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勇線,原是漢人與原住民世界的分界。1722年朱一貴之亂平息後,餘黨逃入山林,清廷因兵力有限,上奏朝廷,主張「山後不收」,放棄中央山脈以東統治。
為了防止叛亂與族群衝突,官府驅逐鳳山、諸羅、台灣三縣沿山十里內的居民,焚毀房舍,不許耕種。各入山口以巨木封塞,自北而南築起約六尺高的土城與壕溝,劃定「番界」,並派兵駐守。凡擅越邊界者,一律治罪。
山區與平地之間的貿易仍在進行,出現血統混雜的「番漢買辦」,但衝突頻仍,清廷更堅定實行封界政策,甚至計畫築起一千五百里的界牆。十九世紀後,漢人為樟腦與茶葉進入山區,番界形同虛設。
日本統治後,這條舊界改稱為「隘勇線」,沿線設置鐵絲網、木牆與哨站,部分地段加裝通電鐵絲與地雷。1910年代,隘勇線的建設達到頂峰。至1916年,日本有效掌握全台山地,隘勇線逐漸被「理蕃道路」取代。
今日,當年虛實交錯的界線,多化為原住民族與平地鄉鎮的行政邊界,或仍隱約存在於部落與村里的界線之中,成為歷史在地景中的無聲印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