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保坂隆:不淪為退休難民

日精神科名醫保坂隆提到,許多男性為工作而生,退休後失去在家庭或公司地位後,只能在圖書館、小鋼珠店、遊戲場、咖啡廳打發時間,不然留在家。 

打發時間不能說是過充實生活,所以淪為退休難民,跟有閨密,在學習某項嗜好、擁有開闊世界的女性不同。對此,保坂隆建議三點: 

1.比起純粹學習,不妨挑戰取得資格。這樣不是去圖書館打發時間,而是去學習技術,讓懶散的退休生活變得更有意義,還能刺激大腦活化。挑戰哪個資格,固然依你所好,但動機不要「為了二度就業而學技術」。不妨想讓生活更充實、為家鄉做些什麼,精神才可獲得滿足。 

2.去健身房運動,維持體力、防慢性病。有人說可以在家裡運動啊。其實做到每天一個人運動出奇困難,因為人會寵溺自己。一旦加入會員,有「不好好利用太可惜」的心理,容易維持去運動的習慣。 

3.利用淡季出遊,省錢又有樂趣。同時,有了旅行目的,退休後便知省錢,生活甘於簡樸。即使你很長壽,只要維持這些樂趣,就不會變成退休難民。(摘自保坂隆《幸福優雅的老後》)

口惠而實不至/eaton

口惠而實不至」是說開遠期支票,口頭上答應給別人好處,實際不知何時到別人身上,所以說,遠水解不了近渴,幫助他人應把握時效 

《莊子.雜篇.外物》有個寓言故事,就在說明口惠而實不至」。翻成白話: 

莊子家窮,有一次,跟朋友監河侯借米應急。監河侯說:「沒問題,人民的租稅就要上繳了,到時我就借你三百錢,可不可以?」

 莊子聽後不覺正色說:「我剛在途中碰到呼叫我的聲音,看了看四周,發現原來是在車轍積水裡的鯽魚在呼叫我。我問說:『鯽魚呀,你呆在那兒幹嘛?』牠說:『我是東海的波臣,勞您弄來一斗或一升的水,救救我。』 

我回答說:『這還不簡單,我正要到南方的吳王、越王那兒遊說,就順道引來西江(濁江)之水救你,可不可以?』 

鯽魚聽了,扳下臉回答:『你這是什麼意思?我眼前得不到一丁點活命的水,困窘萬分,我只要一斗或一升的水,馬上就可以脫離困境!你呀,居然還說風涼話,哼,不求你了,你要找我,不如早早到乾魚店找我去吧!』 

聽一位作家說,這譬喻道出愛面子的莊子用擅長的寓言故事諷刺監和侯。任何人都可看出借不到錢,惱羞成怒,不能用平常心接受被拒絕。接著他說,不管我有沒有米,也不想借給莊子、甚至不想跟憤世嫉俗的莊子當朋友!別人願意聽我說話,重要的是內容值得聽,否則是惱人的背景噪音。 

這寓言可以這樣解讀嗎? 若莊子在世,我猜想會抗議的(以下省略三千字)雅各書》也說類似勸告:「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大量鹽巴的用途/eaton

日本開始排放福島核處理水,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表示,其放射性元素氚的濃度遠低於操作標準。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406473 

台灣食藥署指出,今明年都會監測13種水產品。原能會核研所每日預報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提供紅綠燈號供民眾瞭解。 

中國宣布全面暫停日本水產品進口。原能會主任秘書王重德打臉,據中國發布數據,浙江秦山第三核電廠氚廢水的年排放量,比福島高出7倍;原能會在金馬離島海域佈設9個監測點,近年中國排放無輻射污染。 

台灣抗議日本與主張台灣發展核電的幾乎同批人,他們要建議台灣核廢水排去哪裡呢?一位知名職涯作家聲稱日本「以鄰為壑」,數千人按讚,我留言建議,查資料再發文不遲,過去勤快回覆的她,並沒回應。 

那些人大概率買了很多鹽,用不完怎麼辦?買些小蘇打,配上大量鹽巴,就能製成泡鹼。這要做什麼?保存東西,可以包括自己,使自己永垂不朽。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步驟之一是浸泡在泡鹼70天。 

衛生紙、口罩、雞蛋、鹽巴,都有人囤過,做過一次,可能單純被騙,兩次可能容易緊張,如果四次全部做過,可能要懷疑人生是不是很難挽回了?

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三隻小豬的故事/eaton

「三隻小豬」是英國童話,書出版於1840年代。一位總統參選人提到「三隻小豬」,可是說法完全錯了! 

故事是這樣:豬媽媽的兒子長大離家,蓋自己的房屋。豬大哥愛睡,用茅草蓋。豬二哥好吃懶做,用木頭蓋。豬小弟勤奮,費力蓋了堅固磚屋。有天豬大哥家大野狼叩門,豬大哥不開門,大野狼用力吹走房子。 

豬大哥跑到豬二哥家,大野狼把房子撞倒。小豬們逃到豬小弟家,同聲說「開門牠會吃掉我們」。大野狼用吹用撞沒用,爬上屋頂從煙囪進來,豬小弟在壁爐放盆熱水,大野狼哇哇叫逃回森林。豬小弟讓哥哥住下,從此快樂生活不怕威脅。 

故事的啟示是甚麼?可複選:(1)團結力量大;(2)巧計擊退敵人;(3)努力做好根本;(4)洗洗睡找避風港就行;(5)抵死不從不開門;(6)談判屈人之兵;(7)和平靠實力

………….

提示:不被對岸的大野狼吃掉,是不挑釁,扎實做好國防,加強聯繫民主夥伴,用備戰與威懾止戰。這位候選人卻說:不要買美國武器,沒刀沒槍,人家不會專門去打你;重啟服貿,蓋金廈大橋,以和平為前提談判。小豬沒刀沒槍,大野狼還不是想吃掉他們,而且不就開門讓大野狼進來嗎?這位候選人曾不滿被批評而提告記者,一位被逼離崗位,一位被關近一年,她們都沒刀沒槍,不知誰才是大野狼?XD

張庭暄:常凌晨「04:05」醒來!英研究點「六大因素」擾睡眠

根據英國睡眠慈善基金會統計,英國有超過3千200萬人常在凌晨4點零5分醒來,在睡眠四至五小時後便會進入「淺眠狀態」。撇除睡眠周期外,包括人體的身心靈狀態也會影響睡眠品質。

執行長阿蒂絲表示,有「六大關鍵」因素影響睡眠,包括:睡眠周期、賀爾蒙、飲食、想上廁所、年齡及情緒。「賀爾蒙」是因褪黑激素能幫助民眾有睡意、皮質醇協助清醒。因此睡前不要使用智慧型手機,避免藍光影響激素。

「飲食」像是糖、酒精和咖啡因食用太多,或是暴飲暴食、體內缺乏鎂及維生素B等都會對於睡眠產生負面影響。建議給民眾,少吃碳水化合物或甜點,多吃富含蛋白質或鎂的食物。

有些人半夜「想上廁所」而起床,建議「睡前兩小時」盡量不要喝水。「年齡」也會影響到睡眠周期,「情緒」更是重要,「焦慮」容易影響睡眠,建議睡前將焦慮的事情寫下,讓睡眠更安穩。

