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台日韓高齡貧窮狀況

台灣2024最低20%家庭可支配所得38.3萬元,支出40.2萬元,連續18年負儲蓄,許多人據此認為,這些人生活困難,尤其65歲以上的戶長超過5成。

這種說法錯誤,許多高齡者退休仍有資產或子女扶養。實際貧窮率需調查。然而,隨壽命延長、少子化與中高齡就業歧視,高齡貧窮問題加劇。鄭清霞等學者估台灣老人貧窮率約10~20%;OECD資料顯示,韓國達39.7%、日本約20%。

老人貧窮的主因是年金不足。日本2022年調查顯示,六成男性月領逾15萬日圓退休金(3萬台幣),六成女性不到10萬日圓(2萬台幣),女性貧窮率更高。南韓狀況更糟。

2024年日本65至69歲就業率達53.6%,70至74歲為35.1%,75歲以上長者有12.0%仍在工作。韓國對55歲到79歲民眾做調查,平均退休意願年齡是73歲。2023年台灣65歲以上勞動參與率10.1%,相對低的原因是文化因素,海外生產高達50%,老人職場歧視更嚴重。

現在立法院將停砍公教年金列為優先法案,將破壞社會安定。截至2025年6月,勞保年金的潛藏負債13.5兆元,這涉及900萬勞工,平均每人負擔150萬元,而軍公教每人負擔高達360萬元[1]。

千萬不要推說勞工保費只繳一點點。雇主負擔70%,政府負擔10%,這些是薪資的一部分,都要算。114年起,勞保費率12.5%,若投保金額43,900,月繳5,268元。

[1]根據軍公教退撫基金第9次精算報告(2025),公務員退撫基金2045年用罄;教育人員2042年破產。截至精算基準日,領取月退的公務員17.9萬人,在職人員30.4萬人,兩者精算負債總計1.73兆元。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電影《細物警探》:誠實與憐憫,才是真正的正義

2021《細物警探》(The Little Things)設定在1990年代初的洛杉磯。狄克(丹佐華盛頓 飾)曾是菁英刑警,卻因辦案時誤殺被害者、掩蓋真相而離開警局。多年後他重返洛城,與年輕刑警巴克斯特(雷米馬利克 飾)聯手調查連環殺人案。兩人鎖定怪異修車工史帕瑟(傑瑞德雷托 飾),但缺乏證據。最終,巴克斯特情緒失控誤殺史帕瑟,狄克幫他掩蓋罪行,重演自己當年的錯。 

結尾,狄克寄給巴克斯特一支「被害人紅髮夾」,暗示史帕瑟真是兇手。然而鏡頭揭露那只是他買的新髮夾——一個善意的謊言。這不只是安慰,更是赦免。電影不在於破案,而在於探問:面對罪惡與愧疚,人能否自救? 

電影的主題是「罪與良心」。片名所指的「小事」既是破案的細節,也是人性陰影的裂縫。兩位警探在追求真相的過程中,逐步被自己的執念與內疚吞噬。誰是真兇不再重要,因為他們都失去了自己。那麼,這齣「沒有破案」的電影意義在於:破案不是終點,守住人性才是。當法律無法審判,良心仍是最後的法官;而在面對罪與罰的灰色地帶時,誠實與憐憫,才是真正的正義。 

甚麼是真實世界的鏡子?現實中許多案件無解。導演拒絕給出「真兇被捕」的滿足結局,讓觀眾直視不完美的正義。制度與人心都有缺陷,成熟的正義觀應承認這種缺憾。電影呈現的正是這份無解的焦慮——破不了案,人仍必須活下去。 

電影不是偵探片,而是人性懸疑劇,展現人心比案件更可怕。狄克代表被罪惡吞噬的良知,巴克斯特象徵被正義逼瘋的理想主義者,史帕瑟是挑釁道德的邪惡。三人形成鏡像:當追求真相成為執念,正義也可能變成暴力。導演警示——追求正義不能超越道德底線。 

追求真相重要,但救贖更重要。「紅髮夾」象徵人為自我救贖所說的善意謊言。那不是欺騙,而是讓人繼續活下去的寬恕。狄克無法挽回過去,只能以假造的真相成全他人的平靜。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北士科基地之謎

輝達要蓋台灣總部,北士科T17、T18基地為第一選擇。土地權屬於北市府,新光人壽標得50年地上權,目前出現膠著。新壽主張取得地上權金額33億,外加50年利益107億,想賣140億元。 

人世間的問題,往往是認為自己對。取得33億,沒多久要賣140億元,有那麼好的事有兩種可能一是台北市政府賤賣,一是新壽亂算。 

價值不是利益107+地上權33,而是107-33,淨利益才是地上權價值,因為創造107,屆時地上權價值就消失了,必須扣除。而且就算107億元是對的,那需要折現,現值約33億,就是標價。這是簡單的數學,新壽不知道嗎?若不知道,怎會用33億就能標到地上權呢?

