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走出困頓:欣賞書法

園藝緩慢,有園藝療法。漫步森林,有森林醫學。詩詞想像,自由馳騁。畫作描繪,傳達不可言喻的心聲。音樂抒情,隨音符渾然忘我。書法審美,緩慢助於安定身心。

解小青,1971年生於山西,中國首位書法女博士,作品技藝高超,賞心悅目。1995年攻讀北京師範大學書法博士學位,現為同校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教授。

解小青作品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9Am0giBzQ

寫書法有助延緩失智 醫師:可提升注意力、放鬆腦部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7827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走出困頓:悲傷不是盡頭

去敲響那些還能作響的鐘,放棄那些你覺得要完美的種種。萬事萬物都有裂痕,光才能照進裡頭。--- Leonard Cohen:Anthem (1992)

人生無常,看到楊荊生個案,巨大悲傷或失落可能跟著人一輩子,必須學習與之共處。書寫、運動、旅行、繪畫、料理……,甚至視自己為宇宙的一部份,都能淡了悲傷,體會困頓的意義。

願意放下恐懼與執著,懷著喜悅的心向前走,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及目標,就有機會重返、懺悔與重生,重拾人生舞台,活出個人價值。

在疫情時代,企業經營求新求變,個人也應如此。工作有瓶頸,不要原地不動,請有目的性學習新技能,有意識地移動腳步到另一個跑道,不必馬上轉職,而是讓未來具有轉職條件。這就是單槓、下班斜槓、最後雙槓的人生。

同場加映:林坤正:比失望還失望 等待天亮前的微光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7738885e-e0cb-4681-9023-9c3138d7391e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四萬換一元」的因果脈絡

前言探討誰決定「四萬換一元」不重要,那是果,不是因。為什麼台灣在戰後初期變得糟糕,非得採取激烈貨幣政策?如果到現在,還不知問題在哪,就得想想下次通膨惡夢成真的可能性了。 

當年國民黨在中國發行金圓券,強制人民將黃金、白銀、外幣兌換金圓券,物價與薪水全面凍結,藉此斂聚人民的財產作為軍費,或是被高層貪污,這是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的原因之一。 

當年台灣有台幣,1946年發行,最高面額100 元,只發行 30 億元。政府剛開始規範 1,835 台幣兌換 1 金圓,但戰爭不斷失利,國民黨開始濫發紙鈔當軍費,使得金圓券越來越不值錢。 

這時投資台幣有利可圖,中國人用金圓券大量購買台幣,用台幣支付中國的軍費、開支、套匯,以及大量購買台灣物資套利。1948 年開始,政府默許,數量從 30 億,暴增到 1 7 千多億,舊台幣奄奄一息 

從民國34年「回歸」中國開始,台灣物價每年以 500% 1200% 的趨勢攀升,而當時,金圓券被高估太多,接近無用的貨幣,舊台幣採固定匯率連動,最後被金圓券拖垮,讓台灣金融體系瓦解。 

隨著國共戰爭日漸激烈,國民黨掠奪台灣本島物資運往中國支援內戰,讓台灣的民生物資越來越稀少。中國派來的官僚貪污腐敗,讓台灣民眾對於台幣準備的信心極端不足。 

到了 1949 年,國民黨政府宣布,舊台幣要在年底前,以四萬比一的方式,兌換新台幣。隨著國民黨在中國內戰失利,大量軍警、公務員來台灣,需要增加貨幣供給來發薪水,浮濫的貨幣供給,支應政府開支,都是讓「四萬換一元」惡夢成真的原因。 

換了新台幣,惡性通膨就結束了嗎?還早,有興趣閱讀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的論文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 

後記:現在台灣還是寶島。2020年,來自澳洲的田記禮,一位IT工程師,以高級專業人才資格取得台灣國籍,他興奮地用華語說:「即使以我的專業,我可以選擇在任何國家居住,但我選擇台灣,而且這是我唯一的選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25huj2rYM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木樓合唱團:《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3HXDgy9itY

……………

1999年,木樓成立。「木樓」之名,源於建國中學古老的木造音樂教室,數十年來培養出熱愛合唱的青年,他們在各自的生命經歷裡找到相同的感動,譜出令人動容的音樂記憶。這是木樓的精神根基,也是前進的動力。

