尋盼望的理由。」 

除了盼望,《痛苦的上帝》作者Philip Yancey還提到:有些人常質疑在受苦時,上帝袖手旁觀;這讓我們愈加孤獨、徬徨、無助與憤怒。但作者堅定指出:「上帝並沒有耳聾,祂和你一樣為世界的創傷悲痛。畢竟,祂的獨生愛子死在這裡。」 

也就是說,上帝透過獨生子耶穌的受苦與死亡,感同身受每個人的哀傷,好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慰與力量,進而能懷抱盼望堅持到末日降臨,與祂一同歡笑。上帝對於痛苦問題的答案,並非給予文字或理論的答案,而是將祂自己給了我們。 

Philip Yancey用比喻指出,即將出生的嬰兒像被一股無法抗拒的龐大力量推擠著,當下的他/她不知道等一下會降落到哪裡?只能忍受被母體或醫護使勁的壓力推促前進,直到最後那一刻,迎接新世界的狂喜才取代黑暗與痛苦。 

從基督信仰來看,我們一生所受的苦難,就像嬰兒進入全新世界,乃是「尚未」達成的美好永恆之路。這樣的信心,能激發我們渴望有一天傷痕、病痛、難堪與傷害都能被上帝完整修復。我們越是認識上帝、越能對祂懷抱信心,盼望也愈加堅定;這樣的盼望更能引導我們渡過苦難與悲痛。

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要怎麼避免被騙?常識

摘要政大財管系教授盧敬植對這則假訊息的看法:從來沒有石油美元協議,更別說不續簽。有造謠習慣的聯合報報導不意外,中國時報與經濟日報也是。台灣媒體中央社相對準確,說它是政府媒體不可信,以前或許是,現在是偏見。看到媒體或網紅有報,就照單全收,最容易被騙。

………

Ching-Chih Lu

 

最近有一則很有趣的假新聞,說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有 50 年歷史的「油元協議」(Petrodollar Agreement) 在今年六月到期之後沙烏地阿拉伯決定不續約,然後接下來的論述就是美元的國際地位遭受嚴重打擊云云。

 

我今天截下來 Google 搜尋結果,前兩天這些網頁可是在最上面的,現在最上面幾則已經被闢謠的網頁取代了。如果眼尖一點可以看到這裡面甚至有一篇是在 Nasdaq 網頁上的。

 

真實情況是:從來沒有這個協議或協定。如果去 Google 一下就會發現,除了這些文章裡面說 50 年前簽約之外,完全沒有中間續約或是過去談到當年簽約的新聞。50 年前還沒有新聞網站,所以網路上沒有當年的即時新聞報導也不足為奇。不過這麼重要的事情居然 50 年來都沒有人談過?

 

這個假新聞的妙處在於 Petrodollar 這個名詞的確是存在的,而美國跟沙烏地阿拉伯的軍事合作提供他們安全保護也是有的,所以這個假的協定裡面的部份內容其實真正發生了,只是並沒有這個將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出口一律由美金計價的協定而已。

 

一般人在看到中文資訊後能夠回頭查一查有沒有英文資料就很不錯了,要能分辨出來這些都是假訊息已經超過大部份人的能力了。如果不要被陰謀論綁住腳,應該會相信這麼大事件就算華爾街日報不報,金融時報也會。

 

這些主流媒體過了 24 小時一點動靜也沒有,多半是沒有這件事情。不相信主流媒體的話,那就只有自己去查一查 Petrodollar Agreement 這東西到底過去有些什麼樣的討論跟紀錄了。

 

台灣人在這一點上相對脆弱。包括聯合報、經濟日報跟中國時報在內,都報導這一則假新聞。所以「主流媒體」也一樣的不可信任。中國時報甚至還有一篇文章反駁說這不是假新聞,拿 50 年前美國跟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防衛和軍事協定來說這是真有其事。

 

不過如果搜尋裡面提到的 New York Times 的文章,就可以發現並沒有 "Petrodollar" 的內容。但是如果先入為主的相信這則假新聞可能是真的,看到一些擦邊的證據之後就會很容易相信,這是人性之常。

 

要怎麼避免被詐騙集團騙到?除了平常要謹慎留意自己的資訊來源之外,常識也是很有幫助的東西。

以台灣來說,新聞可以盡量參考中央社的報導,外媒只需要掌握幾個老字派的媒體。同時要排除這些媒體裡讀者投書的內容,那些也有可能是造假的。前面提到 Nasdaq 網頁裡的文章就是類似讀者投書的內容。 

像這次的 Petrodollar 假新聞,也可以看看金融市場的反應,這就是常識的運用。這麼大件事出來之後美金匯率沒有走弱,石油價格也沒有什麼劇烈的變化,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家就算是相信西方媒體會被政府控制住的陰謀論,也不要輕忽金融業的資訊傳遞能力。 

有賺錢的機會,就算是放空白宮也會有人幹的,沒有這種金融工具也能發明出來。西方媒體雖然會因意識形態有所偏頗,要集體受到政府制約來報導或不報導某則重要新聞還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則重要新聞沒有主流媒體報導就是警訊了。

慢半拍與延壽

慢半拍是節制,節制好處之一:節食延壽。老化研究說兩個年齡:實際年齡(chronological age),指出生後活了多久;生理年齡(biological age),代表身體機能與平均健康水平相應的年紀。Nature Aging的研究認為[1],節食延壽,降低25%熱量,持續至少兩年的輕微節食,能顯著降低生理年齡,使人更健康的老化。

 

最近看了陳明章的紀錄片《撼山河 撼向世界》,介紹1986電影《戀戀風塵》的吉他配樂,慢半拍音樂。查一下,配樂14首,還點亮了侯孝賢的電影。

音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9k8GEYWXNI

歌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o66JySN0g 

大家還聽慢半拍音樂嗎?現在流行泰勒絲(Taylor Swift)經濟學,預估117場入場收入達14億美元。這裡摘要陳平浩的一段話,或許在地作品永不退流行吧! 

「《戀戀風塵》以吳念真的故事為本。九份山城青梅竹馬的戀人,阿遠和阿雲,二人感情純潔而醇厚。中學畢業後,先後往台北找頭路;阿遠在印刷廠、半工半讀夜間部,阿雲學習縫紉。入伍後的阿遠每日寫信給阿雲,不料,她卻與日日送信的郵差私訂終身。

 

退伍的阿遠回到九份,隨著在田裡種地瓜的阿公,喟嘆風雲不測與人世無常。一列火車迤邐山城鐵道,山景掩映、光影交錯,伴隨輪軌聲響,駛出隧道,柳暗花明──這是侯孝賢鍾愛的鐵道意象。

 

片末阿遠返鄉,山城、鄉村、農事、山嵐雲影,撫慰「鄉下人進城」的創傷;對於山城聚落、傳統家庭、出外人同鄉,侯孝賢充滿鄉愁,成了對八O年代台灣急劇現代化的委婉批判。

 

本片也呈現侯導的獨特印記:長鏡頭加遠鏡頭、框格構圖與景深調度、段落剪接、自然光、現場攝影、非職業演員等,講述反好萊塢語言、反古典敘事、抒情散文、淺淡得近乎「無故事」的青春情事。」

 

[1]Article | Open access | Published: 19 June 2024

Principal component-based clinical aging clocks identify signatures of healthy aging and targets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

Sheng Fong, Kamil Pabis, Diakim Latumalea,Nomuundari Dugersuren, Maximilian Unfried,Nicholas Tolwinski, Brian Kennedy & Jan Gruber

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甚麼是智慧?(3)萬事互相效力

2024北美中心法語的高中會考哲學第一個題目:如果一切都無法持久,如何快樂? 

從聖經觀點,您的答案是甚麼?我一下想不出,若只能講一句,就說今天的貼文:「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1] 

我也讀到一些人文答案,比如:楊定一認為,把注意力從外轉向內,熟練了,外境就成了一面鏡子。透過世界,我們樣樣都清楚看到自己──看自己有沒有受到影響,有沒有反彈,小我的作用是不是已經強烈到一個地步。同時心裡非常坦然,知道一切都沒有事,都可以放過。生命活得如此豐盛,這時候,不用學,不用教,我們自然會對人友善,隨時活出愛。 

佛教認為,不要執著於事物的永久性,而應該接受變化,並在當下找到快樂。而斯多葛主義認為,應該專注於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而接受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這種態度有助於在面對無常時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快樂。 

存在主義認為,快樂不在於追求不變的事物,而在於如何創造和體驗自己的生活。縱使生命如夢幻泡影般轉眼即逝,我們依舊可以採取行動,為生活注入價值和意義。 

[1]陳鳳翔: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這句話常被理解為,不管發生好事、壞事,愛上帝的人都會在其中得到好處。這句常出現於安慰告白失敗、失戀被甩的人,或求職工作不順利。最後一次用到這句,是在數年前。我維持讀書、打電腦的姿勢太久,沒有起來走走,做伸展運動,結果肩膀沾黏。這是壞事。 

那陣子COVID-19肆虐,我們家打疫苗,丈夫和孩子們都肩膀腫痛哀哀叫。這也是壞事。我就用了這句話:「肩膀沾黏的徒手治療更痛,打疫苗的痛真是小菜一碟。真是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啊。」說自己更倒楣,多了肩膀沾黏的壞事,但負負得正,壞壞變好。這句話被節錄,然後濫用、亂用。直到我閱讀希臘文聖經羅馬書第八章,才知道自己對這句話理解錯誤三十多年。 

