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老闆沒有企圖心嗎? @童振東
好一陣子以來,不少人批評台灣的老闆沒有企圖心,不敢投資,只競逐下游代工,不敢往品牌或關鍵零組件或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發展。筆者想為這事報導平衡一下。
台灣企業家有不少缺點,吝於給員工待遇,社會責任不足,但是要知道當年他們是胼手胝足,敢衝直撞才能有一片江山,外人說他們沒有企圖心,其實是蔑於事實。台灣大企業著眼於市佔及市場需求,其日常工作就是擴充產能,提高良率及研究下一代技術,所以只能採轉投資的方式經營新創事業,外界不容易了解。
競逐下游代工也是蔑於事實,去看看上市公司前300大(不含金融保險)就知道了,這需要花點時間說明。何況,不是競逐上游或品牌就比較高尚。台積電是代工,但股東權益報酬率長年25%以上,INTEL則停留在19%,就連國際生技大公司Merck Pfizer Novartis平均數比她低。
企業經營涉及競爭,不是投資就能如何,血本無歸是常有的事。宏碁、宏達電不是競逐品牌,四大慘業除了記憶體沒有技術自主外,不是也是競逐上游,結果呢?經營者必須清點內部資源(不是短視的SWOT,而是企業資源論)及評估競爭環境才能決定。就我了解,多數的企業家只要有6成的勝算,就會想試想衝。批評者可以輕鬆談論別人不長進,但是血本無歸是要由經營者承擔。
跟台灣相近的韓國,除了三星及LG以外,其它也不強。最近日幣貶值,韓國廠商經營壓力很大,還是跟台灣一樣,被新興國家與先進國家夾擊。從企業策略的觀點,被夾擊的最慘,產品或服務往往特殊性不足,無法明確定位,經營本來就會比較辛苦。
品牌或關鍵零組件或更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市場大部分掌握在歐盟日美的手裡,要搶過來本來就不容易,需要企業智慧及技術。台灣人力資源相對不多,產官學合作不佳(制度問題),規模普遍不高(能燒的錢不多不久),創新事業的條件本來就不樂觀。我個人過去提出很多提高勝率的看法,也很期待批評者能提出決解方案。
台灣無法提升的主因是本土創新事業不足,加上服務業不強,使得國內的”好工作”不多,”平均”下來的薪資就變低了。服務業不強是因教育及先天環境使然,人力的智慧財產不被看重也是原因(看看國外的智財訴訟律師費、損失評價費用就知道)。能提供這些工作機會都是中小企業,但政府被大企業綁架(政治獻金),這點需要扭轉。傾全力扶植中小企業才是王道,大企業根本不需要,募資借錢都很容易。我不清楚美國,歐盟大部分是10人以下的小企業,主要是支援大企業,大企業釋出沒有效能或被某些條件限制的工作,高手紛紛成立小公司,賺取比受僱於特定企業更高的所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