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不要踐踏起碼的責任

電視劇《茶金》播出後,4萬舊台幣換新台幣1元,引發爭議[1]。編劇反轉原著說法,將責任推給美國,我相信作者不會同意。

一位政大教授說:幣制改革不是人民財富縮水的原因,台幣與法幣/金圓券的匯率政策才是,前經濟部次長汪彝定的回憶錄有寫實描述;把歷史小說當作歷史,就好比把三國演義當作三國志,歷史劇不應該當作記錄片。

法幣/金圓券是原因之一。在當時台灣省政府默許下,大量的廢錢從上海湧向台灣套現成各式外匯,至194812月達到最高峰,兩個月內便匯入高達1兆元。1946-1950年,法幣先摧毀一次,隨後金圓券再補上致命一擊,直接摧毀了1946年來發行不過數年的台幣結構,當時台灣的財政瀕臨絕望。

我認為這位教授誤解,也沒說到重點。誤解在於,歷史劇與記錄片差距有兩種,一種無傷大雅,一種為虎作倀。在此歷史脈絡下,編劇刻意改成相反意思,是踐踏起碼的工作責任。譬如,陳澄波不是在嘉義火車站被槍決,是在家病死,演戲而已,何必認真呢?

沒說到重點在於,幣制改革確實不是主因,但會助長拉抬物價歪風,這是常識。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論文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指出,經濟學者早發表論文指出,當時台灣大量物資被有權人士運往中國套利,導致供需嚴重失衡,使得中國惡性通膨輸往台灣,從1945到1949年物價暴漲7千倍。活不下去,也是1947年發生228事件的主因。

[1]「茶金」四萬換一塊劇情不符史實 引發網路論戰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11220355.aspx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