首先,「萬事都互相效力」是不正確的翻譯。「萬事」成為主詞,具有泛靈論或古代斯多葛主義的思想,以為事情有它自己的力量。許多中文聖經都做了修訂。《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中文標準譯本》「……神使萬事相輔相成……」。 

「萬事」πντα是直接受格,主詞「上帝」被隱藏了。這種句法是猶太人的習慣,因為上帝太偉大了。事實上,有些古代抄本有「上帝」 θες。所以,不是「萬事」自己有甚麼想法意念,而是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 

至於「得益處」,在主流文化「我、我、我」的個人主義風潮下,誤以為是「我」得到好處,財富、名聲……。但前後文談的是受造在敗壞的轄制下痛苦,而基督徒因著耶穌領受聖靈,各樣的軟弱有聖靈的幫助。 

上帝跟愛神的人——按他旨意被召的人、預定效法聖子耶穌榜樣的人、有聖靈的人——在萬事上一同工作,成就有益的事。如《呂振中譯本》「……凡愛上帝的、就是按他的定旨蒙召的人、上帝在萬事上都和他們同工,來成就有益的事。」 

「得益處」,不是狹隘的意思:「我」個人得到好處,而是上帝的國度而到全面的好處。當然,個人因為在國度裏面,自然得到好處。所以,上帝呼召基督徒來同工,使萬事互相效力,來成就有益的事,天父上帝喜歡孩子們一起與爸爸做事,參與創造與拯救事工。主耶穌喜歡他的門徒與聖靈同心,分擔世界的痛苦,等候得釋放時盼望實現,一同得享上帝榮耀的自由。

2024年6月17日 星期一

甚麼是智慧?(2)實踐

理解與感覺是一個層次,譬如許多電影講良知,有些人看完會感動流淚,出去後五分鐘就忘記了,有些人會為了這些感動,開始從事社會公民運動。許多人得到名利之後,不能持續一生、忘記初衷,但真的有些人可以終其一生,實踐某種價值都不改變。 

許多道理的重點在於實踐,感動沒有用。不斷地感動卻又不斷地忘記,浪費時間只留在感覺層次,倒不如一開始就不要感動,不要老是欺騙自己。 

人生許多道理都非常簡單:無情的積極、專注在小事上,不斷重複,努力去做,把一件小事做到偉大,就一定會有成果。就算沒有,中島芭旺說:一件事只要做了一千次,就算是小事也會令人感動。 

靜靜去思考人生最重要的價值,品嚐自己、家人、朋友和工作名利給自己的感覺,每個人都能有智慧理解優先順序怎麼安排。虛假的東西絕對無法長久,人生真的非常簡單。 

寂寞終站的作者威爾斯說,決心才是真正的天份,海賊王說:如果你要走的路太簡單….. 那麼你就走錯路了。

魔戒的故事便是實踐,展現哈比人的勇氣、毅力和無私。當甘道夫告訴佛羅多有關魔戒的危險時,佛羅多決定接受任務,將魔戒帶離夏爾,承擔將魔戒送往末日火山的使命。在多次面對魔戒強大誘惑時,佛羅多選擇繼續前進,儘管最後時刻被魔戒力量動搖,他在旅程中一直努力抵抗其誘惑。 

山姆無論發生什麼,都陪伴在佛羅多身邊。他面對巨大危險,甚至佛羅多誤解他、驅逐他的時,仍然堅定不移返回去幫助佛羅多。在佛羅多被怪物襲擊並被認為死亡時,山姆選擇承擔魔戒的重擔,繼續前行。這些選擇展示哈比人非凡的勇氣、毅力和無私的精神。有了這種智慧,最終完成毀滅魔戒的任務。

現在台灣政治,搶奪魔戒的比比皆是,能抵抗魔戒的誘惑,做正確的事,是台灣人應該努力的精神。 (參考李忠憲)

甚麼是智慧?(1)辨認價值觀

辨認價值觀的智慧

在基遍,耶和華夜間在夢中向所羅門顯現,對他說:「你想要什麼,只管向我求。」所羅門說:「你的僕人——我父大衛本著誠實、公義、正直的心在你面前行事,你就向他大施恩慈,………求你賜我智慧治理你的子民,並能辨別是非……」主喜悅所羅門的祈求,對他說:「既然你不為自己求壽、求財富,也不求滅絕仇敵,只求有智慧治理我的子民,我必應允你,賜給你空前絕後的智慧和悟性。你沒有求富貴和尊榮,但我會一併賜給你,使你有生之年在列王中無人能比。你若像你父親大衛一樣遵行我的道,遵守我的律例和誡命,我必使你長壽。」---列王記第3 