該怎麼「吃」,根據《睡眠健康期刊》文獻,陳郁涵營養師推薦「五大好眠蔬果」:

1.香蕉:香蕉富含褪黑激素的原料「色胺酸」,且含維生素B6和鎂,有助於製造褪黑激素。

2.芭樂: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減壓,人體在壓力下會分泌腎上腺素、身體更會消耗C,也可攝取木瓜、奇異果。

3.深綠蔬菜:包括菠菜、花椰菜、青江菜、蘆筍、韭菜等,富含葉酸,人體若缺乏葉酸將導致血清素合成降低,進而引發憂鬱與精神疾病,更會影響褪黑激素的產生。

4.紅蘿蔔:富含α-胡蘿蔔素,有助於延長睡眠的時間,南瓜也是不錯。

5.香菇:富含維生素D,人體內缺少D,便可能出現失眠、睡眠品質差、以及影響睡眠時間長短。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良民證話題

民眾黨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雙標莫過民眾黨。過去批評藍綠的事項,在民眾黨自身上更為嚴重。如李正皓所言,身上有刺青不能直接與道上兄弟劃上等號,也可能是熱愛紋身藝術的人。相對的,一個人完全沒有犯罪過,當然可以拿到良民證,但是持有良民證,不代表是無觸犯過刑法的清白人。 

聽到「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書」,也就是俗稱的良民證,一般民眾很容易誤會,直覺以為沒有前科才能順利申請良民證,志潔老師在此告訴大家,不是這樣的。 

如果有前科,但是判決結果是屬於緩刑、拘役、罰金、免刑,或者是觸犯刑事法律是在年少之時,仍有機會拿到良民證。但是,若被通緝尚未撤銷、或正在假釋中;或被判處易科罰金,而罰金尚未繳清,又或者被判罰易服勞役,但還沒有執行完畢,就不會被核發良民證。 

幫助各位更簡單記憶:一個人觸犯刑法,而判決的處罰尚未「清償完畢」,他就拿不到良民證。聰明的各位一定發現了眉角,是的,一但判決處罰「清償完畢」,他照樣能領取到良民證,只是上頭註記會有所不同。 

另外,所謂「黑道」,這並不是法律上的專有名詞,在法律上,黑道組織可能有的犯行,種類很多,例如特別法有懲治盜匪條例(後來廢止)、檢肅流氓條例(後來廢止)、組織犯罪條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洗錢防制法,在一般刑法中有恐嚇、傷害、詐欺、賭博,也有可能有銀行法的違法吸金等犯行。 

總之,犯罪不一定會在良民證上留下紀錄;良民證上沒紀錄也不代表就沒有犯過罪。另外,如果觸犯的是行政罰鍰事項,例如騷擾危害安寧等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的行為,在良民證上也看不出來。這點要請大家區分清楚喔! 

#請支持超專業愛新竹推動法普不遺餘力的志潔老師(註:陽明交大特聘教授,參選新竹立委)

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明星片刻與昨日黃花(2)/eaton

緬懷與嘆息,無法讓「昨日黃花」在退休後恢復生機,若能藉著過往累積經驗服務別人,就有機會走上另一個璀璨的旅程 

羅素說:「一個人的存在應該像一條河流:起初很小,狹窄地包含在河岸中,然後熱情地衝過岩石和瀑布。漸漸地,河水變寬,河岸退去,水流更安靜,最終,沒有任何明顯的裂痕,匯入大海,無痛地失去了自己的存在。」能如此看待自己的生命,就不會害怕死亡,即使死去,他所關心的事情會繼續存在,即便是黃花,精神不會枯萎。 

美國作家帕克.巴默爾(Parker Palmer)在一場畢業典禮致辭說道:「沒有人在臨終會說﹕我這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而且自我保護,我對這樣的生活感到非常滿意。」他敦促畢業生說,「你們要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放膽付出。」 

但帕克繼續說:「以這種方式生活的時候,你將明白自己所知甚少,失敗甚是容易。為這個世界付出需要培養一種初學者的心態,勇敢面對你所不知道的領域,冒著一次又一次失敗的風險,然後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重新學習。」 

想過有意義的生活,想對世界有所貢獻,需要在「放膽付出」與「重新學習」之間前進。說時容易做時難,倚靠上天恩典為根基,才能滿有勇氣與信心活出恩賜,不再過著只顧自己、膽小怯懦的生活,而跌倒時也能信上天恩典扶持往前。 

決心是一種天賦,但天助自助,某些天賦可重新學習,慢慢培養,第一步是找回自我,正確找出個人價值觀,以便應對自我認同和價值觀的挑戰。實際怎麼做?建議思考康德的三大問:「人可以知道什麼?人可以盼望什麼?人應該做什麼?」然後不斷思想、挑戰與實踐。

2023年8月25日 星期五

明星片刻與昨日黃花(1)/eaton

戰後嬰兒潮大量退休,許多人運氣不錯,在相同崗位幾十年(我個人很羨慕),總有幾場歡送會,體會李碧華老歌「聚散兩依依」的掉淚與離情滋味,雖然那是情歌。 

職場就是這樣,工作佔據最多時間精力,突然離開,心情很難一下適應。但公司將電郵信箱註銷那刻起,公司就忘記你了,和老同事距離越來越遠,最後沒了踪影,充滿競爭與現實的職場更是如此。 

老同事成為老朋友,那是誤會,別抱太高期望。上班時大部分的人帶著面具,愛恨情仇隨著退休一筆勾銷,歡送會上,被人送的感覺像明星,送人的眼中只見昨日黃花,官越大越是這樣。退休後想要結交新朋友,要跨出舒適圈。 

學術研究總說人際關係多麼重要,但人事時地物一個不同,答案就不同。有良好人際關係固好,但研究只關心顯著水準,個案差異很大的!與其關心人際關係,不如先學會愛己,才能愛人。 

經典名著《小王子》給人許多面向,其中一點啟示是:盡心盡力盡意(用心)將自己視為善待的對象,就是自我馴養,透過聆聽自己的內心,發揮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人的一生最大的收穫不就是:擁有喜愛某些人和某些事物的能力,藉著自己獨特天賦與興趣,成就愛和付出的動力嗎? 

《小王子》說:「這是一個秘密,再簡單不過的秘密,一個人只有用心去看,你才能看見一切;因為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一個人能安安靜靜活著,不一定孤單,只要用心過得有趣就行,何況還有上帝創造的大自然為伴。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書)

所以孤單時,不要忘了從大自然找到滿足。比如:端詳皎潔明月,與灼灼星星為伴,感受溶溶落日的展演,細細品味風吹稻穗的聲音,讚嘆季節裡的樹葉顏色變化,還可以散步、運動、聽音樂、看電影、寫日記、閱讀、聆聽鳥叫、在海邊漫步。 美好的留在心底,遺憾的隨風散去,走在當下,且行且珍惜。

獨處是形塑完整個體的必要條件,孤獨旅程更是每個人必然的經歷。孤獨不代表缺憾,如果可以將自己抽離人群,安靜獨處,不僅可以學習獨立,可能對天地、生死、愛情、藝術、事業和各種知識,甚至終極信仰,都想躍躍欲試。 

……….

