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愛心和野心

台大副校長陳良基被訪問到學生抗議教育部事件時提到,「學生犯錯當然應該被處分,但應交由學校處理在先,真不得已,才需要動用司法作後續處分」。發言後不久,臉書就被灌爆。陳副校長是我的極少數「追蹤名單」,平常臉書人煙稀少,蛤!原來發表爭議性言論是臉書的另類行銷方式。我趕緊關心一下,發現支持他的人10倍於罵他的人。
http://www.storm.mg/article/59012

在他的臉書留言裡頭,我看到了法國的布萊茲.帕斯卡(註)的發現:「愛心和野心」最適合發展人的激情。我以為,陳副校長的「真不得已」是愛心;罵聲則是野心,守護法統的野心。問題是,愛心和野心幾乎不會聯結成一體,然而人們常把它們連結起來,但不管心靈多麼廣闊,人只能承受一種偉大的激情,所以當愛和野心相遇時,它們的偉大只有它們各自單獨出現時的一半,帕斯卡是這麼說的。

姑且不論陳副校長的發言內容是否違反法律的說法,從法律觀點,阻卻違法的正當行為必需符合三項要件:目的、手段與利益均衡,我以為,單從陳的發言內容,自認正義而譏罵的人顯然其手段與均衡並不恰當。衷心希望,譏罵方能夠暫時停下來,深思查帕斯卡的「全人類的悲劇,始於無法獨自坐在一個安靜的空間裡」這句話。要知道,人雖然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啊!

作為人,特別掌權者,要體認一件事,每當我們的生活受到干擾,通常會歸咎是別人惹的禍。其實,除了從心裡發出來的以外,沒有任何人、事、物可以指責或污穢我們。真正的垃圾是我們的態度:對別人因小錯所發的「氣味」嗤之以鼻,但對自己散發的「惡臭」卻置之不理啊!(馬太福音15章19-20節)。

註:布萊斯‧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

Pascal是個早慧的天才,據說智商高達190以上,10幾歲時就寫了本科學著作,是法國l7世紀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Pascal給我們的是啟示與直覺,不是理性枯燥的分析而是感性內心的袒露;不是邏輯推理,而是詩意舒展。

Pascal英年早逝,僅活了39歲,但他的天才和智慧卻大放異彩。在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兩方面都作出貢獻,包括幾何學上的Pascal六邊形定理、Pascal三角形,物理學上的Pascal定理等。他還創製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搖計算器,並且是機率論的創立者之一。高級程式語言Pascal語言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

1670年,Pascal《思想錄》一書在法國首次出版。該書繼承了理性主義傳統,對人性、人生、社會、哲學和宗教等問題進行了理性探討,以論戰的鋒芒、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筆的流暢而著稱,成為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經典著作,被認為是法國古典散文的奠基之作,對後來的許多思想大師產生了重要影響。法國幾百年來哲學的發展可以分為兩路:以笛卡兒-伏爾泰-孔德為主的結構主義;以及以帕斯卡爾-盧梭-帕格森-為主的存在主義(存在主義之父-Sartre)。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一千萬旅客超過台灣的最適觀光客水準 @eatontung

一千萬旅客超過台灣的最適觀光客水準 @eatontung

邊際效益遞減是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之一,天下事似乎都無法脫離這個法則。肚子餓的人,剛吃飯時,飯的效用最大,但是越吃越多,額外增加的效益(邊際效益)就會開始遞減,若繼續吃下去,甚至會出現肚子痛的負邊際效益。負邊際效益累積到一定地步,很可能會將原來吃飯的效益全部抹殺掉了。

所以,多不一定就好,「最適」才能達到最高的滿足感。經上也說,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法律可以禁止(加拉太書第5章22-23節)。

最近半年,不少人提到,開放大量的中國旅客已造成排擠效應,使得觀光的邊際效益遞減了。之前的例子包括故宮、野柳等高知名度的地方,現在連西子灣都成為重災區。更糟的是,提供中國客團食宿與特產都是遠在觀光區數里外的中大型觀光業者;這些業者不僅非當地居民,在對岸旅遊業一條龍的經營模式之下,許多業主還不是我國國民。要解決這問題,就是捨去低價團,透過觀光客數量的控管,讓目標市場轉往精緻路線的高價散客,長期也可避免因中國的獨買力量,單價被壓制過低,且政治上受制於人的窘境。

我認為,不管從國際經驗或是直覺判斷,一千萬旅客已超過台灣的最適觀光客水準了,即便政府希望透過協調,將客團錯開,但很多觀光地區先天上是不能錯開的。政府天天談產業轉型,最近更是頻繁,若連容易轉型的獨賣觀光業都改變不了,我們還能指望甚麼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轉型呢?何況,繼續不管,誰說台灣不會出現類似香港對陸客不滿的激烈反應?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28/article/2634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的經濟政見演說 @eatontung

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的經濟政見演說 @eatontung

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最近在紐約發表演說。她提到,共和黨替富人減稅,讓大企業自訂遊戲規則,金字塔頂端的財富根本不會惠及所有的人,只會造成政府債務暴增,財富更加集中。科技和全球貿易不斷演進,高技能工作者因此獲益,但是藍領和某些中階工作卻被取代。現在,許多美國人都在賺取外快:出租家裡的房間、替人設計網站、販售自己設計的商品、開自己的車去當司機,但這種「零工經濟」(Gig economy)無法左右美國人的命運。

她的經濟政見是,當選後要幫美國人加薪,讓大多數人過得起中產階級的生活,打造兼顧成長和公平的社會,恢復社會基本協定:你只要認真工作,把份內的事做好,就能一步步邁向成功;而當人民成功,美國也會成功。

她的做法是,
1.追求成長:小企業創造全美超過六成的新工作,所以要優先鼓勵。我會提出簡化行政程序、便利籌集資金、減稅等方式,來幫助創業家。
2.改善不平等:持續提高最低工資,並放寬加班費的請領;嚴厲打擊不提供應有薪資的雇主:提出辦法,鼓勵企業實施利潤分享計劃;進行稅制改革,讓辛苦工作的家庭稅賦減免,富人付出應承擔的稅賦。
3.追求長期成長:美國經濟過度追逐短期利益,忽略長期成長的來源:研發、實體資本、人才等。勞工是資產,投資勞工會有回報。為了鼓勵企業這麼做,企業每雇用和訓練一名員工,就可獲得一千五百美元的稅額減免。

我國呢?中小企業就業人口將近80%,更需要優先鼓勵。過去7年,政府改善不平等幾乎繳了白券,連稅制也改變不多,年金制度更不必說了。追求長期成長呢?我國研發佔gdp已超過3%;企業股利發放保守,實體資本可自然增加6%;投資勞工就遜了,挖角最快,美國的每人1500美元稅額減免確實比較有吸引力。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379#
----------------------------

希拉蕊:「美國百姓需要一個捍衛他們的鬥士,我想要成為那個鬥士。」

迎戰2016,希拉蕊主打經濟牌,全力拉攏中產階級選民。7月13日,她在紐約曼哈頓的新學院發表重要演說,首度揭櫫經濟政見,承諾當選後要幫美國人加薪,打造一個兼顧成長和公平的社會。

今年四月,希拉蕊終結了兩年來的各方臆測,正式宣布競選美國總統。 「美國百姓需要一個捍衛他們的鬥士,我想要成為那個鬥士,」她在網路發布的影片裡自信表白。她是前第一夫人、前國務卿和前總統候選人,全美沒有人不認得她,二度問鼎白宮,被看好將創造歷史,成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我雖然不是最年輕的參選人,但我將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女總統,以及第一位當上總統的外婆,」年底將滿六十八歲的希拉蕊在造勢活動上,回擊外界對她年齡的質疑。

迎戰二○一六,希拉蕊主打經濟牌,全力拉攏中產階級選民。七月十三日,她在紐約曼哈頓的新學院發表重要演說,首度揭櫫經濟政見,承諾當選後要幫美國人加薪,打造一個兼顧成長和公平的社會。以下是演說的重點摘要:過去幾個月,我有機會聽到美國人民對經濟現況的擔憂,也聽到許多人對未來的期望──他們希望不必再為大學貸款所苦;希望創立夢寐以求的事業;希望找一份能養家活口、退休有保障的工作。多年來,美國人能夠建立全世界最繁榮的經濟和最強大的中產階級,靠的是一個基本協定(bargain):你只要認真工作,把份內的事做好,就能一步步邁向成功;而當人民成功,美國也會成功。但是,這樣的協定卻在最近幾十年破裂了。共和黨一再主張,只要替富人減稅,讓大企業自訂遊戲規則,金字塔頂端的財富就會向下滴流,惠及所有的人。問題是,每次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都造成政府債務暴增,財富更加集中於少數人,對辛苦工作的美國人民,毫無助益。

過去二十年,美國兩度要靠民主黨總統來收拾爛攤子。柯林頓總統努力平衡預算,增加兩千多萬個就業機會,讓美國創下了戰後最長的經濟擴張;歐巴馬總統則是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大衰退。

今天,經濟危機的陰霾已消散,但更長期的挑戰隨之而來。我堅信,美國必須打造一個兼顧成長和公平的經濟,這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儘管美國經濟正在好轉,人民卻享受不到好轉的成效;企業獲利直逼歷史新高,實質薪資卻幾乎紋風不動,這使得許多美國家庭捉襟見肘。經濟要成長,也要公平他們的困境,我在最近去過的每個地方都聽到了。有個單親媽媽說,她必須一邊上班,一邊在社區大學上課,還要養三個小孩,如果能加薪,日子就不必過得那麼辛苦。有個在托兒所工作的阿嬤,每天認真地照顧民眾的小孩,薪水只夠維生,但她吃的處方藥卻不斷在漲價。有個年輕創業家買下了過去打工過的保齡球館,當起老闆,卻差點被沉重的學貸債務給壓垮。他希望把生意做起來,讓他可以還債,還能替自己和員工加薪。千百萬個認真工作的美國人,都有著類似的故事,他們的薪資亟待提高,才能應付各種上漲的支出成本。毫無疑問,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決定性的經濟挑戰,就是必須提高美國人民的所得,讓他們過得起中產階級的生活。我們必須實現穩定的所得成長,才能撐起每個家庭、撐起國家。這將是我當上總統後,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的使命。(掌聲)

作為你們的總統,我每天醒來都會想著全美國的家庭,想著民眾告訴我的每個故事;我將接受這個挑戰。科技和全球貿易不斷演進,創造了新領域的商業活動,也為美國的出口,打開了新市場。然而,這些發展正讓我們的經濟走向兩極化:高技能工作者因此獲益,但是藍領和某些中階工作卻被取代,而後者曾為數百萬美國人提供了可靠的收入。同時,許多美國人都在想方設法、賺取外快:出租家裡的房間、替人設計網站、販售自己設計的商品、開自己的車去當司機。這種隨需式,或所謂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帶來許多創新,但也引起對於職場保障、未來工作型態的質疑。這些趨勢都是真的,但他們左右不了我們的命運,因為真正的關鍵,是我們要做什麼選擇;我們在未來幾年的選擇,將決定美國中產階級和美國經濟在二十一世紀會是什麼樣貌。

作為總統,我將與每個可能的伙伴合作,一起扭轉情勢,讓這些變動對我們利多於弊;我要讓美國的中產階級更強大,而不是空洞化。未來,衡量美國是否成功的標準必須是:認真工作的美國家庭,所得提高了多少,而不是企業高管和基金經理人增加了多少財富,更不是一些無法反映民眾生活和生計的經濟成長目標。(掌聲)

今天不是一九九三年,也不是二○○九年,面對眼前的重大挑戰,不能從過去找答案,我們需要新的解決辦法。所以,我要提出一套能為美國人民提高所得的方案,一套追求強勁成長、公平成長、長期成長的方案。首先,追求強勁成長,需要有更多人就業和創業。小企業創造了全美超過六成的新工作,所以要優先鼓勵。我也說過,我要當小企業的總統,未來,我會提出如何利用簡化行政程序、便利籌集資金、減稅等方式,來幫助創業家。提高所得的第二個關鍵,是公平的成長。不平等問題,拖累了美國整體經濟。布希前州長(指傑布.布希)最近說,美國人應該增加工作時數,以提振經濟。他一定沒跟很多美國勞工好好談過,讓他去跟那些站了一整天的護士、老師,或徹夜開車的貨車司機們說你們要加班吧。這些人需要的不是訓話,而是加薪。眼前的真相是,我們現有的制度並不公平,需要取得更好的平衡,所以必須提高最低工資,並落實歐巴馬總統的新法案,放寬加班費的請領。不僅如此,我還會嚴厲打擊那些把員工歸類為個人承包商、不提供應有薪資的雇主。我將提出辦法,鼓勵企業實施利潤分享計劃,這可以為勞資創造雙贏。

另個重點,是稅制改革,我有兩大原則,第一,辛苦工作的家庭需要稅賦減免和簡化;第二,金字塔頂端的富人必須付出他們應承擔的稅賦,所以我支持「巴菲特條款」。另外,最近的希臘債務危機和中國股市震盪,提醒了我們,國內成長與全球經濟變動息息相關。最近幾十年,貿易一直是推動美國經濟的一大力量,但它也導致美國製造業外移。所以,我們要在貿易協議上,訂出較高的標準,支持簽訂那些能夠增加就業、提高工資、強化國安的協議;做不到這些,就不該支持。

提高人民所得的第三個關鍵,是追求長期成長。許多企業領導人都跟我說,美國經濟過度追逐短期利益,有人把這個問題稱做「季報式資本主義」(Quarterly Capitalism),公司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下一季的財報或短期股價,反而忽略了長期成長的來源:研發、實體資本、人才等。推翻季報式資本主義這些趨勢必須改變。勞工是資產,投資勞工會有回報。為了鼓勵企業這麼做,我已經提出一項方案,企業每雇用和訓練一名員工,就可獲得一千五百美元的稅額減免。未來,我還將提出改革方案,幫助企業領導人和股東們把注意力放在下個十年,而不是下個交易日。我加入這場總統大選,是為了打造一個迎向未來(而非昨日)的美國,一個建立在成長和公平的美國、一個只要你認真做好份內的事,就會獲得回報的美國。在這裡,我們不會讓任何人落後。我希望每個小孩──不只是前任總統和前任國務卿的孫女──都能夠發揮他的天賦潛力。請大家與我一同實現這個使命。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379#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真實的安慰 @eaton

真實的安慰 @eaton

有位五歲的小朋友罹患神經系統的疾病,造成暫時性癱瘓。後來病情好轉,醫生確認可以回學校上課,但這場病導致他動作緩慢、行走困難。有一天,父親到學校去探視,看到他蹣跚下樓,費力走到遊樂場,在他身旁的是他的同學。整個休息時間,別的孩子盡興玩耍,那位同學卻陪著虛弱的朋友在遊樂場緩慢散步。

美國康乃狄克州一所小學曾發生慘絕人寰的事件,二十名孩童及六名教職員慘遭殺害。那時舉國關心,大家想知道什麼樣的人做出如此冷血的事?究竟是為什麼?如何防止悲劇再次發生?在混亂之際,來了一群黃金獵犬,牠們受過特殊的訓練,能給人們提供情感上的安慰。狗兒只是靜靜待在孩童的身邊,受創傷的孩童卻能向狗兒敞開心門,表達無法跟大人說出的恐懼與情緒。路德慈善會的會長提姆表示:「這些狗兒受的訓練,主要就是學習安靜。」

看到了嗎?幫助受苦的人時,是需要了解他們,明白他們的需要,然後提供協助。但是,鼓勵遭遇困難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陪在身邊,坐在那兒,傾聽心聲。悲痛中的人並不總是需要話語安慰。有時只需要有人靜靜陪伴;在他們想說話時,有人聆聽;在他們悲傷啜泣時,有人擁抱。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台灣危機之二:不根據真實且全面性的數據討論事情

台灣危機之二:不根據真實且全面性的數據討論事情 @eatontung

已故歷史學家黃仁宇花了三十幾年研究明朝滅亡原因,寫下《萬曆十五年》。書裡面有一段話:「大明帝國靠道德來管理國家,而不是依照數據控管國家。」

我認為,道德仍是國家根本,但台灣人民普遍欠缺收集真實數據與正確分析資訊的能力,軍公教年金改革就是一例。例如,反對改革者聲稱:

Q1:民國84年以後,18%就沒有了。
A1:問題是,走了18%,政府又設計一個年化報酬率高達22%的月退金。制度設計這樣,實在不知道從何說起呢!

