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8日 星期二

衡平意見

eaton

有時,衡平意見帶來同理心,更廣闊的視野,以致能關照被忽視的弱勢族群。最近跟朋友聊到「100元理髮」,他反對殺價競爭,他都理350的。我是100的支持者,要求不高,能減15分短,看起來有精神就行。 

其實我也反對惡性競爭。但天下道理都有假設前提,沒有錢理350的人比例還不小,而且不是理髮師都可做到350的水準。 

況且100元消失了,失去競爭,350很可能變成500元。這樣,其他行業有樣學樣,退休沒有收入或是低收入的,會活得很辛苦。因此,我認為只要有一定品質,100元能增進社會福祉。 

有時,衡平意見能做出警告。最近參加台北大稻埕導覽,在大稻埕公園看到一位婦人把兩大包家庭垃圾硬擠入公園垃圾桶,我跟她說會罰錢,她回說:「就這一次,謝謝。」 

希望「就這一次」可信,因為一旦習慣養成,恐怕永遠還有下一次。清潔隊不是省油的燈,會拆垃圾,看看有甚麼證據,抓到罰的很慘。最好是每次丟之前,都記得檢查。可惜,我的反應能力不好,忘了對她說這個「衡平意見」。 

但衡平意見,不見得都是好的,即便是四平八穩,它必須沒有基於錯誤的事實,沒有立場偏差,沒有鄉愿,沒媚俗(Kitsch),沒有「拿簡化的不實情感黃金包覆鐵柵欄,讓人們以為是宮殿樑柱」,沒有「不重視邏輯事實、不願多次品嚐審視、不求甚解、不從其他角度看待」的懶惰思考態度,否則便是庸俗而邪惡。

庸俗媚俗

前幾天提到好的搜尋引擎,比AI人工智能自動重組的資訊有用多了,除非有一天,AI能創造洞見。可是綜合眾人看法的衡平意見,怎能有洞見? 我不是說衡平意見不重要,但若某些意見是基於錯誤的事實,或是立場偏差,這種衡平意見便是庸俗而邪惡,就像在這篇悲情城市」說的。

………………

李忠憲悲情城市 

我的家鄉嘉義市是二二八事件災情最慘重的城市之一,有好幾波的公開槍決、血染火車站和機場,進攻彈藥庫,本來也是因為這樣的歷史因素,被稱為民主聖地。 

不少人家裡的長輩有看過公開槍決的現場,那種陰影一直籠罩在這個城市,相較於台灣的其他縣市,嘉義市的年輕人念醫學系的比例特別多,因為在這種慘痛的經驗之後,家長對小孩未來的期待,這是一條相對比較安全的道路。就那段黑暗的過往來講,嘉義市的確是一個「悲情城市」。 

帕斯卡·梅西耶在「里斯本夜車」書中提到:「庸俗(Kitsch)乃所有牢獄中最歹毒的一個,是拿簡化的不實情感黃金來包覆鐵柵欄,讓人們以為那是宮殿樑柱。」 

Kitsch」,這個德文字在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曾經出現過,「看到小孩奔跑,不由得Kitsch的流下兩行眼淚」,Kitsch 這個這個字中文一般翻譯成:「媚俗」。 

這個字是從德文的動詞 verkitschen 而來,verkitschen 原本的意思是「迅速賤賣」,巴伐利亞的觀光業盛行,需要賣給觀光客很多東西,尤其是手工藝品或是畫畫,一些隨隨便便、大批生產的紀念品或畫作,所謂不是藝術的藝術品,粗糙但可以迅速完成賣給觀光客,賣這些東西就叫做 verkitschen 

媚俗有時候是一種感傷,把一般人的感情和反應當成是自己的感情和反應,廉價但可以很快地得到一般人認同的情緒和撫慰。Kitsch 並不是物品的本身,而是一種懶得思考的態度、不重視邏輯事實、不願多次品嚐審視、不求甚解、不從其他的角度看待物品本身,一種直覺懶惰看待藝術的方式。 

德國學者莫里茨·巴勒 (Moritz Baßler) 將語言平庸而道德明確的文學稱為“新中教(Mid Cult)”。 

ChatGPT已經寫了幾百本書,如果有看過這個人工智慧寫出來的文章,有很多資料,這是他的強項,但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發現它的平庸。 

新中教與媚俗有關:一種明確的情感效果,利用一種手段實現,除了準確地實現這種效果之外,別無其他功能。 

在新中教當中,閱讀時無需自己思考,感受一口一口。相反,對於實際的藝術,所使用的手段對於特定的陳述是絕對必要的,而讀者引發哪種情緒反應是次要和個人的。 

許多人再去看了悲情城市,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沒有很好,但或許還會再去看一次,總覺得「悲情城市」和二二八「和平」紀念日還蠻搭配,同樣的間接、含蓄、令人誤解。 

問題這就是我們的現實,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大家都在這上面放假,我們並沒有二二八大屠殺紀念日之類的假日,我們也只有「悲情城市」。

2023年2月27日 星期一

不隨眾行惡

Eaton

哲學家伯特蘭·羅素鼓勵大家,人到生命最後,不要再為彰顯自我而獨樹一格,而是融入普遍的生命,讓自我之牆一點一點退去,越來越客觀,進入無我境界 

人的一生應像一條河,存在開始是涓涓細流,被狹窄河岸所束縛,然後熱情衝越岩石與瀑布。漸漸地,河流變寬了,兩邊河岸遠去,水流更平靜。最後,沒任何明顯裂痕,自然融入大海,並毫痛苦地失去自己的存在。 

注意,這是指到生命最後,在此之前,還是要熱情衝越岩石與瀑布。 

1957年的經典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中,一名在貧民窟長大的少年被指控謀殺父親,所有的證據對他極為不利,法官沉重地對陪審團說:「這起案件有一人死亡,另一人的生死掌控在你們手上。」 

然而,審議的過程暴露陪審團的弊病。在十二位陪審員中,唯有8號陪審員投票主張被告「無罪」,引發激烈辯論,他指出證詞矛盾,卻遭其他人嘲諷。 

隨後情緒升溫,其他陪審員對謀殺案件持有的偏見也一一暴露。最後,因著8號陪審員的努力,其他陪審員陸續改變觀點,最後都投票同意這名少年無罪。 

《出埃及記》記載,以色列百姓剛進入迦南地,上帝囑咐他們要勇敢堅持真相,強調:「不可在爭訟的事上隨眾偏行」,就是勿枉勿縱,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屈枉正直」,堅守真理並為弱勢發聲。 