李碧華《聚散兩依依》作詞:瓊瑤;作曲:左宏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1kYY5aZUY

也曾數窗前的雨滴,也曾數門前的落葉,數不清是愛的軌跡,聚也依依散也依依。

也曾聽海浪的呼吸,也曾聽杜鵑的輕啼,聽不清是愛的低語,魂也依依夢也依依。

也曾問流水的消息,也曾問白雲的去處,問不清是愛的情緒,見也依依,別也依依。

聚散兩依依,依依又依依,過去已過去,未來可期,別把心中門兒緊緊關閉,且開懷歡笑莫遲疑。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陪伴的11項原則 /eaton

前言:經研究,最有效的安慰是默默陪伴。如何默默陪伴呢?這篇提到的原則非常經典,部分原則也可易位轉移安慰自己。摘自梁梓敦:安慰喪親者:陪伴的11項原則。

有些人誤以為在陪伴過程中不說話,會讓人感到不自在,甚至質疑是否確實有用——事實卻與此相反。 備受推崇的北美悲傷教育學者愛倫沃福特(AlanD.Wolfelt)歸納11項原則,為「陪伴」做了貼切的描述: 

1)陪伴是出席他人的痛苦情境,而非幫他們解除痛苦。

2)陪伴是與另一個人一起進入心靈的荒漠,而非肩負尋找出路的責任。

3)陪伴是對心靈保持敬意,而非專注在智能。

4)陪伴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 

5)陪伴是見證他人的苦難歷程,而非評論或指引這些苦難。

6)陪伴是幽谷伴行,而非帶路或追隨。

7)陪伴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

8)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着向前行。 

9)陪伴是敬重失序與混亂,而非強加秩序與邏輯。

10)陪伴是向他人學習,而非教導他們。

11)陪伴是表達想了解的心意,而非表現專業。 

真正的陪伴是將對方作主體,他停時跟着停,他行時跟着行,不用拉扯或催迫對方加速。過程只需要接着對方拋出來的情緒和煩惱,不需要不斷將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給予對方,因為你希望的方向,未必是對方當下想去的地方。 

或許你會為他只能緩慢前進感到焦急,但千萬不要給予壓力,請保持耐心和信心等待他走出幽谷。如果你願意,可以在心內為對方祈禱,求他有平安。

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

人生的寄託/eaton

《傲慢與偏見》出版於1813年,是19世紀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的代表作,主要講述鄉紳之女伊莉莎白·班奈特和富有的達西先生的愛情故事,反映19世紀英格蘭攝政時代鄉紳階層的禮節、成長、教育、道德、婚姻的情態。 

我在書局翻了《傲慢與偏見》好幾次,沒閱讀過,但電影反覆看過超過十次,做為普通人,這能算是一種人生成就嗎?? 

《傲慢與偏見》一直是英國文學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銷量超過2千萬冊,啟發許多現代文學衍生作品,一個多世紀以來,戲劇改編、再版、非官方續集、電影和電視版無數,難忘的人物和主題吸引大量觀眾。 

班奈特夫人角色演得很傳神,她是平庸淺薄、邏輯矛盾而又長舌的女人,她的丈夫是沒落的鄉紳貴族,沒有甚麼錢,所以生活重心在女兒的終身大事。她的女兒因媽媽緣故,飽受歧視,儘管有負面影響,但大女兒珍和二女兒伊麗莎白都有好歸宿,最小女兒被軍官騙走(後來還是跟軍官結婚)。 

女主角伊莉莎白面對母親在男主角達西面前的談吐,使她羞愧萬分,但家庭是很獨特的結構,成員間的感情無法輕易脫離。身為母親,害怕女兒將來,使她有了驚人性格,認為金錢權貴比什麼都重要,其背後意義主要是安全感。 

英國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認為「班奈特夫人受到社會期待束縛,她的行為和焦慮源於她對五個女兒的未來的擔憂,這是她人生的全部。」被困在傳統女性角色的人之所以瘋狂,是因為社會對她的期待,這是悲劇角色。然而在21世紀,違反女性主義者比比皆是。 

從哲學角度,家庭和社會結構的壓力、期望和價值觀對個體的影響是永恆的主題。無論是文學作品中的角色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都面臨著如何在壓力下,維持自我認同和價值觀的挑戰。 

羅素講到克服死亡恐懼最好的方法時說:「一個人的存在應該像一條河流:起初很小,狹窄地包含在河岸中,然後熱情地衝過岩石和瀑布。漸漸地,河水變寬,河岸退去,水流更安靜,最終,沒有任何明顯的裂痕,匯入大海,無痛地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意思是,人能這樣看待自己的生命,就不會害怕死亡,因為即使死去,他所關心的事情會繼續存在。這個建議試圖解答:如何能忘了害怕死亡或希望永遠活著的課題。 

每個人有不同的寄託。有人追求自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有人寄託賺大錢,以為有錢萬萬皆能;有人寄託家庭和小孩,以為小孩是生命延續;有人寄託於宗教,想著天堂,永生或來生(若宗教只是這樣,恐怕膚淺) 

想深刻理解自己的寄託,我們可以藉著康德的三大問:「人可以知道什麼?人可以盼望什麼?人應該做什麼?」然後不斷思想、挑戰與實踐,終有一天會明白的。

2023年8月20日 星期日

令人頭痛的永續發展說(3)/eaton

1.錢放哪? 

下大雨時,海拔較低的中國雄安新區重要,不必淹水,海拔較高的涿州不重要,要負責被淹,這幾天各位都看了。企業經營追求永續發展,個人也想留點給後代應急。這是理想,可是有些人反其道而行,變成很骨感。 

中國經濟不行了,索性不公布青年失業率。一個沒有外部現金流的國家,科技被封鎖,無法透過科技創新提高生產力,人口老化比日本更快,經濟下行程度將遠大於日本過去三十年,爬不出來是大概率的事(以下省略三千字) 

現在居然還有台灣金融機構對中國放款比重超過淨值的50%(2023.6),如果你有大筆存款在這兩家銀行,緊張很正常;做生意的,也注意被倒帳的風險。 

凱基商業銀行(中華開發子公司 2883)51%;中國信託銀行(中信金控子公司 2891)53%;永豐42%;富邦40%;國泰38%,還是恐怖。

2.核廢放哪? 

