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批評和信醫院是「矯情」 @童振東

台大法律系的李茂生教授為和信醫院解釋為何不收八里事件的病患,在臉書PO文:我們台大法律學院和一般的法律學院不一樣,不要再寫信來問問題了。我們沒有相關設備與人員的。結果引來醫學院學生、醫師、甚至自稱在和信當過醫師的群起合攻,一起批評和信的不是,其理由是,「沒有道德」,「沒有整型外醫師、沒有燒燙傷病房的新北聯合醫院也加入收治」,「和信可以做過初步處理再依需要轉院」,「和信可以分擔其他醫院的負荷,但可為而不為」,「和信有兩位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甚至還衍生出「和信可以不設急診是特權」的批評。

之前大家批評台大登山募款,李茂生教授給兩個字:「矯情」。我認為,批評和信也是「矯情」。在表示我的看法之前,先講個故事。我父親當年身體好得很,後來突然發生緊急重症,但不幸送錯醫院,不知道是該醫院貪心,或無知,或過度熱心,或過度自信,父親昏迷一週後,延誤病情去世。後來聽其他醫生聊起(當然不是該醫院),若轉院到能做手術的醫院,一定可以正常活下來。

我認為,批評和信也是「矯情」的理由是:

1.我們肚子痛會去看耳鼻喉科嗎?想醫美會去看泌尿科嗎?眼睛痛會看骨科嗎?除非沒有其他醫生了,牙痛才會去看內科,甚至獸醫吧?這不是基本常識嗎?
2.醫院一定要大雜燴,為何不能是專科醫院?那為何要設兒童醫院?那行銷學強調的市場區隔或是藍海策略不是沒有意義了嗎?和信的講法並非沒有道理:自己是癌症專科醫院,沒有設備醫師,沒有收急診,而且會影響病患的權益,國外癌症專科醫院確實是沒有收急診。
3.道德必須建立在「對病患是最好的」前提上,「分擔其他醫院的負荷」根本不是重點。此外,沒有整型外醫師、沒有燒燙傷病房的新北聯合醫院也加入收治對病患是最好的嗎?新頭殼報導,有醫界認為,只要有基礎設備和護理師、醫生都可以處理基本的燒燙傷病患,和信的問題出在哪?柯文哲受訪時表示,和信醫院沒有急診設計,是專門做癌症照護的,沒有處理燒燙傷病人,既然沒有設備和人員,送去那裡不是自找麻煩?如果平常沒有在收,收進去還要再轉院,台語就叫做「牙給」(意指多此一舉)。比較理想的情況應該是一開始就把病人送到該去的地方。
4.和信距離榮總、淡水馬偕都很近,先做過初步處理,再依需要轉院對傷患真的最好嗎?榮總、馬偕真的有忙不過來嗎?
5.和信醫院的兩位整形外科專科醫師在醫院嗎?若不在,通知他們來得及嗎?

我不懂醫學,但經驗讓我深深懷疑,這會不會跟聖經裡想拿石頭丟犯姦淫的女人的故事一樣,那些批評者的道德有這麼高尚嗎?從中庸的至誠標準來看,和信醫院的道德水準是不高,但是從批評者的發言,恐怕多是矯情。我由衷希望,經過這次事件,台灣人的道德水準提高1倍,矯情降低1倍(聲明:我跟和信沒有任何利害關係)。
-------------------------
後記:
1.我們可以從康德的哲學觀點質問:「成為一所醫院之前的存在是什麼?這些存在如何決定我們看待和信醫院的做法。」問題是,現代社會高度分工,分析要很小心,不然first principle會first default。
2.這場批鬥充滿矯情,自己做不到,卻以最高的標準要求別人。台灣不缺批評,但缺乏誠實的批評,而誠實之首要是:檢查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這麼高尚?我希望矯情的講法是錯的。
3.這場批鬥充滿醫界內部舊仇新恨的攻訐與報復,這只會讓社會退步。為什麼這麼說?沒有先驗和信必須提供服務的前提,沒有談論國家制度上的缺陷,只是批評道德水準不高的和信,這跟喊著判「無差異殺人者」死刑只是五十步笑百步。我希望報復的講法是錯的。
4.我個人由衷希望,經過這次事件,台灣人的道德水準提高1倍,矯情降低1倍。四書中庸的最高境界:「至誠)」一輩子也達不到,既然達不到,能做的就是誠實的批評,努力求進步,而不是隨便向別人丟石頭,這跟聖經裡拿石頭丟犯姦淫的女人的故事是一樣的。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跨界竹墨創作展/eaton

今天到嘉義民雄表演藝術中心參觀「竹墨展」(5/13-7/5),是書法名家董陽孜與國際知名編織建築藝術家王文志的跨界創作展,耗時一個月才佈置完成。

展覽有兩個亮點。一是以紅豆杉及肖楠打造的書法「誠」字。盤根錯節的木質紋理,高吊在半空中,打破傳統書法的平面限制,將文字立體化,卻同樣透出書法蒼勁的力與美。運用竹子的線條與交織的燈光,筆劃交織的虛實掩映,氣勢磅礡,讓參訪者體會心中有誠,墨韻其中。

董陽孜從過去創作累積的部分字形作品中,選出100張裝裱,每件作品多樣呈現草書運筆過程中會出現的飛白、墨色濃淡及線條表情。不過,看在我的眼裡,烘托場景的材料:2000根竹子、2000公斤稻穀、6大鏡面,不知道以後有無回收,不然這場自然之美,還是心有戚戚焉。我曾詢問導覽,對方回不知道。我建議向藝術家提醒,不然將減損這場自然之美。

董陽孜是當代台灣藝壇書法家,作品從古典書寫與經典文學詞句出發,近期藉由書寫形式及內容,透過跨界合作推廣書法藝術,企圖將傳統帶入當代社會。她的墨寶多為機構所典藏,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的題字「游於藝」是出自她的手書。

另一個亮點是,由白沙(嘉義海邊的沙)從地而起的竹編裝置藝術,王文志先生運用嘉義在地竹材與白砂,巧妙融合書法成一個主題展「竹墨」。竹編裝置藝術具有流線之美,與書法相形輝映。我聽導覽者說,在那個場域,心靈可以沉澱。我不避諱,我直接回答說,可惜還沒感受出來。

王文志為知名編織建築藝術家,更是道地的嘉義縣梅山人。國華街旁的森林之歌就是他的作品。他早期以木、石、鐵等為創作素材,近年則結合竹材、藤材及檜木,以工手編織方式連結自然環境及人文情感來創作,屢次獲邀國際重大藝術展,揚名國際。王文志則多次獲日本、澳大利亞、美國、法國邀請展出。(eaton)

竹墨展開幕(青春專業的協志工商學生參與)
竹墨創作展介紹:

那些話譬如朝露 @童振東

那些話譬如朝露 @童振東

去年就有文章提出彩趴、彩跑的生命危險、危害呼吸系統、浪費(玉米粉)、生態破壞(被粉塵覆蓋的植物不久就死了)等警告,只是那些話譬如朝露,沒有留下甚麼,只能做為文獻探討的材料。我前封po「無恥」文:從希臘問題談台灣赤字預算與年金問題,若放任不管,未來不知有很多人要承擔的痛苦會大於這個事件的幾倍?

人們對腥羶新聞趨之若鶩,但對於嚴肅話題興趣不大。人們總以為人生苦短,好玩就好,管它浪費傷害什麼;總以為萬能的政府會把關(才怪),或是主張絕對自由,反對政府管那麼多(無知)。人們總以為自己不會這麼倒霉,或是不關我的事,反正有人會負責,最後,都是見了棺材才掉淚。

「你我他」到底何時才會清醒?沒有界限的人生,以為才是最大的自由,其實是自找死路。總是冷眼旁觀重要且緊急的事,不付以最大的關心,潛在的問題會一直延續。當系統亂度到達臨界點,就是系統崩潰,到時我們要責怪誰,指定誰承擔錯誤呢?

無恥@童振東

無恥@童振東

為了鞏固政權,國民黨不處理預算赤字與年金問題,我的評論只有兩個字:無恥。未來民進黨執政還是如此,我的評論還是那兩個字。

台灣越晚處理赤字與年金問題,未來將製造更多生命的危險與痛苦。 看看希臘的狀況。加稅解決不了問題,要將緊縮樽節交付公投。縮減政府預算,削減福利已經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學者Joseph Stiglitz稱為螺旋般的惡性循環(downward spiral),美國布朗大學教授Mark Blyth在《大緊縮》中將緊縮形容為「人類史上最危險的觀念」。相反的,令資本家與投機者承擔損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註)。 GDP從來不會記錄痛苦。

3年前,77歲的希臘退休藥劑師Dimitris Christoulas在政府緊縮政策下被開刀,年邁多病的他負擔不起昂貴藥費,在雅典集會廣場舉槍結束生命。GDP也不會記錄母親為患癌孩子藥費擔憂,更不會紀錄傷殘父親因為退休金被削而被迫把孩子送走的痛苦。GDP冰冷數字的背後,有著歷史中乏人紀念的無數生命。

註:《The Body Economic》以國民健康為標準,以嚴謹數據和大量訪問,比較希臘與冰島等陷入經濟危機國家的政策成效。冰島的危機比希臘嚴重,但是他們然而他們在危機後放任銀行倒閉,且採取了跟緊縮相反的政策,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國民福利上,結果有目共睹──冰島的快速復蘇被認為是奇蹟,冰島的經濟危機沒有令自殺率上升,或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提高。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職場的六樣實力 @eatontung

職場的六樣實力 @eatontung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不單單給家長,一般人也適用。過去我在職場上碰到不少人,自認懷才不遇,或是讀名校,但升遷極為緩慢,大多數就是缺乏這六樣實力,當然品格不好也是主因之一。這六樣實力包括:如何找資源、如何交朋友、如何盱衡情勢,合縱聯盟、如何發現關鍵問題、如何讓人印象深刻、如何行銷創意。

我談兩點。很多人以為,讀名校或唸很多書必然知道「如何發現關鍵問題」。其實,若平常學習時,不去思考學問如何運用,它的限制條件如何,如何修正,也沒有實證精神,就不會有洞察力。因此,就算學富五車,就只能講一堆東西,甚至講法自相矛盾,對問題解決幫助不大。

「如何行銷創意」也是個罩門,這跟簡報、表達有關。報告者若沒有使用第一張投影片的幾段字,就把創意或構想用「白話」說清楚,那就是失敗的行銷。後面的說明,應該在於「可行性分析」,也就是根據聽者可能的疑惑,主動澄清說明。可行性分析的重點要多元完整,例如技術、生產、成本、時間等資源可行,競爭強度夠,模仿容易度,市場接受度,通路配合度,負面效應的預應措施,局部試驗或類比結果,時機適當度,預期效益等等。若整個說明加討論的時間只有30分鐘,報告者頂多只能使用三分之二的時間,也就是15-20分鐘說明,其他就是對話時間,因為聽者通常還是一臉疑惑。

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blog-detail?id=1299
-------------------------------

葉丙成:台灣的爸媽,心臟真的很強!
2015/04/30 瀏覽人次:50,166 丙紳
關鍵字:成功能力、能力培養、競爭力、教育趨勢

當爸媽的人,沒人不希望孩子長大能成功。很多台灣的爸媽一直鞭策孩子,送他們去補習把成績顧好。「這樣以後才有前途!」在我看來,這些爸媽,心臟真的很強!
道理其實很簡單,但很多人不懂。要讓一個人在某件事成功,就該給他這件事成功所需要的東西。這謎一般的東西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只要簡單回想一下,我們大人在這個社會上能生存下來、並在充滿競爭的世界中成功,憑藉的是什麼?這些就是未來我們的孩子最需要的。

歸納出來,成功需要六樣實力:
1. How to find resources(如何找資源)?
比如說,今天你想要推動一件事情,能不能找到資源幫你推動?
2. How to make friends(如何交朋友)?
比如說,你今天進了一家新公司,同事都不認識你。你能不能在很快的時間內,讓很多的人認識你、喜歡你、願意幫你?
3. How to play politics(如何盱衡情勢,合縱聯盟)?
只要有人、有組織,就有是非、就有politics(政治)。你能不能看清楚這些人事背後錯綜複雜的關係,保護你自己?甚至應用一些情勢,幫助推動你想做的事情?
4. How to identify key problem(如何發現關鍵問題)?
成功的創新或創業,往往是因為解決了很多人都受苦的問題。可是能讓這麼多人受苦的問題,怎麼會一直沒有人設法解決呢?原因是很多人為此受苦卻不自覺。若你有很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就能搶得先機!
5. How to impress people(如何讓人印象深刻)?
比如說,同一梯次有十幾個新進員工,你能不能很快就讓主管對你印象深刻,而且是好的印象,不是壞的印象!
6. How to sell ideas(如何行銷創意)?
比如說,你有很好的想法,可是你有沒有好辦法推銷出去,讓別人願意接受你的想法來支持你?

可是我們在學校、在家裡,有沒有培養孩子這些實力?大家有沒有體認到,這些實力對孩子的未來,可能比哪一科有沒有九十分更重要?沒有!因為大人常會覺得這些事情以前我們在學校也沒有教,出社會再慢慢磨就行了啊!

