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榮獲紐約時報暢銷第一名,書名:從力量到優勢:在你的後半生尋找成功、幸福和深刻的目標(英: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Finding Success, Happiness and Deep Purpo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Your Life.)
這本不是勵志書,作者是 Arthur C. Brooks,哈佛商學院院長,就是前篇講「反向願望清單」那位,他做過智庫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的院長。
Brooks不是從小會讀書,年輕時是法國號演奏手,十多年巡迴各地,年近 30 才靠「函授」補回大學學歷,然後走上學術研究。
內容大致是:所有人必然是繁華洗盡,職涯衰退,如果能在心態上與人生路線上做調整,就可以像電腦關機再開那樣「重啓人生」,從而洗掉執著、不自陷於令人不愉快的記憶。
作者引用心理學家 Raymond Cattell 的理論,將人類智力分兩類:一是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涉及閱讀與數學能力,與「創新」相關。流體智力在30到40歲急速下滑。例如,理論數學、理論物理、新創事業,40 歲以下者的天下。
第二種是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有立體、結晶之意,它是「運用以往累積知識的能力」。這就像人文研究大致是「大器晚成」。
以往累積的知識很可能龐雜無序,像是散沙,而結晶智力是連結串接各個雜沓諸點的本事。一個人從流體智力衰退,轉換到發揮結晶智力,就是書名所說的「重啓人生」。
重啟例子很多,比如:做純數學研究轉到應用數學;做理論研究轉到理論教學;作者從法國號樂手轉到知識探索的研究世界。
但「重啟」不容易。許多人專研某東西,沒有跨領閱讀,如何走到應用?應用要關照很多實際層面,需要融會貫通。而且絕大多數成功的人,明知走下坡,都不願意離開成功的軌道,因為等於承認失敗,暴露弱點。
更常見的情況是「加倍努力」,希望抵擋表現下滑,最後進入「江河日下」與「加倍努力挽回」的惡性循環,當事人的結局可能是長期鬱悶、被工作單位踢走,甚至瘋狂。
作者整理許多有趣的故事,描述成功轉軌或是拒絕轉軌的結局。這些心理建設,有哲學態度與宗教理念。人生面對流體智力的必然衰退,要勇於面對,就有機會𨍭軌,若不願意重啟,可能向下沈淪,毫無生氣,等待死亡,抑鬱以終。
對此,作者引述聖經《哥林多後書》,陳述「示弱」的好處。保羅說:「我為基督的緣故,喜歡在軟弱中,在凌辱中,在艱難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為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當然,這能力出於憐憫人的上帝,就像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經典舞台劇(1898)結尾說的。(參考朱敬一)
後記:電影《日日是好日》裡的茶道師父,有一天跟女主角說:你們可以當老師了,這樣學習的更多。晶體智力就是在運用像散沙的所知在實際事務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