國民黨立委吳怡玎怒嗆:「不要再問這種很白癡的核廢料放哪裡的問題。之前的核廢料要處理,之後的核廢料不能一起處理嗎?所以民進黨不要再用這種很白痴的核廢料放哪裡的問題,那我問你,現在的核廢料放哪裡?」 

反核的本質是為了永續發展,而核廢料放哪裡,也成為反核最重要的基本理由。 

德國已是非核國家,核廢料問題還沒解決,40年前德國聯邦政府決定在戈爾萊本設置永久核廢處理設施,但當地人認為地下鹽可能削弱安全殼結構並導致放射性洩漏。該地點成為反核運動的焦點,阻止火車運核廢料貨櫃到該設施。 

2020年秋天,德國聯邦放射性廢物處置公司(BGE)宣布,德國大部分地區符合核廢處置庫的地質標準,但戈爾萊本鹽丘不在其中,從潛在處置場名單中刪除。 

德國正尋找安全的地方儲存1,900 個貨櫃的放射性廢物。BGE 董事長 Stefan Studt 表示,這些容器僅佔該國核廢料的 5%,卻佔放射性的 99%BGE 已將 90 個地區指定為潛在永久廢物處置場所,要在 2031年前找到地點,並希望在 2050 年前儲存核廢容器。 

台灣核廢一直放在核電廠是危險的事,還有人認為繼續產生核廢,就繼續放,卻不告訴大家,核廢已經放滿,未來要放哪?前陣子換說法說發展小型核電,一樣不說核廢要放哪? 

只能說,說人家白痴還這麼大聲,還有選票,真是可悲。以前有位自認很懂的擁核人士,就是這樣不客氣指正我。這樣,能不頭痛萬分嗎?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阿根廷 年華老去的貴婦/eaton

阿根廷物產豐富,一百年前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第五大出口國,人均收入世界第七。

根據最近去阿根廷的劉曉亭牧師的說法,紀念首都四百週年的紀念碑矗立在世界最寬的七九大道上,舉目四望都是宏偉壯闊的古典建築,瀰漫浪漫悠閒氣氛。直到今日,即使斷壁殘垣,仍可看見昔日光榮。但這只是風韻猶存,現在是年華老去的貴婦,低頭四顧,攤販林立,風華不再。 

物產豐富又能如何?「懶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飢餓。」(箴言) 

前天查了資料,阿根廷披索對美金過去5年貶值90%,過去1年貶了40%。上一次阿根廷匯率崩盤,是約30年前往事,美國發行布萊迪債券相救(當時台灣券商熱衷銷售,有美國背書,信用評等佳,殖利率高)。

沒人知道未來如何,更無人料到物產豐富、從未參戰的國家淪落至此(除了福島烏龍戰),而且貧富懸殊嚴重。切肉工人一週工作七天,休假半天,中午休息二小時,一個月收入17萬(折合美金285元)。 

這次阿根廷大選初步結果,被媒體戲稱為「局外人」的極右翼經濟學家Javier Mile 領先,Milei主張奥地利經濟學派,認為氣候變遷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陰謀論,要取消勞動法,改用美元,不再玩匯率遊戲。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未必是真理。但上天對阿根廷賜福,葡萄酒、牛羊、帝王蟹….,人民沒有後顧之憂,自己卻搞砸,領導人不能改變甚麼。就像台灣現在有一些人寧願相信路人甲胡說八道,卻不信台積電說要在高雄生產兩奈米。

最後,想到旋律優美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這是從風塵舞女到第一夫人、去世時舉國哭泣的傳奇女子貝隆夫人的傳記電影主題曲。

André Rieu -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live at Radio City, New Yor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K-dIPMIp4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中英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StRD_lfiqw&t=93s

後記:努力外,還要有品格(Integrity),它是企業國家強壯的重要元素!品格代表誠信正直善良,人要有人品,家長要正派,公司經營者要好品格,國家如果所託非人,我們可能會一無所有! 

這幾天有幾則新聞,一是中國田徑400公尺女子接力,被發現4人有兩個是男人,田徑選手穿著貼身,男女很容易辨識,為了奪牌,仍然有人挺而走險。 

一是在柯文哲時代取得台北雙子星大樓開發案的南海控股,投審會以中資疑慮駁回。當時南海股價剩0.35港元,柯市長還砲打中央。現在股價又剩當年的十分之一,股權被中資集團接管。當初台北最重要的門面落在于品海手上,今天非常麻煩! 

另一是恆大的許家印和妻子丁玉梅離婚。許家印最風光時,紅色賭盤描述很傳神,也印證雷軍,馬雲常說的「風口上的豬也會飛」,但沒風的時候,摔死的一定是豬,債務築起的江山,像是摔死的豬。(摘要編輯自謝金河)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令人頭痛的永續發展說(2)/eaton

擁抱獨裁與悲天憫人 

唐獎得主薩克斯呼籲美國放棄台灣,以免阻礙與中國交往,竟有臉來台灣領獎。他在美國出生成長,獲得巨大好處,批評美國一無是處,既然如此,沒跟中國交往有甚麼關係? 

他在唐獎頒獎開頭致詞:「我相信唐朝領導人也會很看重永續發展,也認為永續發展是人類最大的挑戰之一。」下一句:「永續發展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只有40年歷史。」令人不知所云。 

不知所云沒關係,大家都會說錯話,但薩克斯得獎荒謬不僅討好極權,同時諷刺永續發展。其震撼療法造成前蘇聯與前加盟共和國經濟倒退,其脫貧計畫不僅學術站不住腳,更缺乏成效,浪費資源,導致大量窮人難以翻身。 

這種擁抱獨裁,違背永續發展的過往,未考慮挨餓受苦的亡魂,卻被唐獎稱許「悲天憫人」。荒不荒謬,我提數點,請自行判斷(整理自沈榮欽):

1.      「在亞洲設軍事基地抗中是錯的」,建議台灣:加入一帶一路、與中國經濟整合、勿向美國購買軍備對抗中國、追隨習近平的「全球文明倡議」、東亞聯合起來成為自由經濟組織對抗美國。 

2.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國,中國更早幾百年前就有蒸汽機的概念,但是英國利用蒸汽機攻打中國;俄烏戰爭是美國提供情資讓烏克蘭攻打俄國;中國歷史上除了北方蠻族入侵,中國國內都是和平的,只有西方國家不斷打仗;美國利用烏克蘭測試武器,現在西方武器在烏克蘭手中。 

3.      聯合國188個會員國都提出永續發展行動目標,只有五個國家沒有:南蘇丹、葉門、海地、緬甸與美國。美國追求權力而反對永續發展。(其實排碳最多是中國,中國拒絕減碳目標,而美國減最多) 

4.      過去兩百年是央格魯薩克遜人統治,所以人類治理方式完全錯誤,英國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美國則是假民主,威脅全球,美國政治完全由產業及軍工複合體決定,國會議員有兩個煤礦,因此阻止任何有助於零碳排放的法案通過。 

5.      台灣的能源政策完全錯誤,碳零排放的目標無法達成,主要是台灣沒有考慮核電。台灣和美國都不考慮永續發展,因為兩國的治理皆有缺失:都過度注重政治與選票,所以短期導向。 

6.      世上有沒有長期導向的政府?有,中國發改委。東亞國家團結起來,RCEP就是最佳例子,可以幫助達成永續發展。台灣和日本問題在於聽命於美國,應聯合東亞國家和中國整合,一起抗拒美國。 

7.      歷史絲路是中國與西方貿易的管道,促成和平與發展,各國應聯合起來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因為將歐亞大陸連結在一起。美國不屬於歐亞大陸,無法參與,就批評一帶一路,並要求歐洲人一起批評,但是歐洲屬於歐亞大陸,該屬於其中。