在全球化程度不高、世界變化速度不快的時代,年輕人有很多時間可以讓社會慢慢把他們磨成材。但眼下的世界已經不同,其變化速度之快、競爭之激烈,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大部分爸媽,依然罔顧自己每天是靠什麼樣的技能,才得以在這殘酷的世界中存活。大家都很放得開,完全不在乎孩子將來面對殘酷的世界時,是否擁有自己這一身生存戰技,只在乎孩子身上有沒有被貼上讓眾人稱羨的限量標籤,如名校、學歷等。

你說,我們能不佩服台灣爸媽的心臟是如此強大嗎?
請各位老師、爸媽牢記,能力比知識、學歷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幫孩子想想,到底我們在職場上,是靠什麼能力跟實力才得以成功?幫孩子培養這些能力跟實力,才是我們身為老師、父母最重要的任務!
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blog-detail?id=1299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嘉基一日健檢

前天到嘉義基督教醫院做一日健檢,雞婆地向一對一服務員講一堆建議,結果服務員CALL主管及專員前來深度匯談一個多鐘頭。我有多次精緻健檢經驗,所以勇於提出建議,包括產品策略、推廣策略、通路策略、售後服務及健檢服務技巧。院方送了貴重咖啡禮盒,說是「貴重」,是因它是再耕園庇護工場的身心障礙天使製作的。

當日回家後,我寫了1300字報告文稿給主管,他打電話再度向我致謝。回頭再讀內容,產品與推廣策略頗具新創性,跟當年我全台首創的綁約送電腦手機不相上下,希望嘉基能藉此有更強的力量服務弱勢。好心好報,精神煥發,又可避免老人癡呆,真是一舉四得。
-------------------------------------------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 提摩太前書 4:12)

猶太理財專家存出百萬的10條規則

猶太理財專家存出百萬的10條規則

http://www.storm.mg/lifestyle/54231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紅酒的原料-葡萄】

【紅酒的原料-葡萄】

自從紅酒開始有了健康美名後,很多人都有了喝酒的藉口,事實上葡萄連皮吃,會比紅酒更健康。因為紅酒中有益的成分白藜蘆醇(resveratrol)在葡萄與葡萄皮裡也有,而且避開喝酒亦傷肝的風險。

白藜蘆醇是葡萄被紫外線或真菌、細菌感染後產生的一種抗毒性化學物質,後來發現這種抗毒性不僅可以保護植物,也可以降低人類罹癌的風險。

曾發表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葡萄的天然產物白藜蘆醇的抗癌活性」就表明,白藜蘆醇在腫瘤發生的起始、增進和擴展的三個階段都有抑制作用。白藜蘆醇也能抗老。哈佛大學病理學教授辛克勒(DavidSinclair)實驗發現,無論是果蠅、酵母細胞或老鼠,只要餵食少許的白藜蘆醇,壽命都大幅延長。

葡萄除了有白藜蘆醇的好處外,還有花青素的強效抗氧化劑。花青素可以保護心臟,降低膽固醇、增加好的膽固醇。

●怎麼選?

朱慧芳建議,通過產銷履歷的葡萄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台灣種植葡萄很難防制病蟲害,所以有機葡萄少見又昂貴。
若要連葡萄皮一起吃,很多人會對洗葡萄很頭痛,因此網路上還流傳用太白粉、牙膏等方法,其實清水清洗最好。農藥毒物試驗所建議清洗蔬果時,最好是先浸泡10~15分鐘,再仔細沖洗。

台灣的老闆沒有企圖心嗎? @童振東

台灣的老闆沒有企圖心嗎? @童振東

好一陣子以來,不少人批評台灣的老闆沒有企圖心,不敢投資,只競逐下游代工,不敢往品牌或關鍵零組件或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發展。筆者想為這事報導平衡一下。

台灣企業家有不少缺點,吝於給員工待遇,社會責任不足,但是要知道當年他們是胼手胝足,敢衝直撞才能有一片江山,外人說他們沒有企圖心,其實是蔑於事實。台灣大企業著眼於市佔及市場需求,其日常工作就是擴充產能,提高良率及研究下一代技術,所以只能採轉投資的方式經營新創事業,外界不容易了解。

競逐下游代工也是蔑於事實,去看看上市公司前300大(不含金融保險)就知道了,這需要花點時間說明。何況,不是競逐上游或品牌就比較高尚。台積電是代工,但股東權益報酬率長年25%以上,INTEL則停留在19%,就連國際生技大公司Merck Pfizer Novartis平均數比她低。

企業經營涉及競爭,不是投資就能如何,血本無歸是常有的事。宏碁、宏達電不是競逐品牌,四大慘業除了記憶體沒有技術自主外,不是也是競逐上游,結果呢?經營者必須清點內部資源(不是短視的SWOT,而是企業資源論)及評估競爭環境才能決定。就我了解,多數的企業家只要有6成的勝算,就會想試想衝。批評者可以輕鬆談論別人不長進,但是血本無歸是要由經營者承擔。
跟台灣相近的韓國,除了三星及LG以外,其它也不強。最近日幣貶值,韓國廠商經營壓力很大,還是跟台灣一樣,被新興國家與先進國家夾擊。從企業策略的觀點,被夾擊的最慘,產品或服務往往特殊性不足,無法明確定位,經營本來就會比較辛苦。

品牌或關鍵零組件或更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市場大部分掌握在歐盟日美的手裡,要搶過來本來就不容易,需要企業智慧及技術。台灣人力資源相對不多,產官學合作不佳(制度問題),規模普遍不高(能燒的錢不多不久),創新事業的條件本來就不樂觀。我個人過去提出很多提高勝率的看法,也很期待批評者能提出決解方案。

台灣無法提升的主因是本土創新事業不足,加上服務業不強,使得國內的”好工作”不多,”平均”下來的薪資就變低了。服務業不強是因教育及先天環境使然,人力的智慧財產不被看重也是原因(看看國外的智財訴訟律師費、損失評價費用就知道)。能提供這些工作機會都是中小企業,但政府被大企業綁架(政治獻金),這點需要扭轉。傾全力扶植中小企業才是王道,大企業根本不需要,募資借錢都很容易。我不清楚美國,歐盟大部分是10人以下的小企業,主要是支援大企業,大企業釋出沒有效能或被某些條件限制的工作,高手紛紛成立小公司,賺取比受僱於特定企業更高的所得。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熱炒店哪有這麼多規矩?

熱炒店哪有這麼多規矩?@呂秋遠臉書

先前有個客戶的兒子想開餐廳。
這個客戶,希望我可以幫他兒子做一些規劃,所以我就請他來辦公室跟我談談。
「你要開什麼餐廳?」我問。
⋯⋯
「都好,我只是想創業。」他說。
「你的資金要從哪裡來?」我再問。
「我爸應該會支持我,這是為什麼他希望我來找你的原因。他說,你同意以後,他才會給我這筆預算。」他看起來有點無奈。
「喔,那恐怕要讓你失望了。就算你通過我這一關,我還是會建議你爸,借你錢,而不是給你。除了一定借得到之外,算利息、開本票、寫契約都是一定要的。」我說,「信不信你爸會聽我的?」
「好吧。」他的表情很難看,「那我需要通過你什麼樣的考驗?」
「你告訴我,你對於餐飲業瞭解多少?」我問。
「不就是開餐廳嗎?」他有些不耐煩。
「不是的。」我說,「就拿熱炒店好了,你有打算開這種餐廳嗎?」
「也可以,聽起來資本比較少。」他說。
「要開熱炒店,你得先去基隆的崁仔頂市場實習。」我悠悠的說。「你得先學會分辨不同魚的種類、肉質、季節、進價。接著,你要學會去鱗、殺魚、處理腹內,還要學會不同魚種的烹煮方式。舉例來說,有些魚適合乾煎、有些魚適合炒蒜苗、有些魚適合清蒸,你不清楚的話,就會完全失控。所以我建議你,必須在魚市場蹲點至少一年,學習我剛剛說的那些事物,再來看看你是否適合開熱炒店。如果本事不夠,再蹲個兩年也是應該的。」
他一聽,立刻就猶豫了。「不過是個熱炒店,哪有這麼多規矩?」
「什麼叫做『不過是』?這世界上,不是只有錢就好。開餐廳,是為了要給人們吃到最棒的料理。如果你不能學會找出最好的料理,那麼你開餐廳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餬口飯吃?那不必了,在小七打工,一樣可以活下來。重點是,你到底想清楚沒有?你開餐廳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有錢就可以當老闆?是啦!看你要當三個月的老闆還是三十年的老闆。你不要忘記,開店的那些錢,可都是要還的。」我開始對他比較兇了。
聽到還錢,他總算有點心虛。
「要想當老闆,必須先學會怎麼當顧客與員工。如果你是個好顧客與好員工,若干年後,你就會是個好老闆。」我拍拍他的肩膀。「你回去把我告訴你的話,寫成一篇創業計畫,有本事就去跟銀行借錢,沒本事,就不要想拿爸爸的錢來開店!」
他老爸隔了三小時後,打了電話給我,從他開心的語氣來看,他應該是成功的完成了借刀殺人的計謀。

每個人成功的定義與目標都不會一樣

每個人成功的定義與目標都不會一樣,有錢,可能是一種 @呂秋遠FB

對於一個像我這種很會浪費時間的人來說,我從來不覺得在交通工具上閱讀財經類書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進一步延伸好了,我就不喜歡自詡為菁英、領袖、人才的這種營隊或論壇,菁英不是自己叫的,而且菁英還不是人捧出來的?所以,我在過去就一直認為,成功的定義有很多種,但不會是有錢;遑論有錢的途徑也有很多種,但絕對不會是模仿有錢人。

回到利用時間這件事。我搭乘交通工具的時候,通常就是在耍廢。只有極少數的時候,或許因為訴狀寫不完,會在高鐵或是飛機上處理。但是大部分時間,就算是閱讀,我也寧願看蠟筆小新,我才不要逼迫自己看所謂的成功人士閱讀的書籍。

他們喜歡看什麼,關我們什麼事?又不是郭台銘喜歡看第五項修練,我們跟著看以後,就會變成郭台銘。修練是靠自己,不是靠書來的。所以說,那種所謂的告訴別人怎麼妥善利用時間,成功人士在飛機上都是手不釋卷,我們這種廢人在飛機上都是看正妹打瞌睡,這種說法,實在讓我嗤之以鼻。

每個人成功的定義與目標都不會一樣,有錢,可能是一種,但是如果成功就只是有錢,那麼勝文就不會去選台北市長。聽音樂,也可以很成功啊!我最近在羅斯福路二段附近找到一家只賣老音樂的小唱片行,那個老闆年紀比我還小,一個小店面,卻掩蓋不住他對於台灣流行音樂的熱愛,他可以迅速的告訴我伊能靜在我十五歲那一年出的唱片,星馬版與台灣版的不同。

伊能靜耶!更不要說方文琳,他對於「不一樣的女孩」這首歌,也可以很快的找到絕版的CD給我聽,這種老闆不成功,簡直就沒意思了。

是的,如果有熱情去追尋心中的夢想,然後把夢想內化成工作的一部分,那麼怎麼會覺得成功離我們很遠?我心目中成功的定義,就是完成自己心中蠢蠢欲動的那塊拼圖,我們要做的,不就是把那塊拼圖找出來,而不是隨著別人的定義,告訴我們股海翻騰就可以翻雲覆雨?我們要擔心的問題,首先是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夢想,其次就是自己的能力可不可以承載自己的夢想。還沒找到,那就趕快找,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人,不是為了讓每個人都往同一個方向前進的。就是因為這世界有不同的樣貌,我們才會有生存的價值,不是這樣嗎?

所以,別再迷信馬雲的話了,十三億人裡,其實沒多少人認識他。飛機上看什麼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不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做什麼?