木樓秉持「男聲合唱藝術精緻化」的理念,透過追求完美的演唱,呈現深度藝術性的音樂內涵;透過歌者與聽眾間心靈感受的對話,傳達出音樂精緻的美感。

2007年,獲得《第23屆日本寶塚國際室內合唱比賽》民謠組金牌、浪漫組銀牌、綜合成績第二名; 2015年,赴德國參加《第九屆布拉姆斯國際合唱大賽暨音樂節》,贏得大賽總冠軍。

根據德國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公布的最新排名,木樓於世界千大合唱團(TOP 1000)排名第五,室內合唱團連續四年蟬聯冠軍,證明木樓用頂尖藝術代表臺灣展現文化的軟實力。QQ

不能實現意義與價值的公投

四萬換一元的歷史過去了,不用噴太多口水。法幣/金圓券確是原因之一。在當時台灣省政府默許下,大量廢錢從上海湧向台灣套現成各式外匯,至1948年12月達到最高峰,兩個月匯入1兆元。1946-1950年,法幣先摧毀一次,隨後金圓券再補上致命一擊,直接摧毀1946年發行的台幣結構,當時台灣財政瀕臨絕望。

凡事往前看,現在不應只在往日情懷中緬懷躊躇,而是要關心未來如何避免惡性通膨,手段是什麼?第一步在哪?

物價與生產力相關,這20年來,我們看到物價狂飆的國家都是生產力急遽降低。沒有產出,沒有東西外銷,自己又沒足夠天然資源,哪來外匯買民生必需品? 

因此,第一步是提高國家生產力(提高供給),接著是物流(貨能出國),再接著是國際貿易安全(貨能賣出,台灣去年出口3,452億美元),然後是內政與居住安全,最後是國防。各國應該都適用這個邏輯。

在台灣,你會發現同一批人說,要提高糧食自給率,國防不重要,優先社會福利,然後轉頭說,環保第一,關掉工廠很合理,工業物流與製造業都是汙染,匯率調一調,有了強勢貨幣,短缺物資外購即可。

聽起來好像說:當個農業國家最安全?這種象牙塔的理想主張,叫做短視,視野僅止於他們身邊!不少人認為,中國扣除外債,外匯不多了,恐怕是預期財政問題,所以殺雞取卵,推出一連串共同富裕措施,這也是短視。

年底公投與惡性通膨有關。藻礁與生產力相關,美豬與國際貿易相關,核四與居住安全相關,公投綁大選與內政安全相關,以上都與國防相關。同意這四個公投,究竟能實現甚麼意義與價值?

後記:象牙塔理想的藻礁公投

政府為降低空汙與碳排,政策是減煤發電,用天然氣作為過渡方案,同時發展再生能源。然而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有些人「仙氣飄飄」,高舉絕對的理想主張。

他們認為,天然氣有汙染及碳排,不應作為替代方案,應直接採再生能源作為最終解決方案。問題是,佈建每種替代能源,不是摸阿拉丁神燈,都需要很長時間,缺乏天然氣或再生能源,還是要繼續燃煤。

有些人更激進,認為問題根源是能源需求持續成長,沒改善前,不應發展天然氣或再生能源,以免繼續燒煤。問題是,認真推動能源需求面管理,能源需求還是隨著經濟成長,缺乏替代方案,還是要繼續燃煤。

用最嚴格的標準檢視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卻忘了用同樣嚴格標準檢視問題現狀。這樣的理想主義能得到社會共識的方案嗎?他們所關心的意義與價值能實現嗎?標舉烏托邦理想,換來原地踏步,這種理想主義不理想,也不道德,世界大戰就是這樣發生。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走出困頓發現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聽一位醫師說,多數慢性病來自找不到人生意義。針對這個心理因素,一派哲學家說,活著就有意義。這問題見仁見智,多數人渴望活得好,而不僅是活著。 

我認為,重點在人生旅程中學習感悟及體驗品味人生,從而發現生命的意義與方向。如何學習與體驗?快樂要自己去找,好好透過五感,不必花甚麼錢。同時,按著宇宙和諧次序生活,未知論的愛因斯坦也同意這點。 

如何按著和諧次序生活愛自己、愛家人、愛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功課、饒恕、利他與助人,是重要的方向 

