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看不見的事有確據。----《希伯來書》
直覺是一種無意識的智慧,猶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入腦海。我們常將直覺與情緒感覺劃上等號,直覺的能力不止於此,甚至可能完全不同。
直覺是突然理解某個對象,並且完整理解,與感覺無關:它是純粹的思想行為,近乎神聖的靈感,似乎憑空而來,但能讓我們在選擇的迷宮找到正確的道路。
良知是一種直覺,不是身體感覺,也不是理性邏輯分析後的選擇,而是形而上學的決策力量。有些人很容易出賣別人,有些人很難,這是良知的作用。「良知的呼喚」是內在的聲音,能聽到這種呼喚,不會人云亦云,跟隨他人做出決定,能為自己獨特的存在做決定,這種存在明亮而耀眼。
宮崎駿《心之谷》裡的爺爺提到一個古老智慧,就是「傾聽內在的聲音」,聽懂聲音需要靠直覺。這種神聖的感知如何進入內心,是一種奧秘,基督教義也提到傾聽內住聖靈的聲音,也是一個奧秘。
在日常生活,我們靠直覺做簡單決定,像短期旅行,或是難以理性評估的事:我想要什麼?什麼讓我快樂?我是誰?我認同什麼?在沒有足夠資訊又緊急情況下,計算理性失效,沒有機會進行長時間權衡利害,直覺能指明方向,讓我們當下做出決定,至少保證不會走入迷途,像魔法一樣,做出正確的行動。
面對艱難選擇,比如:工作、愛情,還是生活本身,事前很難說哪條路才是正確的。人們有兩種做法:順其自然或者決心選擇,選擇的當下靠「直覺」。沒有直覺,太多觀前顧後,幾乎不可能做出重大改變。
決心與直覺相輔相成,即便決心不是天賦,至少需要磨練,惡劣環境是培養信心的土壤。人若意識到人生只有一次,而死亡無可避免,便會願意接受磨練,督促自己尋找人生意義的重大啟示,並能直覺做出正確的決定。
然而,直覺是經驗積累的結果,並透過訓練過程賦予意義,因此直覺可能是根深蒂固的偏見。文化的影響是最巨大的。中國抖音利用短影片的速食娛樂,內建真假虛實的中國統戰思想,傳遞不正確訊息,藉此形成偏見,仇恨台灣的執政黨。下一代正被植入這些直覺,如何超越直覺,是台灣的生存危機!(參李忠憲教授,2023)
偏見有兩個切入點。首先,每種經歷與個人有關,一開始是家庭教育,幫助我們對經驗進行分類,形成價值和品味判斷,奠定直覺的基礎。其次是教育,學校、媒體和出版事業都有一個使命:讓受眾能獨立行動成為主體,以便在現行秩序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學校教育告訴我們,思考方向要如何進行才能更接近目標,而不是偏見。首先,思考必須滿足一些標準:邏輯、論證、數據、事實和良好的知識基礎。許多想法開始時,通常有直覺,隨後被打包到解決問題的動機中,然後用理論、模擬、調查或實驗驗證,至少兩種交叉驗證,才能確認是不是偏見。
後記:直覺與偏見的故事
疾管署上周開記者會,說明在真實世界大數據顯示,接種新冠疫苗是最有效預防中重症與死亡的關鍵。不同廠牌效益分別為:BNT 95.8%、高端91.0%、莫德納81.8%、AZ為65.7%。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國疾管局CDC權威學術期刊,並收錄在世衛組織新冠研究數據庫。
記者會沒說到,上開結果跟高端疫苗臨床1期、2a結果一致,副作用遠低於BNT的頭痛、心悸……..。從「只做二期的橋接研究」開始,路走到這,傷害已造成,詆毀國產疫苗那些人,包括柯文哲、趙少康、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一大串會道歉嗎?以後有機會,他們還會繼續講不同的話題。
有些毒物專家八股,講甚麼都說,癌症風險提高10%.......。萬物都有毒,重點是劑量。況且假設原來風險百萬分之一,增加10%,增加十萬分之一,比吃湯圓噎死的機率低。 這種八股說法,不適科學陳述,而是帶著偏見的直覺。
法國廣播公司發新聞寫成標題:「高端疫苗獲美國肯定有高保護力,但多遭台灣人自己污名。」就是這些人,民眾被內建直覺,聽信謠言,形成偏見,跟著污衊高端是符水、官民勾結,把保存講成封存。
可悲的是,政府官員像太平紳士,不積極把話說清楚;媒體沒基本分辨及報導的能力;學者不知自己的天職。可想而知,以後誰願意投入經費,去做極高度不確定風險的投資,還貼心用高成本的細針減少施針的疼痛感?
這個「直覺與偏見」的故事,值得有心人寫出來,作為學生學習公民道德的教材,而不是閱讀似是而非的「廉恥」古文,否則台灣要脫離三流國家非常遙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