像是我,開車時都是在放空、高鐵上都是在睡覺、飛機上都是在打電動的。學習所謂的「成功人士」?算了吧,我不是,也不想是。

到夢想之路 ◎沈政男

到夢想之路 ◎沈政男

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以餐飲業作為生涯發展的目標,也產生不少感人的奮鬥故事,這兩天媒體披露的行倫邑,再為這條築夢大道鋪上一塊金磚。 行倫邑今年二十九歲,即將從法國巴黎的甜點學校畢業,並且因為實習期間在法國總統府廚房表現優異,獲得正式加入團隊的機會。 行倫邑的夢想、熱情、勇氣與毅力,都值得青少年,甚至是對生涯發展產生困惑的成年人效法。

生涯發展有四個步驟,首先必須認識自己,弄清楚興趣與志向。行倫邑高職念的是電子科,專科讀保健營養,幾年下來,他發覺自己對這些都沒有興趣,也念得不好,於是決定休學,到餐廳打工,做他自認可以勝任的事。

第二步是探索可能,瞭解就業市場狀況。行倫邑投入餐飲業後,到過好幾家中西餐廳上班,做過服務生也當過廚師,多方嘗試各類角色,以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專業。

第三步是選擇方向,從眾多可能裡找到自己最想從事的行業。行倫邑後來在一項糕點比賽裡見識到瑰麗的甜點世界,隨即認定這是自己的夢想工作!要當糕點師必須進修,原本選擇日本,但在友人建議下,他決定直攻糕點聖殿法國巴黎。 最後一步是追求目標。到巴黎學做糕點需要旅費學費,行倫邑不想跟爸媽拿錢,於是投身軍旅,簽下四年自願役,每天省吃儉用,存了一百多萬元。當兵期間,他更利用閒暇練習做蛋糕,精進技藝,也順便學習法語。生涯發展可以一步到位,也可以迂迴進行,行倫邑採取的就是為了理想先顧好現實的沉潛策略。到法國念書以後,糕點學校的實習必須自己找地方,這時他勇敢向法國總統府應徵,打下晉升御廚的基礎。

在這幾個步驟裡,只要行倫邑有一處退卻氣餒與踟躕困惑,半途而廢,他今天恐怕還在某個台灣餐廳的廚房裡洗盤子。 成功的果實是甜美的,但追夢的道路絕非由鮮花鋪成,行倫邑從在餐廳洗第一個盤子,到為法國總統做出第一個蛋糕,他努力了十年,克服重重考驗,才換得今天的收穫。當然,這只是他生涯發展的階段性成就,他還有下一個更高遠的目標,像北極星一樣,繼續指引他往前邁進。

要等到小孩幾歲才願意放手

要等到小孩幾歲才願意放手

102.5.22 Joseph Tao-yi Wang:台灣家長要等到小孩幾歲才願意放手讓小孩去自由探索人生方向

Eaton:同意,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父母只要在旁安慰、鼓勵,頂多接受諮詢。愈明確的道路,機會愈少。台灣過度保護小孩,多做點不同的事情,打工、志工、進社團。應鼓勵學子勇敢把自己丟到「異域」,愈多「異域」的經驗,彈性和成熟度就愈高(參《台灣臉書》郭瑞祥:人生難料 但可以管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601001051-260102)。讓自由探索另外一個好處是,人生總有悲歡離合,會更有能力面對課堂以外的人生挑戰。提前把人生問題丟給孩子去想,讓他們從年輕時就開始思索、有心理準備;提前為他們灌注一些力量,而不是哪一天他們突然面對了,只能手足無措。畢業之後的人生不會有標準答案,如何為自己找尋答案?甚至是,在犯錯後,能鼓起勇氣選擇補考,而不是沮喪放棄,勇敢做唯一的自己。或許這更重要吧!(參台大教授: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3676)。

額外造福他人的後果

1031027王道一

上禮拜呆大梭修賽斯洲頒發「利他獎」給太陽花學運的學生,引起一些討論,質疑為什麼搞學運可以算「利他」。這個禮拜經濟學原理的課程正好講到傳統意義上的「市場失靈 (market failure)」 (其實應該正名為「缺乏市場的失靈」),所以決定舊文重貼一下,讓大家想一想,抗議發聲「額外波及他人的後果(externalities)」到底是有多大?是惠及他人還是波及他人...

下面引自3/25 (也就是太陽花攻進行政院被驅離的隔天)的專頁文章:

『你覺得有人跑去「抗議發聲」,「額外波及他人的後果」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呢?從破壞和諧的角度來看,抗議發聲有不少「額外殃及他人的後果」,比如說妨礙交通、製造噪音,還有這兩天展現出來的「打破玻璃」、「亂丟椅子」、「吃光太陽餅」等破壞公物的索賠問題。

但是,抗議發聲同時也有一個很重要、「額外造福他人的後果」:抗議者能夠替那些弱勢、沒有辦法發聲的人講話、爭取權益。而且,如果抗爭者爭取的是普遍的公民權利,比如說以前野百合學運抗議萬年國會、野草莓學運抗議集會遊行惡法,或者是像這次太陽花學運爭取兩岸談判陽光法案、要求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等,這可是能夠額外造福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好事耶!

而且,即使你嫌他們是暴民,他們所爭取到的公民權利,還是及於你身上,並不會像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講的「革命民權」,只給「認同革命者」分享。所以,也許你該對這些人心存感恩,或至少是多一分同情,而不是當他們被打、被媒體練的時候,落井下石的出來多踹一腳。』

EATON:

我認為,「民主、司法、媒體、智慧財產、愛人」是現代自由社會運作最重要的基石。依徐斯儉的看法,「我們的政府透過台商的複雜政商關係,與中國進行連結,影響我們的政策,掏空我們的民主程序」、「現在回頭檢視太陽花的行動,不但是對的,可以說還太客氣了。」依此,當「政府失靈」,太陽花行動造福他人的後果,不言自明。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824984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引領你的一生@李開復

引領你的一生 @李開復

我還記得,我的同學蘭迪•波許教授在我們的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做了一場風靡全美的講座,題目是《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該講座的視頻在不同視頻網站上被點播了上千萬次。《華爾街日報》把這次講座稱為“一生難覓的最後的講座”。在美國一些高校裡,“最後的講座”是著名教授退休前的最後一課。蘭迪教授並沒有準備退休,但是他患了胰腺癌,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這次講座對他來說,竟真的是他一生中“最後的講座”了。
  
我的親友紛紛在電子郵件中向我推薦蘭迪教授的此次講座。我和女兒一起看了講座的視頻。看完後,我們感動地含著眼淚,同時又因為感悟和興奮而相視一笑。 我們像每一個聽過講座或看過講座視頻的人一樣,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對這樣一次出色的講座,我的感觸很深,也領悟到了許多東西,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幽默、樂觀、無懼」

蘭迪和我同年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學院的博士班。在學校裡我們交往並不深,但是他是我們那屆最出風頭的學生。他外向、健談,幽默、有表演天才,還有很強的親和力。在他的講座裡,我們很容易發現這些特點。
雖然蘭迪已經進入癌症末期,但他還是在講座中保持著他慣有的幽默感。演講開始時,他說:“癌症讓我比你們身材更好。”他還開玩笑說:“臨終的人常會在死前信奉宗教。我也是這樣。前幾天,我買了一台蘋果電腦。(我現在信奉蘋果教。)”
  
我們常說,樂觀的人看到半杯水時,總會說杯子是“半滿”而不是“半空”。樂觀的蘭迪教授甚至在杯中只剩一滴水時,也依然能看到那僅存於最後一滴水中的 美,並因此而感恩。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樂觀天性,他才能夠在自己的生命結束前,留下這樣一次“照亮他人”的“人生作品”。
  
蘭迪說:“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我們只能決定如何反應。我們不能改變手裡的牌,但是可以決定如何出牌。”這充分體現出他樂觀進取的心態和寬廣的胸襟。我想,任何人如果有了這樣的心態,無論是面對病痛的折磨還是人生的失意,他都能用一次次漂亮的出牌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
「你的夢想,自己會來找你」
  
蘭迪教授此次講座的主題是“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他談到,小時候他的夢想是在嘉年華會上贏得超大型的動物玩偶,體驗無重力的環境,參加全國橄欖球 聯盟的比賽,當星際迷航記中的庫克船長,寫一篇百科全書的文章,以及加入迪士尼夢幻工程隊設計迪士尼樂園的雲宵飛車。這些夢想看起來雜亂無章,但是,在那 些純真的孩子的心裡,這些東西才是最真實,最不受外界影響的渴望。而對這些夢想的追尋就是follow your heart(追隨真心)。

我和蘭迪電子郵件交流中談到今天許多年輕人把“財富”當作自己的夢想。他說:“只有極端缺乏想像力的人才會把財富當作自己的童年夢想。”何況,研究結果告訴我們追尋你真正的夢想反而比追逐財富可能得到更多財富。

蘭迪教授感謝他的父母,因為是父母讓他成為了一個心中有夢想的孩子,並給他創造了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鼓勵他嘗試和創新,幫助他建立自信心。他的父母 甚至讓他在自己房間的牆壁上隨意塗鴉。是他父母創造的良好環境讓他的夢想得以清晰呈現,並在一生中不斷督促、引導他前進。如果每個人都像蘭迪那樣從小心中 有夢,那麼“你的夢想,自己會來找你”。

令人驚訝也令人羡慕的是,蘭迪這些兒時的夢想後來竟然大部分都實現了。其實,這些看似荒誕不羈的夢想反映了他潛意識中隱藏的人生理想,也折射出他特有 的思維方式與個性特點。例如,寫百科全書的夢想意味著他希望做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想體驗無重力的環境體現他的好奇,為迪士尼樂園設計雲霄飛車的夢想代表了 他對高科技的癡迷,而參加全國橄欖球聯盟比賽的夢想則反映出他對團隊、運動和競爭的興趣。這些個性特質、思維方式和人生理想最終成就了今天的蘭迪。

「磚牆擋不住追夢人」

在追尋夢想的途中,肯定會困難重重。蘭迪教授在講座中不止一次地使用一面咖啡色的磚牆來代表較難克服的困難。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這面牆常常擋在我們 面前。但這面牆所能夠擋住的其實是那些沒有誠意的、不相信童年夢想的人!蘭迪教授說:“這面牆讓我們知道,為它後面的夢想而努力是值得的。這面牆迫使我們 向自己證明,我們是多麼渴望牆後面的寶藏——我們的夢想!”
蘭迪教授認為,要得到磚牆後面的寶藏,你必須想盡辦法,努力工作,還需要甘冒風險,克服自己的惰性,離開自己的“安樂窩”,積極主動地去爭取和開拓。 例如,當年輕的蘭迪收到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拒信時,他想盡辦法安排了一次與卡內基•梅隆電腦系主任見面的機會,並當面說服了那位系主任,使之收回成命,錄取了他。

蘭迪教授的一個夢想是進入迪士尼的夢幻工程隊設計雲霄飛車。雖然他多次收到迪士尼公司寄給他的拒信,但他沒有氣餒,並保留這些拒信,用它們激勵自己繼 續努力。終於有一次,蘭迪在一個學術會議上發表演講後,一位原夢幻工程隊的工程師向他提問,蘭迪是這麼回答他的:“我很願意回答你的問題,但我想先問你:明天可以和我一起共進午餐嗎?”這一次午餐終於讓夢幻工程隊認識了蘭迪,此後不久,他就得到了夢幻工程隊的工作邀請。

蘭迪只有一個夢想沒有實現——他沒能成為職業橄欖球運動員。但是他認為,從這個沒有實現的夢想中得到的東西,可能比從已經實現的夢想中得到的還要多。 他雖然沒有成為職業球員,但是打球幫助他建立了信心,培養了努力的習慣,提高了團隊合作的能力。對此,他總結說:“如果你非常想要某一樣東西,而你努力過 了卻又沒有得到它,那麼你收穫的就是寶貴的經驗。 ”

「最偉大的事:做老師,助人圓夢」

如果完成夢想是重要的目標,那麼,什麼是偉大的目標呢?在蘭迪看來,幫助別人完成夢想,做個助人圓夢者是真正偉大的目標。蘭迪說:“年長之後,我發現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夢想是唯一比實現自己夢想更有意義的事情。”

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師往往是最好的“助人圓夢者”。蘭迪教授特別感謝他的恩師引導他肩負起教育這個偉大的任務。他的恩師曾對他說: “你應該做教授。你是一個天生的推銷員,任何一個得到你的公司都會利用你賺錢,不讓你推銷有價值的東西太可惜了。你還是做教授去推銷教育吧!”

成為教授後,蘭迪在卡內基•梅隆開了一個“圓夢”的課程,讓各種科系的學生在一起用虛擬實境技術,開發一項完成童年夢想的項目。為了這個做“圓夢者” 的機會,他最後拒絕了夢幻工程隊的邀請。為了長大後發現的新夢想,他放棄了兒時的夢想。但是,如果不是追逐兒時的夢想,他又怎麼會找到長大後的新夢想呢?
在他的“圓夢”課程中,一批學生只用了兩個星期就完成了一般團隊要做一個學期的項目。對此,蘭迪倍感驚訝,但他只是對學生們說:“你們做的不錯,但是我知道,你們可以做得更好。”有這樣的老師,學生不但可以實現夢想,甚至可能超越夢想。

我曾經雇用過一名蘭迪的學生。他對我說:“蘭迪是我所見過的老師裡面最有激情的,他能夠用生動有趣的例子解釋複雜的科技。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在乎他的學生,他希望他們能發揮他們的潛力,實現他們的夢想。”

心存感激,心存包容

蘭迪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勸我們隨時心存感激,多想別人,少想自己。他在講座中說,昨天是他妻子的生日,為了準備此次講座,他沒有好好替妻子過生日。隨後,他當場推出了一個大蛋糕,請他妻子上臺,親自唱“祝你生日快樂”,以此來表示對妻子的感謝。

他對他的恩師也心存感激。他記得,當他是一個不討人喜歡又自以為是的本科生的時候,他的恩師利用和他散步的機會,親切地摟著他肩膀說:“蘭迪,你很有才華,可是有人覺得你很傲慢。這真遺憾,因為這樣會限制你的發展。”這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

此後,在蘭迪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不但處處心存感激,而且善於包容他人。他說如果不是當時老師包容他,耐心地勸他,而只是批評他,他的傲慢可能一輩子都 不會改過來。有些人讓你生氣,但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就總能發現他們個性中閃耀的地方。他說:“如果你對某個人有意見,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給他足夠的時 間。”在這裡,包容是感恩的第一步。

蘭迪教授的感恩之心,以及他的真誠打動了他周圍的人。我的一位朋友參加了那次講座,他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成年人在一起失控並痛哭。連我們最嚴 肅的校長和一位最嚴厲的教授都被他打動而失聲落淚。”我的朋友還說,蘭迪曾經花很多時間幫助少數民族,資助貧困的亞洲國家的教育,希望給更多的人實現夢想 的機會。

引領你的一生

關於此次講座,蘭迪教授有兩個結論:
第一:“今天的演講不是講如何實現你的夢想,而是如何引領你的一生(lead your life)。如果你正確引領你的一生,緣分自會帶來一切你所應得的。”
我認為“Lead your life”這句話既簡短有力又意味深長。 “Lead your life”而不是 “live your life”,也就是說,不要只“過一生”,而是要用你的夢想引領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誠、助人圓夢的心態引領你的一生,要用執著、無懼、樂觀的態度來引領你的一生。如果你做到了這些,緣會給你一切你所應得的。
孔子說: “未知生,焉知死 。” 而蘭迪仿佛想通過他的“最後的講座”告訴我們:“如果你盡力地去實現你的夢想,那你才是真正地生活過了。對一個曾經真正生活過的人,死亡是一點也不可怕的。”