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蘇東坡的硯銘之謎

蘇東坡在《東坡硯銘》提到,有人建議他去端溪購買硯,他答:我有兩隻手,用來解字寫字,而我已有三個硯台,何必再買?對方回:以備損壞能用得上。蘇東坡說:我的手或許先硯損壞。 

蘇東坡是「硯痴」,但懂得克制物欲、淡泊通透、與知足常樂。現代人不需要這麽多,卻不停囤積。這是怕什麽呢?殊不知,不知足會失去現有的,過於貪婪可能最終一無所有。 

蘇東坡留下許多方硯的文獻與典故。他十二歲時在玩耍中挖到一塊具有硯品質的淺碧色奇石,被父親蘇洵稱為「天硯」,激發他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並決意追求靈魂的高貴。 

他說「匪以玩物,維以觀德」,就是超越單純玩賞,更從硯台領悟人生,視為精神寄託與品德象徵。他為硯台題銘,寄託做人處事的期許,鼓勵晚輩勤奮讀書、立身處世。 

然而,蘇東坡實際的內心想法如何?據米芾的《紫金研帖》記載,蘇東坡曾向他借取一方紫金硯,但遲未歸還。蘇東坡臨終時,指定要「紫金硯」陪葬。您認為這是淡泊通透,還是有其他解釋呢?

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成功者的自我安慰?

知名演說家戴晨志這篇寫到高中時,未起立敬禮被老師當眾兩巴掌,受辱難過卻選擇奮發圖強,從校內作文比賽一路拿到台中市第一名。大學兩度落榜念藝專,靠寫日記、朗讀報紙磨練語文,並在演講比賽奪冠。進入媒體後因誤會被調職,仍堅持進修,最後成為大學系主任與講者。他認為那些體罰、誤會與挫折,都是塑造他的力量。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Gh5hqc3D/?mibextid=wwXIfr

…….

戴先生以「感恩與轉念面對逆境」為主題,書寫情感真誠、敘事生動。撇開當年環境不談,從當前角度,有幾個問題值得商榷:

一、將暴力與感恩混淆。

被老師打稱其為「另類貴人」,看似寬容,卻模糊體罰與啟發的界線。這種思維讓人誤以為「暴力教育」可被正當化,只要結果是好的。感恩不應掩蓋加害行為的不當性。尼采所謂「熱愛命運」,是指不讓怨恨吞噬自己,並非稱讚不公不義。合理的說法是:「老師的行為不對,但我選擇不被憤怒囚禁,把這段經驗化為力量」,才符合倫理與邏輯。 

二、成功論的因果過度簡化。

文章屢次出現「若不是某某挫折,就沒有後來的成功」,這是事後歸因謬誤(post hoc fallacy)。人的成功來自多重因素(努力、天賦、家庭、機會、環境、人脈、運氣),而非單一的受辱經驗。他的邏輯忽略同樣受辱卻未成功的人,形成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更理性的說法是:「挫折可能成為學習的契機,但不是成功的必經之路。能走出苦難,是努力、幸運與恩典並存的結果。」 

三、情緒處理的單向性。

文章提倡「不氣、不怨、轉念」,這固然正向,卻忽略情緒若被壓抑,會造成心理負擔,也削弱對不公的批判力。被打還要學會「感恩」,等於要求受害者否認受傷。以成功例子背書,更讓弱勢者難以爭取尊嚴。心理學研究指出,體罰對學習與心理健康負面。較平衡的觀點應是:「不讓恨控制自己,但也不掩蓋不義;原諒與抗議可以並存。」 