1.愛自己就是照顧好自己。我們哭著來到世界,不要再哭著回去了,總帶著哀怨,難被欣賞和愛。沒真正愛自己,很難愛別人,而愛自己,自己會有信心,信心是最佳魅力來源,別人跟著愛你。 

愛自己不是任性,我行我素,只想到自己,而是尊重、欣賞、了解和接納自己,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 

愛自己的第一步是:想清楚自己的原則,並依循所相信的核心價值,而不是假裝討好別人。接著練習專注,將可做的事做好,其餘顧慮擺一旁。人生本是不斷失去,但也因此更清楚理解自我 

其次,培養環境適應力。根據心理學研究,適應力是智商的最佳指標。想提高適應力,除了技能,要學習在適當時機放下不安,放下對生活變化的煩躁感,對別人不合自己的想法,不必如坐針氈。 

第三,理解面對挫折和問題可以淡定的關鍵。人生要把心力放在值得的事物和值得的人身上,這種心情調整需要自我提醒,否則容易落入「把沒有的放大、把擁有的視為理所當然」的盲點,對我們支持、關懷付出的人不夠珍惜,卻為不值得我們生氣的人浪費時間,甚至討好對我們不好的人。

2.愛家人懷著責任感,感受親情體驗,為親人的幸福努力,這樣也對得起家人的付出。有一種愛家人的極端用犧牲換取同情與憐愛,或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偉大,這樣很容易讓自己變成喜愛傷心生氣的受害者。 

誠然,我們可為家人或他人付出,但要甘心樂意,想清楚才去做,做的當下感到喜悅就是回饋了。若不是心甘情願,期待回饋,當對方沒這麼做,就會失望怨懟,這樣的關係無法和諧甜蜜。 

3.愛他人尊重他人,用同理心、平等心對待他人。別人犯錯,若認錯悔改,接受必要懲罰或賠償,就可以饒恕,自己的情緒也才能紓解。 

4.尊重他人的生命功課:不過度干預家人或他人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要學習的功課,或許是維持宇宙和諧次序必經之路,不用過度擔心,擔心也沒用 

5.利他根據Kristen R. Monroe的定義,利他是肯為他人利益設想,付諸行動,提升他人福祉為目標,而意圖比結果重要。行為者可能有損害,但不預期回報。Bierhoff認為,具有利他性格,較可能助人,性格包含:同理心、世界公平的信念、社會責任感、低度自我中心、內控性格。 

6.助人懂得奉獻的人生是壯麗的,生命因奉獻而光彩奪目。能堅守崗位,都是貢獻社會。貢獻泉源源自於創造,創造的才能需要學習及實踐,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結語路旁的風景美,但不能只顧欣賞而忘了趕路。確定與實現人生價值固然重要,也要做好當前該做的。不管順風逆水,我們要往高處走,什麼事都向前看,認真為夢想奮鬥。也不要忘了什麼事都會過去,上帝不會犯錯,給的最終是最好的,不要執著眼前的缺憾。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不要踐踏起碼的責任

電視劇《茶金》播出後,4萬舊台幣換新台幣1元,引發爭議[1]。編劇反轉原著說法,將責任推給美國,我相信作者不會同意。

一位政大教授說:幣制改革不是人民財富縮水的原因,台幣與法幣/金圓券的匯率政策才是,前經濟部次長汪彝定的回憶錄有寫實描述;把歷史小說當作歷史,就好比把三國演義當作三國志,歷史劇不應該當作記錄片。

法幣/金圓券是原因之一。在當時台灣省政府默許下,大量的廢錢從上海湧向台灣套現成各式外匯,至194812月達到最高峰,兩個月內便匯入高達1兆元。1946-1950年,法幣先摧毀一次,隨後金圓券再補上致命一擊,直接摧毀了1946年來發行不過數年的台幣結構,當時台灣的財政瀕臨絕望。

我認為這位教授誤解,也沒說到重點。誤解在於,歷史劇與記錄片差距有兩種,一種無傷大雅,一種為虎作倀。在此歷史脈絡下,編劇刻意改成相反意思,是踐踏起碼的工作責任。譬如,陳澄波不是在嘉義火車站被槍決,是在家病死,演戲而已,何必認真呢?

