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走出困頓欣賞山水畫 

台北故宮最近舉辦《鎮院國寶》特展,一次讓北宋范寬〈谿山行旅〉、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同台亮相。古山水畫脆弱,展出不能超過42天,間隔至少三年,同時亮相算是難得。 

谿山行旅圖快問快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e6-sEbymM

谿山行旅圖(8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iva5g5YzY 

古山水畫灰暗,展場燈光不能太亮,不易看懂。我們可聽專家解析,也可找出一套解構流程切入,就像聽張忠謀講商模、文化、價值觀及策略,可以從點到面認識台積。以下是切入點(參呂文慧說法) 

1.人物:畫中人在做什麼?用望遠鏡找范寬的簽名後,兩位行旅和一位行腳僧人在做什麼趣事? 

2.構圖:退幾步看整幅畫作,「正中主山」險絕,觀者感受巨碑山水的雄偉氣勢,迎來屏息震撼,加上畫面跳脫現實比例,也凸顯山勢高聳與人物微小。 

3.筆墨技法:不同用筆給人不同感受,正中山勢頂天立地,給人陽剛肅穆的壯偉印象。就算不懂筆法和墨色,凝重神秘的重量感,濃密松林近得彷彿可以觸摸。 

4.線條:從觀山再看水,瀑布如涓絲從山頭直瀉,溪水在石間時而和緩潺潺,時而激盪奔流,泉瀑交會捲濺迷濛水花,這種轉折起伏,令觀者如聞其聲。 

5.觀畫視角與畫意畫家超越現實的景物比例,將遠景、中景、近景結合在一個畫面,讓觀者同時產生「高遠」、「平遠」和「深遠」的視角,透過對比,設計出畫家的理想山水典型。而崇山峻嶺、煙嵐繚繞、飛瀑奔泉、松林秘徑的意象,或寫實或寫意,流露畫家觀察大自然的哲思及謙卑敬意。 

6.自己設身處地想像:自己投入畫中,彷彿進行一趟山林之旅。 

想像之一,靜觀體悟,不論是早春盎然生機、行旅孤獨,還是融入幽谷聽聞松濤,體驗「渺小在自然裡,心寬於天地間」的意境,都能從洗滌塵囂得到療癒。 

想像之二,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說在山水畫裡,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江流上的小舟裡。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 

想像之三,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山水畫也呼應黑格爾的說法,提醒我們對上天的謙卑敬意。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也如此觀察大自然本身永遠是一個療養院。它即使不能治癒別的疾病,但至少能治癒人類的自大狂症。人類應被安置於適當的尺寸中,並須永遠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這就是中國山水畫中人物總被畫得極渺小的理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