Q2:應該以信賴保護原則,保障18%機制。
A2:姑且不論大法官不認為這件事需要信賴保護,民國79年一年期定存利率來到歷史高點9.5%,但這只是曇花一現,不久就一路下滑。若18%機制及其他退休條件沒有跟著調整,年金破產當然是必然的。

Q3:當年軍公教薪資低,這是必要補償。
A3:台灣軍公教薪資佔人均GDP比例排全球第3,沒有偏低的問題。某大學教授曾出具長篇報告,軍公教薪資沒有比民間低。另有一份報告也是證明如此。http://blog.udn.com/el34/6987321

Q4:軍公教繳的多,當然領得多。
A4:這是騙人的。包括我在內,許多人都算過了,軍公教退撫基金每年報酬率必須9%,才能支付現在軍公教的月退金水準。問題是,就算尋找國外投資標的,大膽股債各半,長期報酬也不會超過4%,所以按理月退金只能領取目前的一半,才不會破產。

Q5:軍公教不是領的多,是勞工領得少。
A5:含政府提撥,軍公教每月扣繳的錢約為月薪15%,過去工作生涯每月平均約繳5000元;勞工含雇主及政府提撥,每月平均約繳3000元,兩者差異沒那麼大。官方曾宣稱,提撥率(退撫金佔月薪)必須35%才能支付目前月退金水準,而目前提撥率不到一半。

評論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軍公教18%的是非曲直」

評論 彭明輝:「軍公教18%的是非曲直」

已故歷史學家黃仁宇花了三十幾年研究明朝滅亡原因,寫下《萬曆十五年》。該書有一段話:「大明帝國靠道德來管理國家,而不是依照數據控管國家。」對比之下,彭先生這篇評論,不僅充滿偏見,而且引用的數字錯的離譜。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09/18.html
這是台灣的通病:不根據真實且全面性數據討論事情,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的為文也經常如此(所以千萬不能盲從所謂的專家意見)。我簡單回應彭先生的論點:

彭:陳水扁與民進黨一貫地用18%製造工農對軍公教的仇恨。
我:民國89年扁政府上任,一年期定存利率5%,至民國91年一路下跌至2%,軍公教年金與民間差異變大,當然會引發民間壓力,執政黨不回應才奇怪。
…………..
彭:1980年代一年期銀行年利率曾達21.75%,加上台幣貶值與通貨膨脹,使得退休人員生活困難,因此將「優惠存款」利率固定在18%。以上都毫無不合理之處,甚至是嚴重虧待軍公教人員。
我:台灣的利率從來沒有甚麼21.75%。70年6月曾出現14.5%,然一路跌,民國79年,一年期定存利率來到9.5%,但都只是曇花一現。好笑的是,利率還不重點,民國70年公教初進人員薪資才7000元,怎能設計那麼高的優惠存款金額?再者,台灣的利率都高於通貨膨脹。至於台幣貶值那就更好笑了。
……………
彭:當年教師是毫無前途的窮小子。
我:長期以來,台灣教師薪資佔人均GDP比例排全球第3,沒有偏低的問題。某大學教授曾出具研究報告,指出軍公教薪資沒有比民間低。另有一份報告也是證明如此。
http://blog.udn.com/el34/6987321
………………
彭:退休的公教人員已逐年領不到18%了。84年開始上任的的教師是用所謂的「新制」,所得替代率大概只有60%左右,其中35%是從每月薪水中扣除的「強迫性儲蓄」,65%是雇主(政府)配合款。新制退休金沒什麼好批評的。
我:問題是,走了18%,政府又設計更糟的月退金制度。新制的所得替代率也不是60%,是90%。
……………….
彭:如果要怪勞保制度不夠好,該怪的是政府與雇主沒有落實勞保制度。
我:含政府提撥,已退休的軍公教平均每月扣繳5000元;勞工含雇主及政府提撥,每月約3000元,兩者繳的錢差異沒那麼大。考試院曾說明,軍公教提撥率(退撫保險金佔月薪)必須35%才能支付目前月退金水準,而目前提撥率不到一半。包括我在內,許多人都算過了,軍公教退撫基金每年報酬率必須9%,才能支付現在的月退金水準。問題是,就算尋找國外投資標的,大膽股債各半,長期報酬也不會超過4%,所以月退金水準最少要減半,才不會破產。
------------------------------------

軍公教18%的是非曲直 彭明輝

陳水扁與民進黨一貫地用 18% 製造工農對軍公教的仇恨,卻一味遮掩民進黨跟國民黨一樣犧牲工農,以不當利益輸送給財團的事實。民進黨許多公職人員也一直隱瞞自己座領超高退休金的事實(遠比一般軍公教更加數倍地不合理)!

其實絕大多數軍公教都跟工人一樣是受薪階級,軍公教與工農都是既有制度下的被剝削者,卻被政黨愚弄而對立起來。我願打賭:18%被扣下來的錢,沒有一分錢會被用來改善勞工的待遇,而會悉數被用來用於劫貧濟富!我會挺身為18%辯護的關鍵理由,就是不願看見被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對立,然後把更多的好處全部給了政黨和財團。

我跟我太太都是教師,都有所謂的18%,但是我一開始參與論戰時就說過:我可以在三個條件下捐出18%的所有利息:(1)政府與立法院從此戒除對財團的不當利益輸送,把節省下來的錢(我猜每年至少上千億)用來改善農民與工人的待遇;(2)政府保證從軍公教扣除的18%利息全部專款專用,用於額外加強勞工退休福利;(3)政府出面為18%制度設計的錯誤出來道歉,陳水扁與民進黨主席同時出來對所有被污名化的軍公教道歉。

我這個主張大概會得罪所有不明究理的人,但是我有紮實的理由。

「18%」是一個非常籠統的名詞,指涉著非常多種不同的意思。首先,所謂「教師退休月領七萬」,不是每個教師都這樣,只有一部份跨「新制與舊制」的退休教師才有機會領這麼多錢。其次,入過閣的民進黨高官應該有很多人領的遠比這多!

84年開始上任的的教師是用所謂的「新制」,所得替代率大概只有60%左右,其中35%是從每月薪水中扣除的「強迫性儲蓄」,65%是雇主(政府)配合款。新制退休金沒什麼好批評的,如果要怪勞保制度不夠好,該怪的是政府與雇主沒有落實勞保制度。冤有頭債有主,沒有道理因為勞工退休制度不好而把軍公教退休制度一起搞爛,結果反而便宜了官商勾結。這種態度遠比大陸的共產黨還無聊!!!

84年以前退休的人叫做「純舊制」,可以把一次退休金全部存到「優惠存款(18%)」;或者選擇領月退金,同時把「公保養老給付」存到「優惠存款(18%)」。84年以前因為軍公教薪水低,退休金也少,所以18%的優惠存款利息並不多。也因此84年以前從來沒有人說過18%優惠存款不公平。以後如果GDP每年7%以上持續成長十年,大概大家就又都懶得去提18%,甚至沒興趣管以後軍公教待遇偏低的問題。

「純舊制」退休金的「優惠存款」始於1961年,利率一再視物價與銀行利息調整。為了考慮物價上漲會貶低退休金的實質價值,因此「優惠存款」通常是比照銀行利息加50%(50%用以對抗在職期間到退休後長期累積的通貨膨漲率),因此這個制度設計當時絕無不合理之處。1961年時「優惠存款」為21.6%,後調為14.25%、16.7%。1980年代一年期銀行年利率曾達21.75%,民間月息更高,又加上台幣貶值與通貨膨脹,使得退休人員生活困難,因此才由民意代表一再反映,而將「優惠存款」利率固定在18%。(有興趣瞭解這一段歷史沿革的請看不知名作者的「第四章 公務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探討」)

以上都毫無不合理之處,甚至是嚴重虧待軍公教人員(因為當時經濟蓬勃發展,民間利息遠高於銀行利息,而且十年期累積下來的通貨膨脹與房地產膨脹率又遠遠高於「優惠存款」設定的50%)。這也是秦祥林和秦漢老是喜歡演國中小教師的原因――毫無前途的窮小子!

民國68年(1979年)時我太太擔任國中教師,趕學生早自習而差一步沒搭上公車,只好忍痛叫計程車。車到校門前,司機發現她是老師,竟說:「妳們這麼窮,怎麼可能付得起這筆錢。妳又是為了要趕學生早自修,不是為了享樂,我不收妳錢了。」

我跟太太當老師,省吃儉用十幾年,當到教授還買不起一棟房子。認識的中小學同學都已有數層樓的房產,高中畢業的同學靠當 sales 而有豪宅,一家個體戶的小電器行老闆月入十數萬到三十萬,我們兩人合起來一個月不到八萬,新竹市郊一坪地就要十幾萬到數十萬。我們夫妻不曾怨過,省吃儉用到今天。

1990年代開始到2000年代期間,軍公教待遇逐漸改善,物價較平穩,經濟發展也較遲緩,銀行與民間利息也較低,政府便於1995年取消18%優惠存款制度:1995年以前的年資所累積的公保退休金仍舊可以存18%,1995年以後的年資沒有公保給付(也就沒有18%)。

2000年左右,經濟發展長期遲緩,景氣前景不好,銀行利息與民間利息下降,大家突然都忘記過去如何地看不起軍公教人員,而羨慕起軍公教人員。民進黨利用這個沒有歷史感的當下,開始扭曲、誇大、加料,製造工農對軍公教的仇恨,加媒體誇染,把18%誇大為「不管何時退休,不管什麼階級,軍公教都有大筆退休金,全部可以存到銀行領18%」。這根本不是事實!!!!!

根據2009年的一份分析,優惠存款母金(一次退休金)達200萬元以上的人佔軍公教退休人員的20%左右(多是高階公務員、資深民代與政務官等),他們的18%年息換為月息才將近4萬元;其他50%的中低階公務員一次退大多只領70到80萬元退休金,他們的18%年息換為月息才將近一萬多元,頂多維持最起碼生活而已。

那麼,是誰月領七萬元?2005年前後退休,累計年資40年左右的中小學教師,他們有三筆退休金:(1)舊制月退金2~3萬元,(2)公保給付存在18%優惠存款月支利息2萬左右,(3)新制退休金2~3萬元。但是在民進黨與國民黨兩次設定「最高所得替代率」之後,這些老師的18%優惠存款的月支利息已經下降。

18%有沒有不公平處?最不公平的是1985~2000期間任職的立法委員和政務官,他們的在職期間待遇高,但是退職的時候卻可以領18%,有很多人還可以領到新制月退金和舊制月退金,這一群人才是最嚴重違背18%「補償過去所得偏低,以免未來養老生活有疑慮」的制度精神。

但是,很多民進黨執政期間的政務官正是這種人!!!他們遠比認真工作40年的中小學教師工作輕鬆,在職期間待遇高,而退休所得又超高(除18%之外,他們一樣可以領舊制月退和新制月退)。民進黨從來不罵自己黨內這些有權力改變政策的人,卻老是要罵那些沒有決策權,靠自己勞力辛辛苦苦地累積退休金的人。我為那些被民進黨愚弄的人痛心!!

要改革18%可以!兩黨主席都必須先出來為自己的錯誤政策道歉(蔡英文在行政院任職期間可從來沒有去改變18%喔!),並且說清楚哪些人沒有從18%裡得到不當利益,為這些人的被污名化道歉,所有媒體也必須要出來對這些人道歉!

至於我的18%,要拿回去不難,只有三個條件:(1)政府與立法院從此戒除對財團的不當利益輸送,把節省下來的錢(每年至少數千億)用來改善農民與工人的待遇;(2)政府保證從軍公教扣除的18%利息全部專款專用,用於額外加強勞工退休福利;(3)政府出面為18%制度設計的錯誤出來道歉,陳水扁與民進黨主席同時出來對包括我在內的所有被污名化的軍公教人員道歉。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09/18.html

吳念真的甘露人生

吳念真的甘露人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93896-99264?page=3

編按:《今周刊》863期新增名導演吳念真的「甘露人生」專欄。吳念真用他細膩的筆觸,分享記憶深刻的美食故事。

應該是遺傳了媽媽的基因吧,過了五十五歲之後我也開始慢慢失去嗅覺,一如她當年。

沒嗅覺,不說旁人不知道,唯獨自己清楚,身體接受「感覺」的某一根天線已經硬生生地被折斷。

從此,你聞不到夏天西北雨剛下的時候空氣裡濃烈的泥土氣味,聞不到草地剛割的清新,當然更聞不到夏、秋交替時涼風裡那種隱約的哀愁。

沒嗅覺,最大的失落在於日常吃喝,因為色、香、味少了中間那個重要的樞紐。

比如青蔥與韭黃、菠菜和芥藍,各自的氣味不一樣,可是入口之後對我來說卻沒什麼不同,唯一的感覺是老或嫩、鹹或淡。喝茶、喝咖啡也只成了單純的提神需求或習慣,因為無論平價或極品,喝進嘴裡都只剩下熱或涼,苦或甘。

有人說,生理上哪一部分有缺陷,另一部分的功能就會自動補強,比如失明的人聽覺就特別敏銳(想起一部日本的老電影「盲劍客」),或者鼻子特別靈(又想起另一部電影,艾爾帕西諾的「女人香」)。

累積幾年「失聞」的經驗,發現上帝真的公平,拿走你身上某一部分功能的同時,真的會補上另一部分給你。

九份繁華時,一碗湯麵尋歡樂

沒了嗅覺之後,祂補償我的是「記憶」,祂讓我從過往某些情境裡去拼湊或還原食物原有、應有的氣味和感覺。舉個例,說說大家都熟悉的什錦麵。

人生對什錦麵的第一個印象,是五十幾年前九份昇平戲院旁邊的老麵攤。那時候九份正繁盛,村子裡的礦工們三不五時會相約去那兒稍作「解放」。父親和他的朋友們習慣看完電影之後在隔壁的麵攤吃碗什錦麵,然後續攤去小酒家喝酒尋樂。