在《十二怒漢》中,第二位表決被告無罪的陪審員稱許8號陪審員:「獨排眾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上天要求我們具備的正直與正義,重視真實的證據並尊重他人權益。(參考葛庭墨8號陪審員,靈命日糧)

從被打擊中站起來

Eaton

人生處處在挨打,若被挨打,怨天怨地,旁觀者想扶都不見得扶得起。 

被打擊的原因很多,有因果判斷錯誤,有自作孽,有遭天譴,有不白之冤,有遭人陷害,惹人忌妒,有遺傳(疾病),還有其他(原因不明) 

這樣要怎麼辦?可參考劉曉亭的見解,他認為:

// 是要了解發生甚麼回事,但原因不重要,反正遇到了,就算是打錯也已經打了,哭也沒用,只能站起來,繼續往前走。這是站起來的第一步。

站不起來怎麼辦?那就「爬」。上帝會揹你,但是每次都揹嗎?養過小孩都知道,每當小孩要求「揹我」,答案多半是「自己走!這麼大了。」

上天允許這麼多打擊,就是訓練自己成熟,藉著一點幫助,自己能堅忍站起來。能堅忍站起來,是人生基本功!//

或許以下五段話,可用來提醒自己:

習武之人要從挨打開始。投資之人要從賠錢開始。尋愛之人要從失戀開始。剛強之人要從挫折開始。勇敢之人要從哭泣開始。豁達之人要從倒霉開始。成功之人要從失敗開始。長壽之人要從節制開始。——劉曉亭(劉三) 

人除非參透人生,悲苦後悟出歡樂,成為微笑的哲人,否則難稱為智者,因為哭泣後才可歡笑,哲人從悲哀中醒悟過來,才有超脫世情的豁達,心存慈悲與忍耐。當現實主義的理想家,滿腔熱誠的達觀者,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保持積極的人生觀。—— 林語堂《蘇東坡傳》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能在一瞬間被剝奪,但惟獨人生中最後的自由,也就是處在任何困境中如何回應這些苦難的態度與方式,是每一個人永遠不能被剝奪的自由,而這正是生命價值的終極展現。----存在主義哲學家V. Frankl

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羅馬書5:4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哥林多後書 4:8

挽回感情

莉的自由婚姻兩性專欄作家 

1

感情分手或婚姻離異的諮商者在描述完自己的個案後,有蠻大比例的人會問我:已經這樣了,我還能挽回嗎?我經驗很多沒錯,但每件個案的背景與關係人都不同,是完全無法一概而論的,但只要問我挽不挽回這件事,我一律都說「挽回」。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至少我很清楚,會問的人,心裡是很想嘗試的,而會讓人後悔的從來都不是挽回失敗,而是當初想挽回的那個時刻,沒有真的實行或全力以赴!  

2

逝去的愛情,到底值不值得而又該不該挽回?這著實是個沒有統一標準答案的問題。被挽回方願意接受,劇情就是一心一意、痴心絕對;可一旦被挽回方百般不願,那結局就成了糾纏與執念。但我知道,人之所以能起心動念想挽回,撇除少數的那些放不下,更多的原因是因為現在此刻,理解到了這段愛情的珍貴,所以才想爭取再來一次。即使挽回失敗,也等同重新編寫了一次這段珍貴愛情的結尾,這絕對比什麼都不作更不容易後悔! 

3

在愛情關係裡,有一種自欺欺人,幫對方編織藉口理由,然後由自己說服了自己。但如我們知道的,謊言總是無法帶來好的結局。有些人不愛了,你做再多,對方感受的都不是體貼而是壓力。有些人放棄了,你做再多,喚回的都只會是不耐而非回應。揭開自己等於否定自己,這並不容易,除非我們願意迎接誠實的自己,決定清醒。  

4

孔子五十知天命,是指知道上天的旨意、人的自然稟賦與天性、人的道義和職責等。!現代人因為各方資訊的互通與交流,早了解或直接體認到很多事,也許有些人能成功,但並不等同每個人也能。那些成功的背後,也許是許久努力的堆砌、也許是資源與背景人脈、又也許是沒被洞察到的千鈞一髮。所以,早早認清現實,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是我們現代人極重要的人生功課。  

5

挽回這個念頭的產生從來都不會是平白無故,會想挽回通常不是想扭轉不利就是想找回失去。但根據我多年協助婚姻與感情挽回的經驗,有時候,當事人想要的挽回,並不是挽回一個人、一段情或一件事那麼表面,許多時候,這些挽回求的是想從對方身上找到一個答案。  

6

有時候,回憶過往的美好,都彷彿能為現狀注入力氣,但可別因此終日沉浸追憶。而未雨綢繆也是正確的生活態度,並沒有不對,不對的是籌謀到了杞人憂天的程度。其實人生就像一條流動的河,往事不可追,未來也不可控,回憶與籌謀都當適可而止,真正能把握的就是當下。  

7

能相愛到走入婚姻的倆人,假若有一天彼此不愛了,離婚就已是這段關係的最終級懲罰。離婚就該放過彼此了,相敬如賓對比曾有過婚姻或許過份生疏,但再糾纏難捨終究也只是徒生憎惡。有些遺憾就是同時光般無法挽回,有些錯誤就是已然發生無法原諒。  

8

能夠產生「失去」這種情緒,通常是原先擁有而後消失或損毀。有些人失去後才懂珍惜,有些人則是始終念舊,因此面對同樣的失去,後者在「失去」這方面的情緒往往更濃烈與難放下。所以不要去議論別人不豁達或不灑脫,因你根本無從知曉他正承受多厚重的「失去」情緒。  

9

只有極少數人能幸運的在情感路上毫髮無傷的成長。多數人都得學習遭遇分手、失戀、離婚等情感上的挫折時,該如何面對以及痊癒。那些倒帶不了的傷痛與曾經,放不下、忘不掉、捨不得,隨著時間終究會癒合。願我們都能在經歷後,多點理解與體會,讓自己的情感路更順遂。  