後記:頭痛,就閱讀充滿感恩的文章。【投書】背包、火車、小旅行:越南新住民向台灣土地的告白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0409?utm_source=fb_opinion&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fb_opinion-social-daily&fbclid=IwAR2r8huzIwtgynMb6SmdlQXADvkgotitxNGOxSWToVRXfMJ2hLPpFM8nsh0


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蕭捷健:4件事減少內臟脂肪

以往我們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長期高血糖造成胰島細胞的損傷,而2020年發表在《Cardiiovascular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文獻告訴我們:「脂肪對胰臟是有毒性的,逆轉糖尿病的關鍵就在於肝臟和胰腺內脂肪的減少。」

 

就像2018年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就告訴我們:

體重減少05公斤,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510公斤,34%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1015公斤,5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 15公斤,86%逆轉糖尿病

 

脂肪肝和糖尿病(胰臟),是兩個惡性循環的轉輪,一路把我們帶往不可逆的糖尿病併發症和重度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由於肝臟受損後,處理脂肪微粒的功能會出問題,血管中產生更多的VLDL微粒膽固醇,導致血栓和中風。

 

吃下去的澱粉都變成肝糖儲存起來,不要滿出來變成油脂,內臟脂肪就會開始變少,還沒被肥死的胰島細胞也會慢慢復活,胰島素的功能也會回復。已經有糖尿病的人,有可能胰島素阻抗相當嚴重,肝糖明明還有空間,卻怎麼都存不進去。這種情況,就要使用藥物治療了。

 

回到源頭,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解決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肝醣滿載的問題。

 

1. 澱粉要減量

為了肝臟的胰島素阻抗,每個人能吃的澱粉量,根據肝糖的儲存量,有一定的額度。糖尿病的病人,最好在有監控的情況下減糖。突然完全不吃澱粉,三餐藥物繼續使用,可能會導致低血糖或酮酸中毒。可以先把米飯切換成低GI的澱粉,例如綠豆,地瓜,糙米等,再開始減量,可能一天400卡到600卡左右的澱粉就好。當你不把肝糖的儲存空間都填滿(電池不要充飽電,充電80%就好),內臟脂肪就會開始燃燒。順帶一提,果糖和酒精會直接在肝臟變成脂肪儲存,就像是給二重轉輪上油一樣(真的是油啊)。

 

2. 夠長的空腹時間

不管吃什麼東西,都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就算吃肉也一樣。要讓胰臟有時間休息,建議一天至少可以空腹1216個小時,但也不需要空腹過長的時間,以免影響到蛋白質的吸收。

 

3. 多運動,改善肌肉的胰島素阻抗

講白話,就是要運動。不管是重訓或有氧都能提昇肌肉使用肝糖的能力,而運動要像約會一樣,找一個做完還想要下一次的運動做就可以了。不過我還是要強調肌力訓練的好處,除了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還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的問題,日後肝糖儲存空間增加,還能吃更多澱粉不變胖。

 

4. 吃太多油脂也會糖尿病

很多人都覺得吃澱粉會胖,不知為何就覺得吃肥肉不會胖。事實上,肥肉在腸道消化分解到最後,會成為脂肪酸在小腸吸收,最後運送到肝臟合成三酸甘油酯。吃太多澱粉,超過肝糖的儲存量,這些葡萄糖會被轉化成脂肪;但是吃下去的脂肪,就是脂肪。就算進行生酮飲食,狂吃肥肉吃到飽,也會造成胰臟細胞的脂肪中毒,造成糖尿病和三高。飲食,還是要盡量以蔬菜,瘦蛋白,抗發炎的油脂為主。

 

已經有脂肪肝和糖尿病的人,要逆轉這些問題,需要不少的時間和努力。我們投資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事業上,但卻不願意花相應的時間在自己的健康上,等到發現問題這麼嚴重,反而要花更多的心力和金錢去找回健康,不是很不划算嗎?希望大家平常就能身心健康,免於慢性病的不自由。


【現代詩賞析】泰戈爾〈偷睡眠者〉鄭振鐸譯

誰從孩子的眼裡把睡眠偷了去呢?我一定要知道。

媽媽把她的水罐挾在腰間,走到近村汲水去了。

這是正午的時候,孩子們遊戲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池中的鴨子沉默無聲。

牧童躺在榕樹的蔭下睡著了。

白鶴莊重而安靜地立在檬果樹邊的泥澤裡。

在這個時候,偷睡眠者跑來從孩子的兩眼裡捉住睡眠,便飛去了。 

當媽媽回來時,她看見孩子四肢著地地在屋裡爬著。

誰從孩子的眼裡把睡眠偷了去呢?我一定要知道。

我一定要找到她,把她鎖起來。

我一定要向那個黑洞裡張望,在這個洞裡,有一道小泉從圓的有皺紋的石上滴下來。

我一定要到醉花林中的沉寂的樹影裡搜尋,在這林中,鴿子在它們住的地方咕咕地叫著,仙女的腳環在繁星滿天的靜夜裡丁當地響著。

我要在黃昏時,向靜靜的蕭蕭的竹林裡窺望,在這林中,螢火蟲閃閃地耗費它們的光明,只要遇見一個人,我便要問他:誰能告訴我偷睡眠者住在什麼地方? 

誰從孩子的眼裡把睡眠偷了去呢?我一定要知道。

只要我能捉住她,怕不會給她一頓好教訓!

我要闖入她的巢穴,看她把所有偷來的睡眠藏在什麼地方。

我要把它都奪來,帶回家去。

我要把她的雙翼縛得緊緊的,把她放在河邊,然後叫她拿一根蘆葦在燈心草和睡蓮間釣魚為戲。

黃昏,街上已經收了市,村裡的孩子們都坐在媽媽的膝上時,夜鳥便會譏笑地在她耳邊說:「你現在還想偷誰的睡眠呢?」

…………….

摘自鄭振鐸:究竟是誰偷走孩童們的睡眠?我認為是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但當孩童在屋中探險時,母親卻說:「我一定要找到她,把她鎖起來。」欲扼殺孩童們的好奇心。但在追捕偷睡眠者的同時卻又一直重覆「我一定要知道」,看似母親也保有好奇心,其實更多是執著,一定要將好奇心扼殺的執著。我們小時候保有純然的好奇心(孩童),一開始被大人殺害,等到長大(母親),卻漸漸變成自己殺害自己的好奇心。註:上面的醉花(bakula),學名MimusopsElengi。印度傳說美女口中吐出香液,此花便開放。(eaton)

2023年8月15日 星期二

令人頭痛的重新發明輪子/eaton

最近柯文哲說:「為什麼台大醫學院沒有畢業就失業的問題?因為大四就在醫院實習,畢業後就知道要去哪裡。他當台北市長時,跟7家高職下令要跟企業簽合約,三陽機車、日立都有,學生寒暑假去打工,讓企業跟學校有效結合。未來應該讓大企業進入大學,大一、大二就去企業實習,設定實習的課程,這道理都很簡單,為何卻不做,他無法理解。」 

顯然他不知什麼是建教合作,在「重新發明輪子。或許他無法理解的根本原因是,自己關門思考,沒去問校長。 

「重新發明輪子」是指不知世上已有的東西,不去打聽,就研究起來,以為自己發明一個了不起的東西。做研究的人都知道,要先做文獻探討,看看題目是不是別人研究過了,免得人家都上火星了,自己在研究如何上月球,還沾沾自喜。

重複已知的努力或重複創造已有的東西,不是有效或有創造力的行為。如果知識水準不高,不知道輪子的存在或其功能,就可能嘗試創造能轉動和運輸物體的工具,以致重新發明輪子。 

「重新發明輪子的訓練,在早期吸收知識和思考的訓練有重要的地位,這個階段的自我學習做得好才有可能考上第一志願。但台灣真的太多人就停留在這裡!