麵攤樸素、雅氣,沒招牌,不過好像也多餘,因為終年冒著白煙和香氣的高湯鍋和掛在「見本櫥」上頭那把白綠分明的青蔥,讓人一聞、一看就難忍飢餓。

老麵攤的什錦麵很有名,因為「照起工」。

老闆是這樣煮的:厚切豬肉、豬肝各兩片,魚板一片,蝦子兩隻,蝦殼下鍋前才現剝,不過保留尾巴最後一截的殼。油熱之後落蔥段爆香,下作料快速翻炒幾下即澆入熱騰騰的大骨高湯。

湯稍滾就把作料撈起,放一旁讓餘熱逼熟,接著下油麵和豆芽,湯滾調味試鹹淡,麵、湯盛碗之後才把原先撈起的作料細心地擺在上頭。

上桌的什錦麵現在想起來根本就是個藝術創作。

淡黃的油麵上依序擺著白色的肉片、帶花的魚板以及顏色厚重的豬肝,而旁邊則是身體淡紅而殼和尾巴呈現深紅色的蝦,淡綠的蔥段則在麵裡怯怯地冒出頭來當點綴。

冒煙的大碗旁則擱上一個土色的小碟子,裡頭裝的是蘸作料的醬油膏。

老闆一聲:「趁燒!」之後大家開始吃,先喝湯,一片嘖嘖聲,或許是湯頭鮮、湯頭燙,更有可能是讚嘆;然後一口作料兩口麵,除了咻咻的吸麵聲之外沒有人交談,整個畫面有如一種儀式,那頭師傅煮得虔敬,這邊客人吃得感恩。

父親是業餘的「總鋪師」,極挑嘴,聽他說才知道那些細節都有必要,比如豬肉、豬肝一定要厚切,才不會一下鍋就老。蝦子留尾巴「色水」才好看。配菜只用豆芽是因為它有口感而沒雜色、沒雜味,不欺不搶主角的光彩。

日子難過時,一碗湯麵嘗父愛

礦業衰落之後,生活難,父親連九份都少去了,更別說什麼什錦麵,即便去,也不是去解放,而是家裡有急需,拿東西去典當。其實家裡少數有典當價值的也就他手上那只精工錶。

有一年我中耳炎,硬拖幾天後,不但發燒連走路都失平衡。

有一天父親下工後,又拿牙膏磨錶面,說:帶你去九份看醫生。

磨錶面是為了讓錶看起來新,能當多一點錢。

那個傍晚我等在當鋪外,卻聽見裡頭有爭吵聲。

沒多久父親走出來,臉色鐵青,一邊套著手錶一邊朝裡頭罵,說:我是押東西跟你周轉,又不是乞丐討錢不還,你講話不必這麼侮辱人!

之後父親沒帶我去看醫生,而是帶我去麵攤,叫了兩碗什錦麵。

我看著他,心裡想:有錢嗎?

父親好像看懂我意思,低聲說:要死,也要先吃一頓飽。

那天我們吃得安靜,一如往昔。

記得父親把肉和豬肝往我碗裡夾,大口吃完麵,然後點起菸,抬頭時,我看到的是他模糊的臉。

回程時天很暗了,父親走在我後面,一路沉默,好久之後才聽見他說:回去……我們用虎耳草絞汁灌灌看……可能會很痛……你要忍一忍。

這之後到現在,走遍台灣各地,我好像再也沒吃過一碗及格的什錦麵,無論是色水、氣味或是氛圍。

吳念真
本名吳文欽。1952年出生於新北市瑞芳區。1976年考入輔仁大學夜間部,主修會計學,該年初開始從事小說創作,題材大部分以中下階層人們的生活為背景,曾連續三年獲《聯合報》小說獎。現任吳念真企畫製作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自由基的最佳剋星──葡萄乾】

【自由基的最佳剋星──葡萄乾】

現在這個時代,葡萄乾是一種很普遍的食物,不像生葡萄一般具有季節性,而且價格相當低廉,一年到頭都可以購買到。別看葡萄乾外型很小,不起眼,但是它卻含有對我們的健康很有幫助的成分。

葡萄乾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它的主要成份為葡萄糖;葡萄糖在體內被吸收後,立刻就會變成身體所需要的能源。正因為如此,它對恢復疲勞非常有效。除此之外,葡萄乾也含有非常豐富的鐵,所以它對貧血症狀也很有功效。

葡萄乾跟生葡萄最不同的地方為──葡萄乾必須經過曝曬的過程。正因為如此,它含有生葡萄所缺乏的貴重成分,其中的一種為多元酚。

我們的身體有所謂「自由基」的物質,它的職責是保護我們的身體,以免受到病原菌的侵犯。不過,這只是在一般的情況之下才有的現象。一旦以某種理由使自由基的作用變成超常的話,它將會干擾到細胞的正常狀態,導致黑斑、皺紋等老化現象,並且還會成為癌、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的原因。

為了保護身體,以免受到自由基之害,必須攝取能夠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物質。以食品所含有的抗氧化物質來說,最為大眾所知曉的,就是紅葡萄酒所含有的多元酚,但是,「多元酚」有很多不同種類,它們的作用力與效力各有不同。如果考慮到我們身體狀況的話,最好是攝取含多元酚最多、效果比較好、又不必費時間處理的葡萄乾。

葡萄所含有的多元酚集中於果皮的部分,所以想多攝取多元酚的話,那就必須連果皮也吃下去。但是一般人在吃葡萄時總是剝掉葡萄的果皮,只吃裡面的果肉;這樣的吃法不可能充分地攝取到多元酚。

所以就這一點來說,葡萄乾由於顆粒比生葡萄小得很多,所以很容易地連皮跟種子都吃進去,這樣的吃法才能得到效果,當然也能夠攝取到大量的多元酚。

葡萄乾的功能
1.提高我們身體的代謝機能。
2.快速地消除疲勞。
3.消除多餘的脂肪,使血流暢通,偏高的血壓降低,血壓歸於正常。
4.消除肥胖。
5.使胃腸機能轉好,消除便秘。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創造台灣高附加價值的服務契機 @eaton

創造台灣高附加價值的服務契機 @eaton

台灣的LED、太陽能、面板、IC設計業、光電產業、手機零組件都遭逢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嚴峻挑戰。那些產業幾乎是競逐中上游,但還是不能為台灣企業提供穩固的市場地位。就算是太陽能最上游的多晶矽,也是慘兮兮。

然而,危機就是轉機。台灣ICT產業的新契機在於互聯、智能、環保、節能四個面向,而掌握工業4.0可以發展ICT產業和物聯網的結合和應用。工業4.0目的在於透過網路串聯達到工廠智慧化,包括聯網設備間自動協調、M2M(Machine to Machine)、工業機器人、3D Printing、大數據分析,真正達到智慧製造的目標,可說是台灣產業升級轉型的契機,這個契機可以幫助台灣企業不必南征北討到海外設置生產據點,而能在地提供就業機會。

此外,未來許多新興物聯網的應用和系統,將更深化軟硬體的整合,台灣可善用原本ICT硬體和製造的優勢,例如半導體、行動裝置、電子元件、精密機械等。台灣需要強化系統軟體、消費性產品品牌、網路安全和服務出口產業的競爭力,並將物聯網應用擴展到不同的領域,包括數位金融、健康照護、智慧城市和智慧住宅等,充分利用ICT基礎的優勢。台灣人口雖然不多,但具備多元豐富的生活經驗,或許可以為台灣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架構,而這個契機也可提供大量的在地就業機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1000179-260204

使用手機2小時以上,5成8的人短暫視力模糊

使用手機2小時以上,5成8的人短暫視力模糊

國軍高雄總醫院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啟庭、中山醫學大學視光系教授黃宣瑜和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眼科博士竹內礼研究團隊,監測600名平均年齡30歲、使用智慧型手機3年以上民眾的視力。監測半年後發現,1天使用手機2小時以上,有5成8的人短暫視力模糊,半數有紅眼現象,4成5的人感覺眼睛疲勞;另有4成得乾眼症、3成感覺眼睛灼熱、兩成眼睛有異物感等等。

研究還發現,手機緊貼耳朵通話20分鐘,皮膚溫度可升高到攝氏42度到45度。黃宣瑜說,手機訊號是藉由微波傳送,傳送過程中會讓含水物質吸收微波、產生熱能;近距離接觸手機,形同讓眼睛和耳朵在微波爐邊烘烤,不可掉以輕心。洪啟庭表示,過去研究大多聚焦在藍光對視力的傷害,手機微波熱能的傷害也該重視。他門診發現,手機重度使用者常因眼睛乾澀、發紅求診,1名40歲婦人眼睛受傷,更已到一滑手機「眼睛就發熱」的程度。

洪啟庭建議民眾使用手機通話時,最好使用擴音裝置或耳麥,讓手機能遠離頭部,通話時間也不要超過20分鐘。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李開復病後大悟:好好睡覺最重要

李開復病後大悟:好好睡覺最重要

大學時代,因為做電腦的都是夜貓子,每天都睡很晚,也不覺得奇怪。當年打工是在學校電算室幫著回答學生問題,我尤其喜歡值半夜零點到四點鐘的大夜班,因為那個時段人少,我可以做自己的事,而且還有錢賺!

遇上考試的時候,我一天可能就灌上6、7杯咖啡,但是後來覺得這樣常得上廁所,太麻煩了,而且喝膩了,後來給我找到了咖啡因藥丸,睏了就吞1顆,最多的時候連著3晚沒睡,吃了10幾顆,等於是連喝了30杯咖啡!

後來有個記者採訪我,聽說我幾十年如一日的,11點上床,5點起床,不看電視、不運動,在文章裡恭維我自制又規律,跟電腦伺服器一樣,永遠是精準、高速的運作。

其實,他只看到了我對職涯的拚命與投入,沒看到我該睡的時候睡不著,想睡的時候又不能睡。很長時間,我白天靠喝咖啡提神,晚上吃安眠藥才能睡。雖然每天看起來都是精神奕奕,但心中卻是疲憊不堪,非常勞累。

我的很多「神話」,包括「鐵人」封號,以及不論半夜或清晨,隨時回覆電子郵件……,其實都是付出慘重代價堆疊出來的。工作與健康並非不相容,可惜我覺悟得太晚。我的癌症跟這有沒有關係?我想肯定是有的!

所以大病之後,為了補償身體的虧損,我給身體的第一項承諾與改變,就是好好睡覺。

1.謹慎使用安眠藥,固定作息時間

決定痛改前非,我的第一個健康承諾就是戒掉安眠藥,每天晚上10點就寢,睡到自然醒。剛開始當然不容易,尤其是我習慣了讓大腦運轉不停,躺在床上睡不著,腦袋裡像走馬燈似的,有時候甚至會跳出白天絕對想不到的靈感,再躺下去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於是忍不住想起來開電腦。

以前半夜裡起來工作也常被妻子先鈴叨念,但我總會振振有詞的回她,「公司有事,你先睡!」她也只好由著我,現在病了,先鈴管得更嚴了,也不敢再這麼沒有節制的透支睡眠時間。

試過了許多助眠的法子,幸好先鈴也陪我改作息,加上我怕自己有動靜會吵到她,再無聊也只好忍。這麼忍一天、兩天,沒想到慢慢就戒掉半夜起來開電腦的「癮」。但是,要戒安眠藥可沒那麼容易,我從一顆減成半顆,痛苦了一段時間,再藉助其他方法,經過大半年,終於慢慢拋開安眠藥。

2.睡前遠離工作

為了養成10點以前上床的習慣,我規定自己9點以後就盡量不接觸電腦、手機,漱洗完畢,保持燈光柔和,慢慢進入睡眠準備狀態。

我執行起來很嚴格的,10點一到就熄燈上床。所以先鈴笑我是「典獄長」,每天負責吹熄燈號、催她睡覺。但這樣嚴格執行一段時間後,我的睡眠品質確實改善了很多。

3.睡前降低亮度,起床後照射日光

此外,晚上睡覺盡量不開燈,尤其是半夜起床如廁,更是不能開白燈。最新的研究報告說,這是因為身體已經適應黑暗,猛然開燈,褪黑激素會受到驚嚇而減少分泌,不只影響繼續睡眠,還會驚擾正在進行的細胞修復工作,而且日光燈的影響又比黃燈更巨大。

起床後,一定要把窗簾拉開,或是走到陽台讓身體接收陽光,這麼一來全身細胞都會甦醒過來。所以,也有專家建議,長久習慣日夜顛倒的人,如果要調整時差,不妨試試清早天剛亮、太陽還沒出來時,面對東方日出前的曙光,閉三分目,直到太陽出來為止。如此幾天下來,生理時鐘就自然調整過來了。

現在,我10點上床就寢,最遲不會超過11點,睡到自然醒,平均5點就起床了,中午再舒服地睡個半小時到1小時的午覺。這樣就可以維持一整天精神飽滿、頭腦清醒。

以前我認為睡眠不必定量,有些人只需要5個小時,有些人需要7、9個小時,其實這話只對了一半,人的感覺是很精細的,幾個小時確實不是最重要的,你應該要問問自己的身體:現在累不累,人還很疲勞嗎?起床眼睛清不清楚,是不是要靠咖啡才能提神?

回答完上述問題,你的睡眠足不足,自己心裡肯定是明白的。

(本文整理自《我修的死亡學分》第4部,天下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1.李開復:一場大病之後,我修的7個死亡學分

2.人人都做得到!成功人士睡前會做的5個儀式

3.睡前聆聽大師激勵,餐廳之子熬成外資董事總經理

從缺點個性,參透自己的優勢

從缺點個性,參透自己的優勢

這是篇有趣的文章。有些個性上的缺點,若從正面看,可以讓缺點轉為優點。作者舉了16個個人特質,並建議從左邊找出最接近自己的個性,然後看出右邊的優點,並好好用它。

我認為,這個見解有幾個意義:

1. 對個人,若覺得自己某些個性不好,想改改不了,那就欣賞另一面的優點吧!
2. 對夫妻,若覺得對方某些個性不好,那就欣賞另一面的優點吧!
3. 對管理者,要善用屬下的特質,很多個性沒有好壞,端賴被派在哪裡。
4. 這是個人特質,不是指行為,好的行為仍然值得追求,例如: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

16個個人特質:

1) Disorganized ---> Creative(組織能力差的,比較有創意)
2) Inflexible ---> Organized(沒彈性的,比較有組織能力)
3) Stubborn ---> Dedicated(固執的,比較能夠委身、忠誠度高)
4) Inconsistent ---> Flexible(持續力差的,比較有彈性)
5) Obnoxious ---> Enthusiastic(令人討厭的,比較熱誠)
6) Emotionless ---> Calm(冷淡無情的,比較能鎮定)
7) Shy ---> Reflective(害羞的,比較會回應)
8) Irresponsible ---> Adventurous(沒有責任感的,比較有冒險心志)
9) Boring ---> Responsible(無聊沒趣的,比較有責任感)
10) Unrealistic ---> Positive(不切實際的,比較正面積極)
11) Negative ---> Realistic(負面心態的,比較注重實際)
12) Intimidating ---> Assertive(不友善的,比較自信)
13) Weak ---> Humble(軟弱的,比較謙卑)
14) Arrogant ---> Self-Confident(傲慢自大的,比較自信)
15) Indecisive ---> Patient (優柔寡斷的,比較有耐心)
16) Impatient ---> Passionate(沒有耐心的,比較熱情)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20130325120757-15077789-how-to-turn-your-weaknesses-into-strengths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台灣危機之一:年金危機 @eatontung

台灣危機之一:年金危機 @eatontung

有人說,台灣經濟仍有成長,政府負債佔GDP只有44%,不是希臘的170%,所以台灣與希臘差十萬八千里,問題只是出在政府亂花錢。
---------------------------------
是這樣嗎?台灣的經濟體質確實好多了,當然跟希臘不同。但若不改革年金制度,退休老人會吃垮現職人員及還沒出社會的年輕人,經濟弱勢也會大遭殃。社會上不少人自大自私,說錯了,不願出來澄清,有的人竟繼續亂講一通,其他一般人不懂、也不相信專業,這才是最大的危機與悲哀(註)!