上帝誇獎所羅門:不為自己求壽、求財富,也不求滅絕仇敵,只求智慧治理。那麼,甚麼是智慧?按照聖經的啟示,真正的智慧包含三大原則:第一,敬畏上帝創造的秩序和法律,理解人的智慧源頭;第二,承認人的有限,理解人的智慧範疇;第三,找到自己的專業才華,盡到做人的本分和使命。 

華人愛誇口小機靈作為高智商,以這種標準,蟑螂也有驚人的智商,因為它總是能發現油漬的地方。在列王記敘事詩的面前,智商的目標不應求長壽、財富與滅絕仇敵,這是批評自己的參照系。當我們在這裡沉思時必須承認,智商用在追求這三件事不是智慧,而是愚蠢。 

認識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既然是開端,培養智慧便需要一生的時間,藉著實踐,在主裡求精進。如何實踐,人工智慧教主黃仁動最近在加州理工畢業典禮致詞的內容可以參考。

 

他勉勵畢業生,把挫折看成契機,痛苦和磨難會增強品格,變成極超能力。自己所擁有的能力當中,他並非最看重智慧,而是能忍受痛苦與磨難,專注在某件事情很長一段時間,以及處理挫折和發現機會的能力。他期許學生找到一項技能,願意用一生去精進、磨練技能,並讓它成為你一生的志業。要規畫人生優先順序,才有足夠時間做重要的事。 

其實,黃仁動所謂的智慧是聰明,因為他看重的事(忍耐、專注、處理挫折、發現機會、優先順序、一生精進),都需要智慧才能成事。生涯發展的參考指標,除了「性向與能力」,還有:價值觀與興趣,想要一生精進,必須有興趣(需要長期間培養),而且確認所事有其意義,這是辨認價值觀的智慧。

2024年6月14日 星期五

《老公怎麼還不去死》

本書反映日本家庭的結構,以及女性面對不友善的家庭和職場的掙扎。描寫栩栩如生,各種壓迫歷歷在目,解釋為何丈夫會被詛咒怎麼還不去死的現實,文末也有很具體建議,避免男性如何不淪落到被詛咒的地步。 

作者採訪日本〔亭主關白協會〕會長,亭主是負責招呼款待之人,關白是僅次予天皇地位之人,由於協會認為在家中,太座即天皇,從旁輔佐太太,扮演好寵妻工作,是為丈夫職責所在。

 

協會主要任務就是幫助丈夫自我反省,進步,成為心胸寬大,受妻子喜愛和尊重之人。有會員說加入協會,是因為有次妻子目送他上班,他在轉角處假裝昏倒,但妻子沒有來救他,只是遠遠看著,讓他徹底反省自己為何被妻子在心中詛咒。

 

〔亭主關白協會〕官網針對丈夫的段位,訂了十大標準:

 

初段:經過3年以上「仍愛著妻子之人」

二段:家事做得好之人

三段:未曾外遇之人,没被抓包之人

四段:奉行女士優先之人

五段:願意與愛妻牽手散步之人

六段:能認真聆聽愛妻所言之人

七段:能在一夕之間解决婆媳問題之人

八段:能毫不遲疑說「謝謝」之人

九段:能毫無畏懼說「對不起」之人

十段:能毫不害臊說「我愛妳」之人

 

協會會長提出愛的三原則與非勝三原則原。愛的三原則:毫不遲疑說謝謝,毫無畏懼說對不起,以及毫不害臊說我愛你。非勝三原則:不取勝,不能勝,不想勝。

 

唯有不與妻子爭執者,才是真正的勇者和勝者,要有自覺,尤其屆齡退休,至少午飯要能自理,因為午餐是太太的黃金時段,絕不可連這樣珍貴的時間都被丈夫剝奪。我們著實應該仿效來成立,幫助無以數計,在婚姻中被詛咒卻無力自救的丈夫們!

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大自然的創造(4)生物本能

生物學家里程曾提到新生小鼠實驗的故事。當時有一組要剖腹產,另一組自然分娩。母鼠不大,加之多胎,新生鼠很小。因此在剖腹產前要做精心準備。當把母鼠的腹部切開時,子宮立即突出來,像一支長茄形的氫氣球,子宮壁已被撐得半透明了。 

經小心翼翼地把子宮剪開,看見八隻小鼠。但每隻小鼠還被一個衣袍包著,若不盡快剪開,小鼠可能窒息。衣袍膜非常薄,需要在解剖鏡下操作。新生鼠沒有毛,皮膚又紅又嫩又薄,與衣袍緊貼在一起。好容易把衣袍去掉,但臍帶太細無法結紮,怕失血過多,不敢剪斷。汗流浹背忙兩個小時,才把剖腹產做完,最後還死了兩隻小鼠。 