第二:“今天的講座其實不是為你,而是為了我的孩子。”這是多麼珍貴的遺產呀!我相信他的三個孩子會根據他“最後的講座”來引領他們的一生。我也相信,經過互聯網的傳播,更多的孩子會因為看過蘭迪的“最後的講座”,而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和更加精彩的一生。

在我女兒還是11歲時,她看完“最後的講座”後告訴我:“我要寫下我童年的夢想。”我拍拍她的頭,讚賞她的計畫。她又說:“我可以去畫我房間的牆壁嗎?”我提醒她:“你小時候畫的還不夠嗎?”她吐吐舌頭說:“我知道。謝謝你以前讓我畫。”
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和蘭迪的孩子一樣,用夢想引領他們的一生。

一位女律師的奮鬥故事

一位女律師的奮鬥故事

生命裡,每一件發生的事情,都有他的意義。

我是唸私大法律系,在學成績非常普通,社團經驗、工作實習更是慘淡貧乏,唯一比較特別的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是流浪動物的義工,大學時代大部分時間也都花在保護流浪動物上頭。

畢業後,不同於其他同學歡欣鼓舞的去念研究所,我沒有錢,家境又不佳,得儘快出來賺錢,每個月得按月固定給家裡一萬二撫養弟妹,因此,走出校門,迎面而來的不是鳥語花香的康莊大道,而是窘迫的經濟危機,還有我私校法律系黯淡的成績單。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間小小的專利商標事務所擔任商標專員,幫客戶申請商標,不過因為事務所小,我也需要開發客戶,因此除了填寫商標申請表格外,每天大多時間都耗在打電話陌生拜訪,有時電訪到怪怪的廠商還會被羞辱或大開黃腔,二十多年大剌剌壞脾氣,在短短一個半月社會大學教育之下,瞬間少了半截,雖然薪水不差,卻不時有落寞的感覺,整天拉業務,業績壓力很大不說,而且法律似乎距離自己越來越遙遠了,毅然決定離開。

第二份工作是在海事公證行擔任recovery agent,簡單來說,就是為產險公司做代位求償,每天就是打電話發email給船公司,低聲下氣的請求船公司給付三成損害賠償給我們,時常被羞辱,當然也有鼓勵,沒有人教我該怎麼跟船公司的法務談判,第一次看到那麼多張B/L,大提單、小提單、公證報告,一件一件的向忙碌的海事公證人請教,然後再一件一件的經過思考後與船公司談判,雖然吸了一堆二手煙,但真的學到非常珍貴的海事實務。

地球很大,但海商法的世界卻很小,我耐操耐磨的名聲在很短時間內在海運界傳開,於是被台北市某大船公司挖角,薪水雖然多了5000元,但扣除掉台北市的高房租、以及給爸媽的錢,剩下真是微薄到不行,然而,跟著外國人VP學到了專業的海事糾紛處理,日子過得相當充實。那時候,我常常啃著15元的燒餅或包子就是一餐,生活雖然很苦,但至少燒餅是甜的,每天不斷對自己說:加油!

過了一陣子,老家法院通知我考上法官助理了,月薪比船公司多、又省掉房租伙食費,當時很痛苦掙扎,要放棄剛起步的心愛工作嗎?還是要到法院工作?法院工作會是什麼狀況?法官好相處嗎?夢想不敵現實,常常吃燒餅包子過日子也不是辦法,最後只好打包回家。

很幸運的,我被派到民事執行處,傳說中全法院最忙碌的單位,終日與公文、分配表大戰,有時要支援查封、點交,債務人電話天天打天天被罵,無法計算工作量與結案壓力,我與書記官大哥、執達員大姐忙到講話越講越大聲,越忙越亢奮,忙到他沒時間接小孩,我沒時間唸書,國考差距平均在10分左右,成績爛到不行,爛到我真的好害怕,我怕數年之後,我什麼都不剩,只剩一張老臉。

事情還沒有結束,正當本股穩做結案量第一名的明星股後,債清條例通過了,民執處前五名法官助理被行政庭長大筆一揮,通通抓去做雞精!喔!不是,是去做第一代債清條例的法官助理。這可不得了,每天要草擬的公文、裁定,多到過午不食,多到天黑了,同事都走光了,工友阿姨來敲門,那年的民法,32分… 。

與國考漸行漸遠,每次放榜看到同學一個一個考上了,而我只有苦澀的即溶咖啡陪伴,內心的焦躁與時遽增,當時也存了一小筆錢,較無後顧之憂,於是鼓起勇氣去考高院法官助理,一到場,看到報考人數居然上百位,每個看起來都比我厲害,還遇到博士學長,天哪!我是什麼咖?應著頭皮寫完考卷,心想,還是乖乖回去泡三合一咖啡吧。

人生就是這樣,走到最低點時,應該就是準備要跳高了。我被錄取了,第一天到高院時,我真以為我的人生起飛了。這種唷呼雀躍的心情,只維持了短短四個小時,在見過長官打過招呼後,我被分給一位治學非常非常嚴謹的老法官,嚴肅到光看到臉就會怕,果然,我整天都被狂電,被電到靠近法官辦公室就開始胃痛,每次檢討完工作後,出法官辦公室隨即淚流滿面,趴在辦公桌上大哭,哭到同事都不敢來跟我說話。

『你腦袋到底裝什麼?邏輯可以這麼差!』、『看你寫的東西不如自己寫,浪費我時間,去!』,記得,前法院同事打電話問候我,一接起手機我居然當場大哭:『我在這兒過的好苦,每天就是被罵被羞辱。』

有一次,法官要我做一份報告,三天後期限到,檢討時,他跟以往一樣在報告上畫一堆圈圈,我在旁邊看得快要吐了,想到等一下又會被怎麼地羞辱,沒想到這次他居然笑了:『對嘛!我要的就是這個,我要你動腦去思考寫東西,你總算有點了解了。』他剛講完『對嘛!』我就哭了,還哭的更大力:『謝謝庭長,想不到連我這種人,居然還能夠做對一件事。』

生命裡,每一件事情,每一次的傷,每一回吃的苦,都有他的意義。張愛玲說的沒錯,每個人的人生扇上都有血滴,只要你肯畫幾筆,他就成了一把桃花扇。

那年,在刑事庭,我受了最紮實的刑事訴訟訓練,也因此改變了讀書做事的方式,民法74分,總分距上榜差不到1分,收到成績單,我哭了,因為我本來以為我會上的,我親愛的祖父剛剛過世,在病榻前,我答應他要讓他看到我穿律師袍的帥模樣,再也沒機會了,為此,我哭了一整年,也發憤更加努力念書。

皇天不負苦心人,隔年,我終於考上律師了。離開法院前,我跟那位嚴肅的法官道謝與道別,還不忘被挖苦一番:『你真的是考上裡面最僥倖的!』、『現在國考是只要寫答案就給分了?都不用看邏輯的?』

嚴師出高徒,我不是高徒,沒有黃湘的聰明伶俐無師自通,但好歹也是個苦練的郭靖吧!

經由法院同事介紹,我到一間傳統事務所實習,每天加班到晚上十點,月薪五萬(實習五萬,你真的沒有看錯!)我要感謝民執處的team、高院的法官,如果不是這些紮紮實實、刀刀見血的過程,我哪能有這麼好的實習薪水,我的老闆為人非常海派豪爽、黑白通吃、業務興隆,對員工也很照顧、很慷慨。

實習到一半,很不堪的,竟然後知後覺發現被交往多年男友劈腿很久,當時什麼都不求,只求好好的大哭一場,卻忙到連好好哭一場的時間都沒有,幸好助理們一直愛我、鼓勵我,讓我撐完實習,並順利留下來受僱。

在事務所工作時,雖然學會如何和牛鬼蛇神打交道,然而,我胃痛越來越嚴重,膽固醇異常飆高,白頭髮越長越多,最後,因為某件社會重大驚險黑道案件受傷住院多時,終於決定放棄最愛的訴訟律師工作,轉到園區in house從頭做起,回歸正常人的生活。

當公司法務一年多之後,由於爸媽日漸年邁,希望我陪伴身旁,然而,老家那兒沒有in house機會,我只好再度從頭開始,在鄉下地方開了一間個人小事務所,以便工作家人都能兼顧。很幸運的,業務平穩順利,日子忙碌充實,前陣子,所上又多了一個生力軍,增聘一位律師學妹,對於目前一切,我都非常感謝。

台灣目前法律業狀況不佳,要更努力學習如何在兩岸猿聲啼不住的情況下,讓自己成為一片穿過萬重山的輕舟。每一次打猴,都要做好記錄,記住猴子是從那邊跑出來的,會怎麼咬人,怎麼把猴子打跑,還要在打猴子過程中學習抓魚填飽肚子,所以也要學習捕魚的技術,每一次被猴子拉斷的頭髮,被魚咬過的齒痕,都是穿過萬重山的寶貴經驗。

穿過萬重山後,不見得會是西湖美景,但至少學會了打猴子捕魚,你永遠不知道,也許有一天你的老闆要你打猴子或捕魚,被需要的感覺,超棒!沒有一件事情是雕蟲小技,每一件事情都有他存在的理由,否則怎麼會是你來處理呢?

『現在蹲這麼低,一定是要準備跳很高了!』然後你就會跳很高了!
我是私校畢業,也沒有碩士學歷,就這麼踏踏實實一步一腳印走過來,學弟妹們,不要放棄,別怕現在蹲多低,蹲的越低,抬頭看到的世界越寬廣,看個清楚了,就要準備跳高了,加油!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請給台灣投資環境多點氧氣 @EATONTUNG

兩天前在天下獨立讀到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的大作:「台灣正在失去未來?」,探討台灣投資不彰。他認為,台灣企業家欠缺「競逐上游」的企業精神,以及「以台灣為家」的感情。他的解方是,終結官商勾結,避免土地炒作或內線交易牟取暴利;引進國外CEO與高階經理人,或是積極引進好的外資,創造產業升級條件。(彭明輝:「台灣正在失去未來?」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article/2964)

我的看法是,官商勾結是個問題。欠缺「競逐上游」的企業精神,不全是,不然現在的局面又從何而來。欠缺「以台灣為家」的感情,當然是,商人無祖國,不過還是有不少例外。

台灣多為中小企業,無力引進國外CEO與高階經理人;而大企業多為家族企業,意願不大。台灣投資環境若好,近悅遠來,何需積極引進外資企業?至於土地炒作或內線交易,牟取暴利的機會少了。

於是我接著寫這篇:童振東,請給台灣投資環境多點氧氣,天下獨立論壇,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972

扶植中小企業才是關鍵,這篇不敢大言,沒有學術味,只是簡單陳述意見。產業競爭激烈,升級速度本就緩慢,希望有一點貢獻。


----------------------------------------

請給台灣投資環境多點氧氣

童振東

改善投資環境是企業大舉西進後的口頭禪。結果呢?台灣自從1997年以來,考慮通膨因素,企業固定資本形成一直在2.8兆與3.5兆之間上下浮動。換言之,每年台灣的投資金額大概維持一定的氧氣,投資就等於折舊攤提,不會死也活的不健康,難怪國內的薪資水準很難提升。

喊了快20年了,為何改善投資環境的績效如此不堪?可能的原因只有兩個:弄錯改善重點,或是執行力太差。是執行力太差嗎?經濟部官員一定不服氣,況且經過那麼多年,就算改善如龜速,總有點成績吧!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弄錯重點最為可能。筆者沒有興趣檢討過去哪些策略無效,而是想提出哪些環節一直被忽略了,而那些被忽略的當然不會包括難以改變的事實,例如:比新興國家差的生產條件,效益小但仍未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不滿犧牲環境的民間抗爭,缺乏企業家精神的創業家,已被炒的恨天高的房地產,從未歇息的官商勾結,或是生活環境或薪資條件沒好到足以吸引外國高階人材等等。

筆者認為,弄錯重點的元凶在於:以大企業為主的政策。大多數人直覺認為,大企業只要出手,投資金額大,數字就會好看。殊不知,大企業多為西進南進的製造業或是自動化程度高的產業,對本土的投資不是極微,不然就業貢獻相當有限。因此,改善重點在於:扶植中小企業,使之成為大型企業的協力廠商或是有能力直接進軍國際市場。理由是,大型企業因既得利益或規模因素很難轉型,中小企業因市場規模不大,競爭程度相對不高,很適合台灣的人力資源能量,何況中小企業僱用的就業人數848萬人(2012),佔全國比重達78%,扶植中小企業才能創造產業轉型的條件,從而提升薪資水平。