下個階段是邏輯思考的跳躍能力,就是從一般邏輯的ABCD,能夠跳到ACBF,許多圍棋、電競遊戲、足球運動的高手展現這樣的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思考的速度和跳躍的方式與人不同,廣泛吸收領域的知識,能夠充分運用、游刃有餘才有辦法。

重新發明輪子可能反映對原始思考和獨立發現的價值觀,可視為表現實證主義,追求個人對事物真理的觀察和經驗。這在個人追求對世界認知、建構思考的過程中重要,但如果停留在這個階段,想要解決社會問題,成為國家重要的領導人,恐怕造成很大的災難!」(李忠憲,2023) 

很多問題是環環相扣,需要螺旋式逐項改善,這需要時間。在民主社會,很多人沒有耐心,所以政客就有機會講空泛口號,推出沒有上下文、不問代價、或別人買單的廉價答案。

後記:頭痛時閱讀泰戈爾詩選,把自己抽離現況,進入感情充沛、語調明快、用辭華美、格調天真歡暢、富神秘色彩的文字空間。 

1.眼睛為她下著雨,心卻為她打著傘,這就是愛情。

2.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3.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你也要再錯過群星了。

4.縱然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是誰會愛上你的笑容。

5.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說它欺騙了我們。

6.你微微地笑著,不同我說什麼話。而我覺得,為了這個,我已等待得很久了。

7.有時候,愛情不是因為看到了才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才看得到。

8.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沖洗。

9.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10.誰從孩子的眼裡把睡眠偷了去呢?我一定要知道。


後記:容易疏忽的毒物

婦每天喝豆漿「喉嚨卡卡罹癌」一習慣超危險 超多人都踩雷

https://liff.line.me/1454987169-1WAXAP3K/v2/article/kEP0jXw?utm_source=lineshare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令人頭痛的媒體解讀/eaton

張忠謀最近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最重要的看法有三: 

1.「我們掌握所有關鍵,包括美國還有其他晶片製造盟友,荷蘭、日本、南韓和台灣。如果我們想扼殺(choke)中國,中國真的無能為力。」 

2.「我認為中國入侵台灣、兩棲戰爭、某種形式的封鎖以及所有類似衝突的可能性非常低;但這仍然有可能,我想避免這種情況。」 

3.「我真的確信我們已達到科技業的領袖級地位,我們不會輸的。」 

台灣媒體標題如何描述這則新聞的重點呢[1]

台灣媒體標題如何描述這則新聞的重點呢? 

《遠見》:張忠謀《紐時》專訪談晶片戰爭:中國會設法反擊,美國企業將失去業務(放飛到中共喉舌《環球時報》) 

TVBS》:台積電「矽盾護台」劉德音否認 張忠謀:陸難稱霸(劉德音話一點點,卻放大) 

《中國時報》:接受紐時專訪 劉德音:不認同矽盾護台說法(誇張隱沒張忠謀,像中共黨報《人民日報》) 

ETtoday》:張忠謀:中國入侵台灣可能性低 遺憾無法主導台積電脫離地緣政治(人家講產業,卻強調地緣政治) 

《聯合報》:紐時專訪/張忠謀:台積不會失去技術優勢 大陸稱霸半導體的機會不大(不可承受之輕) 

《上報》:【紐時專訪】張忠謀:台積電是全球科技業領袖 中國半導體沒有任何機會(忠實呈現) 

《新唐人》:不怕中共競爭 張忠謀:確信已取得領先地位(忠實呈現) 

後記:甚麼是真相或現實(Truth or Reality )?世界不一定有真相,歷史是勝利者寫的,現在的訊息是掌握管道的人寫的,所以真相可能是別人說的,即使我們在事件現場,觀察角度也只有一個,這樣結果是真相嗎? 

辨識真相,首在理解問題的本質。比如:區分俄烏戰爭的宣傳和公關。俄羅斯政府積極散佈虛假信息和謊言的同時,烏克蘭政府在被侵略下進行公關。西方媒體的記者有很高素養,不像台灣有些人假中立,把侵略者的宣傳和抵抗者的公關混為一談,然後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是真相的捍衛者。

其次,普通和真相的概念相對,不能脫離理解上下文,需要對比確定,所以想認清真相,要注意:1.尋找真相,不如先尋找現實本身。哲學家常以抽象方式提問,但真相只在具體背景才有意義。2.提問事物的真實性而不提供上下文,是文字騙術。3.形上學家關注描述現實,並選擇使用「存在」而非「真相」一詞。 

人事時地物一個不同,答案就不同,真相在特定時空背景才有意義。脫離「現實」,不知全部或關鍵事實組合,別人製造真相就非常容易,而且粉絲對政客的無厘頭作為會以為「他在下一盤大棋」。沒有這個基本認知,就沒有真相,或被自以為是的真相曚騙。

然而,現實就一定是真相嗎?數字最現實,具有可靠性,但上帝創造整數,其他一切都是人造。虛數,負一的平方根,稱為i。虛數是現實存在的東西嗎?大部分數學家會毫不猶豫回答:虛數創造很多理論,可以運用在現實世界[2]。

[1]沈榮欽(2023);[2]李忠憲(2023)

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最大的誠意/eaton

想到紀伯倫,總想朗讀他在《先知》書的一段話:「什麼是帶著愛心工作」? 

「是用你心中的絲線織布縫衣,彷彿你的至愛將穿上這衣服;是帶著熱情建築房屋,彷彿你的至愛將居住其中;是帶著深情播種,帶著喜悅收穫,彷彿你的至愛將品嚐果實;是將你靈魂的氣息注入你的所有製品;是意識到所有受福的逝者都在身邊注視著你。」 

這段話給我三個念頭:第一,若人人能如此,國家收入及社會安定提高3倍。第二,人只是人,說得到往往做不到,就是「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第三,標準很高,但標竿在那,每天做一點,總能離標竿近一點,這樣感到進步與喜樂。 

帶著愛心工作,這像韓劇《大長今》常聽到的:做飲食之人的最大「誠意」,就是讓人吃到對健康有益的食物(還考慮到對方當時的身體狀況)。帶著愛心工作,這像韓劇《大長今》常聽到的:做飲食之人的最大「誠意」,就是讓人吃到對健康有益的食物(還考慮到對方當時的身體狀況)。而且願意對此付上被關可能致死的代價。

 

帶著愛心工作,有了愛,心態等級比「同理心」高出很多。所謂同理心(empathize with others)是指,能敏銳識別他人的情緒,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欲望,並擅於調控他人的情緒反應,幫助別人表達情緒;當別人傾訴,自己是傾聽者,能巧妙回應,表達理解與尊重對方的訴求。 

後記:泰戈爾詩選《生命的意義》。小草呀!你的足步雖小,但你擁有足小的土地。當我們極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極度接近偉大的時候。我的存在,是一個永久的驚喜,這就是生命。我們的生命是天賦,我們唯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終止於衰竭的是死亡,但終止於無窮的卻是圓滿。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可以。

2023年8月10日 星期四

詹佳真:身為精神科醫生,我隨時有得憂鬱症的準備!