第二天下午,另一隻母鼠要分娩了。當它開始宮縮時,實驗室馬上騷動。這個說:「趕快用布把籠子蓋嚴,別讓母鼠受風……。」那個建議:「籠子裡的木屑太粗糙了,是否應換柔軟的東西,要不小鼠會受不了的……」可是,如果實驗室條件不行,在野地生小鼠又該如何?我趴在籠前,目不轉睛。 

母鼠回身舔舐一陣,第一隻小鼠就被它用嘴銜出來了!接著,用兩隻前爪抱著,用舌舔著。不一會兒,這只滿身血污的小鼠變得十分潔淨。母鼠把小鼠安放在木屑叢中,自己稍事休息。大約十分鐘後,第二隻小鼠出世,照樣很快被收拾妥當。 

在間歇期,母鼠一直在吃帶出體外的胎盤、衣包、粘膜等,一點不剩全部吃了,連粘在木屑上的血跡也舔舐乾淨。它在補添能量!過去,婦女分娩前,要拚命吃蛋,以預備精力。在美國,分娩前不吃東西,直接把營養液輸進體內。這樣分娩者既有能量,又使消化系統空著,為產道讓路。 

不管用何種方法,分娩前總需積蓄能量。沒想到,老鼠也懂!這是誰教給它的?在間歇期,母鼠嘴銜、爪抱,頻頻為小鼠轉移地方,以便更安全。它的尖爪、利齒絲毫不會傷害小鼠幼嫩的皮膚。一個多小時後,小鼠全部處理完畢,個個活潑健壯。 

小鼠的臍帶怎麼樣呢?臍帶太細,肉眼看不清楚。把一隻小鼠放在解剖鏡下,全身乾淨又滑溜,就像小孩洗完澡後撲上爽身粉:臍帶整齊從肚臍根斷掉,只有一小點血斑。太神奇了! 

我們慣於把動物各種奇特的行為(如蜜蜂製造的蜂房、螞蟻的嚴密組織、候鳥的遷徙、魚類的回游等)稱之為「本能」。但動物的「本能」從何而來?可能藏在遺傳密碼。 

四十年代,遺傳物質的秘密即將被揭開之際,一流生物學家、化學家傾全力研究蛋白質。當時普遍認為生命現象如此複雜,只有蛋白質這樣複雜的大分子,才可能是遺傳物質的攜帶者。 

WatsonCrick 1953年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證明DNA是遺傳密碼的攜帶者,僅由四個不同核甘酸組成的DNA竟是控制千變萬化的生物活動的遺傳物質。但事後想來,也不難理解。 

每個氨基酸由DNA長鏈上三個相連的核甘酸所決定。一個由300個氨基酸組成的中等蛋白質分子,需由約一千個核甘酸的DNA控制。一個DNA分子的核甘酸就有100600次方種天文數字組合方式,這樣就可理解DNA可以成為遺傳密碼的攜帶者。

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大自然的創造(3)萬物安排妥當

 太陽

太陽是地球光、熱、能的主要來源。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恰到好處,如果地球離太陽比現在更近,地球將太熱,反之太冷,人類無法生存。地球繞太陽旋轉時有偏角,各地才有四季之分。如果沒有偏角,熱的地方總是熱,冷的地方一直冷,極大多數地方難以生活。 

月亮

月亮對地球的山脈和海洋的形成、乃至對生物體內的韻律都有重要作用。按照公認假說,月亮是地球在旋轉時「甩」出去的一部分。但是美國從月球採集的岩石標本,經化驗與地球有很大差異,這是對有關假說的致命一擊。至今,無人知道月亮怎樣形成。 

大氣層

地球大氣層的重要性眾所周知,比如隔離大多數有害輻射。如果地球直徑比現在小,大氣層中的氫氣、氧氣不能被地球引力吸住:如果地球的直徑過大,地球引力太大,使人體無法承受。 

光合作用

地球生物變化萬千,搭配巧妙。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變為植物體的化學能,直接或間接為所有動物提供食物,而動物的排泄物和遺體又是植物生長的原料。除食物鏈,氣體循環也很合理。動物呼吸吸收O2,吐出CO2,植物的光合作用,用CO2合成各種有機物,同時釋放出O2。這些也是巧妙安排。 

生物酶

六、七十年代的化肥,使用水,CO2N2合成碳酸氫胺(NH4CO3)。這簡單的合成需要高溫高壓,但在生物酶的催化下,植物在常溫常壓下即可合成各種複雜的有機物。生物酶如何產生?只能說,非常奇妙。 

水反膨脹

水有個特性是「反膨脹」。地球上的物質大都熱脹冷縮,但水在4℃時密度最大,溫度低於4℃時反而膨脹,所以冰浮在水面。如果水也越冷越縮,結冰就往下沉,冬天時河湖塘池將凍得結實,沒有水生物可以存活。由於水的反膨脹,冬天的水面被冰所覆蓋,起到保溫層作用,使冰下水生物不受嚴冬傷害。人們可以從水化學的角度解釋水如何反膨脹,但解釋不了水為何會反膨脹。 

