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走出困頓歲月靜好 

延續天地有大美」,再寫這篇「歲月靜好」,我的動機之一在揶揄,文青隨意摘取字句,不管脈絡,就切割大談「美學」,殊不知與原典整體含意杆格牴觸。誠然,我的說法可能是錯的,但對事不對人,就像論斷時事,需要雅量。 

歲月靜好」比「天地有大美」更不退流行,可惜泛濫成災,跟「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廣告詞一樣,讓高明廠商大賺。其實對老莊來說,天地的、道、德」之美才永流傳。 

歲月靜好典故出自胡蘭成與張愛玲的假結婚證書證詞「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說假,意指無效,因為胡蘭成另有原配,結婚無效。前句胡蘭成寫的,後句張愛玲寫的,可惜無法承諾歲月靜好,兩人1944年結婚,1947年離婚。 

胡蘭成晚年出版《今生今世》,描寫他在愛情與政治上搖擺的個性,被戲稱「群芳譜」。個性搖擺不定,豈能歲月靜好?二戰結束至今76年,國際社會日益不安,能「此心安處」就可以了。 

這樣,還跟著用歲月靜好」?看個人,我躊躇再三了!《詩經·國風·鄭風》有句「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可能才是「歲月靜好」的靈感出處,因此確實用於愛情,但看到胡張兩人的遭遇,要不要使用歲月靜好」,我躊躇再三。 

然而,在那個動盪年代,簡單就是幸福,盼望歲月悠靜美好,世事安穩平靜,即使到現在,仍是佳美的話。人人希望成為億萬富翁,為什麼不是人人都是億萬富翁?願望≠動機≠行為≠結果。願望就只是盼望,盼望歲月悠靜有何不可?所以說,要不要用,也看個人。這邏輯也適用推論即使缺乏證據,至少推論要完整。 

現代人各取所需,凡能平靜安穩,都在定義之列,要不要用「歲月靜好」,更是看個人定義。譬如,若道家一點,無為而治、安然若素從容淡定、去留無意、寵辱不驚、得無所得失無所失;世俗一點,紅塵無憂、年華依舊、生生歡顏、豐衣足食安快樂;文青一點,閒看庭外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無論定義如何,世事如煙,滄海桑田,歲月靜好」值得追求,雖然很少人能平靜安穩,微笑面對生活。這樣,對一無所有的人來說,想寫詩沒文筆;想彈吉他給生活聽沒吉他;想環遊世界,掙錢只能混口飯……..,如此怎麼歲月靜好」? 

卡夫卡 (Franz Kafka) 說:目的雖有,卻無路可循;我們稱之為路的,無非是躊躇。出路在哪?我的想法是,首要努力工作及學習,改善生活條件並在日常平凡處,看見不平凡,增加生活樂趣,然後慢慢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意義,解放虛空的人生。 

至於無法控制的事,往好的地方想,不要想太多傷感,盡力了,哪怕實現不了,心裡也舒坦。同時學會放下包袱,放下那一刻,縱算一生雲水漂泊,也可雲淡風清,自在安定,日日是好日,無風無雨也無晴。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沒十全十美,有樂有悲,無奈之餘,也有意想不到的,讓人可以期待。所以忍耐、感恩、知足、轉念、無懼,相信上帝關了一扇門,必定會再為你打開另一扇窗」,並順其自然,探索靈命歸處。 

回頭講點胡蘭成。他有膽識,追隨汪精衛,曾任其政權的宣傳部次長、行政院法制局長。汪精衛被稱為漢奸,現在有書平反,是為了政治目的欲加之罪,跟中國近代史一樣,很多被竄改,還拿來考試。 

1945年日本投降,胡蘭成策劃兵變,結合日軍與親日勢力,成立獨立政府,對抗中華民國。蔣介石迅速與日軍總指揮官岡村寧次與日本外相谷正之連絡,兵變前撲滅。胡蘭成在浙江匿名逃亡,開始寫《山河歲月》,1950年偷渡到日本。 

1972年文化學院邀請胡蘭成至台灣授課。1974年蔣介石批准。朱西甯、朱天文、朱天心父女受其影響頗深,但在新儒家學者中,他與唐君毅交好,牟宗三、徐復觀等人極不欣賞他。 

1975年蔣介石過世,胡蘭成上書蔣經國,希望政治改革。同年,趙滋蕃在《中央日報》專欄攻擊胡蘭成是漢奸。余光中與胡秋原接著發表文章攻擊,然後警總查禁《山河歲月》,他也被文大解職。 

最後,在朱西甯家開設易經課程。作家鄭愁予、蔣勳、張曉風、管管、袁瓊瓊、曹又方、苦苓…….等都去上課。在封鎖之際冒險聽課,可見吸引力一斑。1976年胡蘭成離台,再度客居日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