台灣目前負債佔GDP比低,是因為依國際定義,政府潛藏負債18兆還不能算進來。問題是,那是數字遊戲。軍人退撫基金將於2018年破產,教育人員2026年,公務人員2029年,勞保2027年,我估計20年後,潛藏負債就會實現為負債,帳列的負債比就會成為150%。就算中央或地方政府(如苗栗)預算亂花,總額不過幾千億,跟潛藏負債18兆比起來,小巫見大巫,所以主要問題不是政府亂花錢。

台灣經濟若持續成長,稅收會增加,按理負債比會降低。問題是,若產業沒有明顯轉型,負債比不會降低,說不定還會持續增加,因為:1)過去7年中央每年赤字預算約0.4兆,未來不會繼續嗎?2)2017年起台灣勞動力每年減1%;3)因人口成長、自然環境、天然資源、科技發展的限制,全球經濟會很長的長期落入低度成長(已是現在進行式)。

在政府財政惡化下,目前的年金設計就是標準的老鼠會,也就是經濟學上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更好笑的是,人人被強迫參加。破產後,排在後面的老鼠(年輕人)退休時根本拿不到錢。所以,退休老人會吃垮現職者及年輕人。

年金制度繼續下去,政府年度預算扣除必要社福、公務人員薪資及退撫金,所剩無幾。殭屍政府如何應付老年化社會?政府除非印”新”新台幣,擴大通膨,才能免除債務。但是,外資及有錢民眾肯定早早換匯,導致台幣大貶,若衍生惡性通膨,靠政府業務生存及微型企業會大量倒閉,家庭財富足夠的人無關痛癢,拿夠年金利益者也無所謂,但是沒有政府照顧的經濟弱勢難以過活(可能兩百萬人),社會因此動盪不安。

政府希臘化後,政府公債雖然是內債(國人持有),但是持有公債的機構會破產,成為殭屍,民眾領不到錢、公司借不到錢的流動性問題依然會發生。本土金融業:郵局、銀行、保險公司持有5.4兆公債,屆時淨值肯定成為負數,股票、民眾存款及保單會大幅折價,整個金融市場會大幅動盪,當然也給追逐風險的投機者財富重分配的機會。但是,我可斬釘截鐵告訴你,少數有錢人口袋深,又有專家協助,重分配後的結果是,貧富差距又進一步擴大。

註:舉個例子,最近很多人瘋傳:「過去十年,中央機關退撫支出部分,95年1340億,佔總預算比為8.4%,104年1,418億,佔總預算比為7.2%,軍公教退撫支出佔國家總預算比例已逐年下降,所以台灣軍公教退撫沒有問題。」

很不幸,不知道是故意或無知,這個講法嚴重錯誤。1)不能用赤字預算做基底計算比例,要用實課稅收。2)沒有考慮未來退休人數大幅增加。3)以上的數字是指舊制年資給付,且只算中央政府部份,但不含地方支出、不含新制退撫支出,而這些才是大錢啊。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4719/post/39033/588766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是什麼讓同理心變成銅鋰鋅?@呂秋遠

是什麼讓同理心變成銅鋰鋅?@呂秋遠

我覺得,因為受傷的原因而去評判病人是否值得同情,並不是太理想的作法。出門玩樂,是開心的事情,把這件事情跟颱風天泛舟類比,也不太適合,畢竟後者是明知山有虎,不過這件事情的後續,倒是有一些觀點可以分享。

其實部分家屬的情緒反應,可能就是參考就好。在每次的重大事件中,或許就是會出現一個或一些讓多數人不舒服的言論,但是請針對這些個人就好,不要對所有的家屬或病患生氣。畢竟這些言論不能代表所有家屬,感恩的人還是多數,至於不感恩的人,或者只是心裡上比較急迫的家屬,那麼就自有公斷,少數人的訴求會不會因為這樣影響你的善行?如果會,難道我們是因為這些人的感恩而捐款或幫忙嗎?在五百多位的受傷民眾與家屬裡,有捐贈大體的家屬、有嫌棄錢不夠照顧一生的親人、有感恩不盡但沈默以對的病患,也有比中指自我感覺良好的年輕人,我們如何能要求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水平?所以,他們說什麼,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後續的發展。

這次當然是社會重大災難,因為重度燒傷的民眾,一次竟然有五百多位,當集體受害的畫面一再重播,人數又如此龐大,社會本來就會重視這件事情。每一次災難都是傷心欲絕的,我們最重要的是追究原因,而不是比較拿多拿少,因為這種事情是無法比較的。而且如果行有餘力,請關心那些個別受災的民眾與家屬,這些個別發生意外的人,因為曝光不足而沒有得到適當的照護,悲哀莫此為甚。

但是我無法認同中央政府與新北市政府的處理方式,包括第二預備金的動用、健保代位求償的說詞、醫療、健保資源排擠,卻未積極面對、「一人一案、長期陪伴」專案等,都有許多可以討論的空間。第二預備金的使用標準是什麼?用在人禍?還是用在天災?這筆錢如果用完,颱風季節有重大災害,要拿什麼來解決?健保如何代位求償?於法難道有據?加護病房是否會排擠其他病患?健保給付費用暴增,應如何面對這部分點數值下降的問題?一人一案?又要把替代役男當作廉價勞力?社工師夠嗎?一場塵爆,爆發出這麼多的醫療、社工、預算、健保問題,政府有建立標準嗎?而且,政府難道是因為受難人數多,所以給這麼多援助,那麼人數少的人要自認倒楣嗎?為何預算必須用在人禍而非天災的用途上?人禍,不就應該依照司法途徑找禍首處理?怎麼會由全民負責?

是的,捐款很重要。截至前兩天為止,新北市社會局的捐款共有11億8732萬元。這是民眾的愛心捐款,不屬於政府預算,所以這些錢理應全數用於受難者。不論這是人禍或是天災,不管人數多或是人數少,總之民眾自願幫助這些人,這些金額該怎麼用,我們應該尊重家屬與病患,特別我們不應該批評所有家屬,或者說,大多數沈默辛苦的家屬。然而,如果認為不能批評唐小姐或是其他沒有同理心的家屬,那也太過矯情,因為激動的唐小姐、要求政府編列預算照顧傷患的蘇先生,都是八仙塵爆捐款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可以參與決定將近12億預算如何使用。

他們可是掌管鉅額善款的委員會成員,當然要對自己的言行格外注意。這件事情,很讓人傷心,但是不應該用政府預算來處理這些問題,除非是公務員有疏失,必須由國家賠償,否則這件事情何以要使用公務預算來解決?

是什麼讓同理心變成銅鋰鋅?不就是因為政府與少數家屬,在處理這件事情時太過矯情。如果沒有任何法源依據,政府使用公務預算來幫助這些人,卻對於許多相同處境的人無力幫助;真正應該負責的人,沒有財產也不出面解決,司法體系卻又是緩慢的偵辦中,民眾如何不會問:「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如何用好油】

【如何用好油】

人體中的細胞膜主要成份是脂肪,這些脂肪都是從食物中攝取而來,攝取好的油脂及適量的油脂,身體細胞才能有效的傳遞及吸收營養物質,並擁有健全功能,如此身體才能維持健康。許多的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的脂肪,會增加罹患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子宮內膜癌的機會,如果能減少脂肪攝取,可減少得這些癌症的機會,選好油、用對油,可以幫助身體的新陳代謝,用錯油、吃壞油,會增加身體的負擔。近來眾所矚目的新聞事件,就是有關油炸油品質的問題,油脂在高溫長時間使用後,會導致油脂劣變酸化,產生有害人體的物質,經衛生單位全面檢驗後發現,就連大型速食連鎖店及知名的業者,使用的油炸油也驗出油脂酸價過高,用油品質不合格,大家才驚覺,原來我們每天所食用的油脂,潛藏了這麼多健康的危害。

外食族應減少攝取反式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
現代人工作忙碌,老外族(三餐老是在外)越來越多,外食幾乎是家常便飯,許多人選擇以方便的速食或便當果腹,如:炸雞、薯條、漢堡或炸排骨、炸雞排、炸魚等油炸肉類為主的便當,許多業者基於成本的考量,選擇便宜又耐炸的棕櫚油或氫化的植物油。雖然棕櫚油及氫化的植物油也是植物性油脂,但它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與豬油相當,氫化的植物油更含有反式的脂肪酸,外食者經常吃油炸烹調的食物,會增加了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麵包、蛋糕和中西式糕餅中的酥烤油、人造奶油也含反式脂肪酸。經常食用反式脂肪酸會改變細胞膜的成分,降低細胞對抗致癌物質的能力。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酸,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的濃度也會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加上餐飲業者的用油品質管理問題,對經常在外用餐的人來說,少吃油炸物及主管機關與業者訂定嚴格的用油的把關標準,就成了影響健康的主要關鍵。

在家烹調選好油
若自己在家烹調更要懂得選用好油及掌握烹調的方法,雖然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壞的膽固醇(LDL)、提高好的膽固醇(HDL)的作用,也可以避免心臟血管病變,但要依不同烹調方式選用不同的油脂。用好油、少用油,適量使用有益健康的好油,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品,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芝麻油等,儘量避免使用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如:豬油、奶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等。

另外,每天吃一把堅果,如:南瓜子、杏仁、核桃、腰果、開心果等,含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及抗氧化物質維他命E、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性固醇和多酚類、纖維等抗癌成分。建議也可以攝食深海魚油,因深海魚類含豐富的ω-3脂肪酸,可以降低發炎反應和腫瘤的發生。

冷鍋冷油減少高溫油炸
平時烹調時油溫不要過高,烹煮時要改變烹調方式,最佳的方式是冷鍋冷油,油煙量可以減少,不要等鍋子熱了再放油,減少高溫炒炸烹調的方式,油溫度過高超過發煙點,油脂會產生劣變,油煙越多表示油品變質的程度越大,廚房油煙也是女性罹患肺癌的主要因素,為了自己及全家人的健康,一定要依不同烹調方式,選用適合的油品,並減少用油量。

【黃豆營養與健康】

【黃豆營養與健康】

黃豆,中國人稱它為「大豆」,未成熟時,稱為毛豆。根據傳說,五千年前神農氏命名了五種神聖穀類,黃豆即是其中之一,到了公元前300年,黃豆、小米成為中國北方主要的農作物。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比動物來的經濟,再加上佛教的主張素食,於是各式各樣的黃豆製品,便相繼在中國出現。到了八世紀,經由僧侶,將黃豆、豆腐引進日本,立刻受到矚目。另外他們發明了味噌、納豆、干貝等吃法,而且在最近幾年,還將豆漿當健康食品使用。

在美國,早在1896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創使人懷愛倫女士就提倡食用黃豆以取代肉類食物。後來,信徒們響應她的呼籲,發展出各種以穀類、黃豆製造的肉類替代品。但大部份的美國人並不愛食用黃豆,而將大部份的黃豆銷到國外,榨成黃豆油,或作為飼料。

二十世紀初,營養界開始注意到黃豆,陸續研究並發表許多其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報告,也使人們對黃豆不夠美味的印象,逐漸的改變。近年來,黃豆食品不僅受到素食者的青睞,也為注意健康的消費者開始喜愛。

一、黃豆的營養

黃豆蛋白質足以提供人體需求

整粒的黃豆,組織較硬,不易消化,且黃豆中含有阻礙胃的消化酵素-胰蛋白酶(Trypsin)的物質,會影響消化率,但可經由加熱或將黃豆搗碎(豆腐、豆皮),或以菌類分解其成份(納豆、臭豆腐)等的方式,提高消化、吸收率至85-95%。

黃豆蛋白質,含有大部份人體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儘管缺乏其中一種甲硫胺酸,但確符合人體的需求。一些實驗的結果,發現黃豆的「蛋白質效率」,即其蛋白質的消化程度與氨基酸的型態,與牛奶、肉類相近。同時,如果每天或每餐與穀類、核果、種子等食物搭配一起吃,可達到「互補作用」,而提昇蛋白質的質與量的效果。

專家指出,一般人以體重每公斤攝取0.8公克的蛋白質,便足夠身體的需要。因此,想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是極其容易的。除非特殊的情況(如:發育中的孩童、孕婦等) ,否則沒有必要採取高蛋白質的飲食,再說蛋白質過量反而不利健康。

減低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及總熱量

動物性食物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及少量不飽和脂肪酸,而大部份植物性食物,卻相反。以黃豆為例,約50%的脂肪為亞麻油酸,屬於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所需的營養成份,而不像飽和脂肪酸會使體内的膽固醇提高,因此,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此外,令人感興趣的,是它所含的亞麻油酸中,Omega-3脂肪酸佔了約8%。Omega-3脂肪酸主要出現在魚類,可減低心臟病的罹患,及有助嬰兒腦部的發展,雖然黃豆油所含脂肪酸與魚油的脂肪酸不是相同,但進入人體後,黃豆脂肪將可轉換成魚油脂肪類,但經烘烤、加工食品過程中,通常75% Omega-3脂肪酸會流失。另外黃豆油經過氫化後會轉變成Trans脂肪酸,及增加飽和脂肪酸的形成,反而對人體健康不利。

維生素及礦物質

黃豆,除含豐富的蛋白質及油脂外,還含有其它的營養素,如鈣、鐵、鋅、維生素B群及大量的膳食纖維,在人體内都參與調節生理的功能。

二、可減輕或預防疾病

近幾年來,科學家們在植物來源的食物中,發現千百種不同的植物性化合物。這些物質不是營養素,但在人體內卻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黃豆食物中已經確認含有15種植物性化合物的異黃酮素,它們有植物雌性激素、抗氧化劑及蛋白質抑制劑的功能,其中的吉尼斯旦(Genestein)及代得仁(daidzein)受到科學家的特別重視。這些異黃酮素,不僅可防癌,同時也有降低血中膽固醇、骨質疏鬆的危險性及減輕一些婦女更年期的症狀。