2024年6月11日 星期二

大自然的創造(2)仰望天空

英國首席研究員艾力克斯.史曼利(Alex Smalley)研究自然界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他希望每個人早點起床,或在太陽下山時放慢腳步,這是為了欣賞日出和日落。 

他發現稍縱即逝的景色,是一天之中最美麗、最令人讚嘆的時刻。與萬里晴空或璀璨夜空相比,令人讚嘆的日出或日落更能讓人心情變好,增加正向情緒和減少壓力。 

史曼利說:「當你看到廣闊無垠的景象,或令你心生敬畏感的情景,你會覺得困難變得微不足道,也不再那麼擔憂了。」大自然創造是多麼榮耀華美,今天何不花點時間仰望天空! 

史曼利的研究結果,呼應先知耶利米的禱告:「主耶和華啊,祢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天地,在祢沒有難成的事。」(耶利米書3217節) 

大衛王也曾仰望宇宙穹蒼,宣告說:「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詩篇191-2節)。

2024年6月10日 星期一

大自然的創造(1)浩瀚宇宙

 吃粽子想宇宙

……….

大自然的創造(1)浩瀚宇宙

太陽系有顆恆星、九顆行星、幾萬個小遊星和無數流星。地球帶著月亮以每秒三十公里的速度繞著太陽旋轉,太陽帶著九大行星以每年一千五百億公里的速度在大軌道上繞著最近恆星(昴星)旋轉,每轉一周需要幾千年。昴星又繞著不知名的中心旋轉。

太陽系所屬銀河系的星雲總質量是太陽系的兩千億倍,大得難以想像。但銀河系只是小宇宙。大約一千億個小宇宙構成一個中宇宙,其直徑達一百五十億光年。至於大宇宙有多大,大宇宙之外還有什麼,只能猜想。

宇宙宏恢精確,是自然碰撞形成?有位天文學家到牛頓家作客,見到一具太陽系模型,只要搖動曲柄,眾星球就各按軌道運轉。他玩弄良久,愛不釋手,然後問牛頓,這模型是哪位巧匠設計。

牛頓說:「沒有人。」天文學家大惑不解:「怎會沒有人?」牛頓問:「如果模型必須有人設計,為什麼實際運轉的太陽系卻是偶然碰撞形成,而沒有設計創造者呢?」

有人可能問,上帝造物,誰造上帝?這是好問題。牛頓似乎只是在說:宇宙井然有序。有一說,上帝是自有永有。又有一說,既然上帝看不見、摸不著,又無法用科學證明,憑什麼信呢?憑心靈,看東西用眼睛,聽聲音用耳朵,認識上帝要用心靈──那才是正確的器官。


2024年6月7日 星期五

《以馬忤斯的晚餐》

前言:本文摘自傅雷《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是其美術史課程講稿整理補充而成。傅雷是1930年代中國翻譯家,羅曼羅蘭《貝多芬傳》即其知名譯作。他是音樂家傅聰的父親,死於文化大革命,卻有見識叫正在國外比賽的傅聰不要回中國。傅雷的文筆傳神流暢,輔以熱情、深入淺出的評述,表達他對美學的看法,並帶領讀者走入藝術聖堂,看見技巧、審美與精神的百年流變,感受藝術之美。 

羅浮宮有張作品:林布蘭《以馬忤斯的晚餐》(油畫,1648年,68×65cm),表顯光暗法以變易現實。這故事載於《路加福音》,原文即是簡潔動人的。 

復活節的晚上。早晨,若干聖女發現耶穌的墳墓成為空墳,而晚上,耶穌在抹大拉的馬利亞前顯現。兩個信徒感到懊喪,步行回到以馬忤斯,這是離開耶路撒冷不遠的小城。路上,他們談論日間所見的一切,突然有另一個行人,他們先前沒注意到,走近他們。 

他們開始向行人敘述城中所發生的,審判、上十字架、與屍身的失蹤等。他們也告訴他,直到最近,他們一直相信他是猶太人的解放者,但事實令人失望。那個不相識的同伴責備他們缺少信心,他引述《聖經》的好幾段箴言,從摩西起的一切先知者的預言,末了他說:「耶穌受了這麼多的苦難之後,難道不應該這樣享有光榮嗎?」 

到了以馬忤斯,他們停下,不相識的同伴仍要繼續前進。他們留他說:「日暮途遠,還是和我們一起留下。」他和他們進去了。他們同席用膳時,不相識者拿起麵包,祝福了,分給他們。於是他們的眼睛張開,他們認出他是耶穌,而耶穌卻在他們驚惶之際不見了。他們互問:「當他和我們談話與申述《聖經》時,難道我們心中不是充滿熱烈的火焰嗎?」 