沒說到重點在於,幣制改革確實不是主因,但會助長拉抬物價歪風,這是常識。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論文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指出,經濟學者早發表論文指出,當時台灣大量物資被有權人士運往中國套利,導致供需嚴重失衡,使得中國惡性通膨輸往台灣,從1945到1949年物價暴漲7千倍。活不下去,也是1947年發生228事件的主因。

[1]「茶金」四萬換一塊劇情不符史實 引發網路論戰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11220355.aspx

 走出困頓日日是好日

雨天就聽雨聲,下雪的日子看雪,夏天感受暑氣,冬天感受刺骨寒風。----森下典子《日日是好日》

昨天再看日本電影《日日是好日》。好書好電影值得溫習。茶道的重複練習,緩慢而柔和,使得五感變得清晰而敏銳,能專心感受當下。當然,專注還有其他方式。

由形入心,從心出發,體會當下瞬間,品味習以為常的季節更替,細想人生的每時每刻與每段關係的酸甜苦辣,成功和失敗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此看待人生,自然能品味日常漠視的美好,理解「日日是好日」的意涵。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葛德神父的見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VZetQDvJ8

……..

2021年11月17日,85歲葛德神父安抵達蘇黎士機場,回到故鄉瑞士。他說要做的事大都做了,已經老了,不想增加臺灣的負擔,決定回瑞士。

葛德神父,1936年生於瑞士南方。1964年,28歲,從歐洲搭船來臺灣基隆港,此後學華語與原住民族語,在臺東、蘭嶼牧養天主教會信徒,主要是原住民。

數十年不停穿梭在臺東的山林溪澗野地,陪伴、安慰、鼓勵、幫助邊緣原住民,祝福他們。他騎老舊摩托車跑來跑去,早期東部經濟困頓,曾抓蛇賣錢,用以救濟窮人(《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頁59)。

他的舅舅,滿海德神父(1905-1991),1957年來到臺東,葬於臺東成功。他的弟弟,葛士義神父(1937-),1966年也到臺灣,1973年調回瑞士。他們都屬瑞士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

葛德神父說:「感謝所有台灣的人,接受我做你們的朋友」。何其謙卑!歐美宣教士們不是來台旅遊、營利、搶奪,而是服事、付出、犧牲,將生命獻給臺灣人以及臺灣這塊土地。(摘自柯志明)

走出困頓智商可以後天培養e 

前陣子,有位自稱高智商的市長嘲笑莊人祥的智商70,可笑的是,莊人祥是美國長春藤哥倫比亞大學醫學博士,任職疾管局前是陽明大學教授。可見智商分數,無法全面代表的智商。 

智商來自遺傳,有基本文明教養不敢提智商,更不會拿國籍、語言、文化、宗教相貌等特質做為歧視藉口。張忠謀曾消遣自誇哪裡畢業的人,好像數十年都沒進步。都幾歲了,還講智力測驗,不也是如此。 

我的智商分數中等,沒資格加入Mensa協會(台灣有分會),門薩規定智商在國家前2%才能入會。更不必說,普羅米修斯協會入會門檻IQ160。所幸,我發現兩件事 

第一,德國大學有家連鎖廉價學生餐廳,就叫Mensa,進去吃飯不用吹牛智商,只要兩塊歐元。查看餐廳照片,環境不錯,但很多人拍照見證,每樣菜很鹹又很難吃。 

第二,根據心理學研究,高智商有10個特徵,可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來源:FOKUS, Merkur)。這些特徵看似平凡,可後天訓練,或許還可轉成不凡的智慧: 

1. 對環境的適應力高

2. 不為自己高智商自豪

3. 很好的傾聽者

4. 很有同理心

5. 對知識有極大渴望

6. 對不同觀點持開放態度

7. 多才多藝

8. 生活環境比一般人混亂

9. 懂得害怕

10. 喜歡黑色幽默,輕視死亡或疾病的笑話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走出困頓平凡投資 不平凡報酬 

日前媒體報導,文湖線通車25年後,大安站附近中古屋房價從每坪30多萬上漲到84萬。聽起來很多,其實平均年化報酬約4%,加上租金扣稅折舊1%,合計5%。同一時間,投資0050年報酬近10%,累計漲幅是房子的3倍。 

前兩天台股ETF50 (0050) 收在142.45,加計今年3.4元現金股利,超越今年高點143.25要逢高調節?沒缺錢,調節什麼?當然繼續買!跌下來呢?繼續買更多啊!政大財管系教授周冠男的口頭禪。 

