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努力」的病徵與解方
前言:這本書介紹「過度努力」這種病,諮商心理師寫的,而且是女性,閱讀這種纖細文章實在不習慣,所以我做摘要,並寫點個人感想。
周慕姿的新書:《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https://www.elle.com/tw/beauty/health/g35836406/10-quotes-for-overwork-person/
………….
「過度努力」的人,始終認為可以更好一些,總是不停歇地往前衝,他們恐懼一旦停下來,就覺得自己不夠有用、不夠優秀,他們的內心很難甩開「不夠好」的羞辱感,所以需要再努力一點,以致不停奔跑。
這種人就算覺得有一定能力做到一些事,但每次重新開始一個任務時,並沒有成功經驗而安心,反而會覺得,如果下次做不到了,那怎麼辦?就這樣數度耗損自己。這種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而且他們把傷藏得很好,甚至被完美地掩蓋在高收入與不凡的成就裡。
「過度努力」的成因通常有三種:
第一種,自認天賦異稟,有著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感,給自己過高的標準。我認為,這種人沒得到想要,只要謙卑相信機運不好,或是推稱:出身不好,就算是掩蓋失敗的事實,也不至於有太大的心理毛病。
第二種,有著不幸的過去。譬如,無愛碎裂暴虐的童年處境,當他們長大後,就以不停歇、不喘息的或戰鬥或逃離的方式,面對生命。他們自認遇到不幸,是不夠好,也就是「努力不足」,因此擁有「過度努力」的心態。
第三種,被追求成功的社會文化洗腦。多數人從小就被父母、師長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客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社會沒放過任何人,所有遭遇的逆境都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譬如,童年逆境的原因是:「因為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不幸的婚姻也是如此。
「過度努力」帶來的心理疾病
「過度努力」會因為心理創傷,帶來心理疾病,譬如:當「不夠好」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就算擁有成就與薪水,得到讚賞與喝采,卻覺得生命蒼白又貧瘠,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各種上癮、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憂鬱及恐慌症,甚至常問自己:為什麼已如此努力,拚命讓自己有用、夠好,卻仍無法擺脫空洞人生?
解方在哪裡?
首先,這麼努力的你,怎麼可能不好?當你相信自己夠好,你就不用總是必須向這個世界證明什麼。
其次,不要想著「別人想要我做什麼」,而是問「我自己想要什麼」。過度努力的人,追逐的是他人或社會眼光中的自己,而非真實的自己。迷失在別人目光與評價中時,記得以自己的感受為主,這樣就有力量,抵擋外在世界的不友善。
第三,即使你身上有著類似父母的特質,但你個人的意志、你的選擇,都會讓你跟他們不一樣,過著不一樣的生活。你,就是你自己,有他們兩個都沒有的部分。然後,你可以不再當爸爸的替身,不再成為媽媽的未來,不用再努力讓誰滿意;可以好好的,讓你自己滿意。
第四,理解並寬容自己。生命所遭遇的苦痛艱難,其所留下的傷痕是辨認自己的方式,而非反覆鞭笞自我的刑具。若能沿著這些痕跡,撫摸其紋理,理解並寬容自己,最後即能從傷痕裡映照出自己真實的模樣。
第五,傷痕、痛苦、失敗、挫折並非人生的汙點,而是使我們獨特於他者的可能。我們不必挖掘歉疚的洞,讓自己墜落下去,給自己一點溫柔,日常的柔軟可以承接我們。
第六,感受及碰觸自己的情緒,瞭解與安撫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有勇氣做出不同的選擇。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傷口,這些傷口,會帶來一些難耐的情緒,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會用方法掩蓋、合理化或淡化它,讓自己不去面對,以便在生活中撐下去。若你願意分享,感受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後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情緒就能慢慢地回饋給你。
第七,就在這種情緒回饋中,慢慢地理解自己,慢慢地從這些情緒與理解中獲得滋養,就有機會慢慢長大,而終於有能力回過頭來,跟那個無法承受如此多創傷與情緒的內心小孩說:「嘿,沒有關係的,要面對、承受這些真的很不容易。你一個人撐著、還陪伴著我,真的是辛苦了。但現在,你不用害怕了,我會陪著你。」
最後,說一點老生常談。生命本無常,誰說一定要給你富足快樂的人生?認清自己的能力並非無所不能,否則只會傷害自己的心理健康。苦難是化妝的祝福,誰能看見不順之後的彩色光景?知足常樂,養成感恩的習慣,若再能樂觀看待一切,勇於面對困難,種種不順就有機會成為人生的沃土,以致能分享給需要的人。再努力一點沒錯,但也要懂得安歇休息,才能走更長的路。人只是人,需要倚靠可以倚靠的,相信凡事有神的美意,才能持續往前。這些大家談論許久了,重點是實踐。
eaton
2021/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