四、忽略社會結構與制度責任。

這篇以個人奮發為核心,卻未觸及制度性不義。體罰、學歷歧視、職場誤會、勞動不公等,並非單靠「轉念」就能解決。若人人強調「苦難是祝福」,社會就難以改革。頻繁使用「另類貴人」「來的都是好的」等語句,情緒真摯但概念模糊。若被亂用,可能變成:「你該感謝我罵你打你,這讓你成長。」 

或許這篇更成熟的收斂是:「每個打擊都可能成為提醒,但是否成為祝福,取決於如何回應。我選擇原諒,但不為不義辯護,也希望制度更公平,讓後人不再重演不公。」這樣保留「感恩與轉念」的正面精神,也兼顧倫理、邏輯與社會責任,使勵志故事具啟發意義。

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故宮南院百年院慶特展開始了

故宮南院:甲子萬年 百年院慶特展114/10/04-115/01/04 

https://south.npm.gov.tw/ExhibitionsDetailC003110.aspx?Cond=1e2c6aa9-45e0-44b0-890f-7cd234ee9941&appname=Exhibition3112&State=0 

清朝皇家典藏自1925年轉型為共享已屆百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數位典藏持續推進,發展至今日沉浸式互動體驗的VR 與生成式AI,讓觀眾不再僅止於觀賞,更建立緊密的連結。 

故宮院藏一萬三千多件書畫典藏中,北宋山水畫─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具有非凡的重要性。經過數次展覽,不斷研究探討,同時深化觀眾對於三件山水藝術性的欣賞與認識。 

這次百年院慶特展,也將在故宮南院同台展出。古山水畫脆弱,展出不能超過42天,間隔至少三年,同時亮相算是難得(不少人認為應將典藏故宮送回中國,葉落歸根,我也支持。在此之前,若有興趣,可先看這兩支影片 

谿山行旅圖快問快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e6-sEbymM

谿山行旅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iva5g5YzY  

古山水畫灰暗,展場燈光不能太亮,不易看懂。我們可聽專家解析,找出一套解構流程作為切入點,以下參考呂文慧的說法: 

1.人物:畫中人在做什麼?用望遠鏡找范寬的簽名後,兩位行旅和一位行腳僧人在做什麼趣事? 

2.構圖:退幾步看整幅畫作,「正中主山」險絕,觀者感受巨碑山水的雄偉氣勢,迎來屏息震撼,加上畫面跳脫現實比例,也凸顯山勢高聳與人物微小。 

3.筆墨技法:不同用筆給人不同感受,正中山勢頂天立地,給人陽剛肅穆的壯偉印象。就算不懂筆法和墨色,凝重神秘的重量感,濃密松林近得彷彿可以觸摸。  

4.線條:從觀山再看水,瀑布如涓絲從山頭直瀉,溪水在石間時而和緩潺潺,時而激盪奔流,泉瀑交會捲濺迷濛水花,這種轉折起伏,令觀者如聞其聲。  

5.觀畫視角與畫意:畫家超越現實的景物比例,將遠景、中景、近景結合在一個畫面,讓觀者同時產生「高遠」、「平遠」和「深遠」的視角,透過對比,設計出畫家的理想山水典型。而崇山峻嶺、煙嵐繚繞、飛瀑奔泉、松林秘徑的意象,或寫實或寫意,流露畫家觀察大自然的哲思及謙卑敬意。 

6.自己設身處地想像:自己投入畫中,彷彿進行一趟山林之旅。 

想像之一,靜觀體悟,不論是早春盎然生機、行旅孤獨,還是融入幽谷聽聞松濤,體驗「渺小在自然裡,心寬於天地間」的意境,都能從洗滌塵囂得到療癒。 

想像之二,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說:在山水畫裡,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江流上的小舟裡。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 

想像之三,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山水畫也呼應黑格爾的說法,提醒我們對上天的謙卑敬意。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也如此觀察:大自然本身永遠是一個療養院。它即使不能治癒別的疾病,但至少能治癒人類的自大狂症。人類應被安置於適當的尺寸中,並須永遠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這就是中國山水畫中人物總被畫得極渺小的理由。

脫離愧疚的自由

結論:聖經中的脫離愧疚,是靠著基督的恩典翻轉,這時愧疚不再是捆綁,而是更深依靠神的愛,行在赦免與愛的自由中。當我們悔改、相信、更新、和好,就能在基督裡享受完全的釋放。當你活出和好的行動,就能體驗從「罪疚」到「釋放」的轉變。 