癌症

異黃酮素是一種植物雌性激素,其化學結構與動物雌性激素類似,可阻擾乳房細胞接受過多動物雌性激素的機會,避免細胞突變而發生乳癌。其他異黃酮素亦有可能增長經期及遲緩閉經期,而減少乳癌的危險性。此外,一些實驗亦顯示,當正常細胞一旦發生突變,細胞的繁殖會增快,必須生成新的血管來供應氧氣及養份支持它的生長,而吉尼斯旦,可阻止新血管的生成,斷絕供給突變細胞的養份。因此,可達到預防乳癌、結腸癌、肺癌、攝護腺癌、皮膚癌、及血癌等作用。

心臟疾病

最近新的臨床研究亦顯示,黃豆中的異黃酮素可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而黃豆中其它的物質,如:植物固醇及皂素亦能阻止飲食中膽固醇的吸收,而增加排出體外。因此,有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骨質疏鬆

不同文化、不同的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決定人們是否會罹患骨鬆症。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由於鈣質的攝取不足、老化及女性荷爾蒙的缺乏,罹患骨鬆症的機率顯著增加。除了牛奶、奶製品、小魚乾等含豐富的鈣質外,其它許多植物來源的食物,亦含有豐富的鈣質,如:深綠色蔬菜、豆類、豆腐、芝麻、髮菜等。

如果我們有均衡的飲食,每天攝取的鈣質,要達到建議攝取量(800-1000毫克),不是很困難。為避免骨鬆症的發生,攝取適量的鈣質是需要的,同時還需要仰賴維生素D的補充,幫助鈣質的吸收,及適當的運動,來加強骨質。另外,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攝取高蛋白、高磷食物、及飲用咖啡、酒或抽煙等,均會影響鈣質的吸收與流失。

根據一些骨鬆症的研究,顯示骨鬆症發生比率最高的國家,如:美國、瑞典、芬蘭、英國等都是消費奶類、動物性肉類最多的國家。以肉類為主的飲食,會導致尿液中鈣質量大幅增加,對骨骼產生不良的影響。而素食者,即使純素食,骨質疏鬆症的罹患率卻較低。

有一種說法,可能是動物性蛋白質,含有硫的氨基酸較多,代謝後形成硫酸鹽易與鈣結合,進而將鈣隨尿液排出體外,而黃豆蛋白質含有硫的氨基酸少,較能保留鈣質在體內。其它研究亦發現,多吃黃豆的婦女,其腰椎骨的礦物質及骨質密度皆有明顯的增加,可能與吉尼斯旦可抑制硬骨細胞的活性有關。

更年期症後群

最近臨床實驗指出,異黃酮素可減輕婦女更年期的症後群,如:熱潮紅、盜汗,及心悸等。熱潮紅,其發生在世界各地的頻率相差很多,在歐洲,停經期婦女的發生率高達70-80%,在中國大陸只有18%,而新加坡為14%,其中最大的差別可能是東方人的飲食中多攝取黃豆蛋白及植物雌性激素(異黃酮素)。

其它研究亦發現,日本婦女在尿中所排泄的雌性激素比歐美多一百到一千倍。因此證實,異黃素是可紓解更年期的多種症狀。

三、均衡的飲食

由於科學的進步、生活的富裕,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有很大的改變,由過去農業社會時代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轉變成偏向高蛋白、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以致罹患心血管疾病、痛風、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日益增加。美國農業部,有鑑於此,在1992年4月公佈金字塔飲食指南,呼籲人們應多食用全穀類、蔬菜、水果、豆類及核果類,而減少肉類,油脂,及糖份的攝取

【找三個導師吧】

【找三個導師吧】:

1)Comforter:鼓勵安慰你的慈祥長者,增加自信,突破困境,
2)Clarifier:擁有知識經驗,思維清晰的智者,助你提升分析理解能力,
3)Confronter:直率一針見血的質疑者,看穿你的慵懶畏懼,看到你的不足。

英文原文:Get yourself a mentor

A personal mentor is like a personal trainer -- someone who can give you objective and personalized help to make you better.

A good mentor is usually someone who knows something about your job and company, but need not be an expert. A mentor shouldn't be your direct manager or in your line of management, because that may create a conflict of interest for him/her. And a mentor should be more senior than you, but not by too much. Someone who is about two promotions higher is ideal. A mentor who is not senior enough may not be able to take a step back and see the forest and not just the trees. But a mentor who is too senior may not be able to step into your shoes and see things they way you do.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mentors (or the "three C's):
1.Comforter -- A person you call when you're having trouble. A good comforter would lend you a sympathetic ear (and occasionally a shoulder to cry on). But he/she would help you see the silver lining in a dark cloud, and also cheer you up and give you confidence and hope.

2.Clarifier -- A expert at analyzing and problem-solving. A good clarifier will ask questions, listen, ask more questions, help develop multiple solutions, and finally help you pick one. A really good clarifier should get you to a point where you can pick the solution without help, and also learn how to problem-solve for yourself the next time.

3.Confronter -- When you are complacent, lazy, or afraid, you need a confronter to challenge and push you, and remind you of your commitments. Good confronters are tough and not always pleasant, but they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ose of us who lack discipline or courage.

I have been fortunate to have had all three types of mentors in my career. So go out there and find your mentors. Then, for each situation, seek out the right mentor to help you resolve the situation and also uplevel yourself.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鈣多多的芝麻

鈣多多的芝麻

芝麻﹐又稱胡麻﹐不但是食品﹐可搾油﹐而且也供作藥用。市面上最常見的有黑芝麻與白芝麻﹐中醫典籍指出黑芝麻有滋補﹑烏髮﹑通便﹑解毒等功效。從營養學的角度看有沒有道理?有的。芝麻營養成份主要為脂肪﹐約佔一半﹐蛋白質﹑醣類﹑膳食纖維的含量也很豐富。芝麻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E與鎂﹑鉀﹑鋅及多種微量礦物質。黑芝麻和白芝麻在營養上有何差別?黑芝麻鈣﹑鐵的含量遠高於白芝麻(每百克黑芝麻含鈣1456毫克﹐鐵24.5毫克﹔每百克白芝麻僅含鈣81毫克﹐鐵8.4毫克)﹐也含有較多的粗纖維。

芝麻的脂肪雖多﹐但脂肪酸比例很優良。它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約佔45%﹐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約佔40%﹐飽和脂肪酸只佔10%。因此它反而有利於血脂肪的調控。芝麻最主要的脂肪酸是亞麻油酸﹐這是一種人體不可缺少的必需脂肪酸﹐缺乏就會讓體內某些荷爾蒙無法正常地製造。對產婦而言﹐麻油雞是最耳熟能詳的補品﹐這也和麻油中的亞麻油酸有關﹐它能幫助產婦子宮的收縮﹐惡露的排除。當然﹐麻油雞這種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也能幫助婦女產後的恢復。

民間盛傳黑芝麻有助於頭髮的烏黑亮麗﹐有道理嗎?黑芝麻含有頭髮生長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含硫氨基酸﹐與多種微量礦物質﹐所以是說得通的。現在我們知道﹐保持均衡的營養與正常的生活作息就是維持頭髮健康最好的處方(請參照本站專題:吃出健康亮麗的秀髮)﹐不是只有黑芝麻有用而已。

芝麻作成的零嘴(如芝麻糖等)與調味醬(如芝麻醬等)也都很受歡迎。芝麻糊更是健康營養的點心﹐也很適合消耗大量體力的人用來補給熱量。要注意的是﹐芝麻含的脂肪酸是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如果儲存不當﹐反而會讓脂肪氧化劣變﹐產生自由基。因此儲存芝麻製品時宜密封﹐並放在陰涼之處﹐避免光照與高溫。

歲末天寒﹐吃些芝麻類的糕餅或點心﹐既美味﹐又有營養。只是芝麻的熱量高﹐小心別吃太多了。讓自己又堆了一層肥油﹐就不美好了!

《教你一個簡單又方便補鈣的好方法》﹕
用一些黑芝麻,洗淨晒乾。
如沒有太陽可在鍋內慢火炒乾。
然後放在一個小盒內,每天吃一茶匙便足夠身體需要。
因芝麻的鈣比牛奶高出18倍呢﹗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中國才女 林徽因 / eaton

中國才女 林徽因/eaton

梁啟超的孫子梁從誡,用了幾萬字寫了《我的母親林徽因》,不少篇幅是為澄清他的母親與徐志摩的關係。梁轉述其母親的說法,在舊倫理教育熏陶下長大的姑娘,竟會去跟比自己大8、9歲的已婚男子談戀愛,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她後來自己分析:「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音,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我同意他的看法。林徽因當年不過16歲,稱徐志摩為叔叔,精神、思想及生活體驗都與徐處於不對等地位,產生感情的機會微乎其微。顯然「人間四月天」這齣戲的真實性,應該打上一個大問號。   

當年中國解放軍準備攻進北京時,為保護重要建築,曾向林徽因與其夫婿梁思成要了地點,好標記在地圖上,使得林以為共產黨是可信的。可是她萬萬沒想到,熱情為共產黨設計黨徽後不久,中國就變了樣。還好她早逝,沒有看到這一幕,沒有看到她夫婿被文革的模樣,算是幸運。這段故事提醒大家,跟一個沒有制度的國家談共識,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就算談到共識,又能持續多久呢?     

《我的母親林徽因》(1)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077 

《我的母親林徽因》(2)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078&utm_source=next_article&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next_article

沒有經驗者的最快學習方式 @EATONTUNG

沒有經驗者的最快學習方式 @EATONTUNG

蔡依橙醫師說,沒有任何論文寫作的經驗,要一次熟悉心臟影像現況、瞭解國際學術氛圍、精通研究寫作技巧,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熟讀標竿人物的論文,連研究設計也全部學起來。所以,他學瑞士的團隊,寫了準確度的研究;學韓國的創意,寫了先天性的文章;學義大利醫師的研究設計,讓他的顯影劑注射技術,被國際認可。

沒有經驗者的最快學習方式:熟讀那行高手的論文。台灣要產業升級,也少不了這一招,從文獻探討有計劃有系統地找到技術突破的機會點。此外,我經常鼓勵學理工的人應該讀「策略管理」,或是它的近親「行銷管理」,當然啦,讀經典書比較好(註)。因為,連醫師也體會到,學術界跟商業界一樣,比眼光、比速度、比技術、比創意、比執行、比策略、比差異化。
http://edu.innovarad.tw/learn_new_field_fast/

註:就像要學習智慧、學習忍耐、從泥淖中尋找人生意義…,最經典的書就是聖經。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21種「爛」個性

《富比世》專欄作家蘇珊‧塔達妮可(Susan Tardanico)列出了20種讓人由紅翻黑的「爛」個性。

在您讀這20種時,我要先提出第0種:碰到自己無法處理的困難時,不願意謙卑地向老練的智者尋求協助。

1.太在乎別人的想法,容易患得患失。
2.不相信自己的直覺,太過依賴理性分析。
3.以為達到目標的方法只有一種,不知變通。
4.不認為工作熱情是件重要的事情。
5.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猶豫再三。
6.不相信自己的價值,缺乏自信。
7.讓恐懼影響自己的決定。
8.想清楚所有的細節之後才開始採取行動。
9.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容易人云亦云。
10.凡事為自己找藉口。
11.因為害怕做錯而遲遲不敢做決定。
12.讓傳統智慧影響自己的決策判斷。
13.不知道自己的優勢所在。
14.將失敗歸咎於自己,沒考慮其他外在因素。
15.自己選擇要變得不快樂。
16.因為其他人或因為發生了某些事件,而覺得自己沒價值。
17.凡事差不多就好。
18.不敢去爭取自己真正想要的。
19.認為擁有真正的快樂,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20.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點。

我們應如何公正判斷和信事件?

我們應如何公正判斷和信事件? @eatontung

八仙塵爆案帶給大家很多的傷痛與學習。這個事件中,和信醫院因未參與急診救助,招致許多嚴厲的批評。我們應如何公正判斷和信呢?您的見解是如何?我先提出的幾個可能的觀察角度:

1.和信根本沒有道德,沒有愛心。理由是,沒有整型外醫師、沒有燒燙傷病房的新北聯合醫院也加入收治;和信有兩位整形外科專科醫師,和信可以做過初步處理再依需要轉院;和信可以分擔其他醫院的負荷,但可為而不為。

2.這是場醫界內部舊仇新恨的攻訐與報復。理由是,部分醫界發言充滿情緒性,媒體也有相關報導,加入批評只會讓有心人利用,導致社會退步。

3.批評和信是矯情。理由是,和信沒有急診設計,專門做癌症照護,和信或許可以擠出一些能力去服務燒傷病患,但是如此要求是高標準。要求人家高標準,但批評者的道德水準果真如此高尚?這種批評缺乏誠實,既然是不容易達到的標準,能做的只是誠實批評,努力求進步,而不是隨便向別人丟石頭,這跟拿石頭丟犯姦淫的女人的聖經故事有何不同?因此,批評和信只是矯情。

4.批評和信是反智行為。理由是,肚子痛會去看耳鼻喉科嗎?想醫美會去看泌尿科嗎?眼睛痛會看骨科嗎?除非沒有其他醫生了,牙痛才會去看內科,甚至獸醫吧?這不是基本常識嗎?醫院一定要大雜燴,為何不能是專科醫院?那麼為何要設兒童醫院?國外癌症專科醫院確實是沒有收急診;行銷學強調市場區隔或是藍海策略不是沒有意義?柯文哲表示,沒有設備和人員,送去那裡不是自找麻煩?平常沒有在收,收進去還要再轉院,台語就叫做「牙給」。比較理想的情況應該是一開始就把病人送到該去的地方。

5.批評和信反而是不道德。理由是,道德必須建立在「對病患是最好」的前提上,「分擔其他醫院的負荷」根本不是重點;沒有整型外醫師、沒有燒燙傷病房的新北聯合醫院也加入收治,對病患是最好的嗎?和信距離榮總、淡水馬偕都很近,先做過初步處理,再依需要轉院真的對傷患是最好嗎?和信只是專科醫院,兩名整形外科醫師能否處理大有疑問,如果沒有能力處理,貿然接受對傷者反而不道德(註);急診室是為癌症病患服務,如此對癌症病患也不公平。
註:我父親平日身體還好,當年緊急重症,送錯醫院,不知道是該醫院貪心或是無知或是過度熱心或過度自信,結果一週後延誤病情去世。後來聽其他醫生說(當然不是該醫院),若轉到能做手術的醫院,可以恢復正常。

6.批評代表社會的良心,可以帶來進步。理由是,批評可以發現國家制度上的缺陷,可以引出和信是否仍有可為之處,如此帶來社會進步。例如,若榮總、馬偕忙不過來,和信的醫師可以加入急診。再者,若我們允許只要有明確理由,就可推辭不做,那麼社會會不會只剩下滿口仁義道德,但沒有愛心呢?聖經提到好撒瑪利亞人故事(註),是對待鄰舍的典範,我們不能讓典範消失。
註: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7.我們可以從康德的哲學觀點質問:「成為一所醫院之前的存在是什麼?這些存在如何決定我們看待和信醫院的做法。」問題是,現代社會高度分工,分析要很小心,不然first principle會first default。我只對哲學研究一點點,不敢妄言,留待有興趣的專家解答。

台灣教育需要「學用合一」,不需要「用學合一」(eaton)

我實在沒有多少資格談這個教育主題。可是最近讀到不少對台灣產業的未來失望及建議學校應多教目前需要的流行技術,令我感到憂心忡忡,不得不發表些意見,以拋磚引玉。

現在網路就可讀到國內外課程,流行的技術更是容易自學。到學校學習,一定是從網路學不到,需要老師在場才能傳達的知識。那些知識至少是:

1)從老師那學到如何思考、如何找答案,找不到答案時如何應對。
2)知識模組怎麼應用,怎麼配合條件做修正,並請老師協助檢驗學子的思考盲點。我建議使用5W2H程序進行練習。
3)如何整合跨領域的知識,洞察對人類福祉有顯著貢獻的知識發展方向。當然這是困難的事,絕對需要老師的指導。我舉了擴大ICT運用的例子做說明。

台灣教育需要「學用合一」,不需要「用學合一: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277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重來一遍我想要怎樣的大學生活?

