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裡,哈姆雷特王子躊躇於要不要為被毒死的父親報仇,於是王子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代表「作為」,毀滅代表「不作為」,在痛苦不公的生活下,哪種抉擇更高貴?如今這句話廣泛用在文學、戲劇、音樂,甚至親子關係。第三幕第一場的獨白,筆觸張力十足:https://bit.ly/3zHdl8y
莎翁曾跟羅生克蘭對話:「世事本來沒有善惡,都是個人的思想把它們分別出來。」類似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
這種虛無觀點,追溯到希臘詭辯學派,它辯稱除了感知,人不能獲悉什麼。所有人都在感知,因此得出不同觀點,只有相對真理,沒有絕對東西。
相對主義鼓勵從不同角度思考並沒錯,但虛無觀點為真,善良邪惡、神鬼豈不同夥?沒有絕對真理,人們面對兩難,只能優柔寡斷,不知作為或不作為!所謂真理,包含不帶前提的絕對真理。
老子說:「無為而治,有所為,有所不為。」當無法兩全其美,兩個衝突策略等於沒有策略。正視所有事實的同時,抓住核心要素,遮蔽不重要的,勇於付出兩難代價,才能做出好決定。
中國窮兵黷武,對民主最大陣營的第三號人物都可頤指氣使,中國駐法大使針對第三號人物訪台,大言不慚表示,統一台灣後,將會對台灣人執行「再教育」。你跟後代能受到甚麼尊重?台灣要有資格談和平安全,需要跟民主陣營同盟,付出兩難代價,對方投鼠忌器,才不敢做軍事冒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