10

還記得二十年前有首歌叫做分手快樂,這首歌曾傳遍大街與巷弄。但現實上分手會不會快樂真不一定,可確定的是,分手後不見,一直是分手後的模範作法。因為分手再見,從來都不會是單單純純的一場敘舊。分開後悔了嗎?分手後比我難過嗎?有沒有遇見比我好的人?新對象有比我好嗎?不要讓自己的人生有探討這些問題的機會!所以分手不見,杜絕這一切。 

11

經歷或年紀越多,越能明白一件事,就是很多事再怎努力也是無能為力。就像打翻的水,你收不回;墜在地板的冰淇淋,你拾不起。那些選擇背棄你的人、鐵了心離開自己的人,如果在結束之前你盡了全力去嘗試卻還是徒勞無功;那麼,現在開始那些無能為力的事已經和自己沒有關係了,唯一還能做的就是顧好你自己。  

12

地球上有沒有比鑽石更硬的天然物?有,那就是人的個性、脾氣。很多時候,我們從原生家庭帶出來的王子和公主脾氣,被用來使喚我們的另一半;但事實上,他們本該是我們的國王和王后,不是任你喝斥的女僕和車夫。在婚姻裡,沒有誰是罪該萬死的,用神的愛彼此相愛,永遠記得留給對方一條活路!留給別人一條路不是軟弱,不是示弱,而是幫助自己通往生命之路! 

約壹 4:19「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水深之處

2023年2月24日 星期五

馮志梅:美滿婚姻的祕訣

根據簡春安博士統計台灣離婚率是全亞洲第一名,台灣所有的婚姻裡面只有百分之十的夫妻是親親熱熱的關係,百分之四十的夫妻是處在不冷不熱的關係裡面,其餘的百分之五十夫妻是在水深火熱當中。

今天不論你們的婚姻是不冷不熱、忽冷忽熱或水深火熱,我相信今天要分享聖經裡的原則能夠幫助你的婚姻,從一種不是上帝當初設立婚姻的心意中,帶回到你們剛開始戀愛的時候或蜜月初期那種親親熱熱的關係裡。

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qX7x91RpeJnj5qtYgdLCZmD2EZT7xXY2RpiVq6JGU7d9eveGbfcVGUVRerNg6JGhl&id=492166470807822&mibextid=Nif5oz 

有錢人不會告訴你的真相:5個習慣,暴露了你的人生上限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1/post/202002110021/ 

2019年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發現,窮人不相信統計上必然勝出的長線投資複利效果,而卻相信勝率極小的短期交易蠅頭小利。 

五個窮人的習性:第一:窮人更擅長浪費錢。第二:窮人比富人更多消費支出。第三:窮人不相信教育。第四:窮人不相信常識,會相信一些奇怪的東西。第五:窮人比富人更愛面子。 

重點,窮人不相信長線,只求短線的蠅頭小利:那麼他對於投資啦教育啦這些長線的事情,一定是不感興趣的, 所以這類人的人生,自然就不會有什麼積累,什麼事都是淺嘗輒止,只計算鼻子尖前的一小點利益,而財富意味著長線的經營,這類人就註定賺不到長線的錢,必然陷入困窘。

李飛君:孩子常發脾氣,責備未必有效;欣賞、肯定,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是最好的做法

https://cchc-herald.org/all-articles/entry/2023/02/disciplining-children-with-reason-and-affection?fbclid=IwAR3b2fPWlkgXbco8RQ25qxAA6T0xdZuEiHdYprfW6eTFHm9F50_R7XyPdCI

一位小學四年級女孩,成績很好,自我要求很高,很在意自己的表現。當她做功課或練習小提琴不順利時會大哭和尖叫,全家受罪,父母受不了而帶她來輔導。 

這女孩表面看來像坊間所謂「公主病」,是被父母及長輩寵壞,動輒發脾氣,以情緒來控制父母及家人就範。不過與女孩傾談後,發現她本質聰明但內心感情脆弱,缺乏安全感與自信,怕失敗。 

她理想高,凡事想高人一等,想有最好的表現,但當面對考驗或挑戰,自信卻不夠,想逃避,但又不能接受自己的畏縮感,往往夾在困難當中,進退兩難。不滿意自己的表現時,情緒就激動,對可以容忍她的人發作,因而在學校能控制情緒,在家就選擇性失控。 

小女孩起初不想來輔導,但慢慢地發現我並沒有責備她,反而對她的愛好感興趣,欣賞她讀書的成績及津津有味地聽她談她的朋友、開心和不開心的瑣碎小事,當她抱怨每天被迫練琴時,我認同她的感受,需要每天重複練習曲子的確非常枯燥,並且當未熟練時,很易錯音,很有挫折感。但我對她的能力作出肯定,困難難不倒她,然後建議與她一起去找出比哭叫更好的方法來紓緩自己的情緒,像成熟的大人一樣。 

我教她用深呼吸、轉移注意力及其他鬆弛情緒減壓的方法等,當她肯邁出正面的一小步時,我會給她肯定和表揚作為鼓勵。她的幼童式的哭鬧行為逐漸減少,最後完全停止了。 

很多人認為孩子任性、壞脾氣、自以為是的行為表現,需要採取強硬嚴厲的手段處理,有些父母會與孩子鬥大聲、以怒還怒,或者威脅恫嚇(如果妳再尖叫,我就錄影下來,讓妳的老師同學都見到)……這樣的處理方法其實很糟糕,孩子動輒以發脾氣來面對自己的困擾,是負面的態度和做法,如果父母用以上的處理方式,其實也是用負面的態度和方法,離開了數學的領域,負負是不會得正的。

在現實生活人與人的關係上,假如大家都負面地想制衡對方,問題只會像滾雪球般越演越烈。此外,如果孩子因為恐懼害怕而停止不良行為,效果往往是短暫的,因為行為底下的真正因素未被打開和處理,治標不治本。並且孩子在父母身上所學到的高壓手段,日後亦會用在自己與父母及與其他人的關係上。 

孩子在成長路上,父母責無旁貸需要管教和帶領,讓孩子的生命能夠去蕪存菁。不過,行為的改變往往是先從思想和情感着手,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是最好的做法。

