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爭辯荀子

爭辯荀子104.2.26

沈政男:今天4月2日相傳是中國哲學家荀子的生日(西元前313-238)。
荀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寫的《荀子》一書,內容廣博宏大,推論嚴謹深邃,主題涵蓋本體論、知識論與倫理學等主要哲學領域,他的許多見解與主張到今天都還適用,成就可以媲美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
譬如天人關係,他的觀念遠遠領先孔孟與老莊,用著犀利的辨識力,將天與人切開,清楚告知世人,天跟人是沒有關係的。⋯⋯
他更早在兩千多年獨排眾議,否定鬼神說,批判迷信習俗。
荀子更是中國唯一的心理學家,他對心理現象、人心的運作機制,做了相當符合現代心理學的剖析。
最後荀子依據自己對宇宙與人性的看法,推導出人際互動的規範、教育的原理與邦國的治理哲學,體系精實完備令人讚嘆。可惜的是,後代中國人搞不清楚什麼是寶,什麼又是草,千載以下,荀子幾乎遇不到一個真正能夠了解與欣賞他的人,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eaton:偶對荀子的學說有幾個疑問:
1.人確有性惡氣質(聖經也說了),但人從小也擁有沒人教導的惻隱之心(善)。善,只能從荀子強調的後天學習?人若性惡,又有誰有能力教導善呢?
2.荀子強調,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這是標準的唯物觀(荀子的價值觀是樸素的)。每個人的水準就這樣?慾望得不到滿足,只能選擇爭執嗎?好像不全是這樣吧!
天行有常,荀子沒能說出為何「天行有常」,更難正確分辨「何為常」了,當然,後代的科學家也不是都能解答「何為常,何為不常」。
3.荀子主張「明於天人之分」,認為天有「天職」,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應時而使之」的人定勝天思想。承如上點,人經常無法辯清「何為常,何為不常」,那麼人的智慧真能人定勝天(所以人經常自以為是,搞出問題)?這個思想是不是符合華人奸巧的想法,這樣有甚麼好自滿的?
4.再說一點就好。荀子以「正名」主張尊卑等級名分的必要性(正名不同於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其原意是:吳、楚君自稱「王」,而春秋稱之曰「子」;齊、晉雖強,仍稱曰「侯」;宋、魯雖弱,仍稱曰「公」)。這個只適合統治階級的觀念在現代社會行得通嗎?法國大革命時不是唾棄尊卑階級嗎?現代的印度不也是極力想革除這個不合時宜的觀念?

沈政男:荀子》: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有沒有看到,「禮義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來自聖人的作為」,這是符合當代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見解,但中國學者直到二十世紀還看不懂這樣的說法,還在認為禮義來自人的天性,人的心中就有禮義的種子,只要澆水除草曬太陽,就可長出道德的花果。中國人講禮義與道德講了幾千年,始終欠缺將主觀願望與客觀事實分開的能力,只有荀子是例外。

eaton:從結果論觀察,中國人講禮義與道德講了幾千年,確實「主觀願望與客觀事實」存在重大落差。不過,澆水除草曬太陽,沒有長出道德的花果,也不能遽予論證:善種不存在。因為,是否結果,可能需要其他條件,缺少條件,就不能結果,不知道這是否是「客觀事實」?至於需要哪些條件呢?我的智慧不足。不過,從基督教觀點,每個人都是罪人,無法靠自己稱義,需要並願意得救贖,才能到天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