那麼,如何幫助中小企業呢?依筆者的經驗,被忽略的重要環節在於:
1. 大學理工科系應開辦技術管理、設計、產品管理、行銷與財務的整合課程,讓未來的創新尖兵了解研發、設計與市場需求如何有效結合。
2. 大學理工科系應強化應用統計的學習。理工科學生通常研讀偏理論的數理統計,且多數人並未讀通,難以運用在實務上。不了解複雜的實驗設計,不知道多變量統計分析,技術研究容易淪為土法煉鋼,技術發展與應用水準自然難以快速提升。
3. 政府的產業發展經費只投入中小企業,如此才能扭轉優秀人才全被吸入科學園區,而其他企業只能吸引三流人才的窘境。政府資源大多被大企業拿走,殊不知大企業找資金的能力足夠,拿獎勵的動機只為虛名。
4. 產官學合作應以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為主軸,以降低企業投資風險,風險一旦降低,成功機會就會提升,投資自然源源不絕。政府應大膽修改升等制度,鼓勵學界以文獻探討的精神,有系統為中小企業尋找適合發展的關鍵零組件、需付權利金的智財權或是具備競爭優勢的市場定位,以外力加持的「上駟之姿」開創新局,如此才能擺脫新興國家與先進國家的包圍,而學界改變論文的製造模式後,得以此為榮。
5. 政府協助提供國際行銷資源。國際行銷活動及行銷資訊成本不低,而且通常屬於專案性質,中小企業會因成本考量或人力僱用的困難度而卻步。政府可以統籌提供免費或低價的相關服務(例如可共用的行銷資料庫,補助委託專業機構的專案市場調查等),以降低使用成本。
6. 揚棄品牌為王的觀念,某些需燒大錢建立品牌的行業不一定適合台灣。試問,德國、日本工業能力強,又有多少國際知名品牌?很多人譏笑代工是毛三毛四的行業,姑且不論勞力密集的代工是否適於台灣,毛利雖低,但營收很高,還是可以賺很多錢。和碩是電子代工,股東權益報酬率約12%;台積電是晶圓代工業,股東權益報酬率超過25%,代工企業有好有壞,重點在於股東權益報酬率高低,不能混為一談。
7. 發展高附加值的服務業。這裡所提的不是文創或餐飲業,而是支持產業發展的後勤型服務業,例如設計、法務、行銷與財務等。筆者在此建議,請大學者大專家們能經常大聲建議,哪些類型的後勤型服務業值得大舉投入,這些都是中小企業,都是能提供高薪資水準的行業。

(作者為企業顧問,關心弱勢與公義)

【一把核桃給你一夜好夢,核桃的6大功效】

【一把核桃給你一夜好夢,核桃的6大功效】

 核桃在國外,人稱“大力士食品”、“營養豐富的堅果”、“益智果”;在國內享有“萬歲子”、“長壽果”、“養人之寶”的美稱。核桃的藥用價值很高,中醫應用廣泛。祖國醫學認為核桃性溫、味甘、無毒,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
1. 一把核桃睡個好覺
 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失眠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最嚴重的健康挑戰之一。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學院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核桃含相當多的褪黑激素,能夠幫助你入眠。褪黑激素是一種調節人體睡眠節律的激素。
 白天,人腦會分泌少量這種物質,而到了晚上則會分泌得更多。夜間褪黑激素的增加是良好睡眠的重要保障。可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夜間分泌褪黑激素的能力會衰弱,這往往會嚴重破壞正常的睡眠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核桃含脂肪較多,如果睡前吃太多,反而會影響睡眠。最好只吃一把核桃,或者喝一碗用核桃粉和黑芝麻粉調成的糊。
2. 益心臟
 核桃具有多種不飽和與單一非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膽固醇含量。因此吃核核桃對人的心臟有一定的好處。
 核桃是食療佳品:無論是配藥用,還是單獨生吃、水煮、作糖蘸、燒菜,都有補血養氣、補腎填精、止咳平喘、潤燥通便等良好功效。
 核桃的食法很多,將核桃加適量鹽水煮,喝水吃渣可治腎虛腰痛、遺精、陽痿、健忘、耳鳴、尿頻等症。核桃與薏仁、栗子等同煮作粥吃,能治尿頻、遺精、大便溏瀉、五更瀉等病症。核桃與芝麻、蓮子同做糖蘸,能補心健腦,還能治虛汗。
 生吃核桃與桂圓肉、山楂,能改善心臟功能。核桃還廣泛用於治療神經衰弱、高血壓、冠心病、肺氣腫、胃痛等症。
3. 吃核桃補大腦
 可將核桃仁加冰糖搗成“核桃泥”,密藏在瓷缸內,每次取兩匙,用開水沖和,衝時盅中有一層白色液體浮起,這就是“核桃奶”,腴美可口。
4. 助美顏
 若久吃以核桃仁磨粉煮成的“核桃粥”,能營養肌膚,使人白嫩,特別是老年人皮膚衰老更宜常吃。
5. 核桃還能抗衰老
核桃仁中所含維生素E,可使細胞免受自由基的氧化損害,是醫學界公認的抗衰老物質,所以核桃有“萬歲子”、“長壽果”之稱。
6. 補充微量元素
 核桃中的磷脂,對腦神經有良好保健作用。核桃油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有防治動脈硬化的功效。
 核桃仁中含有鋅、錳、鉻等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人體在衰老過程中鋅、錳含量日漸降低,鉻有促進葡萄糖利用、膽固醇代謝和保護心血管的功能。
 核桃仁的鎮咳平喘作用也十分明顯,秋冬季,對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病患者療效極佳。可見經常食用核桃,既能健身體,又能抗衰老。有些人往往吃補藥,其實每天早晚各吃幾枚核桃,實在大有裨益,往往比吃補藥還好。
*提醒:
 核桃雖然營養價值高,但一次不要吃得太多,否則會影響消化。有的人喜歡將核桃仁表面的褐色薄皮剝掉,這樣會損失一部分營養,所以,不要剝掉這層皮。

傳媒新商業模式 @EATON

顏擇雅提到,大學甄選最難擠進的窄門竟是政大傳播學院,49個名額,1082人報名。傳媒界明明風聲鶴唳,讓人懷疑:學子在規劃未來時,整個偏離現實?傳媒環境惡化原因一來是分類廣告移去網路;二來,上網看免費新聞,從此不訂報、買報了。舊的獲利模式一去不返,新的尚未建立,反映在職場,就是低薪過勞。

我的新商業模式想法是,新聞評論是有智財的,免費提供並不道德。媒體可以考慮部分內容要收費。收費方式不是一次繳費吃到飽,而是採點數計費,如此媒體人就會競逐優秀的新聞評論。媒體可以試試看,先從幾篇做起,沒多少風險,建置系統的成本不高。當然,那些收費內容不能全曝光在實體報紙。若多數主流媒體跟進,產業就會開始生機蓬勃。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7916#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何必害怕獨處?

何必害怕獨處?2015/06/12 作者: 丁菱娟(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85/article/2228

現代人怕寂寞,怕孤單,尤其是歡樂過後,心情還懸在現場的那片熱滾滾的喧嘩中,遲遲無法冷卻下來,接下來就是一個人面對喧鬧後的反差,若不是清楚自己的人,寂寥和孤獨的感覺湧現而上,或潸然淚下,恐怕是難免的。
人總是太害怕一個人,所以才會喜歡到哪裡都呼朋引伴,才會不分青紅皂白就想進入婚姻,又害怕離婚。

其實我們出生時就一個人來,終究也會一個人走,獨處的能力應該是與生俱來,如果能欣然接受獨處的好處,或許人生會有好多的沉澱與驚喜。
我年輕的時候是一個超級愛熱鬧的人,那裡熱鬧就往那裡鑽。
但是往往歡樂後的孤寂讓我覺得不舒服,朋友分離也讓我覺得格外難受。
但是慢慢的,因為職位的關係,讓我越往高處爬,越發現要承受孤獨的代價,於是我學會了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喝咖啡、一個人思考的美好,因為我不能隨便去打擾員工。

漸漸的,我也發現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街、一個人聽音樂、一個人看展覽的自由與愜意,開始享受獨處的樂趣。以前年輕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不得不的選擇,現在則是刻意安排機會。這樣心態的改變之後,我再也不怕時間的留白,不怕無聊,因為我知道我一個人也可以很好,我不需要依賴別人讓我自己變得更好。有些事情有伴很好,沒有也可以很好,這是我的學習。

所以想要有伴去做一件事,就邀請另一個人,人家答應了,我們開心,感謝,倘若別人不想,或是無法配合,我們也不必難過,也不必放棄想做的,別人除了包括朋友,也包括子女,另一半,這樣我們就不會有不開心的媽媽,不快樂的太太。
因為我們知道如何自得其樂。

說也奇怪,當妳可以一個人自由自在的時候,妳反而會有一種從容優雅的氣質,反而吸引了周遭很多想要跟妳在一起的人,因為他們從妳的身上看到了完整的獨立個體,獲得了正面、快樂的能量,妳的自得其樂,不會成為別人的負擔,反成了風景,一幅賞心悅目的風景。

或許有人認為獨處是一種不得已的妥協方式,無論如何都要試著喜歡它,否則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得對抗不要「一個人」的痛苦。
人是群居的動物,在一起很好,但可能也不想都一直都在一起。
分享很好,但也都不見得凡事都需要分享。有時候我想離開一下,我想隱藏起來,我想獨自呼吸一下,我都要有這種能力。
我要自己可以享受很多人熱鬧的樂趣,也要自己可以享受一個人的快樂。
我們有太多時刻不得不享受一個人的獨處,譬如有人臨時不能赴約,或狀況改變,譬如我最常遇到的就是人在機場,卻發現班機延遲起飛,生氣何用?
倒不如找個咖啡廳或角落,拿出心愛的書,點杯咖啡,好好享受這多出來的時光,進入我的閱讀世界,享受吧!
(本文作者為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暨總顧問,歡迎連絡丁菱娟粉絲專頁)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85/article/2228#sthash.6KLyCG0y.dpuf

生而為人的價值到底是甚麼。@eaton


生而為人的價值到底是甚麼。@eaton

四個中國貴州農村的留守兒童自殺,非常悲傷。父母親離開子女到城市工作為的是甚麼 ? 我真的賺不到多少錢,一定回鄉下的老家住!就算買不起甚麼東西,也可以用電鍋蒸點什麼。不太優雅,但優雅本來就是生存以上的事。

明天6月15日是人權濫觴的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800周年紀念,無奈歷史不是一條只會進步與向上的軌道。人權的價值說起來動聽,但不是資本主義要的資產,只有不斷飄零。不管願意與否,我們都在支持著時代的巨輪轉動,為著麵包與安穩前進,努力獲得更有價值的技能,因為我們害怕一不小心就墮入更底層的世界。絕大部份的人都在這種不安裡被分化,害怕下層的人來搶我們的餅碎,比害怕上層的人來壓迫更甚。

我們不斷的走動,離開一個地方,又到另一個地方。有能力的人去外國工作,讀書,沒有能力的人外地打工,在貧民窟努力生存。有錢的人可以隨時買張機票,看孩子,看父母。沒有足夠資產﹑知識與技能的人,就只能隨著後工業社會飄零,成為支撐浮華城市的隱形異鄉人,又成為親人眼中的陌生人。

(讀 Sherry 臉書)
http://www.worldjournal.com/…/article-%E6%81%A5%EF%BC%81%…/…

奮戰到底

The love can ever lose is a fact that we cannot accept as truth.
愛有時也會失敗,這是事實,但不是真理。-泰戈爾漂鳥集

We can love them without understanding.
就算不明白為何不接受我們的愛,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愛他。-電影大河戀

「如果你甘於選擇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僅僅當個旁觀的評論家,那就去吧。然而,有人選擇守護自己與夢想的約定誓言,為了追求夢想奮不顧身地跌倒起身、弄髒衣服,甚至受傷流血,但他們並不害怕,因為他們選擇勇敢的生命方式。」-美國羅斯福總統
---------------------------------------------
這個世界有許多的愛,可能來自造物主、溫暖的心、或默默的忍受與淚水,但不知道為什麼,世界卻經常拒絕這份愛,甚至是親人,總是有走不出的罪惡與愚昧。對於堅持美善的人來說,這是個強烈的失落與失望的挑戰。

問題是,接受這個「事實」並不能激發生命的力量。所幸,愛的實踐卻可滿足心靈深處的渴望,生命的價值最終被確立,生命因此更成熟更豐盛。這樣的愛可以失敗,但不會被打倒,因為與「真理」同行。

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中,山姆說一段話:我們辦不到,我知道這不公平。我們原本就不該來。但就像是我們聽過被歌頌的偉大事蹟,充滿黑暗和危險。有時候你不想知道結局,因為怎麼可能有快樂的結局?發生過這麼多可怕的事,這世界怎麼可能回到從前?然而最後可怕的陰影終會消失,就連黑暗也會消失。嶄新的一天會來臨,太陽也會散發更明亮的光芒。這非凡意義的感人故事才令人永生難忘。縱使你太年輕,不明白為什麼,但是我想我明白了,我現在明白了。這些故事的主角有很多機會半途而廢,但他們並沒有。他們決定勇往直前,因為他們抱著一種信念---這世界一定存在著良善,值得我們奮戰到底。

奮戰到底的最後,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提摩太後書4:7-8)。 (eaton)

朱敬一專欄不容奧客對台灣科技產業侵門踏戶

朱敬一專欄不容奧客對台灣科技產業侵門踏戶

朱敬一 2015年06月11日 06:10

有些企業家正派而關懷自己的家鄉,但是也有些企業家一天到晚鬧出來的新聞,盡是全家串聯逃稅被逮、小三懷孕不知誰的種、到對岸炒房倒帳坑人、協助對岸掏空自己家鄉等。尤其是掏空科技產業,其對台灣的危害程度不下於頂新事件。真想請張大春兄參酌,看看有沒有辦法發起個類似「滅頂」的民間運動,給這些幫助外國流氓魚肉台灣廠商的人,一點點民間的「關切」。

