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0日 星期一

銀髮族生活規劃(12)

1.休閒安排(空大銀髮族生活規劃第5章)

在升學主義下,休閒毫無價值,只會耽誤學業與前途。其實休閒有許多價值:身心放鬆、怡情養性、培養才藝、滿足人際互動需求、寄託情感、增加生活樂趣,適度休閒反而促進學習(或職能)。 

《樂在不工作》作者Zelinski認為,退休後每天的生活品質,都要以參與休閒活動的心情放鬆、愉快、享樂的程度做為評量標準,而休閒活動要帶來滿足感須要八個條件:引起興趣、具挑戰性、完成部分就能獲成就感、內容變化多端、培養某技能、讓人投入、得到自我成長、花費不大。 

對銀髮族而言,隨著身體機能降低,需藉由多種動態休閒活動強化體能,不僅是「想要」、更是「必要」。還要從事啟發心智的靜態休閒活動,使自己更快樂、機能運作更順暢,通常也活得愈久。 

趙麗雲研究發現,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未參與休閒運動」者達三成;休閒運動以簡單的「消遣型」或「和緩性」為主,如慢跑、快走、散步;參與「增進健康效果之休閒運動」程度有很大改進空間。 

從事「動態休閒活動」應注意:以節律性及持續性活動為主,剛開始採「短暫運動、休息、再運動」的模式,時間超過20分鐘。運動量不夠或過多,都不能達到健康的目的。有高血壓或心臟病,最好選擇適合的運動型態與運動量,胸痛、流冷汗、暈眩,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去檢查。 

從事「靜態休閒活動」應注意:避免「坐定孤立」類型,使得社交及體能不足;避免時間過長及情緒緊張,導致肌肉緊繃、睡眠不足;避免過度競爭甚至賭博行為,否則輸贏導致情緒激動;避免消極性休閒活動,如:看電視、聊昨天新聞等,花時間精力,卻覺得更疲倦及沮喪,也可能變得更封閉,愈不想活動及出門運動。 

2.退休與生命安適(第6章) 

老或退休的觀念,已從「撤退論」轉換為「成功老化論」,此因退休族有能力參與學習、投入工作、擔任志工,貢獻家庭與社會,尤其強調學習功能,協助增能、解放、再訓練,保持職業能力或投入新的志工角色。 

大部分人退休後感到擔憂,是因為錢不夠用,脫離職場的安穩環境後無所適從,以及不知如何打發時間。Zelinski認為,退休後要過得快樂、灑脫、自由,不只靠財富、親友的支持,更要擁有生活目標、休閒活動和個人夢想。 

對於退休有正確觀念及足夠準備,就能減輕退休後的可能問題,比如:沒有目標、無聊與憂鬱、生活作息紊亂、覺得自己沒有價值。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指出,「老年期」(65歲以上)有人完美無瑕,有人悲觀沮喪;「中年期」(45-65歲)有人愛心關懷,有人頹廢遲滯。中年期起,應覺察有否發展危機,並及早化解頹廢遲滯、悲觀沮喪的發展危機,以免退休後適應不良。

快樂的銀髮族想過自己期望的理想生活,需要規劃生涯發展目標,包括短程(1年內)、中程(15年)及長程(510年)。規劃須從「長程目標」開始,其次為「中程目標」,最後才是「短程目標」,這樣的順序,才能做好生涯規劃。 

現今人口結構改變(倒金字塔形),父母無法以昔日照顧子女換取老年時「被照顧」。不及早規劃退休生活,勢必構成明日問題。45歲是開始高齡教育的最佳時機,兒女多步入國高中階段,可以花20年(65歲退休),規劃退休後的食衣住行育樂,建立新的高齡形象。 

退休族年輕時種種理由忽略家庭、休閒、運動、友誼、學習、理財等面向的生活,即將退休之際,就要依「經一事而長一智」的人生經歷,以智慧過完整的退休生活。 

為避免退休後從極為規律、懷有目標、充實生活型態,轉為不太規律、沒有目標、極度空虛的生活模式,可選擇「半退休」方式全職變兼職。這是兩全其美的辦法。兼職的最理想狀況是,將使命或目標融入符合個人職志的工作。 

沒有留言: