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前所未有地厭倦兩種存在方式:第一種是人在不認識上帝的前提條件下所產生的狂傲、無知和缺德;第二種是人認為自己認識上帝的前提條件下所產生的偽善、懶惰和封閉。
2、不認識上帝,人類將失去理性的大前提。所有的虛無主義和神秘主義,都是理性大前提缺失的結果。而一個人認識上帝,他重要的方法論不是要成為上帝,而是要在敬畏上帝的前提條件下,通過一種自由選擇的方式退回到理性場域工作。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認識上帝但卻沒有意識到理性的邊界,則這個人就會理所當然陷入理性的自負與僭越之中,而且這種理性的自負最終依然表現為對上帝存在秩序的僭越。
3、在這個意義上,人類的罪惡總是殊途同歸,那些相信上帝存在的人們和那些不相信上帝存在的人們在理性自負的意義上竟然處在一種驚人的共謀之中。這再一次證明了聖經啟示的完備性定理:所有人都有罪,一個義人也沒有。
4、作為人類傑出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深刻就表現在這裡,他立足於認識上帝的前提而工作,既意識到了上帝必須參與到人類的倫理秩序之中,又意識到理性範圍之內人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而有些在教會裡高喊主啊主啊的人,很可能只是一些混飯吃的、思想淺薄的懶漢。
5、在思想史流變的意義上,我清晰地看見了現代社會的人們在關於理解康德的命題上所存在的觀念衝突局面:一方面,類似于羅素、羅爾斯、安蘭德這樣的思想家總是在用盡全身力量擺脫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的思想史傳統,試圖在上帝並不存在的前提條件下尋求人類的終極自由;另一方面,有一部分人每天閱讀聖經,總是認為自己是信心強大的基督徒,認為康德的思想是對基督信仰的反動,甚至有人懷疑康德從小就擁有的基督信仰的事實。
6、當信仰成為一個公共性質的思想史討論,人們會發現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比如在舊約的敘事秩序裡,耶和華是我們所仰望的、敬畏的上帝;而在新約敘事秩序裡,耶穌是與我們同在的上帝。按照我對聖經的結構性理解,耶穌的出現意味著一個重大的觀念秩序:由於人不過是人,由於人永遠小於上帝,小於天使,小於一,由於人的理性處在絕對有限的狀態,因此人靠著自己的信心,事實上永遠無法真實直面耶和華神,無法真正解決死亡的困境。
7、舊約裡面明確劃定了神和人的邊界秩序,人不能逾越。即使是作為信心之父的亞伯拉罕,也和我們一樣處在揮之不去的“恐懼與顫慄”之中。然而人擁有神的形象和生命之氣,而死亡問題讓我們陷入絕望之中。僅僅依靠我們的信心,我們永遠無法解決死亡問題。耶穌的出現,就是“以馬內利”的出現,就是神以他自己的形象來解決人類的死亡困境。這正是救贖的真正意義。必須是上帝道成肉身救贖我們,而不是我們依靠自己的信心來拯救自己。在這樣的意義上,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無法拯救我們,我們也無法拯救自己。所以,一個人對上帝的小信狀態,恰好就是一個人可能被救贖的突破口。
8、我想說的是,一個人在他活著的時候,如果不思考死亡問題,那麼,在觀念秩序的意義上這個人不相信耶穌是救贖的基督,不相信耶穌是救贖的上帝,這種觀念方式事實上是合理的。至少這樣的人在他自己的範圍之內總是能夠說服自己並且安慰自己。
9、關鍵是問題意識的視角給定。我尊重那些關注舊約多於關於新約的思想家們,事實上他們思考的主要方向更多地關注上帝的秩序,以及這種秩序對中國問題的效用。這種關注是理所當然的,因而也是有價值的。但我總是在不同的場合提醒我的朋友們,如果耶穌不降臨,如果耶穌的門徒不持守傳福音的命令,猶太人是不會把摩西五經傳播到全世界的。