投資了,然後呢?不必操作,既平凡又無聊,但自制力與時間,帶來不平凡的報酬。歷史會重演嗎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有驚人的相似。」 

說故事的敘事方式,比客觀證據更能打動人心,所以宗教文學與藝術深深影響文化。然而投資講再多故事,無法帶來更好收益。客觀事實勝過一切,但投資時相信客觀證據的人不多。不信的原因,可能是沒理財沒錢投資;或不願冒險;或沒耐心;或自認武藝高強,分不清投資與投機,被甩出投資列車。 

我寧說不知未來如何,美股過去百年,至少15年盤整有兩次,而且現在本益比、經濟成長、利率水準都比不上當年基期,但人生不就是要冒險嗎?e

走出困頓放下 

放下」兩個字很流行,流行到跨領域。道理大家懂,但未必能放下,原因可能是沒深入理解「放下」。簡單講,人生好難,所以放下。摘要編輯劉曉亭的說法

//人生難在哪裡?你改變不了身邊的人,而這些人一再困擾我們!這些人首推配偶,其次是父母,然後是兒女,最後是自己!幾乎小孩都能輕易點出父母的問題,反之亦然,而夫婦也都能破解彼此幻術,但是看得到卻動不了。 

幸福之道就是「改變」,固執及僵化不變,生活愈來愈糟,但人生最難的就是改變,尤其改變這些人。跟這些人相處是折磨,他也覺得你是惡魔,這種關係往往出現在無法切割的人身上。 

專家說「好好溝通」,問題是,人生的難在於某時「無法溝通」,人不是機器,有辦法解決是指而不是「人」。很多人就是無法溝通,無法站在你的角度換位思考,只能忍受。 

所以終究要想通,一切只有二個字:放下!沒有人能真正改變另外一個人,只有上天可以,所以隨他()吧!當對方不允許你放下,繼續糾纏直到順他的意,這時也只能放下他的放不下。這就是人生,活得夠久就會懂! //

同理心的提問,帶來楊荊生教授的改變。放下,不是甚麼都不做,而是奮鬥到底,如同今年香港最賣座電影《梅艷芳》片頭唱的《奮鬥》:「不肯!絕對不肯接受命運,寧願一生與它對抗。」 

若最後一事無成,就在上天面前放下,然後用瀟灑心情,聽她的《夕陽之歌》(1989),宛如歌迷沉醉在社會、文化、歷史的情懷,看待自己的似水年華。其實每個人不論成就如何,最終也要在斜陽中唏噓。e

 梅艷芳《夕陽之歌》(198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_437PoK2jQ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楊荊生教授走出悲傷的見證

30多年前,楊荊生教授擔任華航機師的丈夫,在花蓮飛往台北的班機執行任務,起飛不久撞山墜毀。她得知消息後,昏倒不省人事。接著好幾年,要照顧3個孩子,照料台南的公婆和台北的母親。 

往後,楊荊生投入悲傷輔導領域,教導也陪伴許多人面對傷痛。她憶起這段悲傷說人生不可能沒有失落,復原需要時間,就慢慢走出來;人生只有一輩子,即便悲傷也要繼續往前走。 

她想起當時有人好意安慰她:「大家都要死,只是早或晚而已,他早走一步而已,別這麼難過。」「你要為小孩活,他們還這麼小。」這些話都對,但當下聽得很難受。 

直到有一位同是飛官遺孀的姊妹來陪伴她,先表達同理心,再提出可能的建議,留下一個能不斷檢視自己的問題。 

// 荊生,你整天以淚洗面,我們都知道,我也經歷過。如果你今天一直難過、一直哭對妳有幫助,妳就哭沒關係。如果哭也不能解決問題,妳可能要考慮換一種方式。假使妳先生知道妳在哭,他一定希望妳可以趕快走出來,如果妳先生現在沒辦法知道,妳哭又有什麼意義呢? // 

這位姊妹的話在她心中起了「化學變化」,往後幾十年,她常想著這段話,告訴自己要振作。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但共同的需要是陪伴和同理心,不要因為「怕講錯話」而避開他們。即使對方不停的哭,單純陪伴也是很大的力量。 