許多人認為心理醫生一定很善於情緒管理,其實心理醫生不過就是熟悉情緒管理工具的人,還是得要打開箱子使用這些工具才行,當然也有情緒低落,沒有動力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 

有幾個晚上,在回家的路上不斷想著對於患者的某些應對不甚滿意,覺得自己還能給出更好的答覆,也曾經因為患者的故事而失眠,想要幫助這些人,但終究是個帶有豐富情緒的人類,也會犯錯,也會有低潮。 

很多憂鬱症患者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得憂鬱症』,不愁吃穿,生命中也沒有什麼巨大變故,憑什麼得憂鬱症?雖然這並不是憂鬱症的唯一成因,但到目前為止,腦內缺乏血清素仍然被認為是憂鬱症主要原因。 

這就像是腦袋的重感冒,即使平常生活作息正常,吃得健康,沒有受到風寒的人也有可能感冒,我們從來不會因為感冒感到自責,更不用提責備他人,但一提到憂鬱症,大眾卻總是認為一定要是生活困難、生命中遇到重大變故的人才會得到。 

憂鬱症可能是純粹巧合,一個小事件都能引爆,也許是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是一時找不夠能聽你說話的人,你就是在人生的這個關口遇上了。 

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質的人,相對容易罹患憂鬱症。例如對自己要求甚高的唯美主義者,在各方面都要求自己必須成功、突出,沒有給自己喘息的空間,每當自己犯了一點小錯都不能放過自己,不斷的自我責備,而當自己有所成就時卻視為理所當然。 

較沒有安全感的依賴型人格,因為比較沒有自信,需要外界肯定證明自己是被接納的、值得被愛的,常常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評價與行為上,過度在乎他人想法,最不在乎的卻是自己的感受。 

即使作為一個心理醫生,我隨時都準備好得到憂鬱症的可能。心理醫生都無法倖免的話,你怎麼會「沒有資格得憂鬱症」?當負面情緒來襲 5步驟教你面對: 

第一步、辨識情緒。當負面情緒來襲,我們有時只覺得心情不好,卻說不出是恐懼、焦慮、憤怒,又或者是憂鬱。這時候,可以先將負面情緒產生的起因和緣由以客觀的角度描述,甚至將自己視為一個親密好友,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訴說,當我們抽離自己的角色,可以更容易看到思考盲點。 

利用簡單的造句,如:因為...(客觀描述一個情境或事實)讓我覺得...(主觀情緒),以文字記錄或者口語述說。舉例:伴侶不再像以前一樣時常傳訊息和打電話,交往紀念日即將到來,似乎沒有要一起慶祝的意思,你覺得自己不被愛,既難過又生氣。 

第二步、這個想法是有根據的嗎?找出負面思考盲點。在上述例子中,因為伴侶變得冷落是緣起事件(Activating event),感到難過與憤怒是情緒與行為的結果(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認為自己不被愛 則是負面思考信念(Belief),為自己主觀認知,與事件和情緒並沒有直接相關。 

常見的不合理的負面思考盲點還包括了以下幾種:

・所有人都應該要喜歡自己,否則自己就不是被愛的

・在各個方面都要比別人強,否則就不是成功的人

・事情一定得依照自己的意願發展才是最好的結果

・你的情緒是由外界給你的,你沒有決定權

・別人的批評一定就是代表著自己是不夠好的

・別人單方面的行為一定與他對我的感覺有直接相關 

第三步、改變B信念,以不同的思維替換原先的慣性負面思考。一直陷在這樣的情緒有幫助嗎?有沒有相反的證據?為了證明自己原本的慣性負面思考並不一定屬實,可以透過尋找相反證據的方式證明這只不過是思考盲點。 

依照上述的例子,對自己提問:他最近是不是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因素而面臨龐大壓力,因此沒有辦法像以往一樣對我投注同樣的關注?同樣的狀況以前是不是也有發生過?先將自己原先的信念放一邊,提出相反的的假設——伴侶仍然是愛我、在乎我的,他最近的行為改變是不是有其他原因? 

第四步、避免或改變容易引起負面情緒的A情境。對於目前的狀況我有其他的做法嗎?對於這個容易讓我陷入負面慣性思考的情境,我有沒有能力改變?我可以怎麼改變? 

例如:透過溝通讓伴侶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期望的改變,與其質問伴侶是不是不像以前一樣在乎自己,不如以更開放的態度詢問,對自己的情緒誠實,但對於原先的信念保持開放懷疑的態度:「我覺得你最近似些有點冷淡,讓我覺得有點受傷,但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我單方面的想法,又或者你有其它的原因,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你可以像以前一樣在午休時打給我,我也很想念你以前總是興奮地計畫我們的紀念日的行程的樣子。」 

如果在一開始就將自己的負面自動思維強加在對方身上,往往只會讓對方覺得被誤解,對於實際情況以及負面情緒也大多沒有幫助,對主觀信念抱有質疑,才能讓對方有解釋和諒解的空間,如果在最一開始便告訴伴侶「你就是不在乎我了才會這麼冷淡」,往往只會讓對方感覺被批判,下意識地想為自己辯護,不僅無法改變這個現況,也讓自己對於原先的慣性思考深信不疑,更深陷在負面思考迴圈中。 

另一個例子,陷在憂鬱情緒中的人時常不想出門,主觀認為身邊的親朋好友不會喜歡他們這麼低潮的樣子,但這也是一種負面信念,並不一定事實。要挑戰這個負面信念的最直接方法(駁斥),便是鼓起勇氣踏出那一步出門,改變這個容易引起負面情緒的緣起情境,找到相反證據。很多時候出門後你會發現,真正在乎你的人不會要你總是開心才接納你,原先的擔憂不存在,負面信念不過是思考謬誤。 

第五步、如果沒有辦法改變,做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吧。在許多情況下,其實我們並沒有辦法改變情境本身,但我們有詮釋這個情境以及選擇情緒的權力,如果目前不管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的,做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吧。看一部電影,吃一塊喜歡的甜點,買本新書,去自己最愛的海灘發呆,接受你不能改變的事實,在能改變的事情裡,盡力讓自己開心。 

有個患者,當了20幾年的全職媽媽,一直到孩子長大成人,孩子離家後的空巢期讓她寂寞又憂鬱,因為孩子離家無法改變,便問她:「在妳成為媽媽之前,有沒有什麼事情是讓妳開心的呢?有沒有什麼讓妳充滿熱情的事情?」這位媽媽說:「我喜歡畫畫,以前的我非常喜歡畫畫。」 