10、猶太人在人性的意義上,一直是一個私人俱樂部的形式,需要門票和資格才能進去。猶太人是一群自以為優美的律法主義者、一群自以為高貴的種族主義者。有時候我想,猶太人之所以幾千年來被分散流放在這個世界上的角落裡,某種意義上就是上帝對他們的俱樂部生活方式的懲罰。
11、我對每個人的信仰狀態並不擔憂。人都受到了自己的問題意識和觀念前提的影響。中國人的確需要深刻思考秩序問題,否則這裡持續都是地獄。事實上這些年我靠著我的陳述和我的寫作,的確影響了一部分人,大概有一百位溫柔的人通過我這裡建立起他們的基督信仰生活方式。但我一直在強調,我僅僅是一名信使,僅僅是一名把福音送給別人的勤雜工。這是我對自己的描述:我願意做一名福音的勤雜工,願意成為你的信使。真正讓一個人接受基督的福音,真正讓一個人心裡相信嘴裡說出耶穌基督的力量,是耶穌基督。所有的努力都是耶穌基督的努力,所有的榮耀都是耶穌基督的榮耀。我深知這一點。對於我而言,無論什麼時候,我都要把傳播福音當成我最重要的工作,持之以恆的工作。我為此而來到這個世界,所以我的文字裡不能沒有福音,事實上我現在就這麼思想,我從此以後不會再寫下一個與福音無關的文字。即使我的生命遭受了迫害,我也不會放棄這一立場。
12、在信仰的命題上,存在恒定的自由選擇秩序。別人的信仰狀態,屬於他自己的一個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事實上關於這個世界的信仰秩序,真實的局面比我們看到的還要複雜,比如耶和華見證人就不承認三位一體的解釋,他們認為耶穌是天使長,而不是神的兒子。巴哈伊教按照人對和平的偏好,也把耶穌放在先知的位置。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即使是我們這些基督耶穌的門徒,也不是真的完全理解,耶穌說他來就是興起刀兵的,國要攻打國,民要攻打民,這顯然與我們所理解的和平,我們所理解的愛,有很大的不一樣。如果一個信仰耶穌的人真的完全相信耶穌的話是真理,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懷疑自己到底錯在哪裡,而不是懷疑耶穌的話語。在這個地方,一個人的思想的進路出現了巨大的分野,有人努力懷疑自己,直到永遠。有人則開始懷疑耶穌,這構成了他們的生活的方式。
13、還是那句話,關鍵是一個人自己先驗的觀念秩序,總是在影響著我們的想像力。真實的反思與更新,應該是對已有的觀念秩序的反思,而不是直接尋找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更不是懷疑聖經的啟示。信心在這裡顯得極為重要,而我只負責說出我的信心:我相信耶穌是基督,是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神。
14、每個人是被自己的信心推動的,沒有明確的信心,人會陷入多元主義的混沌狀態。你的信仰是什麼,你的行動就是什麼。這正是克爾凱郭爾的名言。一個人在他的一地雞毛的日常生活中到底應該怎樣建立自己的信心呢,我認為主要是靠自己在銘記上帝話語之後對自己的深度地、細分地懷疑。這是我思考最多的地方。但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習慣多數都是對自己的肯定。悲劇從這裡誕生。
15、關鍵是要沉思自己。人們熟知的的德瑞莎修女,她的愛非常有力量,但事實上她總是在懷疑自己的信心。我知道有人批評德瑞莎修女,認為她的信心不夠大。每次看到這些言論,我就想起憐憫這個概念。憐憫的人有福了。所謂憐憫,我的理解就是看見了別人的缺陷,卻依然愛。所以我從不批評德瑞莎修女這樣的人,一直都很欽佩,而且認為自己的冷漠人性永遠達不到她的人性的高度,就像我此時此刻無法達到袁立的高度。這是非常艱難的事情,非常困難。只能靠信心,靠勇敢。
16、一個真實的事實是,德瑞莎修女基於她的信心,讓全世界的人們看見了耶穌的愛。這就是她的勇敢之所在。袁立基於她的信心,讓中國太多的人們看見了,即使在一個道德普遍淪喪的時代,在我們的身邊,就有一位這樣的藝術家去關心那些苦難的病人,去擁抱他們勞苦愁煩的心靈。我想這就是勇敢,就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