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成功者的自我安慰?

知名演說家戴晨志這篇寫到高中時,未起立敬禮被老師當眾兩巴掌,受辱難過卻選擇奮發圖強,從校內作文比賽一路拿到台中市第一名。大學兩度落榜念藝專,靠寫日記、朗讀報紙磨練語文,並在演講比賽奪冠。進入媒體後因誤會被調職,仍堅持進修,最後成為大學系主任與講者。他認為那些體罰、誤會與挫折,都是塑造他的力量。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Gh5hqc3D/?mibextid=wwXIfr

…….

戴先生以「感恩與轉念面對逆境」為主題,書寫情感真誠、敘事生動。撇開當年環境不談,從當前角度,有幾個問題值得商榷:

一、將暴力與感恩混淆。

被老師打稱其為「另類貴人」,看似寬容,卻模糊體罰與啟發的界線。這種思維讓人誤以為「暴力教育」可被正當化,只要結果是好的。感恩不應掩蓋加害行為的不當性。尼采所謂「熱愛命運」,是指不讓怨恨吞噬自己,並非稱讚不公不義。合理的說法是:「老師的行為不對,但我選擇不被憤怒囚禁,把這段經驗化為力量」,才符合倫理與邏輯。 

二、成功論的因果過度簡化。

文章屢次出現「若不是某某挫折,就沒有後來的成功」,這是事後歸因謬誤(post hoc fallacy)。人的成功來自多重因素(努力、天賦、家庭、機會、環境、人脈、運氣),而非單一的受辱經驗。他的邏輯忽略同樣受辱卻未成功的人,形成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更理性的說法是:「挫折可能成為學習的契機,但不是成功的必經之路。能走出苦難,是努力、幸運與恩典並存的結果。」 

三、情緒處理的單向性。

文章提倡「不氣、不怨、轉念」,這固然正向,卻忽略情緒若被壓抑,會造成心理負擔,也削弱對不公的批判力。被打還要學會「感恩」,等於要求受害者否認受傷。以成功例子背書,更讓弱勢者難以爭取尊嚴。心理學研究指出,體罰對學習與心理健康負面。較平衡的觀點應是:「不讓恨控制自己,但也不掩蓋不義;原諒與抗議可以並存。」 

四、忽略社會結構與制度責任。

這篇以個人奮發為核心,卻未觸及制度性不義。體罰、學歷歧視、職場誤會、勞動不公等,並非單靠「轉念」就能解決。若人人強調「苦難是祝福」,社會就難以改革。頻繁使用「另類貴人」「來的都是好的」等語句,情緒真摯但概念模糊。若被亂用,可能變成:「你該感謝我罵你打你,這讓你成長。」 

或許這篇更成熟的收斂是:「每個打擊都可能成為提醒,但是否成為祝福,取決於如何回應。我選擇原諒,但不為不義辯護,也希望制度更公平,讓後人不再重演不公。」這樣保留「感恩與轉念」的正面精神,也兼顧倫理、邏輯與社會責任,使勵志故事具啟發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