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除非參透人生,悲苦後悟出歡樂,成為微笑的哲人,否則難稱為智者,因為哭泣後才可歡笑,哲人從悲哀中醒悟過來,才有超脫世情的豁達,心存慈悲與忍耐。——林語堂《蘇東坡傳》
這句話說出「體驗人生殘酷」是「曠達」的必要條件。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少年人不知世事,自以為瀟灑,多半是裝模作樣的樂觀。
蘇東坡時年61歲,被發配到「儋州」,現在的海南島。蘇東坡是四川的旱鴨子,被海上風浪吹打得魂飛魄散。上了岸,舉目四顧,什麼都沒有。
於是,「示弱」說:「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暑無寒泉……」接著「守弱」,不抱怨地守著自己的堅持,動手在荒地挖野菜,把草葉草莖誇獎成延年益壽的美味。
沒有藥,沒有醫生,蘇東坡笑說:「這裡沒有醫生,所以不會醫死人」。食物不足,身體瘦骨伶仃,蘇東坡自嘲:「身輕如此,以後可以騎在鳥背上飛回家了」。
「曠達」就是如此,體驗過人生殘酷,若能示弱守弱,便能琢磨晶體智力,集結散沙般的智慧,最後就會看到這種不凡的風度。電影《日日是好日》裡的茶道師父武田,一天跟女主角說:你們可以當老師,這樣學習的更多,代表不自衿,需要精進琢磨。
聖經也有「曠達」的說法:「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
歷史上無數的文藝作品,都希望透過這種不被困住,對生命檢視,以發現生命的意義,更有智慧和力量去承擔生命的責任,比如名劇《凡尼亞舅舅》的最後對白,蘇菲亞說一段話,讓舅舅知道活下去的意義,儘管疼痛並未消失,卻給予善於盼望與等待的雙眼,願意直視傷口:
// 凡尼亞舅舅,我們能怎麼辦呢?我們只能活下去。我們要繼續活下去,我們走過漫漫長日,穿越幽幽的夜晚吧!咬緊牙關承受命運的考驗,無止境地生活下去,我們會持續為他人而努力工作,從現在到老,沒有止息。
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就安然死去。 墳墓的另一端,將會見證我們受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淚,人生是何等的殘酷艱辛,如此一來,上帝就會憐憫我們。
那時舅舅和我,都會見到明亮如夢般的生活,我們將滿心喜悅,在臉上露出溫柔的笑容,我們將回顧此刻的不幸,最後我們將得以安息。我相信著,打從心底,有強烈的信心,等待著時間的到來,我們將得以安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