親子關係,時間是重要的先決條件,然而今天的父母最缺乏的是時間。所以,堅持孩子優先,願意盡最大的努力把時間分配出來給孩子的是智慧型父母。孩子向父母打開心扉的日子,會循着成長的階段慢慢地收減。 

親子關係是孩子心靈重要的經歷,父母正是一筆一劃地以愛心和智慧來雕塑孩子的生命。父母需要耐心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找出合宜方法來帶領他們,讓孩子邁向正確健康成長的方向。 

「橄欖樹全人關懷」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 olivetree.cchc.org 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

2023年2月22日 星期三

黃越綏:年齡愈大,7個生活提醒

人一旦衰老了,很自然地動作也會跟著慢起來,即使像我急躁的本性,到老了還是沒太大的改變。但很明顯的體力有差,行動已經無法再配合你的指揮時,還是必須謙卑地向老化妥協。 

為了避免給生活帶來不便,或替身體上帶來不必要的傷害,你得開始學習;試圖用事緩則圓的境界,來安慰或鼓勵自己。 

留意7件日常小事 高齡期過得安心安全 

1. 行走:買好鞋、走路慢而專心 

老年人最害怕跌倒或摔跤,骨折代價太昂貴了,要學會走路放慢步伐。買雙舒適,簡便又好走的鞋子,比什麼都重要。老人家的活動空間多半都在家裡,習慣穿拖鞋,而非打赤腳,因此拖鞋品質就很重要。太大或太小,都容易卡住而跌倒。戶外走路要放慢腳步,千萬別學年輕人,一面走路一面滑手機或聽電話,更不要趕時間而闖紅燈。 

2. 飲食:細嚼慢嚥、避免吃隔夜菜 

若不想在飲食時吞嚥困難、嗆到或噎到,就得開始享受細嚼慢嚥,並學會一小口一小口地吃。萬一家中有晚輩,嫌你吃的菜肴煮得太軟爛,別急著爭辯。只要從廚房的櫃子裡,找出不用的鍋子,請他們另起爐灶即行。除非經濟情況不得已,上年紀的人盡量避免重複地吃隔夜的飯菜;一則養分流失,二則造成腸胃的消化不良。喝咖啡雖代表年輕化,但咖啡利尿。喝完後不久,就會想上廁所。上了年紀的人,喝咖啡前必須先看好廁所的位置,免得在公共場所出糗。 

3. 如廁:洗屁屁,乾淨衛生 

老年人不是衛生習慣不好,只是容易健忘。如果家裡不是裝有自動化免治馬桶的設備,不妨請水電工,在家用的抽水馬桶旁,多增設一支如廁完可沖洗屁股用的水槍。事畢不處理乾淨,後遺症太多。總之保持身體乾淨,可避免感染。(按:有一種免插電洗淨便座,千元左右,安裝簡單,便座形狀要買對。比如,聲寶 免插電洗淨便座:https://bit.ly/3SEMfXj 

4. 腦力:訓練記憶力,想不起的名字盡量記起 

避免失智就要訓練記憶力,不妨把重要的必須用品,例如:手機、鑰匙、錢包、老花眼鏡、捷運卡、健保卡以及身分證等,都放在固定小手提包。否則分別放在固定的地方以便拿取,早上一個一個收集起來,放進包包裡。 

如果自己獨居,要記得把所有電器用品,像電燈、電視、收音機、除濕機,以及瓦斯爐等,全都列成清單,睡前檢查一遍,是否有關閉開關。 

10多年前曾看過Discovery頻道播放一支防範記憶力減退的影片,只能憑久遠的記憶,用我所能理解的語言來跟大家分享。影片提到,人腦的記憶體像樹根和分枝一樣,有如交通網絡,不但四通八達,且密密麻麻地連結在一起。當你搜尋記憶時,有時候突然忘記或想不起來。這時,一般人都會算了或不在乎,心想,反正不是重要事,想不起來無妨。 

但專家認為這不是好習慣,你若不設法想起來,記憶體連結就會中斷。讓這種情形繼續不斷地發生,這裡斷一下,那邊又斷一下。記憶網的斷線和破洞就會愈來愈大,記憶力會愈來愈差,大腦愈來愈萎縮。 

這個影片讓我60歲後就養成強迫重拾記憶的訓練。每當我想不起一個人名、一個圖像、一件事情或一樣東西的時候,我絕不罷休,一定會設法在12天,甚至一個星期內,把它想出來。我辦公室的同事們都很年輕,他們都認為我的記憶力超好,回想起來,也許跟我長期以來的自我訓練有關吧! 

前幾年因為嚴重失眠造成頭痛,去看了腦神經科。醫生是好朋友,當他在看我斷層掃描的片子時,一直搖頭並嘆口氣。我心想這下可不妙了,我跟他說:「放心吧!我很勇敢的,請告訴我實情,我承受得住!」 

他笑著說:「恭喜妳了,只能說除非是基因,像妳這麼日夜顛倒的頹廢生活方式,而且活到了這把年紀,沒想到妳的大腦比年輕大學生的還飽滿,而且完全沒有萎縮的現象。」讓我鬆了口氣。 

5. 眼力:服膺老花,多備幾付眼鏡 

即使動過了白內障的手術,眼科醫師把近視和遠視調整好,但通常都會勸說別調整老花。因為年紀愈來愈老,老花眼程度也會跟進,調也等於白調,反而容易跌倒。 

現在老花眼鏡便宜,建議年長者不妨多買幾副,放在客廳、書房、廚房、臥室或廁所,隨時伸手可及的地方,免得老是找不到僅有一副,最後發現戴在自己臉上。老年人生活大部分屬於靜態,沒有老花眼鏡,無論看報、看iPad或各種手遊,都會造成很大不便。 

6. 通訊:手機充飽電,市話不能少 

這是一個若沒有手機,生活機能隨時都可能會當機的時代。不論你對手機的功能了解多少,只要會打電話和接電話,至少刷存在感。一定要記得睡覺前將它充飽電。我經常有在玩手遊,耗電量驚人,隔天早上醒來,都會先檢查右上角的充電量是否達百分之百,方可安心或帶出門,否則出什麼狀況,打119求救的機會都沒有。 