這故事含有嚴肅動人的單純,如一切述及耶穌復活後的顯靈故事一樣。在此,耶穌基督不獨是一個神人,且即是為耶路撒冷人談論的人,昨日死去而今日復活的人。這故事的要點是突然的啟示和兩個信徒的驚駭。 

我們想來,這情景引起的必是精神上的騷亂。但林布蘭認為在劇烈騷動中,藝術並未有何得益。他的圖中既無太劇烈的動作,亦無受著熱情激動的表現。這些人不說一句話,全部的劇情只在靜默中展演。 

旅人們在鄉村宿店的房間用餐。室內除了一張桌子、支架桌子的十字叉架和三張椅子外別無長物。即是桌子上也只有幾只食缽、一只杯子和一把刀。牆壁破舊,無裝飾物。也沒有一盞燈、一扇窗或一扇門之類供給室內的光亮。林布蘭取消這些瑣物當然有理由。他要喚起一幕情景和這幕情景的一剎那:致力於動作與面部的表情。其他的一切都是不必要的。 

在此,我得把提香(Titian, 1490-1576,義大利畫家,威尼斯派)的同體材畫作拿來比較(油畫,1535年,169×244cm)。兩件作品都含有深刻的不同點,它們在藝術上處於兩個相反的領域,但這個比較使我們明瞭兩個氣質雖異、天才富厚則一的畫家,另一面更能明白林布蘭畫作親切的美。 

這種研究的結果一定要超出兩件作品以外,因為他們雖然是兩件作品,但確是平分天下畫派的代表作。在兩件作品中,人物的安插是相同的。耶穌在中間,信徒們坐在兩旁。所要解決的問題亦是相同;藝術家應用姿勢與面部的表情,以表達幾個人的心魂所引起的熱情。提香與林布蘭所選擇的時間亦同是耶穌拿起麵包分給信徒而被他們認出的時間。 

兩件作品的類似點止此而已。兩個畫家採取絕然異樣的方法,所追求的目標也絕不相同。提香努力要表達這幕景象之偉大,使他的畫面成為一幅和諧形象。一切枝節都是雄偉壯大:建築物之莊麗堂皇,色彩之鮮明奪目,巧妙無比的手法,嚴肅的韻律,人物的容貌與肉體的豐美,衣帛褶皺的巧妙的安置,處處表現熱情的多變與豐富。這是兩世紀文物的精華薈萃,即在義大利本土,亦不易覓得與提香此作相媲的繪畫。 

林布蘭既不知有此種美,亦不知有此種和諧。兩個信徒和端著菜盆的僕役的服裝,臃腫的體格,都是從鄰居工人描繪得來。他們驚訝的姿態是準確的,但毫無典雅氣概。這些寫實的枝節,即是把這幕情景從湫隘的鄉村宿店中移到離塵世極遠的世界,而這世界正是義大利藝術家從未窺測到的。正當耶穌分麵包時,信徒們看到他的面貌周圍突然放射一道光明,照耀全室。在此之前,事實發生在世上,從此起,事實發生在世外了。 

在這個信號上,信徒們認出耶穌,可並非是他們所熟識的,和他一起在猶太境內奔波的耶穌,而是他們剛才所講的,已經死去而又復活的耶穌。他的臉色在金光中顯得蒼白憔悴;他的巨大的眼睛充滿熱情望著天,恰如三日之前他在最後晚餐分麵包時同樣的情景。垂在面頰兩旁的頭髮非常稀少,凌亂不堪,令人回憶他在橄欖山上與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難。他身上所穿的白色長袍使他具有一種淒涼的美,和兩個信徒的粗俗的面貌與十七世紀流行的衣飾成為對照。林布蘭應用散布在全畫面上的光明,喚引這幕情景的悲愴與偉大。 

提香的作品首先魅惑我們的眼目;我們的情緒是由於它的外形、素描、構圖的「莊嚴的和諧」所引起的。而且我們所感到的,更準確地說是一種驚佩,至於故事本身所能喚引的情緒倒是次要。林布蘭的作品全然不同。它所抓握的第一是心。這出乎意料的超自然的光,這蒼白的容顏,無力放在桌上的這雙手,使我們感到悲苦的淒愴的情緒。只當我們定了心神,方能鑑賞它的技巧與形式的美。 