一個個年頭過去,時間能減少悲傷?楊荊生說,如果你問我,我走出悲傷了沒有,我誠實跟你講:有時候。走出悲傷沒特效藥,這是很長過程,即使很難受,這個階段卻讓我成長,我從不知我有這個潛能。我就是覺得,上帝給的都是好的。e 

空難逝世30多年 飛官遺孀:在最痛苦的時候,主也沒有把我丟掉

https://cdn-news.org/news/15489?fbclid=IwAR305CR13XiBN_RJ6YYepXxQb48oGMnvJk_RAPKLnQmIMCsUfGKsr-XjWVA

台灣再次佳玲 國際疫情嚴重

德國兩劑疫苗覆蓋率68%,現在每天染疫7萬人,死亡約300人。贏得德國總理大選的肖爾茨指出,要安度這個冬季,必須有新的限制措施,此刻需要全國團結接種疫苗。奧地利宣布要嚴格限制開放了。 

為什麼覆蓋率達到65%,無法群體免疫不是沒效,突破感染率不到1%(),而是早期有管制,人際沒甚麼互動,現在解禁,沒施打者趴趴走,或施打者仍會帶原,傳染給家人。 

英研究:突破性感染率0.2 4因素是關鍵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722302

美確診死亡病患99%沒打完疫苗!突破性感染率僅0.1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627/2016913.htm 

台灣是唯一再次佳玲的國家,雖然沒有誰不能換,但有些人在5月造謠,要求陳時中下台。適才適用聽似平凡,但成效不平凡。 

佳玲也跟人民性格有關,有興趣閱讀【專訪】隨文獻穿越福爾摩沙400年史 法國外交官龐維德:台灣是奇蹟之地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30023%3F%3Dfb&fbclid=IwAR0SrlS4w_injbRnTpPjCD4R3uliQcqFqr93zHsYobf83CbzEJhHldPh7zY 

最近聽一位教授說,他搭計程車到醫院,司機說:「現在醫院人山人海,因為高端無效,全世界只有台灣在打第三劑。」實際幾人申請補打呢?截至17日共18人。無法分辨這類低下謠言,台灣民主其實危機重重。e

斷裂樹幹攝影

若你嚮往高山,但沒體力到那裡,怎麼辦?閱讀文章、看影片或參加森林展覽?最近聽到一招:拍攝斷裂到剩一截的樹幹。

樹幹斷裂處的外表參差不齊,這個角度像高山與低谷。或許可稱為「斷裂樹幹攝影」,去網路查看Broken trunk photography,還有人用抽象畫的角度拍攝。

有次我參加生態導覽,導遊隨身攜帶越野模型車,擺在海邊沙灘或岩石邊拍攝,以假當真,帥勁十足,不亦樂乎。這樣的創意,呼應莊子名言:「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不能只知「有用之用」,「無用之用」也有用!

體驗,是人到世界的目的之一,因此喜好興趣不必當工具,生活不是出任務,凡事不需都問有什麼用,從日常平凡處看出不平凡,是樂趣也是學習。

況且,有用無用是相對的,看情境而定,不能用單向的實用主義分類。譬如,金錢對貪官是催命符,對窮人是救生圈。有用無用也可互相轉化,垃圾加工可變寶,不能只看眼前、還要從長遠大方向觀察。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走出困頓森林醫學 

華裔日籍醫師李卿博士創立森林醫學Forest Medicine),目的藉由大自然的力量療癒身心。1988年、他還是東京大學醫科學生時,發現在森林裡露營一週後,變得很有活力,解決當時壓力過大導致的情緒低潮。 

2005年,李醫師發現,樹木對於神經系統有很顯著的正向效果:壓力荷爾蒙激素下降,血壓和心跳下降,引起緊張的交感神經被壓抑,而引起舒適感的副交感神經被提升,睡得更久,效果持續好幾週。 

2012年,李醫師和同事發現參與者的 NK cell (自然殺手細胞,提升免疫系統,攻擊發炎細胞和癌性組織)顯著增加,而且持續達1個月。 

2018年,李醫師在新書Forest Bathing森林癒》說森林浴不是健行,而是一種活動,需要五感去體會。樹木可活幾百年,甚至千年,站立其間,生命變得簡單多了,心理或生理變的更健康! 

看:漫步林間,沒一定要去哪裡,看著樹、花、草、看著穿透林間的陽光、自然之美會柔化視線,放鬆心情! 

