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自經區爭議大 學者10大質疑

自經區爭議大 學者10大質疑

2014-06-07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台大經濟系昨舉辦「自經區系列座談會」,台大經濟系主任鄭秀玲綜合各方意見,提出十大質疑,強調自由經濟示範區將影響民眾就業、就醫及國家安全,且對農業有嚴重衝擊等。她建議,目前已有「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國際機場園區發展條例」等,好好推動即可,無須再通過自經區條例。


其他條例可用 不需自經區條例

鄭秀玲表示,政府推動自經區的方式,就像推動服貿協議一樣,都只講好的一面;但任何政策都有人得利、有人受害,政府不講受害的部分,她只好再出來當烏鴉,提出十大質疑。

首先,服貿、貨貿和自經區相互矛盾,貨貿協議就是關稅減讓,自經區免徵關稅很奇怪,可能影響別國和我們簽貨貿;且我方自動解除對中國農產品和工業產品的管制,未來中國可能不會與我們進行貨貿談判。

其次,自經區的運作有問題,圈定的範圍太大,自由貿易港區、農業科技園區、加工出口區、科學工業園區等都是示範區,且各地方政府可申設自經區,可能浮濫進行土地徵收;國發會主委管中閔雖曾表示,將剔除條例中土地徵收等相關文字,但送到立法院的條文並未刪除,未來怎麼改不得而知。

鄭秀玲表示,自經區對民眾就業也有嚴重衝擊,大量中國人士可能以「假白領、真藍領」來台。自經區開放國際醫療機構可以營利,也影響民眾就醫、且不利生技產業發展,並破壞醫院的專業性和獨立性。此外,自經區開放外籍律師、會計師、建築師來台,以合夥或法人型態設立或參與投資,將對律師、會計師獨立性有重大影響。

另外,自經區將對農業造成嚴重衝擊,開放國外與中國農產品來台零關稅,台灣農民將面對極不公平的競爭;而開放中國農產品輸入做為食品加工原料,生產出來的食品都掛「MIT」(台灣製),以中國農產品為原料的假MIT,將打擊以台灣農產品為原料的真MIT,對MIT品牌及消費者均有負面影響。

鄭秀玲並指出,經濟部已修正相關辦法,中資投資自經區示範事業,不受現有法規限制;因此,只要將銀行、電信、醫療等敏感產業列為示範事業,就算服貿沒有通過,中資還是可以在自經區經營這些產業,影響國家安全。

-------------------------
〔記者羅倩宜/台北報導〕前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台大生物產業機電系教授謝志誠昨在「自經區系列座談會」表示,台灣已有太多各類園區,效益到底有多少都還沒檢視,現在還需要多一個疊床架屋的自經區嗎?

謝志誠表示,自一九五○年代以來,台灣每創造一個條例,就會產生一個園區。從都市計畫工業區、產業園區、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到自由貿易港區和桃園國際機場園區,面積總計達八.二萬公頃,相當於三一七○個大安森林公園或三個台北市。

不過,不少開發中的工業區問題重重,包括未租售土地比率偏高、土地閒置卻無法提供廠商使用等,還有的已招商確定、廠商卻未進駐,似乎是在養地,「這些園區的閒置比率究竟多高?我跟主管機關要資料要了二、三個月,就是要不到」。

他表示,二○○三年,政府為了貿易自由化和國際化,設立六海一空等七個自由貿易港區(簡稱自貿港區),但營運績效不明;現在又來一個自經區,且條例中的空白授權比自貿港區更多。

謝志誠說明,自貿港區至少還明確定義範圍,例如航空站、港口;自經區的範圍則是籠統的,「經行政院核定的實體示範區域及指定試點的虛擬示範區」,等於處處皆可是自經區,「有人說自經區是租界,但租界還有『界』,自經區根本是無遠弗屆,全台都可以是自經區」。

他指出,自經區涉及土地使用也是便宜行事,未來政府說徵地就可以徵地。國發會主委管中閔雖曾口頭承諾會將這些相關條文刪除,但國發會至今未將自經區條例自立法院撤回,依目前在立法院的版本,政府仍可隨意圈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