除了民間,我認為政府也該有所作為。對岸與韓國的的經濟,都不是純粹的自由市場經濟,甚至有些時候是利用台灣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彈性,去掏空我們、欺負我們。例如,有些公司在竹科台灣X公司的對門,開一家經過外資包裝的甲公司,大舉挖角對門的X台灣公司,從人資長到工程師,明目張膽地挖角掏空。雖然這種以挖角行遂實質技術移轉,是百分之百違反營業秘密法,但由於台灣司法制度欠缺竊取營業秘密的揭露彈性,被竊密的X公司幾乎是被綁起來打。此外,X若是去甲公司的母國打官司,在母國全無司法公信力又「愛國」的前提下,結果不問可知。

可是如果甲公司的作為嚴重傷害台灣的經濟競爭力,它經過包裝的假外資營業執照,政府難道不能快速撤銷嗎?甲公司匯進匯出的款項,政府難道不能徹查其適法性嗎?甲公司這種對台灣侵門踏戶的奧客,新竹科學園區的廠房租約不能立刻停止嗎?如果侵門踏戶事件的媒介主角在台灣有逃漏稅惡劣記錄,難道不能用稅捐稽徵法41條的種種規定,去做適當處理?這些,都是政府可以施以的行政援手。這一切行政手段都在法律範圍之內,只是國家面對的其他國家的囂張暴力,把主客地位翻轉而已。

美國對於不公平貿易,動輒祭出301條款,用國家力量做對應式的報復。韓國行政當局的黑手,自匯率操控到油耗做假,在在都是令人瞠目結舌。對岸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障」,更是出了名的胳膊向內彎。我們的行政院,是否應該成立專案小組,針對嚴重影響台灣產業實力之非市場威脅,整合科技(各種重大科技竊取,如台積電案)、檢調(如觸犯營業秘密法等各種犯罪嫌疑)、經濟(各種假外資包裝的中資)、財政(各種涉及研發外移的逃漏稅),予以快速處置?只要是在法律範圍之內,對於非以市場手段、利用台灣疏漏的行政空間,行遂掏空我們經濟競爭力者,政府都該考慮給予行政快速處分,沒有道理放任外國流氓在台灣撒野,欺負台灣廠商。

當然,前述作為要堅守依法治國的大原則,選案要謹慎,執法要嚴謹。對於友善而守法的外國廠商,台灣一定要友善;但是對於來自於惡劣國家又有內奸幫忙的奧客,我們的反應一定要快速,一定要有因應彈性,一定要行政機關的積極介入。

朱敬一院士的論述與我相同 @EATON

朱敬一院士的論述與我相同。推動遺贈稅降稅的始作俑者不想承擔這六年來貧富差距惡化、房價飆漲的責任。他們傷害台灣,就該鞠躬致歉,承擔責難。政客以為可以搓掉批評,但是他們搓不掉知識份子的是非判斷。

有興趣者可詳讀朱敬一院士的文章。http://www.storm.mg/article/52845

我再廣告一遍,過去6年,遺贈稅降稅的稅損約在6千至9千億中間,最可能靠近9千億 (請參我在分配正義項公開發表的文章)。這個數字還沒包括"非房產贈與"的稅損(約再加10%稅損)。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對於舒緩殺人事件頻繁發生的幾點想法@eaton

1.本篇從四個元素:準則-處境-動機-外部效果(筆者整合John Frame/經濟學/管理學觀點),探討「如何舒緩殺人事件頻繁發生」。

準則:改善社會環境處理問題,而非死刑,並強調悔改與饒恕的理念。
處境:加害者面臨新自由經濟主義帶來的壓力。
動機:加害者想報復與逃避社會。
外部效果:提醒大家,不是只有加害者要負責,而是人人有責。註:外部效果係指惠及或殃及他人的效果,通常配合前三項,用來評論方案,或是判斷某人的作為(涉道德,只專注外部效果)。

2.本篇已公開發表。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342234

3.因篇幅限制,被刪掉很多,所以貼全文如下。
--------------------------------
對於舒緩殺人事件頻繁發生的幾點想法

最近討論殺人事件的文章點閱數驚人,文章內容大多是犯罪者心理分析、討論社會變遷的結構因素或是辯論死刑存廢。依國內精神科專家的看法,最近的四個案例(黃富康、曾文欽、鄭捷、龔重安)的殺人動機都是想報復社會,並藉著監獄或判死來逃避社會。社會心理專家則認為,「報復與逃避」動機形成的背景是:人格障礙,強烈的自我意識;境遇不佳,對未來絕望;自覺受害,長期沒人關心。上開分析,與日本法務省於2013年提出的「無差別殺人事件」研究接近(註1)。

然而,觀察台灣各界討論的文章,提到具體改善策略的文章不多,若無策略與行動,自然改善的機會不大。筆者擬從殺人動機及其成因,提出舒緩舒緩「反社會行為」的對策建議:

一、在最悲傷和最恐懼的時刻,分享彼此的愛與信任才是此刻社會最需要的力量。學習關懷與擁抱身旁的年輕人,鼓勵他們向上,並信任他們最終會有所成就,而不是經常冷言冷語批評他們。

二、主動關懷高風險群。政府可從個人所得及財產資料庫,篩選失業或不定收入的年輕高風險群,配合社工調查,以追蹤國內慢性精神病患的方式,關懷並提供再學習機會。社工應與職訓中心合作,協助他們受訓與就業,訓練期間給予生活津貼及訓練免費,讓那些人有立身之地或出頭機會。

三、台灣崇尚新自由經濟,姑且不論市場遊戲規則是否公平,優勝劣敗的結果,產生副作用:貧富懸殊、人力派遣浮濫(註2)、低薪、失業,進而對弱勢造成高度壓力。面對壓力,不會報復的,逃避或自殺;會報復的,殺人。因此,政府應認真解決財富分配正義的問題(註3),也唯有如此,才有能力執行社工關懷、輔導與職業訓練等工作。

四、支持受害者家屬。筆者鼓勵饒恕,饒恕不是因為加害者值得饒恕,也不是對罪惡視而不見,不追究加害者的犯行,而是幫助受害者家屬走出傷痛,不被傷痛所折磨。選擇報復而不饒恕的人,需掘兩個墳墓,一個為仇敵,一個為自己。C. S. Lewis說:「饒恕是超越人類所謂的公正,它赦免那些完全無法寬恕的罪行。當我們以負面的態度重溫其他人傷害我們的記憶時,就像再一次舔自己的傷口,似乎有一種輕微的安撫作用,但是事實上,它會變成培植怨恨之菌的溫床,甚至使它成為苦毒和憎恨的心癌。反之,饒恕能使人重獲痊癒、健康、自由、平安。」
進一步而言,清大王道維教授為文指出(註4),若加害者因此真誠悔改,而受害者家屬也願意饒恕,那麼原諒與悔改產生的和好可以綻放出美麗的生命,見證死亡的有限與渺小,即便加害者仍然被判死刑。

五、經研究,死刑與防止這類事件無關,只是便宜行事。台灣每年執行死刑約5件,死刑或監禁成本不高,爭論死刑存廢意義不大,反而讓社會改革失焦。筆者主張,「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是最痛苦的處罰方式,除非被害人一等血親都同意得假釋,讓加害者逃避的目的無法達成,如此才有助於遏阻罪行。

六、社會虛假,欺騙作秀者,過舒適奢華生活,但不會欺騙作秀的,不少人生活困頓。改變社會虛假是公民的責任,首要重點在於唾棄:商人的官商勾結、或擅於作秀的名流,滿口仁義道德,行為卻是男盜女娼之輩(註5)。

七、社會賢達應勇於發表自己的價值判斷。「歷史帶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不會從歷史學到教訓。」對於社會爭議事件,社會賢達通常不喜歡作價值判斷,最後就以客觀表達主觀意見,以為就是公論。當公論只是公眾的主張,而不是卓見,人們就沒有學習的榜樣,那句歷史教訓名言就會重複出現。

註1:日本法務省曾經於2013年提出一份「無差別殺傷事犯に関する研究」。研究對象是日本2000年以來的52位加害者。廢死聯盟翻譯部分內容下:「加害者大多數為無前科且較多為年輕之人。再者,以犯案動機來看,『自殺或希望被判死刑』類型及『對殺人產生興趣、有殺人欲望』類型且年紀較輕者為多。」「犯案者大多有某種精神障礙,……。」「整體來說,犯案者多數沒有活躍的人際關係,在孤立的狀態中過著窮困的生活。…是使犯案者產生閉塞感及不滿的重要原因之一。」「欲防止事件,防止孤立有很重要的意義。」「創造能夠使國民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環境,也就是立身之地與出頭的機會…對事件的防止有所助益。」

註2:我們不反對合理的約聘派遣,如:1)專案性質,任務結束即解散。2)技術性低,但政府不能採年功俸設計每年對其調薪的約聘型工作。3)人力需求少,但需要給休假的外包型工作。但我們反對濫用派遣。雇主故意壓低薪資,若受雇者不從,雇主隨意換掉。其實,人力資源理論有評價薪資水準的模式,雖不免主觀,但評價人員夠水準,還是有用。政府應積極調查低薪的檢舉案,以避免非典工作被濫用。

註3:請參:搭分配時光機,看分配正義的關鍵作為: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076。

註4:請參:王道維,從死刑看人性的價值,台灣醒報,2013.01.09,http://blog.udn.com/dawweiwang/9223083。

註5:【南方朔專欄】當青年成了荒野中孤獨的野狼!,新新聞週刊,2014-06-03。

從死刑看人性的價值(發表於台灣醒報)

從死刑看人性的價值(發表於台灣醒報)

王道維 2013.01.09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9223083

近日以來,是否廢除死刑的爭議再次在台灣的社會中發酵與討論。筆者以為不論反對或贊成者的立場如何,這樣的議題絕對得整個社會用更細緻與審慎的態度來思考面對,也應該成為我們對於中學以上關於法治、人權、社會、道德甚至宗教教育的重要素材。本文將從後兩者的觀點提供一些看法。

彼此的共識

首先筆者相信不論對死刑的立場如何,雙方都會同意以下幾點共識:一、死刑的存廢應該先與司法審判的可信度脫鉤。也就是說我們的問題是在罪證確鑿之下是否需要使用死刑,而非僅是因為對司法的不信任而擔心錯殺或濫放。二、這個刑罰就算存在,也希望儘量不需要被用到,所以應儘量限縮使用機會。三、對於受害者的撫慰或社會秩序的維持,死刑的存在就算有若干作用,也是非常的輕微。更好的家庭教育與社會輔助的機制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重大犯罪的發生。四、死刑的存廢與否絕對不只是一種個人的道德判斷,而是牽涉到一個社會的文化與制度整體性問題,而非片面的改變或強化就可以解決。

不同觀點的哲學基礎

由於最後一點的公眾特性,死刑的存廢就牽涉到更廣泛的正義論問題,也就是說需要考慮多數人的看法與價值觀的整合。最近很有名的一本書,Michael Sandel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就點出這類型討論的基本出發點有三個:一是功利主義的角度,將公眾利益視為一個可以被計量的數值來作最大化的選擇。二是自由主義的角度,相信人性的尊嚴與絕對自由是不可侵犯的神聖準則。三是道德主義的角度,認為是否滿足對於人性本質的定義與期待才是決定正義與否的標準。

比較一下目前在檯面上的爭論,支持死刑存在的論點主要是關乎於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契約執行,強調犯人必須承受其暴行的代價以為補償。這觀點類似於經濟學上將功利主義與自由主義結合而成的自由市場機制,強調每個自由選擇的行為與其代價的關連性。粗略來說,在大眾心理上也是受到佛教「因果報應」的原則影響,或承襲於儒家治國平天下過程中「替天行道」的公義感(如孔子誅殺少正卯)。但是這樣的人性觀很難避免社會大眾因為一時現實的利益而要求某些弱勢族群犧牲生命或利益來成全多數人,造成例如墮胎、安樂死、或族群沙文主義。

從另一方面來說,主張廢除死刑的論點則是奠基於對於生命價值的尊崇以及對於社會集體暴力的質疑,反對任何將人的生命作為個人行為或社會體制下的犧牲品。其實這兩個角度都不是出自東方人文傳統(比較強調社群正義)的延伸,反而是從西方啟蒙運動以來高舉個人尊嚴與價值的結果。所以其本質上可以算是一種自由主義與道德主義結合成的人道主義。不過主張廢死觀點的人也需要面對一個關於人性的挑戰,就是倘若將死刑換成終生監禁難道就會比較人道嗎?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只有在其物質的生命中展現嗎?

核心問題:人是甚麼?