愧疚感(guilt)是人心中最沉重的枷鎖之一。當我們做錯事、傷害他人或遠離神時,良心的責備使人難以釋懷。然而,真正的自由不是靠「自我安慰」或「遺忘錯誤」,而是透過真實的悔改與信心的轉向,靠著恩典重生。這需要經歷5個階段: 

1.承認罪與真實的悔改 

愧疚感的根源往往是罪帶來的良心控告。約翰一書19節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因此,脫離愧疚的第一步,不是逃避或壓抑,而是勇敢面對。承認罪不是軟弱,而是信心的表現——相信神的赦免比人的過犯更大。當人誠實承認錯誤、向神悔改,神就會赦免並恢復關係。愧疚在此不再是定罪的重擔,而成為引向赦免的門。 

2.相信基督的赦免與救恩 

真正能使人脫離愧疚的,不是人的努力,而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贖。《羅馬書》81節宣告:「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耶穌在十字架上已為我們承擔一切羞辱與罪債。當我們接受這份救恩,愧疚就失去權勢。神不僅赦免,更是完全除去定罪的身份,讓人能重新抬頭走在光中。當你相信基督已替你擔當一切罪與羞辱,就可以用信心宣告:「我不再被定罪。」這不是否認錯誤,而是相信救恩的功效大於過犯的重量。 

3.更新心思,拒絕控告 

仇敵常以「控告」讓人重陷自責。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5:17)。聖靈的責備會引人悔改,但撒但的控告卻使人絕望。我們要用真理更新心思,提醒自己:我是被救贖的,不再屬於過去的錯誤。不要讓舊傷口定義你的人生,讓恩典翻轉你的故事。脫離愧疚的關鍵,是用真理取代謊言,用神的話語重建心思(參《羅馬書》12:2)。 

4.接納自己、活出新生命 

神赦免你之後,也呼召你赦免自己。《哥林多後書》5:17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不要再讓過去的錯誤定義你。你不是「做錯事的人」,而是「被救贖的人」。愧疚應該讓你更深體會恩典,而非被罪惡感綁住。 

5.實踐修復饒恕 

若愧疚來自對他人的虧欠,也當主動和好,用行動見證悔改的真實。《馬太福音》5:23–24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時,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先去同弟兄和好。」若可能,主動道歉與補償,這不僅是責任,也讓心真正自由。 

禱告:親愛的天父,感謝祢的赦免,使我不再被愧疚綑綁。求祢幫助我誠實面對自己的軟弱,並以信心相信基督已為我付上代價。讓我學會饒恕自己,也勇於修復關係,活出新造之人的自由與喜樂。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教科書等級的「個人 IP 每年變現10億」商業案例

今天朋友傳來一支影片:「永久遠離癌症的30個科學驗證方法!柏格醫生揭秘代謝觀點與自然療法,dr berg」,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OdBKnqqmwM 

主題包括:遠離癌症30個建議;間歇性斷食;亞甲藍;長斷食,效果第1;戒零食;蘿蔔硫素;鎂;初乳;石榴;綠茶;戒掉精製糖和澱粉

聽了幾分鐘,發現許多錯誤,比如癌藥難以突破5年存活期,業界不再鉅資開發;維他命D;電磁波:減少X……。我同意攝取綠茶可以保健,但自然療法為了賺錢,害死很多人。於是,查了這位Dr. Eric Berg柏格醫生。 

他是一位脊骨按摩師 (Chiropractor)1988 年畢業於帕爾默脊骨醫學院。透過社群媒體平台和網站「柏格醫生健康與保健中心」經營健康諮詢及銷售補充品,在 YouTube 上擁有數百萬粉絲。

https://professorlin.com/2025/03/20/%E6%9F%8F%E6%A0%BC%E9%86%AB%E7%94%9F%E6%98%AF%E4%BD%95%E8%A8%B1%E4%BA%BA%EF%BC%9F/ 

網路上流傳「燕麥有害論」是幾位網紅杜撰出來的,其中一位就是「柏格醫生」。這位冒牌醫生在2023-9-13YouTube禁閉。但他的中文版影片都還沒被刪除。

https://professorlin.com/2023/05/06/%E6%9F%8F%E6%A0%BC%E9%86%AB%E7%94%9F%E8%A2%AB%E4%BA%8B%E5%AF%A6%E6%A0%B8%E6%9F%A5/ 