一位久違的老朋友,他們4個兄弟姊妹輪流照顧中風後半癱瘓的父親。為了方便父親使喚,他們在他的手機中設定按鍵,代表著他們4個人的代號。有時父親按錯,例如想找1號的大哥,卻按到3號,結果三妹會乘機撒嬌埋怨父親偏心之類的……讓父親心情好些。他們每天睡覺前都替父親的手機充飽電,然後把手機放在離父親最近的地方。 

有一次輪到父親搬來和她住,丈夫出差,孩子外宿,所以她安頓好父親上床睡覺後,她才開始去洗澡。可是沒想到意外就這樣發生,父親竟從床上跌下來。不敢置信的是,他父親還能強忍痛苦,用顫抖的手去按一起摔落在地上的手機。 

等到她洗完澡出來,想順便再去查看一下父親的情形,才發現父親早已躺在地板上。嚇得她正準備通知119時,門鈴聲突然乍響,她趕緊打開門,竟然三兄妹都出現在眼前,原來是父親通知他們。 

老人家在孝順的子女們的悉心照顧下,經過23年的努力復健,可以拄著拐杖,慢慢地學著自己走路。連醫生都稱讚,這麼大的年紀,還能有這麼好的成就,簡直是奇蹟。 

除了手機外,老人家房間還要裝電話機。不論是主機還是分機,都要選擇能顯示出來較大數字的機型。最好備有緊急狀況求救用的各種電話號碼,包括醫院、警察局、消防局、社會局,及家人等的備忘錄。 

7. 洗浴:高齡獨居盡量坐著洗澡 

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外面走動的機會少,加上運動不太激烈,因此汗量不多,新陳代謝緩慢,皮膚容易過敏和乾燥。因此建議不需要每天都洗澡,也盡可能不要使用肥皂。 

年紀愈大,洗澡動作一定要慢慢地進行,而浴室的安全措施更不能疏忽。人過70最好不要逞強,學年輕人站著用蓮蓬頭沖洗,或是在深而大的浴缸泡澡,起身不小心滑倒重跌撞到頭部,就無救了,一個人獨居時更危險。 

我的二弟,幾年前在家裡的浴室冼澡,意外滑倒撞到後腦。由於妻兒均移民國外,他因工作關係獨居台灣,結果失血過多而身亡。還是警察通知後,由我出面認屍,享年才68。這也是為什麼我主張,80歲以上的長者,最好能採坐板凳上洗澡方式較為安全。 

凡是錢可以解決的都是小事,而死不了的事情都不重要。所以凡事不用急,慢慢來。我的個子矮加上性子急,走起路來像是快速的碎步機。因此每次出門,不論是同事 老朋友都會提醒我,走慢一點。但習慣成自然,所以我老是忘了放慢腳步,都要等到真的跌倒了才來懺悔和喊寃。 

我開始訓練自己,出門前總是先心理建設,提醒自己幾個問題:「今天的事情有多重要?」、「出門的時間是不是要提早?」我一向很守時,我就多加了一個問題:「如果遲到了,會不會對事情造成負面的影響?」或是「見面的人會不會因此而與我絕交?」

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19779?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post&utm_campaign

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程度和品味 談對話機器人

Eaton

最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舊書「批判性思考」,以前知道這本,作者具有高度細心及耐心,不禁翻了又翻。

翻閱同時,想到王道維教授對於對話機器人的評價:蘇格拉底的質疑與對話方式,釐清思路更為重要。

我相信有一點「批判性思考」觀念的人,目前不會倚靠 Chat GPT。對話機器人產生的內容沒有說明來源,怎能就信了?當作一個參考意見可以,但不能當作知識,甚至是智慧真理。

我們在Google查到的是一個個網頁,可以檢查可信度。因此,好的搜尋引擎,比AI人工智能自動重組的資訊有用多了,除非有一天,AI能創造洞見。可是綜合眾人看法的衡平意見,怎能有洞見?

Google查的也不少亂寫,需要判斷明辨,這是被稱作知識人的準據。而意識到哪些人習慣說謊,哪些來源的可靠度差,這是程度和品味之所在,也才能把日子過好。

我不是說,自己有甚麼程度和品味,而是提醒自己學習,如同「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3:13-14)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只擔心該擔心的事 談對話機器人

對話機器人ChatGPT橫空出世,未來白領工作會被取代嗎?人文社會領域會更式微嗎? 

清大物理系教授王道維從字詞、訊息、意見、知識與洞見等五層的語言理解架構,看對話機器人所產生的文字與使用者的心理互動,說明在哪些方面將對人類未來生活有所影響。 

結論是目前ChatGPT功能與Google類似,只有少數領域能到達實用知識的範圍。為減少偏見而被誤導,如同做Google搜尋要綜合比較,類似蘇格拉底的質疑與對話方式,釐清思路更為重要。

https://www.storm.mg/article/4725780?mode=whole 

王教授書寫這篇,閱讀有點燒腦,但已盡力科普化。他主導過建立家事法庭的人工智慧系統,歷史回測的正確率極高,已給法院作為判案參考。多才多藝、性格謙虛的曾催促我投書一帶一路「國內薪資」議題,也幫忙校稿。

對我來說,ChatGPT功能沒比Google高明多少,說取代或式微甚麼,言之過早。就我觀察,極大多數長期預測都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就算某些預測對,事前不知哪些是正確的。

很多老人回憶的研究也都顯明,一生擔心的事大多沒發生。 所以與其擔心,不如想想艾比克.泰德說的求神讓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有勇氣去做我能改變的事,並且有智慧區別兩者的不同。 

其實就算人們對AI發展的預測正確,生命會自己找出路」嗎?某些工作消失,會有新興工作產生,應是合理假設,只是新興工作不一定屬於被消失工作的人,就像以前西進中國,讓很多人長期失業,又沒能力從事服務業,即便低薪。 

對憂國憂民的陳怡凱律師來說,他也不擔心人工智慧造成的社會衝擊,但理由很另類 

// 我不擔心人工智慧造成的社會衝擊,倒不是人工智慧無足輕重。恰恰相反,若以現在的發展速度持續下去,下一代人的生活,應該會跟今日頗有不同。 

那我為什麼還是不甚擔心?原因也很簡單:人有近憂,不及遠慮,眼前的麻煩已經夠多。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國家存續恐怕就會迎來嚴厲考驗,或者說已經在遭受考驗。 

