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李瑞華教授捐贈新聞有感

看到政大商學院李瑞華教授捐贈五千萬臺幣的報導。他在2024就捐資一億臺幣了,2016 捐贈一千萬。https://www.alumni.nccu.edu.tw/news/view/1033 

擔任教職捐出大錢,令人好奇。查一下,他擔任教職前是台積電副總經理及人資長(1998-2003),那時台積股價約60元,薪資不高,而員工認股權費用化自2008年實施,合理推論財富來源是認股。這是時代機運。 

李教授是新加坡人,史丹佛大學管理學碩士,1998定居台灣。每個人成功有其條件,不一定能學習甚麼,但從他的經歷,對我有一些提醒: 

首先,每個人的條件、機會與恩典不同,天外有天,不用羨慕,也不必跟人比。若比較帶來焦慮,就失去學習的意義,重點是活出自己的意義,不用被他人的成功節奏綁架。 

其次,早年認為人資工作是女性做的。現在人才很重要,能「理解組織與人性」的角色極有價值,在AI、自動化時代,「理解人」的能力無法取代。職涯不一定要在技術或權力頂端,根據2024年報,台積電人資長(何麗梅)年薪超過1億元。 

第三,懂得回饋。對李教授而言,財富不是終點,而是使命的延伸。他沒因財富而退場,而是把能量導回社會。這是很成熟的「職涯後期轉型」典範:從「創造價值」到「傳遞價值」。 

第四,不怕轉身,只要保持對時代的敏銳,便是成熟的判斷力。寶麗來(Polaroid)從彩色家庭電影系統Polavision大虧後,執行長下台,1992推出captiva等產品不吸引人,便深陷債務危機,2001年申請破產保護。他在公司走下坡時離開、科技產業興起進台積電。 

第五,信任時間的力量。李教授換了5個職位[1],都待不久。第一個工作待了7年,前期紮根是後期轉型的資本。年輕人不要急著尋找快速成功,穩定累積經驗才有長久果效。 

[1]李教授職涯轉任管理教育工作(2004-);台積電副總經理及人資長(1998-2003);朗訊科技亞太區副總裁(1994-1997);寶麗來大中華區總經理(1991-1994);奇異醫療設備中國區總經理(1989-1991);杜邦東南亞區業務經理(1981-198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