在專業人士口中,他是「江湖騙子」。拋開對錯,他打造「內容到商業」飛輪,能年賺 10 億台幣。這是教科書級的商業案例。

https://www.facebook.com/cgubear/posts/%E5%95%86%E6%A5%AD%E5%A4%A9%E6%89%8D%E5%85%A7%E5%AE%B9%E5%B0%B1%E4%B8%8D%E5%A5%BD%E8%AA%AA%E4%BA%86/24240133312248034/ 

後記:這支影片,有興趣可以看看,還算中肯。名醫曝3招防癌秘辛:消滅腫瘤!ft.精準醫療名醫 曾嶔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9w1kOjcPlw

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得體的應答

前言: 講比較容易,但確實有少數人做得很好,值得我學習。

「應答得體」不是說得多漂亮,而是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妥善回應。在較正式談話場合,講話「得體」,就是兼顧禮貌、分寸、清楚、尊重: 

1. 語氣與態度保持平和穩重,不要太隨便或激動。避免打斷別人,聽完再答。若不同意,先肯定對方的立場,再提出觀點。 

2. 用詞選擇選擇中性、正面的詞,不用過度口語化或情緒化字眼。盡量避免「我覺得你錯了」直接否定,改說「或許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使用「請、謝謝、不好意思、麻煩您」等禮貌用語。 

3. 答話結構先表達理解或共鳴,「我明白您的意思/您提出的觀點有道理」。再補充或回應:「在這個基礎上,我想補充……」。若一時無法回答,可用緩衝語:「這個問題很重要,我想確認後再回覆您」。 

4. 非語言訊號保持適度眼神接觸,展現專注。表情自然,避免冷漠或過度誇張。姿態端正,不隨意晃動或滑手機。 

5. 特殊場合會議回答要「簡潔有重點」,避免長篇大論。應酬或見面,強調「寒暄、尊重」比內容重要。

鄧書琪:基督的使者

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上帝藉我們勸你們一般。—哥林多後書5章20節

向人表明自己是基督徒,或穿上基督教標誌的衣物,是件好事。但聖經告訴我們,與人分享福音時,愛心和言行才是基督徒的真正標誌。

使徒保羅與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在與人分享上帝的福音時,受到基督愛的激勵或催逼,以永恆的視角活出討上帝喜悅的生活(哥林多後書5章9-14節)。

當我們決心為基督而活,聖靈會改變我們的觀點、品格、生活重心、優先順序,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方式(15-17節),隨時隨地都能夠喜樂地成為基督的使者。

在耶穌基督裡的新生命,目的是反映祂的樣式,成為祂的使者,引導人歸向祂,就如同「上帝藉著我們勸告世人」一般。

反思:別人的生活方式曾如何讓你看到耶穌?上帝改變生命的大能如何使你成為基督的使者?

禱告:耶穌,求祢藉著祢的靈改變我的生命,使我能成為祢的使者,無論祢要我往何處去。

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年改:軍公教繳很多?

這是簡單的數學問題。以下針對已退休的人。 

軍公教人員退撫基金費率自11211日起調整為15%。早年跟勞工一樣,費率只有6%,而且早年薪資比退休前低很多。 

假設25歲進入公部門,公保繳了30年,55歲請領年金。這樣繳多少錢?假設平均投保薪資5萬元,平均投保費率8%,月繳4000元,報酬3%計,到55歲,本息可累積228萬元。 

那筆228萬元變成年金,報酬也是3%,領25年至80歲,每月可領1.1萬,但實領超過3.5萬,所以依據今年(114)精算報告,軍公教退休人數僅數十萬,潛藏負債3兆,相對數百萬退休勞工的13兆,非常驚人。 

若還懷疑,有個簡單算法:就算30年前月繳3500元,今日如何領超過3.5萬,然後領25年呢?這也是簡單的數學問題。

為什麼台灣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低?

 為什麼台灣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為44.3%,低於日本的50.8%、南韓47.9% 

跟我以前講的一樣。主要四大因素:1.中小企業多(雇主、自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人數占比高)2.朝技術及資本密集發展,致折舊所得比重較高;3.製造業受僱報酬占比較服務業低,而臺商回臺投資及半導體業者擴增先進製程產能帶動,讓平均數字更低;4.三角貿易所得相對的薪資主要付給海外勞工

…….

主計總處說明,為何我國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低於日本、南韓?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5-10-01/99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