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心理醫生一定很善於情緒管理,其實心理醫生不過就是熟悉情緒管理工具的人,還是得要打開箱子使用這些工具才行,當然也有情緒低落,沒有動力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
有幾個晚上,在回家的路上不斷想著對於患者的某些應對不甚滿意,覺得自己還能給出更好的答覆,也曾經因為患者的故事而失眠,想要幫助這些人,但終究是個帶有豐富情緒的人類,也會犯錯,也會有低潮。
很多憂鬱症患者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得憂鬱症』,不愁吃穿,生命中也沒有什麼巨大變故,憑什麼得憂鬱症?雖然這並不是憂鬱症的唯一成因,但到目前為止,腦內缺乏血清素仍然被認為是憂鬱症主要原因。
這就像是腦袋的重感冒,即使平常生活作息正常,吃得健康,沒有受到風寒的人也有可能感冒,我們從來不會因為感冒感到自責,更不用提責備他人,但一提到憂鬱症,大眾卻總是認為一定要是生活困難、生命中遇到重大變故的人才會得到。
憂鬱症可能是純粹巧合,一個小事件都能引爆,也許是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是一時找不夠能聽你說話的人,你就是在人生的這個關口遇上了。
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質的人,相對容易罹患憂鬱症。例如對自己要求甚高的唯美主義者,在各方面都要求自己必須成功、突出,沒有給自己喘息的空間,每當自己犯了一點小錯都不能放過自己,不斷的自我責備,而當自己有所成就時卻視為理所當然。
較沒有安全感的依賴型人格,因為比較沒有自信,需要外界肯定證明自己是被接納的、值得被愛的,常常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評價與行為上,過度在乎他人想法,最不在乎的卻是自己的感受。
即使作為一個心理醫生,我隨時都準備好得到憂鬱症的可能。心理醫生都無法倖免的話,你怎麼會「沒有資格得憂鬱症」?當負面情緒來襲 5步驟教你面對:
第一步、辨識情緒。當負面情緒來襲,我們有時只覺得心情不好,卻說不出是恐懼、焦慮、憤怒,又或者是憂鬱。這時候,可以先將負面情緒產生的起因和緣由以客觀的角度描述,甚至將自己視為一個親密好友,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訴說,當我們抽離自己的角色,可以更容易看到思考盲點。
利用簡單的造句,如:因為...(客觀描述一個情境或事實)讓我覺得...(主觀情緒),以文字記錄或者口語述說。舉例:伴侶不再像以前一樣時常傳訊息和打電話,交往紀念日即將到來,似乎沒有要一起慶祝的意思,你覺得自己不被愛,既難過又生氣。
第二步、這個想法是有根據的嗎?找出負面思考盲點。在上述例子中,因為伴侶變得冷落是緣起事件(Activating event),感到難過與憤怒是情緒與行為的結果(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認為自己不被愛 則是負面思考信念(Belief),為自己主觀認知,與事件和情緒並沒有直接相關。
常見的不合理的負面思考盲點還包括了以下幾種:
・所有人都應該要喜歡自己,否則自己就不是被愛的
・在各個方面都要比別人強,否則就不是成功的人
・事情一定得依照自己的意願發展才是最好的結果
・你的情緒是由外界給你的,你沒有決定權
・別人的批評一定就是代表著自己是不夠好的
・別人單方面的行為一定與他對我的感覺有直接相關
第三步、改變B信念,以不同的思維替換原先的慣性負面思考。一直陷在這樣的情緒有幫助嗎?有沒有相反的證據?為了證明自己原本的慣性負面思考並不一定屬實,可以透過尋找相反證據的方式證明這只不過是思考盲點。
依照上述的例子,對自己提問:他最近是不是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因素而面臨龐大壓力,因此沒有辦法像以往一樣對我投注同樣的關注?同樣的狀況以前是不是也有發生過?先將自己原先的信念放一邊,提出相反的的假設——伴侶仍然是愛我、在乎我的,他最近的行為改變是不是有其他原因?
第四步、避免或改變容易引起負面情緒的A情境。對於目前的狀況我有其他的做法嗎?對於這個容易讓我陷入負面慣性思考的情境,我有沒有能力改變?我可以怎麼改變?
例如:透過溝通讓伴侶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期望的改變,與其質問伴侶是不是不像以前一樣在乎自己,不如以更開放的態度詢問,對自己的情緒誠實,但對於原先的信念保持開放懷疑的態度:「我覺得你最近似些有點冷淡,讓我覺得有點受傷,但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我單方面的想法,又或者你有其它的原因,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你可以像以前一樣在午休時打給我,我也很想念你以前總是興奮地計畫我們的紀念日的行程的樣子。」
如果在一開始就將自己的負面自動思維強加在對方身上,往往只會讓對方覺得被誤解,對於實際情況以及負面情緒也大多沒有幫助,對主觀信念抱有質疑,才能讓對方有解釋和諒解的空間,如果在最一開始便告訴伴侶「你就是不在乎我了才會這麼冷淡」,往往只會讓對方感覺被批判,下意識地想為自己辯護,不僅無法改變這個現況,也讓自己對於原先的慣性思考深信不疑,更深陷在負面思考迴圈中。
另一個例子,陷在憂鬱情緒中的人時常不想出門,主觀認為身邊的親朋好友不會喜歡他們這麼低潮的樣子,但這也是一種負面信念,並不一定事實。要挑戰這個負面信念的最直接方法(駁斥),便是鼓起勇氣踏出那一步出門,改變這個容易引起負面情緒的緣起情境,找到相反證據。很多時候出門後你會發現,真正在乎你的人不會要你總是開心才接納你,原先的擔憂不存在,負面信念不過是思考謬誤。
第五步、如果沒有辦法改變,做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吧。在許多情況下,其實我們並沒有辦法改變情境本身,但我們有詮釋這個情境以及選擇情緒的權力,如果目前不管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的,做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吧。看一部電影,吃一塊喜歡的甜點,買本新書,去自己最愛的海灘發呆,接受你不能改變的事實,在能改變的事情裡,盡力讓自己開心。
有個患者,當了20幾年的全職媽媽,一直到孩子長大成人,孩子離家後的空巢期讓她寂寞又憂鬱,因為孩子離家無法改變,便問她:「在妳成為媽媽之前,有沒有什麼事情是讓妳開心的呢?有沒有什麼讓妳充滿熱情的事情?」這位媽媽說:「我喜歡畫畫,以前的我非常喜歡畫畫。」
於是建議去上一堂畫畫課。她先是緊張,害怕被評論。於是給她一顆對抗焦慮的藥,真的沒有辦法的話,吞下這顆藥,硬著頭皮報名。她在畫廊騎樓踱步好多次,最後,撕開藥丸的錫箔紙,咕嚕混水吞下,跨起腳步走上階梯,報了第一堂課。後來,她得到老師與同學的稱讚,幾十年來都沒有感受過的成就感,她想起為人母之前,她曾經如此熱愛一件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