我借這例子來說明林布蘭作品中的光暗所產生的富麗的境界。無疑的,我們的眼目感到愉快,因為陰影與光明,黑與白的交錯,在本身便形成一種和諧。這是觀眾的感覺所最先吸收到的美感。然而光暗的性格還不在此。有了光暗,畫幅浴著神祕的氣氛,把它遠離塵世,帶往藝術的境域,使它更偉大,更崇高,更超自然。有了光暗,在外表之下,令人窺測到親切的詩意,意識到一幕日常景象中的偉大和心靈狀態。因此,所謂光暗,決非是林布蘭的一種技術特點,決非是荷蘭的氣候所感應給他的特殊視覺,而是為達到一個崇高的目標的強有力的方法。

畫作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02920?fbclid=IwY2xjawDJYUxleHRuA2FlbQIxMQABHVYobEotgnONMyfWjef1MjLHl4Qg0yIA2ZVDU25rxFld0IeSOUzJEwwj7w_aem_AWrqo8cOX-xx_2uquLLZ93_HbuJMilV3iCCP1sLsQ8mGaGrWm8xWw8k7J64Ccqm3twFBpqTLqpu-wPwWBT_Wdb_k#&gid=1&pid=1

2024年6月5日 星期三

核電常識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許信良表示,民進黨政府的核能政策一定要改,否則台灣企業沒辦法生存。還說,台塑集團在菲律賓蓋小型核電廠SMR,為什麼不能在台灣蓋?未來一定要讓民間自己去做,核電是不可避免的。 

大家都知道,核一、核二廠要提前除役的主因是用過的燃料棒沒有地方儲存了。如果有新的科技,可以解決核廢料的問題、儲存的問題,甚至再生利用的問題,甚至有助分散式的發電結構,相信台灣一定可以繼續討論這個議題。

 

反之,若現在核電這麼好,為什麼全球核電量只占10%,而且集中在幾個少數國家?對此,我當然不是專家,但可以收集可靠的資料閱讀:

 

1.     台塑小型核電廠不是在菲律賓「蓋」,而是「研究」。現在根本沒人研究成功。

2.     小型核電廠的特點訴求是小發電量,能創造三個優點:安全、造價便宜、易組裝。美國第一家通過SMR設計而興建的核電廠NuScale,在202312月宣布取消計劃,原因是預算不斷爆增,導致計劃尚未完工,發電成本就較原始估計大增53%而不得不取消,更不要說高溫氣冷堆能否成功。

3.     根據研究,NuClear 各種機型每單位能量產生的核廢料可能會是傳統核電廠的 5.530 倍不等。

4.     根據能源研究公司 BNEF(彭博新能源財經)的調查,從 2009 年到 2021 年,12 年間核能的建設成本增加了36%;加上核電廠動輒 510 年的建設時間,就算核能是屬於低碳排的發電方式,大家也都更傾向選擇發展成熟的再生能源。台電及民間團體整理的既有核電廠除役成本為例,台電版本是3300多億元,民間團體以國際經驗估算的則超過7000億元。除役成本算進來,總成本比綠電貴數倍。 

[1]最安全的核電廠?小型核電廠 SMR 用發電量換安全性,遇到停電也不怕?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66276

[2]謝金河:「台塑正研究小型核電站,供100萬人用電」 為何有企業界聲音說 反核不要反到很極端?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207040010/

[3]小型核電SMR可行嗎──破解SMR的迷思

https://gcaa.org.tw/6797/

梁見後

這幾天黃仁勳、蘇姿丰很多報導,但同框的梁見後少,他是超微董事長(Supermicro, SMCI)。超微在金融海嘯前上市,股價最慘跌到3.63,昨收771.61,市值451億美金。 

梁見後的故事勵志多了。他不像黃蘇有母親是望族之後,有父親是知識份子。他出身窮鄉(嘉義竹崎獅埜村,唯一國小廢校了),父母務農,七個小孩都要幫忙農事。

 

他念嘉義高工(查一下,竟不是傑出校友),再念台北工專,半工半讀資助弟妹學費,並念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努力賺錢省吃儉用,26歲赴美留學,不到十年,創辦超微。

 

報導強調他的成功是兄弟同心。但團結應是父母沒能力,所以兄姐早知必須是弟妹的榜樣。這樣的家物質匱乏,卻格外團結。(不要找子女麻煩也是創造優勢,沒錢硬要上一堆才藝班,也折騰自己) 

梁見後與妻子有五個小孩,如今台灣人不愛生小孩,媒體應去問為什麼想生五個。也可問父母怎麼教讓兄弟團結。參:梁見後魔鬼操練揭密:大弟開會「遲到30秒」門口罰站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5/post/202402270020/

 

張忠謀說缺乏技職是美國製造業瓶頸,媒體可去問他台灣技職有哪些優點,才知哪些方法要保留,就算消失也要恢復,才能維持台灣優勢。

 

媒體說梁見後要求高,在台灣不稀罕,何況他是苦過來的。問題是,管幾千名美國員工,這很稀罕,台積電的美國工程師不願加班,也許可請教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