聽:關掉手機,聽大自然交響曲,鳥叫、流水聲、嘎吱作響的樹枝、微風吹動樹葉的聲音、蟲鳴,大自然不寧靜,寧靜的是我們自己! 

聞:大自然提供絕佳的芳香療法場所,樹木分泌芬多精、土壤散發天然養份,穩定情緒,只需要大口吸氣吐氣,好好享受! 

摸:用手摸摸樹,擁抱它,試著脱鞋走路,用腳感受踏在土壤的感覺! 

嚐:找個地方坐下,喝喝茶,吃點東西,發個呆,什麼也不想! 

後記聽特色音樂也可療癒。《黃昏三鏢客》(1966),西部鏢客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南北戰爭為背景,丹麥國家交響樂團演奏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The Danish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Live) (6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uOArEfqGo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理性與常識 

作為意識形態右派的人士,我習慣用保守主義的理性與常識看待萬事,對於有違傳統的進步思想」,不會敬謝不敏,但小心謹慎,即便去行,也是先局部或小規模實施,不會冒然全面躁進。企業經營也是如此,這也是常識 

所謂理性,是指說話要有邏輯,要有可靠證據,而且某天發現,自己是錯的或有缺失,確認後立刻毫無懸念改變想法,也因此,永遠不認為自己說的一定是對的,謙卑知道真理在高處。 

所謂常識,是指在某情況下,沒可參考的邏輯與證據,這時用常識判斷。常識經過時間日積月累,也可能建立在傳統真理之上,往往比一大堆看似縝密的分析更為可靠。 

有了理性與常識,我不擔心發言,還可期待好處。譬如:倡議想法;他人指出盲點;與人良性互動,開闊心胸;證實到目前是對的;根據外部反映不斷修正;帶來希望,康德說:努力奮戰到底,這是希望的所在;做我應做的事,就可以擁有希望,有希望就可能成功! 

最近某些國家計畫外國旅客必須施打WHO認可疫苗,才能不必隔離入境,有些國人批評政府開放高端疫苗,直指白打。這種講法沒邏輯與證據。國產疫苗是為救命,不是為出國,現在出國大抵商務需求,不能用視訊替代的人少,而且不會選擇施打高端疫苗,何況WHO唯二贊助高端疫苗進行國際試驗,結果年底就會出來。 

誠然,康德提醒大家:知道的事,不一定要說出來,若覺得當下不發言是「歲月靜好」,不說話是可以的。譬如,不敢反對就閉嘴,但不要為虎作倀。 

天下道理都有假設前提,人事物一個不同,答案就不同,發言或不發言,可多多深思。e

走出困頓接納和認同 

我看你為寶為尊,……我愛你。以賽亞書434 

你覺得所做的一切都不夠好,沒安全感、不被人認同嗎?在以賽亞書431-4節,上帝告訴祂的百姓,祂創造他們,必以大能與慈愛救贖他們。上帝對以色列人說:「我看你為寶為尊。」 

上帝因深愛他們,而為他們施展作為。上帝看重祂所愛之人,並非基於所做的任何事,而是出自這簡潔有力的真理:祂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兒女,所以接納且珍惜,且愛無條件。願我們能滿有信心活出這個真理!e

我知誰掌管明天 - SOLSO 水流之音聖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s9s6kYom4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房價還有幾年光景?

房價還有幾年光景? 

85年出生30.3萬人

86年出生30.7萬人

87年出生25.4萬人

97年出生18.7萬人

109年出生15.7萬人 

87年出生,118年成家,買房的人開始大幅減少。而利率再跌的機會渺茫;建造成本只能隨通膨增加;都市更新將大步走,社會住宅也是;各地就業機會分散發展;戰後嬰兒潮凋零;將房子轉給下一代。 

這樣,除了有體裁的重點區域,房價還有幾年好光景? 

有人說房價所得比太高,請問所得是誰的所得?大家都要去台北市置產,所得可以用台北市家庭所得中位數嗎 

有人說稅制有問題,請問持有稅提高了,你怎知租金不會隨著調整?若會,租客不是更糟?這種事可以隨便試驗嗎?台灣房屋自有率那麼高,民眾同意調整嗎?地方政府最清楚。 

台灣經濟會持續成長,要抑制大台北房價,就是靠社會住宅、利率上漲、都更、分散區域發展,其他都是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