新生入門書院--如果可以重來一遍我想要怎樣的大學生活?

文/黃貞穎教授 (臺大經濟系)

100 新生學習入門書院
時間:2011/09/08 (四)
地點:普通 101 教室
整理:何皎葦 (前臺大教學發展中心幹事)

我的大學生活
一個好的大學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回憶起自己的大學生活,我跟一般學生不一樣之處,是在大三的時候從醫學系降轉到經濟系就讀。如果今天有機會重新過一次大學生活,我會怎麼過呢?要知道哪些地方我會改變,就要先知道我曾經怎麼過我的大學生活。

高中時我成績還不錯,大學考上醫學系,大一、大二時系上修的課,如普通動物學、普通植物學,其實跟高中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念醫學。到了大三,開始接觸跟醫學比較有關的學科,如大體解剖學、神經解剖學,需要開始背誦人體兩百零六根骨頭的名字,還有所有神經血管怎麼走、肌肉分配的方式…等,突然之間,我發現不想再過每天都睡不飽、浪費自己的生命背誦這些東西的生活,也不想繼續上課看屍體這些事情!於是我就跟我媽說:我想轉系。

離開醫學系時,我還不知道自己要念什麼。當時我休學半年,每天在臺大校園裡晃來晃去,旁聽別系的課,命運的安排讓我聽到了經濟系的課,覺得課程所學的跟我喜歡的數學邏輯相關,所以我就轉到經濟系,然後一直讀到畢業出國拿了博士學位,回學校教書。

由我的經驗來看,我可以跟各位同學打賭,你們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你喜不喜歡你即將要唸的系。因為在高中的時候我們並沒有任何機會去想像自己的偏好與能力在哪裡,所以首先我想告訴各位同學,大學就是一個你可以開始發掘自己的興趣在什麼地方的環境,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大好機會。

再談到我唸博士的過程。也許臺大的學生很會唸書、很會考試,但是會做研究嗎?搞不好可能連想研究的題目都找不到,我就是這樣。我花了蠻長的時間,才慢慢瞭解自己想要做的研究是什麼。我研究的領域叫做神經經濟學,是希望用神經科學的方法,來瞭解人類做經濟決策的背後機制是什麼。既然要把人腦這個黑盒子打開,當然就要先知道腦的結構,就必須要學習神經解剖學,所以當初我大三不想讀的東西,後來到三十幾歲還要回去再學一次,早知道我就在二十歲那時把他學好。

多去發掘自己
各位同學可以從我的經驗中學到什麼呢?請同學在大一、大二時多花一些時間去想:你的興趣在哪裡?如果今天你成績分發到的就是你喜歡的科系,那很好。但如果不是,而你想考慮轉系的話,就要去瞭解自己的偏好在哪裡。以我家四個人為例,我的姐姐讀完醫學系之後去讀數學;姊夫則在大學讀物理,研究所轉讀數學;我自己在大三升大四時降轉到經濟系;我先生大學讀化工,現在從事生物領域的工作。我們四個人沒有人在做原來大學本科系的工作。我想告訴你們的是:從事轉系、跨領域的人其實還蠻多的,不管你是不是要轉系,也請記得:留在原來的系,也是一個選擇。真的想轉系嗎?什麼時候轉?轉系完就海闊天空嗎?這些東西都要靠你自己去思考。雖然我們一進大學就先分科系,但同學還是要趁著在大學這樣自由的環境多去發掘你自己,多唸一些書,想一想你到底喜歡什麼。

做能力範圍內最有興趣的事
經濟學上所謂「人總是做理性的選擇」,基本上就是在講「能力」跟「興趣」這兩件事。兩者差別在哪裡?比如說:你很喜歡坐在你旁邊的漂亮女生,可是她不喜歡你,這個叫做你對她有興趣但是你沒有讓她喜歡你的能力;若你是一個很好的男生,所有人都喜歡你,可是你完全不喜歡坐在你旁邊的漂亮女生,這叫做你有能力讓她喜歡但是你對她沒有興趣。因此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你能力所及的範圍裡去選擇你最有興趣的事情。

興趣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這是比較表層的,我認為大部分的興趣是後天努力培養得來的。我曾經聽過一個德國管絃樂團來臺灣表演,節目單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Res severa est verum gaudium (英譯:True pleasure is a serious business),是這個樂團的座右銘,意思是「深入地去瞭解某個領域、產生深刻的快樂感」這件事,其實是很嚴肅的,要花力氣、投入過才會懂得珍惜。

好比說欣賞一幅畫,先做過功課了解其背景和藝術手法所看到的,與只是走過去直接看到的,會是很不一樣的感受。所以,你要花力氣才會知道自己深層的興趣在哪裡,而不單單是表面的興趣。

特別提醒大家,不要以為成績好就是有興趣,成績不好就是沒有興趣。很多同學跟我說,因為讀不好所以想要轉系。然而許多時候,成績不好可能是老師出的考試題目不好,也有可能是因為你的能力不好。但這都不表示你對於所學沒有興趣。成績的好壞不能跟有沒有興趣混為一談。

學習態度的迷思
接下來我想談談學習態度的問題。我最常在學生身上聽到的抱怨或問題就是:一、老師沒有教過這個,上課跟考試的內容差好多?(這大概會是你考試考不好時的第一個反應)。二、學校教的東西好像都沒有用?(這可能會出現在當別人問你經濟系都在學什麼的時候)。三、我先把數學學好再來學經濟學?(常常有其它學院數學基礎比較好的同學來修經濟系的課,當他們考試的成績比本科系同學更好時,經濟系同學的自信心受到打擊,便產生的受傷心情)。

以上三個問題反映出大部分的同學,還是習慣把高中時的學習態度帶到大學來。首先,在大學,老師出的考試題目不再只能是上課教過的東西,教授教同學的應該是邏輯思考的方式,再從考試去暸解同學是否把方法學會了。再來,我認為大學教育要教的不只限於實用的知識,還要教同學一些在學校外面學不到、大部分的人比較不會去做的學問。舉例來說:你想學英文或外文,校外有很多專業的語言學校或補教機構,都能幫助你把語言學好;你想知道股票要買哪一支,你就去股票市場實際進行買賣,但若是你想學統計或經濟這樣的學科,就需要在大學校內學習,會比在校外學習好。最後,把數學學好再學經濟是同學自信心不足所產生的迷思。其實數學與經濟學當然可以同時一起學,經濟學學不好的原因可能因為某個數學工具學不夠,所以需要再好好學,要訣別無他法,就是一步一步地找出答案然後解決問題。

在大學,還要學會自己去找答案,而不是自我設限。大學學習並不限於學術,因此,不要限制自己只能問課本上的問題,或是只能問本科系的問題、只會回答課堂上教過的答案。同樣的,大學時從老師身上學到的,應是怎麼思考、怎麼找答案,以及找不到答案時怎麼面對。大學課程不再只是教導知識。在資訊普及的現代,只要上網「Google」一下,或上「Youtube」搜尋國外課程,就能知道各式各樣的知識。所以,來臺大受教育,坐在教室學習,需要老師教授,是因要學習從網路上可能學不到、需透過人跟人接觸才能傳達的東西。而在尋找問題與答案時也不僅侷限於向老師學習,你可以跟朋友和同學學習,甚至跟賣便當的老闆聊一聊,也能從其身上學習。

預想未來的生活
進入大三、大四後,同學開始會面對找什麼樣的工作、要不要考研究所等問題。提醒大家,要用比較長遠的觀點來思考這些問題,因為現在的選擇會影響你以後的生活。我的工作就是在學校裡面教書,所以觀察我,就能知道選擇升學深造,未來的生活型態就是上課和做研究,沒有人會告訴你該做什麼,週末也可能需要工作,而賺的錢也不會比醫生多,這是大學教授大致的生活樣態。我的重點是,未來要不要讀碩、博士班,或你要做什麼工作,都會改變你整個生活方式,所以,你要去想的是未來希望的生活,而不只是工作本身。

大學的追求
可能有同學想在大學追求好成績,但再過幾年你會發現,沒有人實際在乎你大學及研究所的成績好不好。此刻你的好成績,是為了得到一張進入臺大的門票,用途僅止於此。如果不追求成績,那要追求什麼呢?很多同學說:我要追求錢。我建議,追求錢之前先想清楚你要多少錢,才能買你想要的東西。還有一些同學說要追求名望。也許小時候你曾代表國家去參加奧林匹亞的競賽,得過獎牌,所以覺得有名望非常好,就如同今年你考上了很好的系,代表你在這個年度裡是分佈於較優秀的一群。試想,每年都有考上好學校好科系的人,每年都有奧林匹亞競賽獎得主,那你在意的名望,其實是你在別人心中的地位。如此,這件事就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值得追求。因為真正值得追求的名望,要能歷久彌堅,比如成為歷史上有名望的帝王,而你是否做得到?如果你確定要追求這樣長遠的名望也未嘗不可,重要的是要想清楚,你以後到底想要怎樣的生活方式?

在臺大,你還可以花很多時間去交朋友。大學時期的朋友可能會成為你的終生好友或終生伴侶,值得花時間去努力耕耘,就像專業學科值得花時間去學習一樣。我大學沒有參加社團,不過從其他朋友的經驗來看,他們在社團學到如何跟討厭的人一起工作,或是跟喜歡的人一起做些事情,從中發現自己本身的特點或不足之處。因此,我相信社團也是值得花力氣經營。

剛剛提到,尋找終生伴侶是頗為重要的,就像你要知道自己本身的興趣在哪,也要知道什麼樣的人會是你喜歡、適合你的,所以要多交一些男女朋友。男女朋友可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你得嘗試認識許多人,就像你想追求到答案時一樣的努力,而且不要害怕失戀,失戀才可以讓你經由失敗的過程去學習,才可以從中檢討自己的問題。如果你願意花非常多時間讀書,也應該多花時間去瞭解身旁的男女生。

剛剛談過要瞭解自己的興趣、學會自己找答案,然後選擇一個好的生活方式。講起來好像很輕鬆,但做選擇時會很難嗎?當你發現選擇很容易時,通常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如果兩個選項差不多,又該如何選擇?既然覺得差不多,代表這兩個選擇沒有太大的不同,所以選擇一個,就好好努力,努力過後看到的風景與未曾努力看到的風景,會是不同的。選擇之後也不需感到後悔,因為你沒有走過那條路,就不會知道最後會是什麼樣子。選擇其中一條路,然後好好的去做就對了,就算當時沿路看到的風景不怎麼樣,十年二十年過去之後,你覺得沒什麼的風景,也許會變得很有意義。請相信你的努力會帶領你到不一樣的地方。

如果可以重來,我想要怎樣的大學生活?以下是我的答案:我要早點瞭解自己的能力跟興趣在哪裡;我要很有自信地明白我不需要太在意外界的評價,包括成績、短暫的名望,以及財富;我希望我可以學會問我好奇的問題,然後自己去找答案;特別重要的是,我希望學會清楚地論述,因為良好的表達是很有用的;我希望學會偶爾用力地去玩。以前我總覺得翹課很有罪惡感,但現在我認為只要翹課是去做好的事情,就不需要有罪惡感,有用力玩的能力也代表著自己相當清楚自己想要追求什麼,所以我願意冒翹課這種風險去玩,然後多交一些朋友。

其實我怎麼想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想。有一個精采的四年,在各位的面前正要展開,請想清楚,在這大學四年,對你自己要有多少瞭解。

結語
約兩年前,紐約時報對九個不同領域的大學教授做調查,請他們給大學新鮮人建議,摘錄其中幾句來勉勵同學:一、不要只學知識,要找到一個好老師 (Find the best teachers and take a writing class.)。二、不用太在意學科的「行話」 (jargon),因為它會讓你無法真正觸及到事情的核心,不如直接了當去問事情的本質是什麼 (Cut through the jargon, analyze and debate.)。三、要培養閱讀的習慣,閱讀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大學時應該要花大量的時間閱讀課本和其他你想要讀的東西 (Read the authors that are difficult and demand rereading.)。四、多與老師互動 (Once in class, participate.)。五、想要支持自己的信念,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Have passion for learning and for your beliefs.)。六、去思考你想要的生活而不只是工作 (Think about life, not just a job.)。七、去培養讀一份好報紙的習慣,因為它會是你以後看世界的一項知識來源 (Read a good newspaper; it will be your path to the world at large.)。八、若你一睜開眼會很想去做什麼,那這就是你應該做的事 (Fall in love with your vision of the future.)。九、生活若不是你想的樣子,你要永遠做好改變的準備 (College is never what one expects.)。

希望各位同學在這四年會過的非常愉快精采,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評論 林之晨:不改善義和團教育台灣沒有未來@eaton

評論 林之晨:不改善義和團教育台灣沒有未來 @eaton

http://udn.com/news/story/6902/1032283?fb_action_ids=922488911107757&fb_action_types=og.likes

我認為,這篇文章有一些錯誤,不過正好點出教育與社會進步脫鉤的某些原因。我的看法是:想提高薪資水準,不是要求學校教自學就可學會的「流行技術」(用學合一),而是理論如何應用(學用合一)。其重點在於,理論是未來自學的基礎,一定要學得紮實,而且要實際練習應用,才能體會理論奧秘與限制,如此才能用於解決問題。

因此,老師教完相關章節(知識模組)後,老師提供個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每組3人,避免打混),或是若無個案,學生自行找特定問題,進行問題解析或提出解決方案。筆者建議使用5W2H來思考:What(什麼)、Who(誰)、When(何時)、Where(在那裡)、Why(為何)、How(如何做)與How much(花費成本),以探索該知識模組可以用在哪些領域(What/Why)、運用程序(How)、有哪些貢獻與代價(How much)、有哪些條件或限制(When/Where/Who),若不能滿足條件或限制,要如何調整修正(other How),若有缺點/副作用,有哪些配套措施(other What),以及該知識模組未來可改善的方向(other What)。考量時間限制,上述練習不是寫學術論文。

