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到南韓老人貧窮率高,便說南韓薪水比台灣高,現在台灣人均GDP略高於韓國,所以很多GDP都被企業賺走了。
沒錯,無論是平均或是中位數收入統計,台灣都是韓國的2/3。問題是,比較不能隨便亂比,需要可類比。總之,經過調整,台灣實質薪資收入與韓國差異不大:
第一,韓國的薪資統計範圍是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跟台灣不同。特別是,南韓非典型(派遣)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約1/3,台灣不到1成,而且相同薪水下,非典型就業僱主可減少支出10%-15%。更別提非典型就業的生活不安定成本與職業轉換的空窗期成本。
其次,台灣物價約韓國2/3以下,住在南韓的台灣人經常貼文比較。台灣稅率比韓國低10%-15%。要調高名目薪資,只要把水電費、消費稅、最低工資….都調高即可,但沒有意義。而且韓國高通膨問題,導致韓國老人在OECD國家的貧窮率最高。
第三,台灣外勞比例比韓國高,而台灣薪資統計包含外勞,扣除外勞,本勞平均工資會高5%-6%(平均薪資54k vs 本勞57k)
至於很多GDP被企業賺走了,這我講過多次,那也是錯的,經過調整才能類比。最近有立委質詢:台灣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為44.3%,為什麼低於日本50.8%、南韓47.9%?主計總處做了說明。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5-10-01/996659
主要有四大因素,就我的研究,影響重大依序是:第一,台灣海外生產比例達50%以上,三角貿易所得相對的薪資主要付給海外勞工,負責後勤管理的本國勞工很少,分到的比例很少。
其次,企業朝技術及資本密集發展,導致折舊所得比重較高,那是名目GDP的一部分。單單扣除這項,勞工報酬佔比就高於企業利潤。
第三,由於研發與設備投資因素,製造業受僱報酬占比較服務業低,而臺商回臺投資及半導體業者不段擴增先進製程產能,讓平均數字更低。
最後是,台灣中小企業多,雇主、自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人數占比高,他們大抵賺的是利潤,而不是薪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