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不能實現意義與價值的公投

四萬換一元的歷史過去了,不用噴太多口水。法幣/金圓券確是原因之一。在當時台灣省政府默許下,大量廢錢從上海湧向台灣套現成各式外匯,至1948年12月達到最高峰,兩個月匯入1兆元。1946-1950年,法幣先摧毀一次,隨後金圓券再補上致命一擊,直接摧毀1946年發行的台幣結構,當時台灣財政瀕臨絕望。

凡事往前看,現在不應只在往日情懷中緬懷躊躇,而是要關心未來如何避免惡性通膨,手段是什麼?第一步在哪?

物價與生產力相關,這20年來,我們看到物價狂飆的國家都是生產力急遽降低。沒有產出,沒有東西外銷,自己又沒足夠天然資源,哪來外匯買民生必需品? 

因此,第一步是提高國家生產力(提高供給),接著是物流(貨能出國),再接著是國際貿易安全(貨能賣出,台灣去年出口3,452億美元),然後是內政與居住安全,最後是國防。各國應該都適用這個邏輯。

在台灣,你會發現同一批人說,要提高糧食自給率,國防不重要,優先社會福利,然後轉頭說,環保第一,關掉工廠很合理,工業物流與製造業都是汙染,匯率調一調,有了強勢貨幣,短缺物資外購即可。

聽起來好像說:當個農業國家最安全?這種象牙塔的理想主張,叫做短視,視野僅止於他們身邊!不少人認為,中國扣除外債,外匯不多了,恐怕是預期財政問題,所以殺雞取卵,推出一連串共同富裕措施,這也是短視。

年底公投與惡性通膨有關。藻礁與生產力相關,美豬與國際貿易相關,核四與居住安全相關,公投綁大選與內政安全相關,以上都與國防相關。同意這四個公投,究竟能實現甚麼意義與價值?

後記:象牙塔理想的藻礁公投

政府為降低空汙與碳排,政策是減煤發電,用天然氣作為過渡方案,同時發展再生能源。然而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有些人「仙氣飄飄」,高舉絕對的理想主張。

他們認為,天然氣有汙染及碳排,不應作為替代方案,應直接採再生能源作為最終解決方案。問題是,佈建每種替代能源,不是摸阿拉丁神燈,都需要很長時間,缺乏天然氣或再生能源,還是要繼續燃煤。

有些人更激進,認為問題根源是能源需求持續成長,沒改善前,不應發展天然氣或再生能源,以免繼續燒煤。問題是,認真推動能源需求面管理,能源需求還是隨著經濟成長,缺乏替代方案,還是要繼續燃煤。

用最嚴格的標準檢視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卻忘了用同樣嚴格標準檢視問題現狀。這樣的理想主義能得到社會共識的方案嗎?他們所關心的意義與價值能實現嗎?標舉烏托邦理想,換來原地踏步,這種理想主義不理想,也不道德,世界大戰就是這樣發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