接著說明這篇文章的錯誤與意涵:

1.沒有求真的精神,喜歡選擇性比較:圖表3稱台灣經濟成長率保3都有問題,問題是,新興國家的經濟基期低,能比較嗎?若選擇經濟成熟度接近的國家比較,例如韓星美,就會發現,大家都在保3!(圖表1只有星)。

2.沒有細緻分析問題,以致搞錯問題方向:圖表1提到亞洲經濟成長率高,但是沒有分析原因,如何證明台灣成長落後是因「學用落差」?亞洲新興國家有顯著人口紅利,以及受惠於全球化(追逐低成本的國外直接投資),扣掉這些因素,我粗估應沒有什麼成長(且基期又低)。若要從經濟成長發現台灣問題,應該是找出跟台灣有競爭關係的國家(美日歐盟韓星),針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要素(技術進步、國內投資、海外投資、消費、出口、政府支出),逐一比較表現差異,導出的結論會有很大不同。實證很可能是:改善技術進步率(包括工業與服務業)幾乎主導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因為它可促進高附加價值產業的投資,進而逐漸取代先進國家的市佔。此外,除海外投資外,其他要素都對經濟成長沒有顯著貢獻,但是海外投資對本土就業及薪資水準提升幾乎沒有貢獻。進一步分析,技術進步率大致來自中小企業,因為大型企業除非經營不善,否則轉型動機很弱,但是若經營不善,轉型會相當困難。

3.沒有見樹見林的整體分析概念:我同意作者所提的電子商務產業遠景,但是他沒有進一步說明可以提供多少就業人口。問題是,電商應用幾乎是內需,對就業市場及薪資水準貢獻不大(去查薪資就知道了),那些相關技巧只要有基礎,可以自學,經管廣告在商學院課程多得很。台灣基層低薪的問題來自於企業短期大量西進的效應:新興產業及服務業不可能馬上補足製造業大量的就業缺口,而無法跟著西進的製造業人口因技能不足,只能從事低薪的服務業工作。大量西進也讓資本家佔上風,中高階(及其裙帶)拿走多數薪獎。要滿足就業缺口,作者所提的產業相當有限,我認為認真發展有利基的精緻製造業「工業4.0、關鍵零組件、高價值製造業取代先進國市佔」,才有可能提供大量的高薪就業人口,當然支援製造業的高階服務業也是很好的方向。

4.疏於訓練直覺:作者鼓勵大家要醒醒,他藉由圖表4指出,中國的GDP從佔世界三分之一,….直到1978年終於醒來,進行改革開放,…..也只回到過去一半的水準(16%)。我的問題是,姑且不論中國人口佔全球18%、各國GDP屬外國人的百分比不同、中國掉到2%的歷史因素及蚊子館鬼城所製造的假性GDP,直覺告訴我,美國怎會與中國的16%相同嗎?筆者查一下數字,依IMF統計(2014),全球GDP為77.3兆美元,美國17.4兆(22.5%),中國10.3兆(13%),實際根本不是如此。中國地大物博,戰後休養生息,本來就應至少回復人口市佔18%水準,若說中國對外開放是「醒醒」,台灣需要的「醒醒」,肯定大大不同。沒有練習直覺,很容易陷入思考與數據的陷阱。

【常吃烤肉的6大健康危害】

【常吃烤肉的6大健康危害】

烤肉和吃串是夏天傍晚的一道風景,但烤肉對人的一些健康危害。不僅僅是致癌,烤肉總共有六大危害。

❥1.烤肉使人缺乏微量元素。為什麼吃烤肉會造成微量元素缺乏呢?因為吃烤肉會減少蔬菜的攝入量,另外烤肉裡面的微量元素經過高溫燒烤會遭到破壞,所以吃烤肉的時候必須搭配 蔬菜來吃。從這個角度講,吃韓國烤肉比吃新疆烤肉更健康,因為韓國烤肉會包著生菜吃。除了搭配蔬菜吃,最好還搭配澱粉類的主食吃,這樣會更健康。

❥2.寄生蟲感染。烤肉的時候,非常容易發生肉片受熱不均的情況,有的地方烤不熟,如果肉還不新鮮,那就更危險了。2005年的福壽螺事件就是因為涼拌福壽螺僅經 熱水焯過就給消費者食用,結果造成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福壽螺中的寄生蟲能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甚至進入人的大腦裡面,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重大威 脅。所以為了健康,食物必須完全熟透才能吃。

❥3.燒烤的過程中會產生兩種致癌物。瘦肉中的蛋白質被烤焦烤黑,導致致癌物雜環胺數量猛增。脂肪被烤焦烤黑就會裂變成三四苯並吡這種致癌物。吃烤肉,最好的方法是用電爐燒烤,避免明火和烤肉接觸,通過高溫讓肉變熟。在烤肉、烤蔬菜或者烤饅頭乾等食物時, 如果有被烤黑的部分,一定要去掉,因為澱粉類食物經過高溫之後也有致癌物丙烯醯胺產生。

❥4.減少蛋白質的利用率。食物在燒烤時,由於溫度太高,蛋白質變性太過徹底,因而不能被人體轉化分解。拿雞蛋舉例,蒸雞蛋就比煎雞蛋更利於消化和吸收,儘管油炸的口感比蒸煮的口感更好。

❥5.燒烤可能會降低人的視力。這並非危言聳聽的事情。目前的調查資料顯示,從小愛吃烤肉的孩子患近視的幾率會增高,主要原因就是高溫破壞了食物中的維生素A和β胡蘿蔔素,這兩種元素的缺乏則會導致夜盲症和乾眼病。

❥6.口舌生瘡,臉上長痘。烤肉的調味料比較辛辣刺激,容易使人上火,還容易損害人體的口腔黏膜和胃腸黏膜。吃烤肉有一個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口舌生瘡和臉上起包。從營養學角度講,長期吃烤肉會導致維生素C的缺乏,牙齦容易出血,維生素B2也會缺乏,造成口角炎、唇炎和舌炎,甚至脂溢性皮炎。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評論 彭明輝:別看不起台灣人 @童振東

評論 彭明輝:別看不起台灣人 @童振東

讀到這個標題,人心激奮;再讀到「台灣人的素質不輸英國人、美國人和日本人,而且勤奮工作,絕對有能耐侵吞先進國家的市佔」,我更是心花怒放。不過,再讀下去,我就有很多的疑問了。

彭先生說,韓國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程度遠勝過台灣,鋼鐵、造船、汽車、半導體設備、IT產業與生技都有能力挑戰全球冠軍。韓國的技術能量明顯超越台灣,從模仿與追趕進入創新與追殺先進國,而我們依然在追趕、模仿與代工。韓國大學生起薪比台灣多一倍,不是一家三星,它是韓國所有企業的總體表現。

我的看法是,只看到冰山一角:
1.韓國產業是多元化,但代表性就是前一家,藏汙納垢的財閥,有甚麼好羨慕?台灣是小國,產業多元化只要適當即可,過度分散,反而競爭力堪虞。
2.韓國人口是台灣的一倍,大學畢業大致如此,技術能量超越台灣何足為奇?
3.「韓國大學生起薪比台灣多一倍,是韓國所有企業的總體表現」根本不是事實。韓國勞參率與台灣相近,人均GDP為2.5萬美元,只比台灣2.2萬美元高些,因此「起薪比台灣多一倍」不是普遍現象。這部分早有人提出,韓國的數據是來自最好的公司(前幾大忘了)。此外,依世銀資料,韓國物價比台灣高55%,這是因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韓圜兌美元匯率大貶70%,現在還是低檔盤旋,以致韓國年通膨約在3.5-4.0%,而台灣不到一半。所以用購買力平價,台灣人均GDP比韓國高出35%(當然我曾為文說明購買力平價的缺點)。

彭先生接著說,90年代台灣人在忙著賺easy money和股市與房市賭博。陳水扁上台之後,權力與金錢的結合更加猖獗,私人金融用極低的資本額併吞公有銀行;而股市則被形容為「是內線交易、明牌、大戶聯手炒作,結果資本市場和科技產業的競爭機制被嚴重地扭曲,資本市場沒有發揮「優勝劣敗」的市場機制,資源和決策權沒有轉到最有能力的人手裡。

我的看法是,這是以偏概全。
1.90年代台灣人是忙著到中國設廠,生產規模都是10倍於台灣,廣東的奧熱天氣、訓練吃大鍋飯的中國勞工可不輕鬆(筆者那時當輔導台商顧問),也因此上市公司的淨值翻5倍,獲利翻10倍。何況,台灣與中國同文,企業策略首選中國擴廠是環境使然,很少人能抵擋這個誘惑,而且CEO的精神都擺在市佔,研發動機會比較弱,但是多年來,台灣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一直往上,並沒有低於韓國。
2.我同意房市投機,但那是稅制造成;我也同意炒作股市與內線交易,但那只是少數不道德的資本家,現在不是被掃入垃圾堆,不然就是10元股價。賭博是華人性格因素,但很大成分是上面全球化(中國化)因素,造就上市公司賺錢及台灣錢淹腳目。人性本來就有邪惡的一面,若要說賭性,韓國的高槓桿交融交易或線上遊戲比台灣更甚幾倍。
3.彭先生說,陳水扁上台之後,「私人金融用極低的資本額併吞公有銀行」。這是胡說八道。小私銀併吞公銀就一家,就是馬英九當市長時將北市銀低價賣給富邦,其他是因OVERBANKING,經營不善(當然有房產崩跌因素)被併購。陳水扁時期,元大買復華銀(國民黨黨產),那是一張一張在集中市場從每股10元買到23元;台新金買彰銀價格並沒有低估,然民粹或陰謀(為證明扁貪汙)使然,到現在還沒合併。試問,台新金經營能力比曾將百年累積的淨值全虧光的彰銀差嗎?那時OVERBANKING,不應整併嗎?為何不質疑1991年是誰開放那麼多家銀行?

彭先生最後提到,兩兆雙星相繼被韓國打趴。台灣高科技產業「短多長空」、「優敗劣勝」的反淘汰,斷送了這一代年輕人的未來。台灣只有一個敵人──尤其是立法院裡的密室協商,以及總統府和行政院裡的官商勾結!我們可以通過工具機業的「一條龍」模式,或者「中心衛星廠制」與企業間的交叉持股來整合資源;台灣可以向全世界徵才或進口創意與經營模式,加速急起直追的力道;只要政府認真維持公平競爭,市場自然會把資源輸送給具備企業精神(魄力、能力、胸襟與遠見)的企業家,擺脫目前政治上「兩個爛蘋果」的困境。

我的看法是,彭先生的評價並不客觀:
1.官商勾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筆者寫的遺贈稅損、搭財富時光機、鉅額交易鉅額稅損…,就知道官商勾結的內涵。
2.台灣DRAM被打趴,韓國三星DRAM有活得好好嗎?我懷疑當年若技術自主,代價恐怕比現在還糟。TFT-LCD慘業(甚至五大慘業)是中國及韓國胡亂擴產及亂殺價造成(中國是為貪汙)。台灣設備國產化比例低於韓國是舊資料,我們只能說CEO沒遠見或是環境使然。當年台廠TFT-LCD好賺時,忙著擴產,哪有時間管他家公司的國產設備問題,而韓國扶植國產設備可能是裙帶關係或是政商關係或是家大業大造成。至於DRAM公司合併的問題,在民主國家很不容易,何況公司文化差異大,政府本來就無法做甚麼。
3.彭先生太過低估資本市場的力量。台灣政府機構保守,手上也沒錢(低稅負),真正具備淘汰力量得是資本市場,哪家經營如何,老闆如何,CEO如何,資本市場可能不會馬上知道,但不久就會發揮淘汰的力量。
4.彭先生不知道,「中心衛星廠制」早在30年前就是台灣特有的普遍模式,至於交叉持股、向全世界徵才或進口創意與經營模式要看個別公司的意願與能力,經營者也不是吃素的,外人如何置喙?
5.彭先生講「兩個爛蘋果」,我對於這個說法很有意見。評價一個人不容易,總要有禁得起檢驗的證據。彭先生曾藉由宇昌案,憑個人喜好及媒體報導就立下定論,把蔡英文講得十惡不赦,最後證實子虛烏有,也不曾道歉,現在只敢影射,這不是學者應有的作風。
6.台灣轉型的策略重點是,扶植在地化的中小企業(彭先生以前也鼓吹,不知為何消聲)。只要具備經營利基、企業家精神與品格、潛在投資利潤率與雇用勞工數在水準以上,都是很好的扶植對象。政府能做的,就是把被大企業霸占、但自身根本不缺的政府資源,挪移到中小企業,也唯有如此,才能抵抗全球化的勢力,台灣才能經濟自主、政治自主。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article/3037

帶著愛處理污水

台大的張文亮教授在臉書寫道:我從1979年到現在,擔任國家許多環境污染監察的工作,看過各行各業,看過太多工廠操作,我必須告訴你,台灣的私人企業將水一土一污染認真處理的是零,政府工共工程品質之差令人難以忍受,我不認為有"愛"在其中。如果有那家,有帶著愛在處理污水,我倒很想知道,特別向他學習。

讀到這段,我要做個表白。30多年前,我在化工廠幹了9年的化學工程師,工廠處理廢水的心態是「貪婪」。當時我若聽到「帶著愛處理污水」,肯定噴飯大笑(罪人)。雖然工廠生產的原料是無機物及可生物分解的界面活性劑,環境毒性小,但是檢驗用有機溶劑(氯仿等)、粉塵、鹼性汙泥及廢水流竄田野之間的畫面,至今我仍難以磨滅。幾年前,我還會半夜從田野哀歌中驚醒過來,看到那幅畫面。大家可能會說,以前比較落伍。不!從去年齊柏林拍的「看見台灣」影片,從日月光事件,就知道大高雄就必談了,我在新港、彰化、麥寮看不出有甚麼時間序列的顯著變化。若有,順著教授的話,請告訴我,我願意當面向他們由衷致謝。

我對環保的堅持,可能跟這段經歷有關。我不收任何紙帳單、傳單;可以修理的東西不丟棄換新;有替代解決方案,不輕言買新的;紙張力求重複使用;鞋底補了又補;背包逢又縫,裡面一定有塑膠袋;不食用或使用浪費資源的東西..............。

當然我自己知道,用稍嚴格的標準,表現還不及格;光台北,每年丟棄13億台幣的食物,但很多人卻餓肚子,我沒有抗議與發聲,改善行動更是少得可憐;但我相信,認罪悔改,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持續做出補償的行動,才是得到救贖的唯一途徑。(eaton)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三) ---王道維 @eaton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三) ---王道維

版主發現,就算解構「愚孝」的權威性,使得人們對孝順的意涵能從禮儀性轉到父母的真正意志,但還是無法幫助現代人如何判斷(論斷?)與取捨父母所作的錯事。

要處理這個矛盾,基督信仰可以提供解方:為榮耀上帝而尊重(及執行?)父母合宜的遺志。這是我讀後的筆記,也可以幫助我重新思考父母的遺志。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9223060