如果國家瓦解,就意味著巨大的混亂與災難,也輪不到亡國之人擔心什麼AI發展之類的大哉問。要擔心的,是一些更基本的問題,像是人身安全、社會失序、政治清洗、暴力橫行、糧食匱乏、貨幣貶值、更不用說醫療癱瘓。 

許多人似乎有一種錯覺,以為「基本的自由」、「穩定的秩序」以及「豐裕的糧食」是理所當然的存在。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這些往往是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奢侈。紙醉金迷的後冷戰和平,只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短暫插曲,而且已經結束,確定結束。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國家能否平安度過下一個階段的驚濤駭浪,實在非常難說。更何況,還有不少人或者漫不在乎,或者極力想要整倒這個國家,不惜主動破壞自己生活賴以存續的社會基礎。 

仿佛以為沒有保障秩序以及提供服務的國家機能,他們還能好好活下去,以為還有其他政權會讓他們好好活下去。 

所以說,何必急著為人工智慧造成的社會衝擊傷腦筋呢?畢竟「人類的缺乏智慧」就已經足以讓人煩惱不完了。//

2023年2月15日 星期三

退而不休

Eaton

許多人羨慕財富自由,以為退休就可遊山玩水,從此享受人生。其實我們應該先問要將工作放在生命中的什麼位置,不然講如何充實退休生活的討論就沒有切中要害。 

人生追求的境界應該是把拼當成玩、把玩當成拼!這種玩耍的過程都可回饋給退休或工作,這樣不管退休或還沒退休,不管做什麼事的結果如何,就算不是贏家,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若你已經退休,先說點好話。康德說:當我們說再見時,對我們所珍視事物的感情,總會變得更溫暖。因此,不管做甚麼行業,能順利做到退休算是很大福份,祝福他們享受退休後的恩典。 

接著說點警告。人到了一定年紀,守財奴或工作狂可能意識到,他們最美好時光被浪費了,不僅後悔浪費歲月,而且選擇影響其他人,尤其是最親密的家人。 

退休不會輕鬆,即使期待與家人共度時光、旅行或培養新嗜好,這個階段是一個重大變化。退休後有更多空閒,深入思考如何打發是很重要的事。什麼都不做,不久就會感到不舒服。 

老年特別注意:戒之在得。經過一生的辛勤工作,有保障的生計是幸福生活的保證嗎?不一定!漢娜·卾蘭說:一個富有的養老年金領取者,可能過著非常貧窮的生活。 

當養老年金領取者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個人可能習慣生產和消費的想法,於是倉促退休的新老人開始買東西,追尋愛好,瘋狂尋找物質生活。這樣忙碌的步伐痴迷於填補空白,無法找到放鬆。 

真正充實的生活是尋求個人與世界的聯繫,而不是購物和消遣的生活。為了真正能夠在退休後開始美好的生活,必須學會讓自己擺脫過度消費和轉向其他事情的貪婪意志。 

對退休生活失望的人,會認同西塞羅的說法我們寧可希望選擇年輕,而不是年老,其論點有四:1. 感知自己被排除在積極生活之外;2. 精力喪失;3. 快樂被剝奪;4. 死亡臨近。 

西塞羅說的抱怨原因在於對老年的看法,而不是老年本身。如果你晚年要求不高,和藹可親,待人友善,那倒是受得了這些折磨。然而,無論多大年紀,負面情緒都會讓生活變得悲慘。 

老年可以使靈魂平靜,時間是重要的盟友,對抗免不了的老年病痛的最佳武器是:實現道德與價值。如果在每個生命階段都能砥礪這些武器,在漫長而豐富的生活後,就能結出光榮的果實。 

許多人的智慧結晶都是在晚年留下來,老年可以帶來智力上的快樂以及高度的權威,這被視為一種正直和有責任感生活的標誌。 

退休生活中,休閒與自由有至關重要的聯繫,這不僅僅擺脫某事的自由,而且被允許做某事。但某事是什麼?約翰·彌爾認為,寧可做不滿足的蘇格拉底,也不要做快樂的豬,以為無知是美好的生活。 

這樣,退休要過什麼生活?若你足夠幸運地享受儲蓄和養老金,就可以從事以前沒時間做的義工,完成無關賺錢的未竟事業,而休閒也很重要。 

退休之後要做甚麼下面是AI對話機器人ChatGPT的答案: 

退休之後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一些人喜歡休閒地享受生活,而另一些人希望繼續工作或參與其他活動: 

1. 旅行:退休後可以到世界各地旅遊,體驗新鮮的事物和文化。

2. 學習新技能:退休後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新的技能,例如打麻將、繪畫或是學一門新的語言。

3. 健康生活:退休後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健康,例如鍛鍊身體、多運動或是吃健康的食物。

4. 參加志願者活動:退休後可以參加志願者活動,回饋社區和幫助他人。

5. 繼續工作:有些人在退休後仍然希望繼續工作,以保持忙碌和有目標。

6. 開展新事業:退休後也可以考慮開展新的事業,例如開一家小店鋪或是開始做生意。 

根據你的興趣和個人需求,你可以選擇幾項活動,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擁有充沛的活力和樂觀的心態。 

[1]本文參考李忠憲的見解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尋求精神糧食

人生到了一定年紀,應該隨時想到兩件事,一是數算過去的恩典,二是數算剩下的日子。若自覺恩典不多,不妨在剩下的日子尋求恩典。

對此,社會工作者黃越綏說:

// 有人問我,為什麼時代越進步,物資越豐富,生活越便利,交通越發達,智能科技更日新月異,但人類越來越不快樂,到處充滿憂鬱症、焦慮症、及自殺的情況。我無法具體談出理論來,只能以我多年來從事社會工作者,觀察的拙見分享。

在物資缺乏時代,例如古早農業社會,戰爭或飢荒過後,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精神糧食的層面,像對新知識的渴求、宗教的歸屬感、自由主義等,就成了填補生命不足的寄託。

但工業革命後,商業行為及企業財團化取代傳統產業,市場的活躍與人力資源的豐沛,破除了迷信的框架,更打破鎖國的藩籬,共建了國際世界村。

近代,更託了智慧高科技與醫療產業的發達,人的壽命延長,而且只要有電腦和手機,就可以搞定生活中的包羅萬象,視訊、網路行銷、快遞和外賣,都日夜穿梭在大街小巷。

但也因為在追求物化的過程中,從沒有到有,從好到更好,從慢活、快活、到極致的生活。無止盡的追求刺激,卻留下永遠不滿足的烙印,看似創造新文明的巔峰,但何嘗不是人類在作繭自縛?

