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評論 林之晨:不改善義和團教育台灣沒有未來@eaton

評論 林之晨:不改善義和團教育台灣沒有未來 @eaton

http://udn.com/news/story/6902/1032283?fb_action_ids=922488911107757&fb_action_types=og.likes

我認為,這篇文章有一些錯誤,不過正好點出教育與社會進步脫鉤的某些原因。我的看法是:想提高薪資水準,不是要求學校教自學就可學會的「流行技術」(用學合一),而是理論如何應用(學用合一)。其重點在於,理論是未來自學的基礎,一定要學得紮實,而且要實際練習應用,才能體會理論奧秘與限制,如此才能用於解決問題。

因此,老師教完相關章節(知識模組)後,老師提供個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每組3人,避免打混),或是若無個案,學生自行找特定問題,進行問題解析或提出解決方案。筆者建議使用5W2H來思考:What(什麼)、Who(誰)、When(何時)、Where(在那裡)、Why(為何)、How(如何做)與How much(花費成本),以探索該知識模組可以用在哪些領域(What/Why)、運用程序(How)、有哪些貢獻與代價(How much)、有哪些條件或限制(When/Where/Who),若不能滿足條件或限制,要如何調整修正(other How),若有缺點/副作用,有哪些配套措施(other What),以及該知識模組未來可改善的方向(other What)。考量時間限制,上述練習不是寫學術論文。

接著說明這篇文章的錯誤與意涵:

1.沒有求真的精神,喜歡選擇性比較:圖表3稱台灣經濟成長率保3都有問題,問題是,新興國家的經濟基期低,能比較嗎?若選擇經濟成熟度接近的國家比較,例如韓星美,就會發現,大家都在保3!(圖表1只有星)。

2.沒有細緻分析問題,以致搞錯問題方向:圖表1提到亞洲經濟成長率高,但是沒有分析原因,如何證明台灣成長落後是因「學用落差」?亞洲新興國家有顯著人口紅利,以及受惠於全球化(追逐低成本的國外直接投資),扣掉這些因素,我粗估應沒有什麼成長(且基期又低)。若要從經濟成長發現台灣問題,應該是找出跟台灣有競爭關係的國家(美日歐盟韓星),針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要素(技術進步、國內投資、海外投資、消費、出口、政府支出),逐一比較表現差異,導出的結論會有很大不同。實證很可能是:改善技術進步率(包括工業與服務業)幾乎主導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因為它可促進高附加價值產業的投資,進而逐漸取代先進國家的市佔。此外,除海外投資外,其他要素都對經濟成長沒有顯著貢獻,但是海外投資對本土就業及薪資水準提升幾乎沒有貢獻。進一步分析,技術進步率大致來自中小企業,因為大型企業除非經營不善,否則轉型動機很弱,但是若經營不善,轉型會相當困難。

3.沒有見樹見林的整體分析概念:我同意作者所提的電子商務產業遠景,但是他沒有進一步說明可以提供多少就業人口。問題是,電商應用幾乎是內需,對就業市場及薪資水準貢獻不大(去查薪資就知道了),那些相關技巧只要有基礎,可以自學,經管廣告在商學院課程多得很。台灣基層低薪的問題來自於企業短期大量西進的效應:新興產業及服務業不可能馬上補足製造業大量的就業缺口,而無法跟著西進的製造業人口因技能不足,只能從事低薪的服務業工作。大量西進也讓資本家佔上風,中高階(及其裙帶)拿走多數薪獎。要滿足就業缺口,作者所提的產業相當有限,我認為認真發展有利基的精緻製造業「工業4.0、關鍵零組件、高價值製造業取代先進國市佔」,才有可能提供大量的高薪就業人口,當然支援製造業的高階服務業也是很好的方向。

4.疏於訓練直覺:作者鼓勵大家要醒醒,他藉由圖表4指出,中國的GDP從佔世界三分之一,….直到1978年終於醒來,進行改革開放,…..也只回到過去一半的水準(16%)。我的問題是,姑且不論中國人口佔全球18%、各國GDP屬外國人的百分比不同、中國掉到2%的歷史因素及蚊子館鬼城所製造的假性GDP,直覺告訴我,美國怎會與中國的16%相同嗎?筆者查一下數字,依IMF統計(2014),全球GDP為77.3兆美元,美國17.4兆(22.5%),中國10.3兆(13%),實際根本不是如此。中國地大物博,戰後休養生息,本來就應至少回復人口市佔18%水準,若說中國對外開放是「醒醒」,台灣需要的「醒醒」,肯定大大不同。沒有練習直覺,很容易陷入思考與數據的陷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