在這樣的脈絡下,我想要提出不管是從公眾利益或是個人尊嚴的角度,這都聯繫到一個根本要點,也就是所有哲學的基礎問題:「人是甚麼?」。如果個人的生命或存在價值是一個可以被量化與取代的,則追求眾人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顯然認為犧牲一位眾所唾棄的人犯會是個可以接受的決定。但如果人的生命或存在價值是有某種先天的神聖性,那麼似乎只有上帝才有最後的生殺大權,容不得他人代勞。但是在台灣這個受到中西文化交互影響的社會裡,我們社會對於「人是甚麼?」這個道德核心議題所思考的深度卻是格外的膚淺,以至於社會大眾總是在血氣的報復論調與蒼白的理想高歌間顯得進退失據。

悔改與饒恕更為重要

其實這問題的超越必須是在宗教信仰當中,因為那是憑著信仰而附予「人」一個宇宙性定位。例如,在基督教信仰中,人其實是被定位成在上帝以下,萬物以上的位置:雖有尊貴的價值,卻也因為罪惡而蒙塵。因此,人世間即或有不公不義的死亡或偷生,卻不一定代表道德終極的判準,因為所有的靈魂都要面對上帝最終的審判。也由於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只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差別,所以除了公義的審判外,基督教更強調的是對罪的悔改與受害者的饒恕,才能有餘力真正地面對與處理死刑的存廢問題。(至於一般人所關心的教育、治安、輔導等面向自不在話下,也已經是社會的共識,筆者就不再多談。)

這讓我想起81年一位計程車司機湯銘雄所犯下的「神話世界KTV」縱火案,造成16人死亡,後被判處死刑的案例。在他被羈押的期間,死者之一杜勝男的姊姊杜花明與其保持書信的往來,最後帶領他信仰耶穌。後來杜花明親自來到看守所帶來其老母與家人對湯銘雄的原諒,並祈求上帝赦免他的過犯。雖然死刑依然被執行,但這中間因為悔改、饒恕與和好所綻放出的美好生命,更見證了死亡的有限與渺小。

認真面對問題

因此,雖然台灣是個以廟宇佛寺眾多所出名的地區,但人民對於宗教精神的認識多半也只停留在求平安與發大財的程度。也許只有當我們社會更多地體悟到那比物質生命存活更為重要的世界時,我們才能比較坦然與有智慧地討論死刑的存廢問題。若真要好好處理,那就應該認真地來認識生命,更多思想「人是甚麼?」吧!

大數據的問題@eaton

大數據的問題 @eaton

梁先生講到大數據的問題:以往統計資料是以抽樣方法產出樣本,資料具備乾淨度,但大數據的資料非常凌亂混雜;更重要的是,過去結合學理所執行的實證分析強調精準,力求做出因果關係(causation)的認定,就是要知道事情何以至此(why);而大數據技術只能做到相關性(correlation)的瞭解,亦即僅知變數間的關係為何(what)。

抽樣樣本就比較乾淨嗎?很不一定。大數據資料的分析項度可以因需要而有選擇性,從而提高資料的乾淨度。分析大數據資料不是做學術研究,不必強調結論為普遍性原則,只要適用被分析的對象即可,如此才可能依個別特性差異使用量身訂製的分析模式。大數據資料的分析法包括演算法跟統計學,兩種方法的邏輯不同,不過找出預測信度高的演算法需要靈感與想像力。目前為止,我還是認為,大數據還沒那麼神,對創新的貢獻不大。

http://www.new7.com.tw/talk/talkView.aspx?i=TXT20150527165058FJZ
-----------------------
【梁國源專欄】戀上大數據之前 必須知道的事2015-05-27 16:51

http://www.new7.com.tw/talk/talkView.aspx?i=TXT20150527165058FJZ
去年九合一選舉,柯文哲的競選團隊利用大數據(Big Data)將他送上台北市長寶座後,讓台灣從政府單位到大小企業,皆加入追逐大數據的美夢中,猶如十多年前的“.com”風潮。

不可諱言,大數據技術相當重要,就像一九九○年代的網際網路(Internet)般。即使目前大數據應用尚介於萌芽─成長階段之間,且InfoChimps報告指出,大數據專案的失敗率仍高達五五%。但單就目前成功的案例來看,如以大數據分析紐約非法改建住宅相關資訊,有效減少消防員救援時受傷或死亡的機率,已讓人難以抗拒它的魅力。而與改變通訊形態的Internet相比,改變處理資訊方式的大數據,未來發展將更無可限量。

然而,大數據應用雖是各領域未來發展趨勢,卻非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從統計學的觀點來看,大數據資料豈止巨量,甚至是趨近無限大,與傳統的統計分析以樣本為執行基礎不同;再者,以往統計資料是以抽樣方法產出樣本,資料具備乾淨度,但大數據的資料非常凌亂混雜;更重要的是,過去結合學理所執行的實證分析強調精準,力求做出因果關係(causation)的認定,就是要知道事情何以至此(why);而大數據技術只能做到相關性(correlation)的瞭解,亦即僅知變數間的關係為何(what)。

在這三種特質下,盲目地利用大數據所得的相關性結果去推論預定目標群中的人事物,是極有可能產生虛假相關(spurious correlation)。例如國外有部分犯罪學家聲稱,可以大數據預測某些犯罪案件的發生,仿若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再現。問題是,這些案件終究沒有成真,卻逕自陷人於罪或貼上負面標籤,又何嘗不是侵害人權?

再者,大數據應用普及化後,對隱私權侵害已不難預見;而政府與大企業取得個人各種行為數據較其他人容易,形成資訊極不對稱,甚或造成老大哥(Big Brother)監控疑慮,就像已曝光的美國稜鏡計畫(PRISM);抑或須以反托辣斯法制衡,避免Google、Facebook等業者重演早年微軟宰制電腦市場的局面。

最重要的是,縱使大數據應用再強大,也只能依賴相關性做到創新,卻始終無法達到發明的境界。因為,唯有人類獨到的創造力、直觀及追求知識的理想,才是社會進步的根源。就像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 Jobs)推出以設計感著稱的iPhone等劃時代電子產品,依靠的並非大數據,而是獨一無二的直覺。

愛有時也會失敗 @eaton

愛有時也會失敗 @eaton

The love can ever lose is a fact that we cannot accept as truth.
But, we can love them without understanding。
愛有時也會失敗,這是事實,但不是真理。《泰戈爾漂鳥集‧311》
就算我們不明白為何他不接受我們的愛,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愛他。《電影大河戀》

這個世界有許多的愛,可能來自造物主、溫暖的心、或默默忍受與淚水,但不知道為什麼,世界或是親人卻經常拒絕這份愛,總是有走不出的罪惡與愚昧。對於堅持美善的人來說,這是個強烈的挑戰,失落與失望的挑戰。

問題是,接受這個「事實」並不能激發生命的力量。所幸,愛的實踐卻可滿足心靈深處的渴望,生命的價值最終被確立,生命因此更成熟更豐盛。這樣的愛可以失敗,但不會被打倒,因為與「真理」同行。

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中,山姆說一段話:我們辦不到,我知道這不公平。我們原本就不該來。但就像是我們聽過被歌頌的偉大事蹟,充滿黑暗和危險。有時候你不想知道結局,因為怎麼可能有快樂的結局?發生過這麼多可怕的事,這世界怎麼可能回到從前?然而最後可怕的陰影終會消失,就連黑暗也會消失。嶄新的一天會來臨,太陽也會散發更明亮的光芒。這非凡意義的感人故事才令人永生難忘。縱使你太年輕,不明白為什麼,但是我想我明白了,我現在明白了。這些故事的主角有很多機會半途而廢,但他們並沒有。他們決定勇往直前,因為他們抱著一種信念---這世界一定存在著良善,值得我們奮戰到底。

奮戰到底的最後,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提摩太後書4:7-8)。
------------------------------
「愛」有時也會失敗 @王道維
.
「愛」有時也會失敗,這是我們無法接受為真理的事實。《漂鳥集‧311》
The love can ever lose is a fact that we cannot accept as truth.
.
在過去翻譯泰戈爾的《漂鳥集》的時候,雖然有很多我很喜歡的詩句,但是在讀到這句話時,所帶給我的震撼與反省是遠遠超過其他的句子,這幾個星期以來一直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
讀過泰戈爾的詩或是稍微了解泰戈爾的生平的人都會知道,泰戈爾是一個真正的理想與自由主義者。無論是他的詩作中所自然流露出那對自然的歌頌、對心靈世界的洞察、或是對現實人生的尖銳批判,這些都反應出一個高貴的心靈如何極力地要在被人類私慾蒙蔽的世界裡發出一道亮光、開出一條清流。他自己也曾親身參與印度社會、政治、與教育的一些改革工作。所以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他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為此寫詩歌創作也為此實踐自己的理想。
.
但是《漂鳥集》裡的這句話,對像他這樣的一個以「愛」為生命宗旨的理想主義者而言,似乎是在陳述著一種難以承受的痛苦。這樣的感受對於一個基督徒如我,卻又很有似曾相似的感覺。究竟『「愛」有時也會失敗』是甚麼意思?「真理」與「事實」又有甚麼不同?現在的我,正在泰戈爾的故鄉,印度,參加一個會議。仰望泰戈爾的天空,是不是能幫助我更了解他這句話的思想與精神?
.
我想,第一個令人困惑的是,為什麼「愛」會與「成功」或「失敗」相連?通常當我們說一件事的「成功」或「失敗」都是相對於某個特定的目的而言。但是真正的「愛」,一如泰戈爾所常提到也是《聖經》裡常說的,豈不是無條件的給予嗎?「愛」的本身就是目的,就是價值本身,並不求、不需也不能回報。所以如果能有真正的愛,就算對方不領情、不在乎、或不尊重,也應該談不上一種失敗才對。
.
所以這裡的「失敗」,應該是指另一件事?
.
如果我的理解沒錯,泰戈爾這裡所談的「失敗」,並非是指「愛」的付出者的主觀利益或感受而言。這裡他是以一個「第三者」的角度(也就是說這句話的人)來看:這個世界(或社會或個人)已經在有意無意之中得到並享受許多的愛,而這愛可能是來自造物主、來自一個善良溫暖的心、或來自一段默默無聲的忍受與淚水;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個世界卻可能無法回應這份愛,總是走不出罪惡的綑綁、情慾的拖累、與苦毒愚昧的自我中心。這對於一個旁觀者而言,當他用自己的同理心來看這件事情時,內心總是會忍不住為這樣的「浪費」覺得不捨、沮喪、與遺憾。這並非因為他希望「愛」的施予者有甚麼回報,而是因為這樣不對稱的結果強烈地挑戰了一種對永恆美善價值的堅持、讓人覺得失去生命真正的意義與方向。與其說是一種利益上的失敗,可能更接近一種理想的失落與期待的失望。
.
但是這句話更關鍵的部分卻在下面才出現:雖然「愛有時會失敗」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fact),但是我們卻不能接受它為一個「真理」(truth)。這兩者的不同在於,接受一個「事實」本身並不能激發生命的力量、帶來靈魂的滿足與超越;但是接受一個「真理」卻表示一種生命的付出與實踐,為要成全靈魂深處的追尋,帶出生命的活力與方向。
.
以這句話所提到的「愛的失敗」為例子來說:雖然無怨無悔的愛與付出雖然不一定能帶來對方真實的改變或成長,但是我們,雖然作為一個旁觀者也是一個真理的追隨者,卻不能被這件事實所打倒,放棄了向這個敗壞的世界或他人付出我們看似有限微小的愛心──這是我們所不能也不應該理所當然接受的結果。反之,「知其不可為而為,知其不配愛而愛,知其必然失敗卻勇敢前行」卻是我們作為一個人需要接受、相信、與實踐的真理。生命的價值因而在這個過程中得以被確立,靈魂得以成熟豐盛。這樣的「愛」雖然可能失敗,卻永遠不會被打倒,因為她是與真理同行。
.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喜歡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聖經‧哥林多前書》)

遺贈稅稅損7,538億,財政部別再鬧了@eaton

筆者推算,2009年至2014年遺贈稅損至少5,890億,這是台灣稅務史上最黑暗的往事「之一」。這件事還是現在進行式,需要給當局壓力。在沒有配套下,2009年遺贈稅率由最高50%調降至10%,加上贈與房價以市價兩成多的公告現值計算,使得富人拼命買房贈與下一代,贈與金額80%來自房地產,這不僅產生鉅額遺贈稅損,還助長房價飆升,擴大國內貧富不均。稅率調整前,有些人就公開提出質疑(只是沒強烈抗議),但當局無動於衷,一心只想邀同黨立委喝咖啡畫押。
http://www.storm.mg/article/52382

這篇文章原投稿天下獨立評論,因天下疏忽,未通知即逕自登出。筆者三天後不知情再投風傳媒,後來發現天下次日登出,筆者說明原委後,仍希望登出。二篇税損數有差異,天下篇假設修法前遺贈平均税率25%(即10%至50%之中間),稅損8876億;風傳媒假設20%(低稅率金額權數稍高),稅損5,890億。我相信實際數在兩者之間。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935

-------------------
再寫一版(調整80%贈與房產)
--------------------
遺贈稅稅損7,538億,財政部別再鬧了

◎童振東

總統馬英九於民國98年將遺贈稅率由最高累計稅率50%調降至單一稅率10%,同時,因為贈與的房地產價值採公告價值,全國房地產市值為公告價值的4.7倍(註1),如此遺贈稅可省下約80%,於是有錢人爭相買房子贈與下一代,贈與標的高達80%是房地產(註2)。

最近為了長照法,民進黨主張調漲遺贈稅稅率作為財源。財政部長張盛和報告指出,民國98年調降稅率後,其後的遺贈稅實徵數為237億至403億元,均較民國98年的223億元高,可見修法已有效「降低租稅規避誘因」,建議應維持現行稅率。

事實並非如此。除了民國98年遺贈稅收較低外,民國91年至97年之間,每年遺產稅皆介於280億至300億之間,對比民國98年之後,除了民國99年課徵王永慶的遺產而飆升外,其他都落在230億至260億之間,相較之下,稅率調降後,每年稅收減少約45億元。民國98年遺贈稅實徵數偏低,是因為民國97年發生全球金融風暴,富人的資產受到損傷,還有心情與勇氣買房子贈與的人明顯減少!因此,除非是財政部長疏忽,不知道這段曲折,否則就是故意使用異常的資料比較,想投機矇混了事。

外界質疑,贈與採用公告價值計算,從而產生稅損。對此,賦稅署副署長蔡碧珍表示,「原本的稅法便是規定以公告現值、房子評定現值去課,加上許多老房子根本沒有實價登錄資料,無從採取實價課稅,因此並不能說用贈與方式轉移房地產會造成稅損」。試問副署長,憑甚麼只要把金錢轉為房地產,就能大幅降低遺贈金額?難道賦稅署從來都不知道,應該比照先進國家行之多年委託不動產估價機構評定公平價值,以處理老房子的課稅問題嗎?為何事到如今,賦稅署還是用消極心態回答外界的質疑呢?

