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四萬換一元」的因果脈絡

前言探討誰決定「四萬換一元」不重要,那是果,不是因。為什麼台灣在戰後初期變得糟糕,非得採取激烈貨幣政策?如果到現在,還不知問題在哪,就得想想下次通膨惡夢成真的可能性了。 

當年國民黨在中國發行金圓券,強制人民將黃金、白銀、外幣兌換金圓券,物價與薪水全面凍結,藉此斂聚人民的財產作為軍費,或是被高層貪污,這是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的原因之一。 

當年台灣有台幣,1946年發行,最高面額100 元,只發行 30 億元。政府剛開始規範 1,835 台幣兌換 1 金圓,但戰爭不斷失利,國民黨開始濫發紙鈔當軍費,使得金圓券越來越不值錢。 

這時投資台幣有利可圖,中國人用金圓券大量購買台幣,用台幣支付中國的軍費、開支、套匯,以及大量購買台灣物資套利。1948 年開始,政府默許,數量從 30 億,暴增到 1 7 千多億,舊台幣奄奄一息 

從民國34年「回歸」中國開始,台灣物價每年以 500% 1200% 的趨勢攀升,而當時,金圓券被高估太多,接近無用的貨幣,舊台幣採固定匯率連動,最後被金圓券拖垮,讓台灣金融體系瓦解。 

隨著國共戰爭日漸激烈,國民黨掠奪台灣本島物資運往中國支援內戰,讓台灣的民生物資越來越稀少。中國派來的官僚貪污腐敗,讓台灣民眾對於台幣準備的信心極端不足。 

到了 1949 年,國民黨政府宣布,舊台幣要在年底前,以四萬比一的方式,兌換新台幣。隨著國民黨在中國內戰失利,大量軍警、公務員來台灣,需要增加貨幣供給來發薪水,浮濫的貨幣供給,支應政府開支,都是讓「四萬換一元」惡夢成真的原因。 

換了新台幣,惡性通膨就結束了嗎?還早,有興趣閱讀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的論文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 

後記:現在台灣還是寶島。2020年,來自澳洲的田記禮,一位IT工程師,以高級專業人才資格取得台灣國籍,他興奮地用華語說:「即使以我的專業,我可以選擇在任何國家居住,但我選擇台灣,而且這是我唯一的選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25huj2rY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