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頓:發現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聽一位醫師說,多數慢性病來自找不到人生意義。針對這個心理因素,一派哲學家說,活著就有意義。這問題見仁見智,多數人渴望活得好,而不僅是活著。
我認為,重點在人生旅程中學習感悟及體驗品味人生,從而發現生命的意義與方向。如何學習與體驗?快樂要自己去找,好好透過五感,不必花甚麼錢。同時,按著宇宙和諧次序生活,「未知論」的愛因斯坦也同意這點。
如何按著和諧次序生活?愛自己、愛家人、愛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功課、饒恕、利他與助人,是重要的方向:
1.愛自己:就是照顧好自己。我們哭著來到世界,不要再哭著回去了,總帶著哀怨,難被欣賞和愛。沒真正愛自己,很難愛別人,而愛自己,自己會有信心,信心是最佳魅力來源,別人跟著愛你。
愛自己不是任性,我行我素,只想到自己,而是尊重、欣賞、了解和接納自己,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
愛自己的第一步是:想清楚自己的原則,並依循所相信的核心價值,而不是假裝討好別人。接著練習專注,將可做的事做好,其餘顧慮擺一旁。人生本是不斷失去,但也因此更清楚理解自我。
其次,培養環境適應力。根據心理學研究,適應力是智商的最佳指標。想提高適應力,除了技能,要學習在適當時機放下不安,放下對生活變化的煩躁感,對別人不合自己的想法,不必如坐針氈。
第三,理解面對挫折和問題可以淡定的關鍵。人生要把心力放在值得的事物和值得的人身上,這種心情調整需要自我提醒,否則容易落入「把沒有的放大、把擁有的視為理所當然」的盲點,對我們支持、關懷、付出的人不夠珍惜,卻為不值得我們生氣的人浪費時間,甚至討好對我們不好的人。
2.愛家人:懷著責任感,感受親情體驗,為親人的幸福努力,這樣也對得起家人的付出。有一種愛家人的極端:用犧牲換取同情與憐愛,或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偉大,這樣很容易讓自己變成喜愛傷心生氣的受害者。
誠然,我們可為家人或他人付出,但要甘心樂意,想清楚才去做,做的當下感到喜悅就是回饋了。若不是心甘情願,期待回饋,當對方沒這麼做,就會失望怨懟,這樣的關係無法和諧甜蜜。
3.愛他人:尊重他人,用同理心、平等心對待他人。別人犯錯,若認錯悔改,接受必要懲罰或賠償,就可以饒恕,自己的情緒也才能紓解。
4.尊重他人的生命功課:不過度干預家人或他人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要學習的功課,或許是維持宇宙和諧次序必經之路,不用過度擔心,擔心也沒用。
5.利他:根據Kristen R. Monroe的定義,利他是肯為他人利益設想,付諸行動,提升他人福祉為目標,而意圖比結果重要。行為者可能有損害,但不預期回報。Bierhoff認為,具有利他性格,較可能助人,性格包含:同理心、世界公平的信念、社會責任感、低度自我中心、內控性格。
6.助人:懂得奉獻的人生是壯麗的,生命因奉獻而光彩奪目。能堅守崗位,都是貢獻社會。貢獻泉源源自於創造,創造的才能需要學習及實踐,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結語:路旁的風景美,但不能只顧欣賞而忘了趕路。確定與實現人生價值固然重要,也要做好當前該做的。不管順風逆水,我們要往高處走,什麼事都向前看,認真為夢想奮鬥。也不要忘了:什麼事都會過去,上帝不會犯錯,給的最終是最好的,不要執著眼前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