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張忠謀先生昨天的演講,我有不同看法

張忠謀先生昨天的演講,我有不同看法 

1.張說,台灣晶圓製造優勢之一在於大量「優秀敬業」員工「願意」投入製造業。 

我:因為民族性,台灣人不會在無塵室吃三明治,但除了軍公教、化學等危險行業,沒太多高薪工作,所以是別無選擇,也因為如此,優秀學子才選讀電子電機。張先生提到「台積電成功之一在於12萬前、今同仁的努力」,換算每年離職率約7%,不高也不低。 

2.張說,台灣晶圓製造創始是1985年事、人、地的風雲際會。 

我:1984年工研院接下VLSI計劃之前的風雲際會是 

(1)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在19742月的一次豆漿店早餐會,力主台灣發展積體電路產業,他在19747月專程回台,在圓山飯店閉關一週撰寫「積體電路計畫草案」,經濟部在817日核定該計畫。 

(2)19764月,招募19人團隊,去美國參加RCA技轉。而技轉經美國國務院核定,當時美國晶圓製造汙染嚴重,決定產業外移,而且也算扶助台灣。 

(3)RCA1970年來桃園設廠,占地7.2公頃。1986年被奇異併購,1988年湯姆笙公司取得廠權,1991年發現廠區被有機化學廢料污染。19946月,環保署確認RCA挖井傾倒有機溶劑,導致土壤及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根據2001年統計,在RCA桃園廠工作多年的員工,至少有1,375人罹患癌症。201710月臺灣高等法院宣判賠償7億多,其實RCA早就脫產。 

後記:台灣學子選讀電子電機別無選擇,台幣長期維持弱勢也是。央行最近上演茶壺風暴,幾位央行理事出了「致富的特權」一書,說到「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 

這種說法我不接受。任何事情都有代價,不能只說匯率貶值的代價,沒說升值的副作用,更沒提貶值的效益:在地工作機會、央行外匯收益、吸引外資….。而所謂代價其實是假設,升值能否留人才、透過利率壓房價,都是未定之事,尤其是,產業升級需要技術能耐,若社會試驗失敗,死傷遍野,但他們不必負責。 

我支持金融貨幣政策都有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調整的必要,不可能一項匯率政策用二十年不需要檢討,但斷定今是昨非,應該只有受害者才會接受。問題是,受害者是多數人嗎? 

總之,政府政策選擇或個人決定,往往是各種價值衝突的痛苦選擇結果。評論要有足夠視野很難,權衡輕重緩急更難,這是看待萬事必須知道的事,所以需要謙卑一點。我沒有經營事業,貶值對我不利,只是持中道說說,沒說一定對。 

央行總裁有學問,該書發表3天後,公布「總裁給央行同仁的一封公開信」,內容引用美國第26任總統老羅斯福著名演講內容:「重點不是那些評論的人,也不是那些對勇於任事者何以受挫或如何改進指指點點的人。值得肯定的是實際在場上打拚,臉上沾滿塵土與汗血的人;他們勇往邁進,他們敗而不餒,因為如果沒有付出,就不會出錯或有缺失」。 

Eaton

2021/4/2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