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誤會憂鬱症的人都是悶悶的、負能量、講話很沒力氣,過得不好等,但其實在心理諮商中我接到最多的憂鬱者,絕大部分都是「笑起來很開朗、好媽媽、年輕有為的青年、條理清晰能力強的主管」,平常根本正能量爆棚!
他們身上有都有個共通點是「情感過於正向或是只剩下正向」,大多是擅長解決事情,當然,如果我們能看到他們「軟爛」的一面,代表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通常是家人、夫妻、男女朋友或好朋友,而憂鬱者最怕的是「失去連結感」,長期大多是自己悶著或是求助多年都沒辦法解決,進入沒有希望感的低落輪迴,覺得世界上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內心極為孤單無助。
因此如果你身邊有超級正向、只分享好生活、散播歡樂為己任的朋友們,可以多關心他們哦,內心說不定早已疲憊不堪,正面臨憂鬱症的困擾。
高壓力的生活事件,如工作、感情、生活困境而長期無法改變,影響作息與睡眠,導致內分泌混亂(多巴胺、血清素等),連帶心理產生自我價值低落,生理、心理交互影響進入負面循環,一般人容易誤會憂鬱症是純心理問題,其實先從生理部分治療,是早期恢復的關鍵。
憂鬱症要好起來不容易,通常需要身邊的人,與專業醫療一起協助才較容易康復,前期鼓勵先以陪伴支持為主,待心情穩定後可陪同至身心科診所求助。以下分享「三要三不二求助」關鍵原則。
要傾聽:聽比說會更有用,憂鬱者會因為信任而想把許多內心的感受分享,高品質的傾聽,可以讓凝固的情緒得以流動,專注而簡短的回應能提升品質。
要同理:同理比較容易被誤會成將心比心,好的同理,是一種選擇心靈上與對方同在的感覺,接受對方的痛苦、矛盾、糾結,一起浸泡在憂鬱的情緒中,能讓對方覺得自己有被理解。
要陪伴:如果對方願意,在同一個空間裡靜靜不說話的陪伴也很好,能讓當事者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單的一個人,產生連結感是康復的關鍵。
不加油:因為很關心憂鬱者而不知不覺幫忙加油,其實說加油,會讓憂鬱者更有壓力,想盡快讓自己好起來,憂鬱者最需要的,是面對內在情緒,加油很容易將注意力轉到現實上,而沒能好好與憂鬱症共處。
不評論:憂鬱者往往是最知道事情無法改變的人,一定是有不得不考量,或糾結的點才會讓事情不斷困擾,若我們評論事情的好壞優缺,在憂鬱者狀態不好時,會得到不被理解、沒把事情處理好、自責的心情產生,反而越想幫忙越憂鬱。
不指責:有時候我們會因為關心對方,卻一起陷入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對方好起來,而轉成指責(家人與伴侶最常見),像是不夠堅強、不知足、不努力讓自己過得好等,都會讓憂鬱者更沮喪。
二求助:建議先至身心科診所讓醫師評估狀況,以藥物調整睡眠與焦慮,待生理功能稍微穩定後,配合心理諮商晤談(尤其REBT、CBT心理治療)通常3至6個月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前提是不能感覺心情變平復就自己停藥,會反芻!需注意!
憂鬱症常被誤會成「當事人心理上有問題」,想太多、不會想、想不開、鑽牛角尖等,其實更多是生理現象,如內分泌異常,如血清素、多巴胺、杏仁核過激,千萬別再誤會憂鬱症是單純的「想不開」、「想太多」囉。
結語:協助憂鬱症最好的方式是「先傾聽、同理、陪伴」,讓憂鬱者知道我們一直都在,不去討論事情的好壞,先以支持情緒為主,等心情平穩一點再陪同至身心科,以藥物穩定生活並配合心理諮商治療,通常半年內都能有效改善生活!祝福大家都能協助憂鬱者,也幫助自己脫離憂鬱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