於是建議去上一堂畫畫課。她先是緊張,害怕被評論。於是給她一顆對抗焦慮的藥,真的沒有辦法的話,吞下這顆藥,硬著頭皮報名。她在畫廊騎樓踱步好多次,最後,撕開藥丸的錫箔紙,咕嚕混水吞下,跨起腳步走上階梯,報了第一堂課。後來,她得到老師與同學的稱讚,幾十年來都沒有感受過的成就感,她想起為人母之前,她曾經如此熱愛一件事。

2023年8月8日 星期二

令人頭痛的產業經濟說/eaton

柯前台北市長最近講「產業經濟」,聽了令人頭痛。他說「台灣不是沒有錢,但都跑到房地產、股票,他們不是製造業。理論上錢要移到創新業,對產業永續發展才有用。」 

其實「股票不是製造業」是沒有常識的說法。上市櫃公司多數是製造業,股市是大眾籌資最有效率的平台,讓企業取得營運跟技術提升所需資金。錢沒去股市,怎麼籌資? 

而且股市活絡有諸多優點:每年收證交稅約2千億;吸引外資,央行從中套利2千億,國稅局課徵股利所得稅2千億;提高大眾創業意願;原股東可出場轉投資;國外公司來台掛牌,這些都能促進經濟。

創新如果有「錢」景,自然找得到錢,沒有「創新」,只是「新創」,誰要拿錢去做功德?除了政府預算,政府無法控制錢去哪,只能創造良好投資環境。政府沒有比民間厲害,大政府思想跟不上時代了! 

其次,柯說「如果都在做代工產業,會陷入中等國家陷阱,要走上創新為主的高附加價值產業,薪水才會提高。」上次他誤用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這次改講「中等國家陷阱」,可是有這名詞嗎? 

對此,半導體專家陳美華說,台積電是代工,台灣早脫離傳統代工OEM,而是含產品設計、附加價值提高的ODM了。不知柯的「創新」是哪些模式?講幾個來聽聽好嗎? 

後記:台灣不是陷入甚麼陷阱。頭痛時,就讀紀伯倫《真正的自由》你能真正自由,並不是日子不再有牽掛,不是夜晚不再有匱乏和悲痛,而是當這些事箍緊了你,你仍可超脱,坦然而自在。

紀伯倫(1883-1931)生於黎巴嫩(當時鄂圖曼帝國統治)的馬龍派基督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規教育。後隨家庭移居美國,在美國上學時顯露藝術天賦。1908年赴巴黎跟隨雕刻家羅丹學習,後來轉向文學,許多作品都帶有基督教色彩。其代表作:《淚與笑》、《沙與沫》、《先知》,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散文的奠基人。

他與泰戈爾(1841-1941)是同期人物。作家冰心說:「泰戈爾是貴族出身,家境優越,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他的作品感情充沛,語調明快,用辭華美,格調也更天真,更歡暢,更富神秘色彩。而紀伯倫是貧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講為人處世的哲理,於平靜中流露出淡淡的悲涼。」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歡笑是上帝的禮物/eaton

歡笑是一種「良藥」,尋找生活中幽默有趣的事物,可以在困頓中獲得幫助,就像前貼文「活得有趣的人」的第2種特質:樂觀豁達,淡然從容,雖然苦中作樂並不容易。

蘇東坡被貶到黃州,第一步就是承認不能改變的,接受能改變的,從細微處讓生活好起來。他改穿芒鞋短褂,築水壩,建魚池,從鄰居處移菜苗,荒地改造為農田。 

當孩子告訴他,井出了水、地上冒出嫩苗,他像孩子跳起來。他為微風中挺直搖曳的稻莖,或月光下沾滿露滴的植物高興,也為吃到親手耕種的米滿足。 

這些都是蘇東坡善用具體而微的快樂化解悲傷。在那些日子,他保持敏感明亮的眼睛,對詩畫審美的眼光與過去絕然不同。 

喜劇演員約翰·布蘭揚(John Branyan)說﹕「歡笑不是我們製造的,那不是我們的主意。歡笑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祂知道我們在人生中會需要它。因為祂知道我們會遇到困難,我們會有掙扎,總會有事情發生……歡笑是一份禮物。」 

有時,我們只要看生物,就能帶來歡笑,無論是牠們奇特樣子(如鴨嘴獸),還是滑稽動作(如頑皮水獺),或是小朋友可愛動作。 

若一下子不能盡情歡笑,懷疑的「暗笑」也行!《創世記》提到亞伯拉罕和撒拉的故事,上帝應許這對老夫婦得到一個孩子,年過九十的撒拉生了兒子,亞伯拉罕取名為「以撒」,意思是「歡笑」。 

撒拉驚喜說:「上帝使我歡笑,凡聽見的人必與我一同歡笑」。她這年紀還能生養孩子,太不可思議!想當初,她聽說要懷孕產子,就在心裡暗笑,如今懷疑的笑聲,轉化為全然喜悅的歡笑。 

後記:面對困頓,可以學蘇東坡下定決心克服。我們聽了很多道理,但在實際困難中要歡笑不容易,所以說「決心是一種天賦」。這樣要怎麼辦?像亞伯拉罕和撒拉持守信仰,記住:「人類的一切智慧包含在這四個字:等待和盼望。----《基督山恩仇記》」

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令人頭痛的重啟服貿說/eaton

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年奔馳,戰狼外交受到民主國家的抵制,地方政府瀕臨破產,人口嚴重老化,經濟前景非常不妙。 

北京大學副教授張丹丹把1600萬躺平族算進去,年輕人失業率達46.5%1624歲的人口9600萬人,失業超過4千萬90後年輕人1.75億人,86.6%陷入負債壓力,平均每人負債12萬人民幣。 

若觀察趨勢,中國年輕人失業問題年年惡化,並非疫情的短期現象,而是長期趨勢,這是反映長期的結構問題,不要期待兩、三年內可以解決。 

90後年輕人1.75億人,86.6%陷入負債壓力,平均每人負債12萬人民幣。2022年中國家庭債務收入比高達124.4%,而普通群眾13億人,佔人口92.7%,人均財富只有2.3萬元人民幣。

中國大型房企「資不抵債」,大部分地方政府瀕臨破產,能賣的地也賣光了,財政壓力沈重。到了2035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達4億人,占比30%2050年到50%,養老金一定成問題。未富先老的中國,很大概率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DP1萬至1.2萬美元,按2010年物價)。 

台灣有兩位總統候選人宣稱要重啟服貿,服貿一簽,中國普通群眾13億人可申請來台工作。就算武漢大學,程度沒比台大差太多,他們的能力比台灣大多數同齡人強,薪水要求絕對低很多。 

暫不論能來台灣的人帶著政治任務,台灣30歲以下年輕人,絕大部份會因服貿協議失業。準備斷送自己未來的年輕人,覺得藍綠一樣爛,要給計劃搞死自己的人一個機會。相對無關痛癢的中老年人在為年輕人的死活拼盡全力。這是一個不知死活,錯亂到極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