筆者估計,一連串的錯誤政策,使得民國98年至103年的房地產贈與的稅損高達7,538億(註3),更助長了房價飆升,擴大國內貧富不均。這是台灣稅務史上最傷心的往事之一(還是現在進行式)。遺贈稅率調整前,有些人就公開提出質疑,但執政當局無動於衷,一心只想邀同黨立委喝咖啡畫押。這件事至今沒有人道歉,當然也沒有人負責,若官員還想用投機消極的心態面對,請問,有多少國人可以吞下這口怨氣!

註1:民國99年地價稅630億元,房屋稅582億元,分別占地價總額及房屋現值總額1.07%及1.27%,以公告地價及房屋評定價格占市價百分比推估,該二稅目稅收占市價百分比為0.23%及0.25%(註)。若以土地與房屋的價值比為8:2,筆者據此推論,市價是公告價值的4.7倍(=1.07%/0.23%*0.8+1.27%/0.25%*0.2)。
註:林建甫 、彭思遠,拉近不動產稅基與市價落差是健全房市當務之急,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2年8月27日,
http://www.npf.org.tw/post/3/11225#sthash.Gtb0dP9Z.dpuf

註2:葉瑜娟,擁房富二代滿街跑 他們該感謝政府降遺贈稅「德政」,風傳媒,2015年06月03日,http://www.storm.mg/article/51560。

註3:2009年至2014年遺贈稅稅損估計

(1)各年度新制遺贈稅(單位:億元)
民國年度 98 99 100 101 102 103 合計
新制遺贈稅 35.8 105.5 133.7 154.8 192.5 254.3 876.6
房產遺贈稅 28.6 84.4 107.0 123.8 154.0 203.5 701.3

註:依註2說明,房屋贈與實徵數的80%。

(2)遺贈稅稅損估計
a.基本假設:
(a)實際遺贈平均稅率採舊制最高50%的一半,故稅率25%為現行10%的2.5倍。
(b)依前1計算,市價為公告價值的4.7倍。
b.應收遺贈稅=新制遺贈稅701.3億*遺贈稅率調整係數2.5倍*市價與公告價值調整係數4.7倍=8,240.2億
c.遺贈稅稅損=應收億8,240.2–實收701.3億=7,538億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信任親情-----幸福唯一通道/劉三

信任親情-----幸福唯一通道/劉三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這是聖經裡非常有名的一句話,講的是神與人的關係,但其實這句話也百分百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基督徒都知道,神與人的關係不能「憑感覺」,乃是「憑信心」,因為感覺很主觀,很短暫,很善變,上一秒感覺很好,下一秒感覺會跑掉。整個信仰就是在教導我們學會超越感覺,不被感覺左右,單單「相信」神的愛與神的主權,相信上帝的美善,不管感覺多糟糕都操練持續相信,這就是靈命進步的關鍵。

人與人之間,其實也是這樣,你無法信任一個人就註定要失去這份關係!其實關係還在,但因著你的懷疑,你感覺不到這份關係,你就以為它不在,對你而言,當你質疑它的時候,它就飄走了。

其實它並沒有飄走,它一直都在,否則你心情好的時候,為什麼又會肯定它的存在?一切都是心理在作祟!這就是為什麼聖經說懷疑的人就像海中翻騰的浪,只要起一點兒風,它就不安份,這對跟你相處的人絕對是折磨。所以一個人要幸福,一定要學會信任親情,因為親情就是「離你最近的人」,連親人都不信任,當然痛苦!

幾十年的服事中,看最多的悲劇就是夫妻之間不信任,其中最無辜的就是許多很有責任感的男人因為抓不到妻子的「感覺」,被妻子視為石頭,太太為了讓頑石點頭自然拿出無數千奇百怪的工具(刑具),有時拿榔頭死命地敲:「你到底愛不愛我啊」敲得先生莫名其妙,因為二人明明相安無事,就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來把鋸子來回地鋸著「你為什麼都不理我,你是不是外面有女人」,要不然就是從外頭叫吊車吊起來摔,要先生跟她去參加教會活動,由牧師或是其他姐妹的先生來操控吊車,務必讓石頭出現自己想要的反應。

其實我所認識的男人幾乎都討厭被操控,想要幸福,最好信任男人,尤其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最好常念「他其實很愛我,只是不照我的方式表達」。

要男人找到女人的節奏感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轟炸」!男人不笨只是固執,而且對嘮叨很「反感」。當然,男人也要學會抓到妻子的感覺,那又是另一篇文章啦!

第二種最常見的情況就是親子之間的隔閡,很多孩子都覺得父母不愛他,這是非常正常的反應,因為傳統華人不善表達,父母愛的語言往往是嚴厲要求或是嘮叨指正,所以孩子理智知道父母愛他,但是情感卻感受不到,如果又讓感覺作主,當然就產生沒有被愛的不滿足感,我們不是刻意忽略感受,而是要用信心去主導感受,逝去的童年與青少年都不會回來,這時候,就要憑著信心相信上帝把我們放在這個家有祂的美意,我們憑信心感恩,父母不完美,但是他們盡力了,父母犯很多錯,但不是故意的。對親情有信任,幸福才不會飄走。

最後,要提醒「手足之間」也需要信任,相信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也會讓幸福指數提升,雖然大家都長大的,各自有不同的性格與想法,但是彼此扶持關心是沒有改變的,縱有誤會跟不滿,也都要放下,不然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基督徒最喜歡講愛,但別忘了,如今長存的「有信,有望,有愛」,愛的起頭就是相信,魔鬼就是從夏娃的懷疑與感覺開始得逞的。相信,才會幸福!

行政院版的長照險行不行@eaton

筆者前文”長照基金從哪來”,天下獨立前三天才刊出,但我決定再寫一版,因為長照險很重要,千萬不能是花瓶或破產法案,也希望找財源的同時,為稅改鋪路。若前文得60分,希望新文得70分。

新文建議八點籌措財源之前,先探討財源設計的五大基本精神(上次較隱晦):
一、健保存在的價值比長照大得多,因此需一併考量健保與長照補助款的需求。
二、財源寧多不宜少,財源多元化無所謂,不必拘泥財源短期是否穩定。
三、長照係為「老有所終」,只要與富人稅有關,皆可納入。
四、企業負擔採人頭計對在地企業不公平,無異鼓勵企業出走,應有所平衡。
五、已喪失課稅時機,或宜運用於填補政府財政的稅項,不適合納入補助款。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134
--------------------------------------

行政院版的長照險行不行

童振東

長照服務法已經通過,再通過長照保險法,台灣長照體系就能建立(註)。然而,政府編列長照補助款,需要相對的稅收支應,否則將淪為空殼長照,或是如同中研院朱敬一院士說的:「政客千萬不要騙人,一下健保、一下年金、一下長照、一下募兵,還外加輕稅簡政。騙人的後果就是遺禍子孫:我們這一代亂花錢,子孫輩還債。」國內對於長照具高度共識,若淪為破產或花瓶法案,真是諷刺。

根據行政院版本,每年長照經費需一千億,民眾負擔三成,企業負擔六成,政府負擔一成。行政院的算盤是,民眾每月平均負擔120元,不至於太痛;企業團體希望「負擔三成,其他應由政府支應,否則恐使企業轉單、外移或歇業」這類說法早就司空見慣。至於政府補助款呢?因涉及補助弱勢,每年需負擔300億,然而立委、民眾通常不會關心這碼事,眼前的政績最重要。

然而,政府補助款籌措條件並不樂觀,健保更是悲觀。中央政府債務餘額近5.5兆,潛藏債務24兆,預算赤字2000億元上下。未來三十五年每年健保補助款將從1800億增加到5000億(吳維修,人口結構與健保虧損,藥學雜誌113冊。因開徵健保補充費,上開數字會少些),連健保補助款都不足,還能補助長照險嗎?何況長照補助費用也會逐年增加。相對地,台灣含社會安全捐的租稅負擔率(稅收/GDP)只有18.5%,而歐盟為40%至45%,美國為24%,日、韓為27%上下,以上不少國家沒有長照,甚至連健保都沒有。

筆者認為,以現在社會氛圍,政府短期內大幅提高租稅負擔不容易,因此,補助款的財源設計,應符合幾個基本精神:

一、健保存在的價值比長照大得多,政府需要長照補助款,更需要健保補助款,因此,需一併考量健保與長照補助款的需求。

二、財源寧多不宜少,不必拘泥財源短期是否穩定,只要長期能滿足需求即可。

三、長照係為「老有所終」,只要與富人稅有關,皆可納入。致富多來自社會資源與機運,就算個人聰明努力,但那些特質來自天性,其實是恩典。疾病與意外影響個人,在流行病學總佔某個比例,若有人碰到,其他人的機率就降低,這不也是恩典?沒有資源、機運與恩典,能如何致富?明白這個道理,回饋社會就是義務。

四、企業負擔採人頭計,然廠商運用台灣的資源多寡不一定等同僱用員工數,台灣外銷訂單超過一半在海外生產,長照負擔對海外生產的企業有利,對在地僱用勞工的企業不利,這無異鼓勵企業出走,因此人頭分擔方式應有所平衡。

五、已喪失課稅時機,或宜運用於填補政府財政的稅項,不適合納入補助款。

基於上開說明,筆者建議補助款採以下方式籌措,每年預計可取得1450億,雖然不足,但可大幅降低政府補助款負擔:

一、企業負擔維持六成。去年台灣企業盈餘5.0兆,創歷史新高,與2008年相較,成長21%,企業負擔500億只是九牛一毛,出不起的弱勢企業應在少數。

二、以企業稅前利潤為基礎,課徵0.5%的長照附加捐,預計可取得250億稅收。如此可平衡人頭稅的問題。附加捐只有營所稅的3%,台灣營所稅不高,有效稅率更低,企業疑慮應該不大。

三、營業稅率由現行5%調升至5.5%,估計可取得350億稅收。消費產生營業稅,富人消費能力高,透過消費回饋社會,符合社會公義,而增加0. 5%對消費影響不大。

四、遺產稅率由10%提升至20%,預計可取得200億稅收。遺產稅支應「老有所終」,天經地義。過去遺產稅率提高前後的遺產稅收差異不大,有人據此推論提高稅率無法增加稅收。這個講法忽略社會可接受的最適稅率臨界點,若20%是臨界點,只要贈與稅率同步調整,就有機會收到更多,若實際測試成功,可一箭雙鵰:合理增稅與緩和貧富差距。

五、提高前5%-20%高所得者的有效稅率1%,預計可增加150億稅收。目前所得稅調整擺在前0.1%富人身上,然台灣前5至20%的家庭有效稅率僅為2.8至4.8%之間(101年),只比其後前50%家庭的1.2至2.3%高些,但與前5%的家庭16.2%存在很大落差,故有調整空間。該族群達88萬戶,算是第二級富人,與本案精神相符。

六、今年起兩稅合一實施扣抵減半,預計增加500億稅收,該稅性質屬富人稅,可納入補助款。實證發現,兩稅合一減稅產生的稅收損失,難以透過刺激經濟活動回收,因而造成稅損。取消兩稅合一是世界潮流,同時公司股利的90%為前5%高所得者擁有,如此有助於縮減貧富差距(雖然不少富人已為假外資)。今年起剛實施扣抵減半,加上所得稅最高稅率提高至45%,要全面取消兩稅合一,應不可能。

七、資本利得稅已喪失課稅時機,不適合納入基金。89年至今,家戶及企業房產漲了26兆,土地增值稅只收1.1兆,比例4.2%。然審議中的房地合一稅日出條款訂在明年,免稅門檻為獲利400萬,房價處在高檔,資本利得稅已喪失課稅時機。股票也是如此。89年至103年證交稅為1.36兆,約市值的6%,但是89年加權指數高點10202點至今9600多點,配發現金股息所蒸發的指數已納入綜所稅,故14年來投資人幾乎賠錢。筆者不反對課徵證所稅,總有高手賺錢,但資本利得稅可課多少呢?

八、房屋稅及地價稅屬於地方稅,難以納入基金。房屋稅及地價稅包括103年共收1360億,然若以美日標準,金額只有應收的30分之1,所以調一下,就可收到很多,而且跑不掉。只是稅項涉及所有人民,不管是地方或中央政府不到最後關頭,不會積極調整。

註:衛福部103年統計,有長照需求者35萬人。考量經濟的中低度失能者家庭為節省看護費用及語言熟悉度,會改選8小時長照。台灣每年護理科系畢業1.3萬人,當護士者3成,10年後僅1成,離職護士存量佔人口比例全球少有。長照工作固定8小時,壓力不似醫院,應能吸引離職護士及中年婦女加入。當然薪資不能停在現行時薪,否則人力還是堪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