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關稅戰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有計劃、有策略的長期行動。若能了解其規劃,就能知己知彼。這個問題很複雜,不懂實務狀況,不清楚美方戰略目標,也可以輕率批評,只是凸顯無知。
Stephen Miran 是哈佛經濟學博士,目前任川普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川普就任前,在2024 年 11 月發表報告:《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便預告關稅政策的方向。
Miran 提出一個完整框架,目的是透過「關稅、貨幣政策與談判」重構全球貿易體系,恢復美國的經濟競爭力,實現更公平的國際分工。簡單來說,其政策順序為:
關稅施壓 → 談判達標 → 美元短期升值 → 推動美元貶值 → 重建貿易平衡與製造業競爭力
我認為,美國為了吸引製造業回流,關稅可調整,但不會取消,若成功推動美元貶值,美國製造不再處於劣勢,因此赴美投資已成趨勢。過去17年,美國逆差,各國操控匯率,美元指數反向上漲50%,怎有競爭力?美國醒了。台幣升值,台灣有好處,但考量利率上升、房價下跌及失業問題,台灣挑戰大。
Miran 的報告落落長40頁(附件),欲深入了解,請自行閱讀,我簡要如下:
改革全球貿易體系、讓美國產業處於更公平地位,這是川普幾十年來始終如一的主題。川普表明關稅是獲取談判籌碼和收入的手段,對國內政治也有宣傳效果,因此,他會在任何貨幣工具之前打關稅牌。
美國經濟失衡的根源在於美元高估,背後原因是各國對儲備資產缺乏彈性的需求所驅動。隨著全球GDP的成長,美國為全球提供更多儲備資產與國防安全保障的負擔越來越重,因為製造業和貿易部門承擔大部分成本(他意指美國兩者都衰敗了)。
關稅帶來收入,若透過匯率調整,實際負擔可能轉嫁給出口國,而非美國。美方可減少為全球提供儲備資產的負擔,而對手國實際購買力與財富相對下降,政策副作用極小,與 2018–2019 的經驗一致(他意指許多人說美國會陷入通膨是錯的)。
從長期戰略來看,美元高估是貿易失衡的根源(美國出口競爭力弱),所以,關稅政策結束後,美國要推動貿易再平衡,美元貶值就會是下一步。
華爾街的共識是,政府沒辦法影響匯率,這是錯的。政府有很多方法,可採多邊(如協議貨幣政策),也有單邊(如干預市場、政策發言、減息),貿易夥伴或聯準會的援助也很重要(如貨幣寬鬆、降息)。
關稅對美元短期有利,外界認為進口品被課關稅,美國企業競爭力變強、更有利可圖,投資人買進美元,這是市場自然反應,這不是政策目標。
川普有機會重塑全球貿易和金融體系,使美國受益。這條路狹窄,需要縝密計劃、精確執行,並注意將不利後果降至最低。(所以川普戰術靈巧,關稅臨時調10%,電子產品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