一旦大環境改變了,社會的生活型態也會跟著改變,而個人在深受同化的情況下,不斷地在競爭中提昇了自我的價值,卻忽略了思路清晰的信念與目標。

尤其人際關係中,最柔軟且最具意義的敦親睦鄰,守望相助、人溺己溺的博愛精神都在流失中而不自覺。人變得自私自利,就會越發覺得孤獨,寂寞和無助。

身處在詭譎多變的時代,莫忘修身養性。如果心智脆弱得無法扛住各種壓力的挑戰,一昧用逃避卸責鑽牛角尖,不能勇敢積極爭取與承擔的結果,不只不快樂,也難怪憂鬱,焦慮等症狀隨影而行。//

我進一步問:如何修身養性,才能扛住各種壓力的挑戰?個人的看法是這樣:

首先,應知道每個人是獨特的,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跟人比較,而是梭羅在《湖濱散記》說的:找到自己的北極星,一輩子往這個方向前進,這是抗壓的重要來源。因為自己的北極星可以讓生活有方向感,知道哪些以前無法做的事現在可以去做,就不會度日如年。

其次,學習休閒遊玩。蒙田說:「兒童的遊戲是嚴肅的事情,遊戲讓小孩為成年做好準備」。可惜我們過去的教育系統大部分訓練我們工作。如果學會如何玩耍就很幸運,尤其在生命的最後二、三十年不應用來消磨時間。記住,上帝讓自己活著,學習永遠不嫌晚。

最後,一個人要健康,除了關照飲食、運動,更需要關照心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心理學系教授芭芭拉(Barbara Fredrickson)就說:我們應該嘗試帶來喜樂、感激、愛和其他正面感受的活動。

正面樂觀的習慣確實可以改善健康,然而面對惡劣環境,相信困難會過去,不被擊垮,並懷著勇氣、盼望、忍耐與等待,關鍵在出於確據的信心,唯有這種倚靠的信心,才是喜樂、感恩、謙卑、平安與愛的泉源。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傳承恩典:遺產規畫

Eaton

結論遺產規畫不是有錢人的權利,不管金額多少,如果想讓遺產表達溫度情感,可以學習電影《超級禮物》,想想可以留下甚麼12項禮物。

………

洛克斐勒家族坐擁2300億台幣財富,子孫不鬧分家、沒醜聞,傳承了七代。家族事業重心就是公益及慈善,其內涵是重視名譽、尊重、正直、誠實、和成就某些事的過往。 

第二代當家小約翰留下的家族核心價值至今刻在曼哈頓洛克斐勒中心的石碑上:「(我相信)權力就是責任,機會就是義務,財富就是職責。」 

遺產規畫不是有錢人的權利,不管金額多少,如果想讓自己的遺產表達溫度情感,可以閱讀 闕又上 的見解 

// 我回顧財務規畫師執業的30年當中,大概可以分3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遺產規畫,著重在如何讓客戶遺產的傳承達到極大化,比如透過保險信託的槓桿是運用之一,簡單的說,就是金錢最大化的保留給小孩。 

第二階段開始在思考,人的一生最高的價值,難道最終只有金錢的傳承而已嗎?我開始誘導客戶思考,自己一生中除了留下財富給子女的金錢傳承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理想,或者最想圓的夢? 

第三階段,我越來越覺得遺產規畫,最後的部分除了金錢的傳承、圓自己的夢之外,還應該加上有溫度的情感表達,讓這份遺產不會只有金錢。 

世界十大遺產,沒有一樣談金錢的,看到的是文化和精神。此刻分享一齣感人的電影,它背後的故事,就是可以給有溫度的遺產規畫做參考的設計。 

《超級禮物》(The Ultimate Gift)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舉重冠軍的盲眼作家吉姆.史都瓦同名小說。電影中,由詹姆斯.葛納飾演的億萬富豪瑞得,死訊傳到史蒂芬家族時,每個成員都期待從他豐厚的遺產中,分到有可能屬於自己的那一份。 

瑞得對人性有極敏銳的觀察,所以為他的遺產做了很好的設計和安排。電影開頭的遺產分配會議,是在律師事務所進行的,家族成員西裝革履或穿著時尚,一個個領著數億美元的遺產,歡欣離去,而排在最後的男主角由德魯.福勒飾演的年輕傑森.史蒂文斯,卻是不一樣的待遇,得到的僅是他祖父瑞得事先準備好的錄影帶。祖父透過錄影帶訴說他的想法。 

傑森並不期待能夠從祖父身上獲得多大的遺產,他對祖父充滿仇恨,因他的父親在為祖父工作時喪生,這個心結一直都在,所以在祖父生前,兩人一直無法和解。 

男主角傑森也有一筆遺產,但是有條件的:必須在一年內完成12項任務,也可以稱之為「12項禮物」。完成之後他才會得到神秘的超級禮物。 

12項禮物,也是指派的工作和磨練,就此陸續展開。第一項給的禮物是工作與努力的意義,第一站是德州,祖父朋友的一個農場,他清晨5點即起,要打下木樁,好好建立圍欄基礎。 

不過剛開始不扎實的品質,很快的就在驗收下給拆穿,所以必須從頭來過。這是一項辛苦活,特別是在德州的豔陽下做這種平常沒做過的體力活,但不服輸的傑森咬緊牙關完成了。 

第二項禮物很有意思,那就是體驗失去與生活,還要交到一位朋友。瑞德走完一生,知道人生問題的關鍵所在,於是充滿智慧地對孫子傑森說:「如果不先失去一切,你永遠不知道怎麼開始生活。一無所有是很好的起點,在我一生中曾經歷過三、四次這樣的遭遇。」 

