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

台灣自來水之父:威廉·巴爾頓

台灣自來水之父威廉·巴爾頓 

飲水思源,才知感恩。 

120年前,台灣瘧疾、霍亂、鼠疫、痢疾肆虐,平均壽命約35歲。一份美國1902年的衛生調查通報,提到台灣鼠疫疫情:19014519例,3634例死亡。 

當年一位日本隨隊軍醫這樣描述:「市街不潔,人畜排泄物在街上到處溢流,被亂跑的豬隻掃食……又犬、雞、豬和人雜居,糞便臭氣充滿屋內。」 

彼時台灣,被稱為「死疾之地」。一位定居日本的英國人威廉·K·巴爾頓(William Kinnimand Bunton),改變了歷史。他受聘於台灣總督府,與助手濱野彌四郎來到台灣,這年是1896年,日治台灣次年。 

巴爾頓認為,杜絕疾病的關鍵是展開自來水與排水道工程。他上山展開全台探勘,不顧被原住民殺害的危險,也不顧瘴癘,最後提出一份水道系統設計藍圖。接著第一座自來水蓄水池誕生,189941日「滬尾水道(淡水)」啟用,巴爾頓因此被譽為「台灣自來水之父」。 

因為探勘新店溪上游染上瘧疾,又感染赤痢,43歲的巴爾頓病故,在台灣只有3年。他的助手 濱野彌四郎 留在台灣23年,落實巴爾頓的各地城市規畫。譬如,台南水道1912年興建,供給自來水直至1982年。 

1904年,日本國會議員竹越與三郎到台灣時驚訝地說:「我所看到的台灣,純然是歐洲風的清潔宏闊市街,道路好像東京的道路,甚至比東京的道路還漂亮。」

1919年,官方在公館的台北水道水源地設置銅像紀念巴爾頓。後來因二戰反英美氛圍而被拆除,直到百年後的最近(2021.3),銅像再度被立起。這也算飲水思源吧 

參訪這座巴洛克建築,可循步道探訪觀音山蓄水池。近五公尺高的蓄水池,在燈光投射下,牆頂柱頭的新古典主義裝飾,牆上斑駁水漬褪成不經意的百年畫作,宛如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地下蓄水池宮殿,繼續向當代人對話美學。(eaton參王文靜) 

百年古蹟 水廠探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7FsrVEAhgc

巴爾頓銅像回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9IHWEMvT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