願意承傳的關鍵 @eaton

願意承傳的關鍵 @eaton

這篇文章提到,今日的教育越來越難促進階級流動,世界充滿懷才不遇的張良。但是現代張良的機會是,臺灣目前的資源集中在四年級與五年級這批人的手中,他們即將在十年內退下職場,若能跟著這批人「有效的學習」,可能是「推自己往上流動」的最大關鍵,因為在資訊不對等的年代,誰擁有更多資訊,誰就能更快勝出。

如何跟著這批人「有效的學習」呢?作者的答案是:擁有讓人放心的品德!知道統一超故事的人,不會相信文中提到高清愿常說的話:「用人之道,有德無才,其德可用;有才無德,其才無用。」但是,「擁有讓人放心的品德」,我相信是這批人願意承傳的關鍵。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119/article/2264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8種食物能通血管】

【8種食物能通血管】

玉米、蕃茄、蘋果、海帶、茶葉、大蒜、洋蔥、茄子

玉米:玉米富含脂肪,其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亞油酸的含量高達60%以上。有助於人體脂肪及膽固醇的正常代謝,可以減少膽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積,從而軟化動脈血管。

蕃茄:不僅各種維生素含量比蘋果、梨高24倍,而且還含維生素蘆丁,它可提高機體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體內垃圾,保護血管彈性,有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蘋果:蘋果富含多醣果酸及類黃酮、鉀及維生素E和C等營養成分,可使積蓄體內的脂肪分解,對推遲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發作有明顯作用。

海帶:海帶中含有豐富的岩藻多醣、昆布素,這類物質均有類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膽固醇、脂蛋白,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茶葉: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緩解血液高凝狀態,增強紅細胞彈性,緩解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經常飲茶可以軟化動脈血管。

大蒜:含揮發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有明顯降脂作用,是主治高血脂症和動脈硬化的良藥。

洋蔥:含有一種能使血管擴張的前列腺素A,它能舒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血管的壓力,同時洋蔥還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可增強纖維蛋白溶解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的功能。

茄子:保護心血管、降血壓,茄子含豐富的維生素P,是一種黃酮類化合物,有軟化血管的作用,還可增強血管的彈性,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細血管破裂,對防止小血管出血有一定作用。

【火龍果可改善貧血及便秘症狀】

【火龍果可改善貧血及便秘症狀】

火龍果是一種熱帶水果,含有一般水果少有的植物性白蛋白及花青素,豐富的維生素和水溶性膳食纖維,營養豐富,功能獨特,對人體大有裨益,因此又被譽為長壽果。

火龍果中花青素含量很高,該物質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又因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以消除氧自由基,常吃具有美白皮膚的作用,對愛美的女士來說無疑是絕佳的美容養顔水果。

火龍果中富含植物性白蛋白,這種白蛋白能與人體內的重金屬離子結合,從而起到解毒的作用。另外,白蛋白對胃黏膜還有保護作用,因此它是胃病患者的不錯選擇。

火龍果還是一種低能量、高纖維水果,其水溶性膳食纖維含量十分豐富,具有很好的減肥、降低膽固醇、潤腸作用。高血脂患者及便秘的人可常食用。

另外,火龍果鐵元素含量較高。鐵元素是制造血紅蛋白及其他含鐵物質不可缺少的元素,缺鐵性貧血患者宜食用。

最後,火龍果的果實和莖的汁對腫瘤的生長、病毒感染及免疫反應抑制等疾病表現出了積極作用。

但是,食用任何水果都要遵循一個原則: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食用,且不要過量為宜。

轉自:美食天下

補充資料 :
- 不宜冷藏,以免果實被凍傷而變質,建議現買現食或放在陰涼通風處儲存。
- 宜:適宜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症、消化不良者食用。
忌:寒底者宜少吃。

創造台灣高附加價值的製造與服務契機 @eaton

創造台灣高附加價值的製造與服務契機 @eaton

台灣的LED、太陽能、面板、IC設計業、光電產業、手機零組件都遭逢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嚴峻挑戰。那些產業幾乎是競逐中上游,但還是不能為台灣企業提供穩固的市場地位。就算是太陽能最上游的多晶矽,也是慘兮兮。

然而,危機就是轉機。台灣ICT產業的新契機在於互聯、智能、環保、節能四個面向,而掌握工業4.0可以發展ICT產業和物聯網的結合和應用。工業4.0目的在於透過網路串聯達到工廠智慧化,包括聯網設備間自動協調、M2M(Machine to Machine)、工業機器人、3D Printing、大數據分析,真正達到智慧製造的目標,可說是台灣產業升級轉型的契機,這個契機可以幫助台灣企業不必南征北討到海外設置生產據點,而能在地提供就業機會。

此外,未來許多新興物聯網的應用和系統,將更深化軟硬體的整合,台灣可善用原本ICT硬體和製造的優勢,例如半導體、行動裝置、電子元件、精密機械等。台灣需要強化系統軟體、消費性產品品牌、網路安全和服務出口產業的競爭力,並將物聯網應用擴展到不同的領域,包括數位金融、健康照護、智慧城市和智慧住宅等,充分利用ICT基礎的優勢。台灣人口雖然不多,但具備多元豐富的生活經驗,或許可以為台灣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架構,而這個契機也可提供大量的在地就業機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1000179-260204

我修的七個死亡學分@李開復

我修的七個死亡學分@李開復(今天新書發佈會的演講)

人如果每天只是“過日子”,很容易陷入今天的世俗現實裡面。而面對死亡,我們反而容易得到頓悟。我最近出的書『我修的死亡學分』就是描述我罹患四期淋巴癌,面臨死亡,修的七個死亡學分 。

第一個學分,就是健康無價。在我平時的生活中,我熱愛美食,不運動,不愛睡眠,認為睡眠是浪費時間,每天起來回E-mail,給我員工證明我工作多努力。生病以後,才深深體會到,其實健康失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生命最重要,健康和生命是一樣重要的。
如果我們要維護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很多人會認為說,如果你養生,就沒有事業了,什麼都不要了,過退休的生活,過慢日子吧。我領悟以後,和幾位朋友交流以後,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每一個人的健康,其實不是要放棄一切。我們的健康如果簡單來說,其實就是我們的睡眠、壓力、運動、飲食。如果這4點達到即可,對年輕人來說。你是可以努力工作的,一個禮拜拿3、4個小時維護你的健康,我非常希望在這裡告訴大家要愛惜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有一天,像我這樣幾乎後悔,幾乎來不及才知道學會要愛惜自己的身體。

第二個學分,一切的事物的發生有它的理由。我們往往把發生在自己身體的事情,一定做錯了才懲罰我身上。其實不見得如此,世界的玄妙我們只了解裡面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也許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該多思考當一件事發生以後,是不是有什麼正面的啟示或者正面的力量。發生一個災難,是不是不要把它當成一個果,而是把它當成因 ,如果把它當成因,任何的災難都是學習的機會。如果我們生病了,是讓我們學會生活更健康,也許我們無助的時候,讓我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也許我們面臨死亡才能教會我們分辨什麼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第三個學分,要珍惜我們的緣份,學會感恩和愛。一直到面對死亡的時候,我才看清過去家人對我無私的愛 。雖然朋友認為我很孝順,一有假期就陪伴母親,其實只有我知道,我在外企,一年有5周的假期,可是我往往放棄假期專注事業,只修一週的假。陪母親一週以後,我就認為我的任務完成了。一直到我自己面臨死亡的時候,我才知道,我是多麼冷漠,我是以多麼敷衍的方式表達了人們口中的孝順。
我覺得真正改變應該有三個層次。最基本的是別人對你好,你感覺到了這是感恩,再稍微好一點的是別人對你好你要回報他。第三個層次就是主動不要求回報付出關懷,這才是最高的境界。這是我發現的,不知道過去做的什麼好事,如果有上輩子,上輩子做了好事,有這樣的家庭,我的父母、姐姐、妻子、女兒都是不要求回報的。無論我怎麼對待他們,無論我是因為事業把家庭從美國搬來了中國又搬回美國,再搬回中國,又遷回台灣,整個過程對他們是多麼煎熬,我只想做好我的事業。
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能和親人在一起,我們彼此的心靈感受,我們的緣分,讓我覺得:人類應該不只是猿猴演變出來的, 我覺得這樣的緣份,真的是久別之後的重逢,我們應該珍惜人生中的緣份和愛護。
所以我生病以後我就決定說,我要改變我的方式,每一周不但要陪我的媽媽,還要陪我的姐姐。我到了台灣,花更多的時間和我愛人在一起。我女兒要考大學,我幫她做各種准備。後來有一天她弄了一個刺青,刺了一個try,這就是我沒有付出足夠教育方式的現像。然後她學業上升了也被大學錄取了,然後又把try變成了stay gold,我認為我自己是發光的黃金。也許我對父母的愛可能很難直接給他們回報,但是至少對妻子女兒,過去的17個月,我做的一些事情,也學會如何感恩,如何愛,如何直接表達。
父親節的時候,我發了一條微博,是我女兒親我的照片,我鼓勵更多的孩子親他們的父親。我看他們的留言,很多女孩子說這麼大了,怎麼好意思,父親很威嚴。愛不是藏在心裡的,是應該表達出來的,如果沒有表達,以後沒有機會的話會很後悔。

第四個學分,學會如何生活,活在當下。我的癌症是淋巴癌四期,我認為我的生命並不長了。當時我也想到,如果我的生命真的只有100天了,我會怎麼樣渡過這個時間? 我要讓我的親人知道我如何愛他們,並和他們在一起渡過特別難忘的時光,無論是和妻子去我們蜜月的地方,或者和孩子去一個我們過去特別快樂的地方,懷念回憶過去的美好,去吃我們愛吃的東西,做我們愛做的事情,這才是活。我希望活的時候,能全心全意每一刻活著,不只是腦子不停想我的公司,想我的事情。開始看世界其實是充滿了美好的東西的。
如果稍微偶爾慢一下,能活在當下,才能體驗到這些美好,才能感覺自己沒有白活。我活了50多歲,一直沒有分清什麼是桂花,什麼是茉莉花等等,我就知道他們都有香味。有一次我到朋友家這是什麼味?我說桂花,什麼時候種的?他說種了很長時間了。慢下來的時候,才會感受世界的美好。這是美食,這是我們最愛的酒,最漂亮的衣服,留到哪一天才會穿。我鼓勵你們,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推到以後,別說將來,找機會,還有一天等特殊的日子,我希望我們都活在當下。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成為那個特殊的日子呢,讓每一天都成為最特殊的一天。我覺得人生如果這樣活下去,不僅僅是最後的一百天,而是每一天都這樣活下去,一定會非常圓滿,豐富。

第五個學分經得住誘惑。我們小的時候,我父親跟我們說,不要愛錢,對財富來講,夠用就好,但是不要貪婪的想得到更多。中國有一個通病,特別愛名聲。我們看到這麼多古時候的皇帝,古今的慈善家,哲學家,甚至孔子,都把“人死留名”當做非常重要的目標。我父親留給我10個字:『有容則乃大,無求品自高』告訴我們其實沒有必要這麼糾結名聲。真的沒有必要,因為我相信我們周圍的每一位50年以後都不會被別人記下來。
當你特別糾結自己“名”的時候,很可能會不刻意地上癮,會讓自己追求名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比如說之前我告訴年輕人追求自己的夢想,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做最好的自己。這些話沒有錯,但是如果把最大化影響力這個詞發揮到極致,每天機械化衡量影響力有沒有提升,有沒有人聽我的演講,成為我的粉絲。當我人生過去生病前的這十年事業越來越越順,越來越有更多人追隨我為導師。雖然我的初衷是善心的幫助年輕人,但是慢慢地,就分不清“增加影響力”和“追求名聲”這兩個目標了。
對於這樣的混淆,其實人是禁不住誘惑的。告訴自己你實在追求影響力,幫助世界,其實可能是自己騙自己,其實你只是在追求虛名。他的話讓我發現,雖然希望讓世界更好是對的,但是如果特別機械化的衡量影響力,追求效率,會讓我們變得更冷漠無情。我發現,雖然我原來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過度追求名聲,讓我走偏了。

第六個學分,人人平等,善待每一個人。當你追求每一件事情影響力最大化的時候,你就想認識更多聰明的人。見創業者只見最頂尖的,一個青年人找你簽字,如果是普通人,你就不考慮,你會見聰明人,成功人,把自己的一圈都變成社會的頂尖人士。但是我發現,如果真的再繼續這麼做的話,其實喪失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人人是平等的。當我得了癌症,發的第一條微博,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我慢慢覺醒的時候,我發現任何事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世界的奧妙,不允許我們渺小對人類的評估。我們憑什麼說這個人是普通人,這個人不怎麼樣,這個企業不會成功,這個創業者不行。
既然我們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做評估的話,既然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時間允許,我會秉承這樣的理念,讓我花更多的時間在網上和一些包括所謂的普通網友交流,每一周見一些想要見我的人,哪怕我們從來不認識,哪怕他們並沒有特別光輝的履歷。我建議大家,不要吝嗇給別人愛的關懷。因為你對任何人,優秀的人,普通的人,都是一樣的。你對任何人的微笑,一個行為,都可能幫助別人,幫助生命。

第七個學分,我們的人生究竟是為什麼?我覺得如果我們太狂妄的說,我們來到人生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是危險的。我們懂得這麼少,我們憑什麼狂妄地希望改變世界? 我認為我們不必強求把改變世界作為我們的要求。如果每天拼命改變世界,那是充滿壓力的。
我認為來到人間,我們有緣認識周圍的人,好好體驗人生,結交善緣,做事問心無愧,憑良心,做人真誠平等,讓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學習,成長,其實那就足夠了。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都這麼做,世界就會變得更好。如果過去我的哲學更多的是因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分秒必爭,征求效率做最好的自己。現在我更覺得說,其實生命裡很多東西,並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並沒有辦法每天衡量,比如說人與人之間的緣份。從現在開始,我不再看世界上很多的缺陷,批評他們,我相信每一個平等的生命都是來到這裡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人只有有缺陷才能學習成長,我們沒有權利過分的批評別人,我們需要做的是怎麼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更完善的人。
既然每個人都在持續成長,對於那些曾經傷害我,打擊我,或者未來打擊我的人,我不但寬恕他們,而且感謝他們,因為他們可能點醒我很多的不足。我相信人生的生命是與大宇宙連在一起的,我們有責任提升自己。我們的生命隨著心跳停止也沒關系,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死去離開世界,如果這一生是體驗學習提升,我相信也會讓世界更美好,整個世界的群體意識也會變得更正向。
我經過這七個教訓,我認為我們珍貴的生命旅程,應該保持著初學者的心態,對世界有兒童一般的好奇心,好好體驗人生,讓每天的自己都比以前有進步有成長,不要想著改變他人,做事問心無愧,多感恩和愛你周圍的人。對人真誠、平等,這樣就足夠了。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能如此,世界就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