瑞德也看盡人間冷暖,這項任務,讓傑森現有的財富瞬間消失,包含豪華公寓、帥氣的車和所有存款及信用卡,他母親也拒絕支援,說這是合約的規定,傑森瞬間變成了無家可歸的遊民,在餐廳因為信用卡失效,付不出款項,女友也因而離開了他。 

睡在公園的他遇見了可愛的小大人艾蜜莉和她的母親。傑森和艾蜜莉展開有趣的對話。艾蜜莉說:「我們需要錢,你達成任務能夠給我一些好處嗎?」傑森回她:「我也不知道通過測驗可以得到什麼,所以也無法給出承諾。」而艾蜜莉即使在這種不知道有沒有好處的情況下,依然願意用一生來認識眼前的傑森,做他的朋友,是有真性情的。 

傑森帶著艾蜜莉到漢彌爾頓律師的辦公室做了確認,他們是真正的朋友,但是完成這項任務後,他意外發現原來艾蜜莉患了血癌,不久將離開人世,他從此想盡力幫忙艾蜜莉在她有生之年能夠過得更好,艾蜜莉則促成了傑森和她母親的一段戀情。 

傑森的任務還有到厄瓜多,這是他父親和祖父以前工作的地方。他們在那裡建立圖書館,但是發現書本都不在圖書館,原來都被借出去沒還。當地居民渴望求知,但知識的來源不多,傑森發覺後到處找尋書籍,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居民後來以傑森之名為這個圖書館命名。 

這讓傑森體會到,原來施比受更有福的喜悅。傑森在這裡也發現,原來父親的過世是意外,完全不是祖父的錯。這一趟任務,讓傑森終於和祖父瑞德和解了。 

回到美國後的傑森知道艾蜜莉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因此為她補辦了一個他原先答應陪伴卻失約的聖誕節。傑森完成12項使命,艾蜜莉也過世了,傑森拿到了1億美元的獎勵,他想建立一所安寧醫院,金額不足就想找其他金主幫忙。 

祖父的朋友漢彌爾頓律師對傑森說,他不但完成任務,而且表現優異,所以他的祖父還有一份超級禮物給他,是一筆20億美元的遺產,可以讓傑森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傑森完成12項任務時,漢彌爾頓播放了最後一段錄影帶,瑞德對傑森說「我愛你」,傑森隔著螢幕,對遠在天邊的祖父說「我也愛你」。很美好的結局。 

台灣觀眾可能會提出疑問:絕大多數的財產只給了傑森一個人,其他家族成員難道不抗議嗎?台灣的遺產有所謂的特留份,不管你有多喜歡、多討厭,家族成員都有一定比例的遺產。 

美國應該沒有這樣的規定,所以很多新聞中的老美,竟然遺產給了自己的寵物。這些法規都不需要太擔心,專家都可以量身設計和規畫處理,重點是你要決定給予的方式。 

遺產規畫,僅僅是錢的規畫?還是也讓遺產規畫不只有金錢,還有情感、價值觀的傳承?別忘了,所有的專家可以為你做冰冷的數字和管理,卻無法為你表達那份屬於家人的情感。 

有人的家訓是古訓:「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這何嘗不是一種好的傳承規畫。對了,瑞德給傑森留下的這12項禮物是什麼呢?它其實就是一個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磨練與養成,分別如下: 

第一:工作。第二:金錢。第三:友誼。第四:學習。第五:困境。第六:親情。第七:樂觀。第八:築夢。第九:付出。第十:感恩。第十一:珍惜。第十二:愛。 

12項禮物其實就是完整的全人訓練。遺產規畫如果只剩下錢時,通常錢守不住。當錢與價值觀、愛一起傳承時,才是完整的遺產規畫。所以遺產規畫別忘了留下溫情和溫度,就像有智慧的瑞德一樣。 

遺產規畫如果只著重在錢的傳承,會是不完整的規畫和錯誤,而這個錯誤就像竹籃子打水,終究是一場空,而且是一場無法彌補的錯誤。這是財富愚弄了人,也是上帝收回財富的一種方式和密碼。 

(本文摘自闕又上著,《全方位理財的第一堂課:你一生必學的五大財務規畫》,先覺出版)

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恩典的源頭

Eaton

網路曾瘋傳一段影片,穿著空手道白帶的3歲女孩帶著激情,堅定跟著教練大聲朗誦學生信條,接著這位可愛且精力充沛的小傢伙以從容和專注的態度,認真模仿教練所說和所作的每件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FmWjavzYM 

看見這支有趣影片,我想到幾個意義。首先,偉大老師的任務不僅在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幫助學生在知識、智慧與行為上能更像他。 

其次,學生在學習階段,要效法與順服老師,而不是想著青出於藍更甚於藍。這就是耶穌說的:「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先生一樣。」 

除非違逆天道,效法與順服老師,代表知道飲水思源,不以為自己多高明,能時時警覺恩典的源頭,謹慎不驕傲。 

《出埃及記》記載以色列百姓將進入上帝應許之地時,摩西警告他們,不要以為得到這一切美好,歸功於自己的力量或才能,「恐怕你吃得飽足,建造美好的房屋居住,你的牛羊加多,你的金銀增添,你就心高氣傲,忘記上帝。」 

美好的事物包括健康身體和謀生技能,都是上天賜下的恩典,即使我們能努力工作,也是因為上天扶持,這才是一切恩典的源頭。 

然而,「瞎子豈能領瞎子,兩個人不是都要掉在坑裡嗎?」跟隨老師前,要認清能不能跟。跟了,不是一路跟到底,需要隨時懷疑辯證」。 

懷疑辯證是美德。王爾德曾說:「對了解歷史的人來說,不服從是人類真正的美德,不服從導致反抗和進步。我們現在所「信仰」的知識,都是「懷疑」的人發現的。懷疑的人會說錯,但也帶來反思機會,所以多點容忍,不急著指責

懷疑自己更是美德。源於理解力不足,人永遠處在有限、無知和有罪的狀態,人的通病是:偽善、理性自大、偏見、短視、自私、健忘與知行不合一,因此接受人不過是人的事實,謙卑學會懷疑自己、反省自己,很可能是唯一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