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眾生相:傳言、嫉妒、驕傲與難教

1.傳言

根據最新統計,台大醫科畢業生的選科佔比:

內科(19%);兒科(14%);外科(12%);家醫科(9%);眼科(9%);精神科(6%);急診(5%);耳鼻喉(5%);復健(5%);婦產(4%),皮膚(3%);麻醉(3%);影像醫學(2);泌尿(2%);骨科(2%);放射治療(1%);臨床病理(1%)。

若樣本具代表性,「四大皆空」只是江湖傳言,人云亦云。對比一份20年前台大醫科研究,選科沒有顯著變化。錢財及醫療糾紛橫在眼前,仍有自己的堅持,或許也代表教育成功。

2.嫉妒

故事發生在中國。我二叔是成功人士,每年給村裡60歲以上長輩發600元,堅持十幾年了。上個月我回村裡吃宴席,鄉親問:這麼多年,物價上漲了,怎還發600?我答,這幾年,二叔生意不好做,能堅持發不錯了。接下來,村民們一言一語討論二叔快破產了,一個個喜上眉梢,幸災樂禍的樣子。


3.驕傲

立霧溪邊坡崩塌在燕子口附近形成堰塞湖,國家公園宣布停止南湖大山及合歡山區的入園許可,引起登山網紅大鳴大放。對此,陳怡凱 律師的見解摘要如下:

許多人會想:是不是區分狀況,作出不同層次的處理?如果臺灣是可以就事論事、審慎辨明因果關係的社會,或許有政策精緻化的空間。但整體而言,臺灣是巨嬰充斥、責任歸屬亂七八糟、民智比義和團時代好不了多少、基本常識也要大費唇舌闢謠的社會。

這樣,公務員採差異化政策,一出事就被輿論砲轟,誰敢承擔?我們可以思考、建言,但要求政府照我的「聰明點子」執行,否則就罪大惡極,不僅自大,那些「聰明點子」真比簡單全面管制來得好?恐怕未必。

況且,大部分的聰明點子,都會在某個環節通不過可行性的考驗,又或者衍生其他成本與風險。即使可行,未必比簡單作法好多少。疫情期間出現太多次了。完美措施在現實中不存在,討論時動輒無限上綱、泛道德化,擺出理性中立的姿態,數落別人不走自己的指教,這種人務必敬而遠之。

4.難教(摘自蘇文鈺教授)

臺灣人民希望政府萬能,颱風天爬山與衝浪出事都要政府來救。最好是人不吃飯,政府也不可以讓他餓死。臺灣人民希望政府什麼事都不要管,天候不好封山封海岸都不可以。最好是人自己想死,政府都不可以阻止他。

臉書抖音網紅說什麼就信,忽左忽右,難以伺候。類似矛盾顛倒的例子很多。例如,TGG要都留在台灣,大公司設資料中心就好棒棒,但是電廠不可以蓋我家所在縣市。垃圾要丟,但是焚化爐掩埋場不要蓋在我家所在縣市。

臺灣人民像大聯盟球迷。王建民好的時候大家說台灣之光,投不好大家笑罵,朗希開季時被打爆說他不自量力沒用,季後賽時又說他是不世出的終結者。王建民還是王建民,颱風天還是颱風天。顛倒的是被寵壞的臺灣人。以前我阿公說,臺灣人,怕窮怕死而且難教,你說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